以传承为话题的作文 篇一: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经过弟弟的房间,只听见从房内传来一阵洪亮的读书声,我忍不住站在门口,跟着他一同背起了那陌生而又熟悉的《三字经》……
《三字经》这本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作为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不知道陪伴多少代人度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书中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让我们既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又明白了如何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
在这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国学像一颗最亮的星,在夜空中闪烁着自己独特的光芒;似一杯清茶,散发着淡淡清香,细细品味,更能使唇齿留香。所以只有去读,去细细品味,才会领略到它的魅力所在。
小时候,父亲常在夏夜时,抱着我坐在家乡的小院,有时会指着满天繁星,给我讲一些美丽的传说,虽然现在已记不清了,但更多的时候,父亲都会给我背诵《三字经》,似乎是启蒙要趁早的缘由吧。小小的我,听着他流利的背诵,也咿咿呀呀地想要背上两句。
时光荏苒,我渐渐明白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的道理,而这句话也时刻提醒着我,孝心就像“黄香温席”“卧冰求鲤”这些小事一样,并非整天纸上谈兵,一句空话。所以,我们要从小事做起,做到时刻为父母着想,这才是真正的孝道。而“两袖清风、孔子学琴、不食周粟”等故事也让我受益匪浅。
读国学,使我明智,不仅提升了自身的道德修养,更让我懂得了人世间的善恶冷暖。
所以,同学们,国学是国家、民族的思想根基,我们要好好学习国学,领会其精华,传承其中华文化,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一颗璀璨的明珠。
以传承为话题的作文 篇二:
所谓“校有校风,班有班风”。而我们有家有家风,我们家的家风就是四个字——“尊老爱幼”。
在我们家很重视尊爱幼,我们家风的来历还是因为我。由于在一次吃饭时,我不懂事,抢了妹妹吃的东西,还自己占位先吃。妈妈说我不懂尊老爱幼,从此便立下了这个规矩。自此之后,在我们家里的人,都很遵守这个规矩。就比如在一次过年里,妈妈和爸爸都起得很早,忙得包饺子,下饺子。等饺子下完后,妈妈对我说;“把这一碗饺子,去给你的姥姥送去。”于是,我便端着饺子送到姥姥家。在晚上吃团圆饭时,妈妈总对我说要先让爷爷姥姥坐下,等人都坐下后,在开始吃。我都劳记着妈妈的话,妈妈做好菜后,我端到桌子上,然后给姥姥爷爷让座。所有人就为位后,要让着弟弟妹妹,不要跟他们抢好吃的。]www.xiandiaoyu.com[
吃饭时,妈妈总给弟弟妹妹挟菜,而我要也学会尊老爱幼,所以我挟了几个水饺给爷爷姥姥,姥姥和爷爷说我是一个孝顺的好孩子。大家想必也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吧。在生活中,我们也要这样做,有好东西,要拿出来给弟弟妹妹分享。就比如上一次,妈妈给我买了许多的玩具,我到家就藏了起来。妈妈说要给弟弟一起玩。我想到了妈妈的定的家风——尊老爱幼。于是拿出来,和弟弟一起玩得很开心。
尊老爱幼是我们家的家风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要把这种传统,我们要把这种传统传承下去,让它发扬光大。
以传承为话题的作文 篇三:
我们家有一个珍贵的传承。那是什么呢?别急,先让你们来读一读发生在我家的故事吧!
每年暑假,奶奶和我一样,都会在家里休息。在暑假最炎热的几天里,奶奶总会再三邀请太太来我的老家避暑。
太太来啦!每天,奶奶很早就去买菜,烧早饭,然后帮太太洗漱、耐心地为太太梳辫子,感觉就像我小时候她照顾我一样。吃好早餐,奶奶会洗好所有的衣服并把它们晾出去。中午,奶奶为太太准备好可口的午餐,太太每次都吃得津津有味,然后美美地睡上一觉。傍晚,奶奶还会扶太太一起到小公园里散散步或者陪太太看“莲花落”。晚上睡觉前,奶奶又为太太打好空调,让太太在凉爽的空调房里安然入睡。
从我记事开始,每个暑假太太都有一半的时间在我的老家度过。
“六十六岁要吃六十六块肉”,这是我们上虞人的习俗。我外婆六十六岁了,这可忙坏了我的“厨神”老爸。
爸爸知道外婆不喜欢吃肥肉,于是他就专挑最好吃的瘦肉——里脊肉下手。他先用精细的刀工把肉切成六十六块薄片,然后上浆、滑油,一番忙碌,终于,一碗又鲜又嫩的里脊肉烧好了。外婆吃得脸上笑开了花,前几天做客时,外婆在餐桌上还对我爸爸烧的六十六块肉赞不绝口呢。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没错,我们家那珍贵的传承就是孝。我真心希望“孝”能在我们家永远永远地传承下去。
以传承为话题的作文 篇四:
蜿蜒的小巷。巷子里很安静,两边都是茂盛的榕树。巷子里的人走在石板铺成的小路上,淡淡的微笑,我感觉里面有点安静。
突然,我远远地看见一个老人坐在路边,像个雕塑。我走上前,原来是个泥人,就停下来看。我看到他皮肤黝黑,灵巧的手上布满老茧。他低下头,好像没注意到我,却看到原本是球形的橡皮泥,他揉了揉,捏了捏,变成了各种形状。他迅速把这些“零件”组装成一只鸟,插在架子上,抬头笑着问我:“小朋友,买一个?”
他的眼睛凹陷,像一口老井,闪着微弱的光。我摇摇头。
他见我不买,就准备再做一次。我看着他问:“你捏泥人多久了?”他看着我说:“都快四十年了。这是我爷爷做的。我只是继承了他的手艺。”我吃了一惊,问:“这巷子里没人路过。会有人买吗?”他笑着说:“怎么就没人买呢?这个泥人在我看来也是一种艺术。只要是艺术,无论在哪里,人们都会欣赏。”“那你为什么在这里卖?”“我捏泥人不是为了赚钱。我遗传的。我更喜欢。我在这里可以更好地享受这个过程。”他笑了笑,沉着脸看着我。
看着他瘦弱的身材,我可以想象他为此付出了什么,但这手艺值得继承。
我的心震惊了。几周前,美术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关于剪纸的纪录片。剪纸有的小巧玲珑,有的气势磅礴,都出自陕西某村剪纸大妈之手。他们从少年时代就开始剪纸,这种手艺代代相传。他们都有半百多岁了,有些是白发苍苍的,但他们专注的眼神和捏泥人的老人太像了。
我心里有一些敬佩:我们生活中有多少像泥人、剪纸大妈这样的普通人,可能生活并不富裕,可能一辈子也不为我们所熟知,但是他们坚持着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他们已经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他们的人生价值也因为他们而得到了实现。
他们的手艺我们继承不了,但他们愿意平凡,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心值得一代代传承。
小巷隐隐约约,一阵凉风吹过,心里一阵清爽。
以传承为话题的作文 篇五:
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给我看过了一张明信片,它是外公在新西兰旅游时给妈妈邮寄回来的,那时候我还没有出生。妈妈说外公每次去外地都要给她寄一张明信片,而且每一张都完好无损地被保留着。
这个事情一直留在我幼小的记忆中。我第一次给亲人寄明信片是在一年级时去青岛旅游时,妈妈带我去了一家书店。那个地方太好了,不但有好多的书,还可以邮寄明信片。从那之后我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无论去哪个城市,我都会和妈妈找这样的书店,都会去享受一段安逸的时光,邮寄一份思念。一年级我还不太会写字,写的歪歪扭扭,还有一大半是拼音代替的。虽然字写的不好看,但这些字中透露着一种小孩子的天真烂漫与随时随地都会对家人的牵挂。
20xx年在我去海外旅游的时候,我和妈妈费了好大的周折才找到一家邮局,给外公外婆和爸爸寄明信片。一支普通的笔,一张普通的纸,却写出了一份独一无二的真情。这张明信片漂洋过海到亲人手里已经是一个月之后的事了,但这种情感永远凝结在明信片中。
外公外婆每次看到我给他们寄的明信片时都会如数家珍地给他的朋友们分享,每次脸上都挂着幸福的笑容。
现在只要我身在异地,就总会不自觉的去找可以寄明信片的地方。我想把我的牵挂和爱用一张小纸片送出去,送到远隔千里的家人手里。这种感觉很神奇,有点期待,还有点感动。妈妈说,这就叫一种传承,爱的传承。这种形式也是我们家的一种独特的交流方式,我想它会一直延续下去的。
以传承为话题的作文 篇六:
看到这个题目,不由得想起了这样一群人,他们传承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坚毅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勇毅,用一腔热血向黑暗的旧社会发出了红色战帖,用满腔激情撞开了民主的大门!
然而,这些历史的记忆似乎已经被人们在不经意间淡忘了。如今,领土争端问题不断升级,“钓鱼岛”事件愈演愈烈,国际形势进一步陷入到紧张复杂的氛围中,可是我们的一些当代少年又在干些什么呢?他们整日沉醉于“八阿哥”“四阿哥”的温柔里,让那一声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迷得神魂颠倒,真是闻者有气,观者含泪!
不错,我们需要娱乐,需要适当放松。但如果这就是淡忘那些历史记忆,抹杀那些仁人志士为我们作出的牺牲的理由,你认为说得过去吗?
思绪追溯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在那片广袤肥沃的土地上,一双魔爪正向她悄悄袭来。于是,奴性的气息便在那片土地上弥散开来,侵略者在这片被他们唤为“满洲”的土地上肆意屠戮,并以此为乐……难道我们能将这段屈辱的历史置之脑后吗?难道我们还会无动于衷,仍沉迷于那些“格格”与“阿哥”们的温柔乡里吗?
假若在那个年代里,人们不能传承辛亥英烈“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铁血”,而信奉侵略者口中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的谬论,放下手中的武器,抗战的结局又将如何?恐怕我等早已在奴化统治下,改学日语,见面招呼时“哈伊,哈伊”起来了吧!
作为华夏子孙,“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个人的应尽责任,我们身上的血性更是推动历史车轮不断前进的动力。我们怎能以淡忘历史来维系所谓的和平?果真如此,我们的子孙再让我们诠释“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时,我们情何以堪?
刻意的隐忍与让步不是真正的宽容,对历史的漠视和淡忘才是最大的隐患。试问,有谁能够保证那些永远无法结痂的伤口不会在后世隐隐作痛?
幸好在这个时候,还有一群人,他们为了维护国家权益,毅然驶向了那座争端不断的岛屿。
他们,传承了历史的精髓;我坚信,我们终将成为他们……
以传承为话题的作文 篇七:
记得我会背的第一首诗,便是李绅写的《悯农》,这首诗是爷爷教我的。听爸爸说,这也是他会背的第一首诗。
我的爷爷是一位老实巴交的农民,没什么文化,差不多每天都要去一公里外的田地里辛勤地劳作。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夏日炎炎,爷爷都风雨无阻,从早忙到晚。爷爷他格外珍惜粮食,爷爷对我们要求不多,但我们必须把碗里的饭吃干净,不能白白浪费了粮食。
记得有一次,我盛了过多的米饭,结果吃了一半便吃不下了,于是,我将饭剩在了碗里。爷爷看见了,脸色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说:“你以后不要盛那么多,现在浪费了多可惜呀,下次注意一点。”难以想象,平时不怎么爱说话的爷爷,竟会说这么多话,我不禁有一些后悔和害怕,那天爷爷还把我吃剩的饭他给吃完了。从此,我再也不敢以吃不下为借口来浪费食物了。
我的爸爸也十分节约粮食,虽然平时买别的东西来大手大脚的,但对于食物却格外珍惜。每次在妈妈烧饭的时候,都会提醒妈妈少做点,不要烧太多,够吃了就行。
在爷爷的影响下,爸爸的带领下,我们家的食物几乎没有浪费的,无论在家,还是在外就餐,都坚持“光盘”行动。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正如李绅写的,我们应该珍惜饭碗里的食物,让碗里的浪费不断减少!
以传承为话题的作文 篇八:
看过一个科普节目,讲的是宋室风筝的传承者宋天亨,节目记录了他制作二百多米龙形风筝的过程。但其中触动我的,不只是那奇迹般的风筝,而是节目结尾时博物馆馆长倪宝诚叹的那一句:“没有传承,人亡艺绝,这些传统手艺就真的没有意义了。”
宋室风筝曾经装点了北宋的天空,但现在却和豆面印花、佛山金箔锻造等非遗一起,即将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国家的保护,若干年后,连“宋锦蜀绣”这家喻户晓的,都可能沦为今天的“木牛流马”,空留书中的博引供后人瞻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值得传承的东西太多,非遗也只是冰山一角,连列入重点保护的非遗都传承不下去了,更别谈其他的文化了。但目前看来,因为传承非遗收入低,补贴少,人们的认同感也不高,迫使多数非遗继承人只把传承当副业。这不得不让人发问:这样的继承,还能延续几代?
炎黄文化延续至今,如果按如今这种方式继承传统,若干年后,可能留下的只有汉字了。可汉字的传承就顺利吗?汉字的发展从占卜祭祀的甲骨文,到刻写汗青的小篆、隶书,再到流传至今的楷行草书,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但现在涌现的“你造吗?”、“表这样”等所谓的精简的流行语,是不是有异化汉语之嫌?有人在大学生中进行调查,发现近七成的大学生写不好字,但耍起手机来却可以得心应手,打的比说的还快。这样传承下去,真怕有一天,汉字被异化了,甚至被抛弃了,这又让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载体何去何从呢?
不止非遗、汉字这些“大件儿”面临着传承问题,近代后起的文化在传承中也变了味。《边城》中描绘的凤凰古镇里,生活是那么闲适,民风是那么淳朴。可当我怀抱一本《边城》,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到古镇时,想象中瓦巷篱墙的凤凰古镇,此时却充斥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古镇的“面子”没变,但“里子”已经染上了浮世的烟酒气,不再是梦中的那个干净的地方了。连凤凰这样显名不过百年的古镇,都已被现代人糟蹋的面目全非,其中的文化内涵早已异化成了俗不可奈的金钱至上。由此观之,这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还没有被完全异化,或许是个奇迹吧!
在物质文化日渐异化的今天,精神文化也难以“明哲保身”。古人崇尚“仁义”、“孝悌”、“谨信”,现如今的确被大力倡导,但骨感的现实破碎了美好的初衷。“仁义”成了人际交往的镜花水月,奈何虚与委蛇,笑里藏刀;“孝悌”成了短视频里的逢场作戏,只求博人眼球,赚取流量;“谨信”成了官场职场的羊皮外套,多少阿谀奉承,贪污行贿?这不仅是传承的异化,更是异化的传承。
进入新时代,国人也渐渐认识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从《汉字听写大会》到《中国诗词大会》,将综艺娱乐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用竞赛的形式完美诠释了中华文化的魅力,而且在直播机制的监督下,巧妙的规避了功利主义,使文化传承的骨血脱离癌变,焕发新生。诗词汉字是中国人的精神礼赞,以这种大会的形式让其穿越时代来浸润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或浮躁纷扰或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保持心中的一份恬淡宁静。大会更是创新传承的标杆,随之《国家宝藏》接踵而来,用场景演绎的方式还原国宝的前世今生,借以向匠人和国宝传承者致敬。国人向文化之心日炽,掀起了传统与娱乐结合的文化热潮,文化传承当以此为契机,传承接创新,在为国人献上精神盛宴的同时,让文化传承更具生长力和持久力。
传承文化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念,实属根本,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改造并且规避异化,才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让这泱泱五千年文化再传承个五千年,我们不反对创造新文化,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可等闲视之。
五千年后,或许《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第一项写着:“炎黄文化”,抑或华夏文明会和其它三大文明古国一起“载入史册”,谁又知道呢?
以传承为话题的作文 篇九:
汉字墨香里温存的一笔一划,是中华五千年世代传承的表达。战地的残阳没有燃尽古老文化的翅膀,岁月在断刃旁流淌,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
龙有龙世界,虎守一方土,有傲骨的华夏子孙催着时代发展的震鼓,让所有人看清了这个能文能武的中华民族。而传统文化作为这份荣光的组成部分,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里显得尤为重要。传统文化的载体,便是书籍。
自咿呀学语时,一本《唐诗三百首》开启了我对书籍的热爱,激发了我对传承经典的责任心。“书是逆境的慰藉”、“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一类具有醒世和号召意义的标语,时常引领着我们向文化的精髓之处——书籍开拓而去。所以在成长这场单程旅行中,我携带着墨香,努力奏着荡气回肠的人生乐章。而现如今,多元文化的发展掀起了一场狂澜。从都市到乡野,从成年到孩童,从清晨到午夜,灯红酒绿喧嚣浮躁压榨着人们的视觉和听觉神经。正如狄更斯《双城记》中所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发展赋予了人们创造生活享受生活的权利,而其带来的浮躁气息却重重阻碍着人们精神境界的提升。在此情况下,唯有读书,才能坚守内心的净土,也唯有读书,才能提升文化和道德的修养,才能像龙虎一样守卫着中华民族这一方土。
那读书对与我们个人来说有何用处?这是一个围绕了我们青少年很久的问题。只有搞清这个问题,才能真正从纷乱人世间拨出一席之地,来感受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魅力。
读书使人明智。书籍是无数人思想的瑰宝,是人性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后最直观的体现。读书,就是读思想,观人性,从而达到一种人生境界——对事物有基本的思考和准确的判断,从而创造人生的价值。
读书使人丰富。我读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后,再去看那东去的江水,全然又是另一种景致。长江多么苍老与丰富啊,那么多“樯橹灰飞烟灭”的往事,都在江水之上演绎。从此,我看到的长江,不再只是那个有着江水的长江,更是那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长江,是飘散着酒香墨香的长江。它苍老、雄厚、深邃、风雅。正是因为读书,才丰富了我的欣赏,进而丰富了我的人生。
读书使人轻松。繁华人间,除了自己,一切都是背景。而许多人往往被这些背景拖累,将自己的身躯拉的冗长,去装载一些可有可无的片段。所以人们脚步沉重,行色简单,心术复杂。仓央嘉措说过:“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件事不是闲事?”试想,当我们心乱如麻时,若读了仓央嘉措的这些话语,是否会觉得自己纠结的那些爱恨、名利,都不过是闲事,合上书页,沧海桑田。窗外阳光刺进来,世上已千年。
我热爱读书,热爱着那种仿佛有一种高过山峰的精神担在我肩膀的感觉。在读书这条路上,我是贪婪的,看世间冷暖,品人情百态,砺自身于水泥森林的夹缝之中。在成长这场攻坚战里,有书,有经典,就有我的传承,就有我对这个国家最深沉的表达。
茶气氤氲,墨香袅袅,温一壶月光。让时光陪着书页变老,汲取,传承,成长,如此,便好。
以传承为话题的作文 篇十:
墨香飘然,渗入小院的每一个角落,笔影飞腾,佳作一气呵成。
书房散发出特有的清香立于院落一隅,题字后将笔至置于笔山,我嗅着令人心旷神怡的墨香,挺直腰背,欣赏着姥爷曾执笔留下的每一点痕迹,望着那整齐的书桌,摆在上面的工具齐全得像待售的货架,一笔一砚都能轻易勾起我的回忆和无限的反思。
思绪不禁倒退,姥爷消瘦却笔直的身影立于桌前,挥动袖肘,浸墨的后的狼毫在宣纸上留下磅礴大气的字迹。姥爷的石砚上没有砚铭,原始的纹路埋在缝隙间,朴素的外表下没有一丝雕琢的痕迹,深邃的灰黑色如午夜的天空一样神秘而美丽。眼睛微眯,又忆起姥爷持笔浸墨,在石砚上轻舔,笔尖轻触米白色的宣纸,时快时慢,仿佛人笔和一,每一次顿、提、回峰都是那么完美,细腻的运笔留下来铿锵的墨痕,优雅的诗篇在姥爷笔下升华。
想到这里,不禁再次拾起毛笔,挺直脊梁,忆着姥爷的样子,顿笔后小心的拉出一横,回峰收笔,再下一笔,写着那曾经极其厌恶的诗篇,那时的我终日站在桌前不务正业,常为应付而胡写乱画,并未领悟到什么,当我意识到毛笔真正的乐趣、那白与黑之美时,姥爷也即将离我而去。
如今昔人已乘黄鹤去,我靠临摹姥爷的作品和母亲的指导回了姥爷一生所坚持的文化。
一口砚,一支笔,它们便是传承。家风和文化只有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每一个人的身体里才是传承。书法,我要将之传承。
以传承为话题的作文 篇十一:
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会走向灭亡。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平湖人,更应该担起身上的担子,传承平湖的文化,就像龙的传人继承中华文化一样,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当下社会,随着外来文化的接踵而至,人们已渐渐习惯于全盘皆收,对于自己的本土文化,却愈加缺少一种保护意识。学会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成了当务之急,而其中的关键是,我们要学会传承其中的内涵。
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蕴含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我认为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平湖传统文化。
《东湖女儿》中林淑华为爱坚持的故事告诉人们,她这一生,最看重的是“责任”与“坚持”,她说:“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就去做,而且坚决不放弃。”她正是用一生,证明了她的看法责任,与坚持。深爱多年的丈夫去世后,她仍抱着对生活的希望,笑对人生的态度,这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感动,让我明白生命的真谛。
这让我联想到两个故事,一个是泰坦尼克号中Rose和Jack凄美的爱情故事,另一个是:从前,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接着,他又想了一个办法,用圆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每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后写成了《资治通鉴》。
他们用行动证明了他们身上所具备的那种可贵品质。虽然有着不同的责任,但他们都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坚持不懈,为了责任而不惜一切,这不正是平湖人所应该追求的品质吗?为自己身上所背负的责任而坚持,这是我读林淑华这个故事所明白的道理。
传承与发扬平湖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努力,但是,我相信,不管未来的道路多么艰辛,人生多么坎坷,我都会一如既往地继续坚持下去,因为对于平湖人来说,从古流传至今的文化习俗代表着无数先人智慧的结晶,是数不胜数的。冯友兰曾说过:“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可想而知,我们的优秀文化不但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与发展。就因为我是平湖人,所以我要为我的家乡做出自己的贡献,尽管只是微薄之力。
以传承为话题的作文 篇十二:
静静地站在心仪已久的呼伦贝尔草原上,看霞光逐渐染红天际,目光不远处,孤独地响起马头琴声,悠远苍凉的琴声回荡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久久萦绕在心头……
又一个萧索的秋天,风卷携着落叶,耳旁沙沙作响,尘缘中,一缕琴音如泣如诉,随风送至我耳畔。
循声望去,只见一个青年着长袍戴高帽,只身坐在路旁的长椅上,手持一把马头琴,梯形的琴身中间略微凹陷如马面,蜷起的琴头经过精心雕琢如马头,那人颧骨高耸而眼窝深陷,宛然一副马背上民族人的模样。
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随着每一次弓与弦的摩擦,每一次青年人的低吟浅唱,粗通音律的我仿佛听出琴音中的幽怨与旷远。有人说,一首马头琴的旋律远比画家的色彩和诗人的语言更加传神。于我看来,这话似乎确凿。
青年人不曾停下手中的弓,反而随着乐曲逐渐进入高潮,情绪亦更加激动。情到深处,眼中不禁泛起莹莹泪花。
“这曲名叫《韵湖》,是阿爸最常奏起的。:一曲奏罢,那青年激动的心绪难以平复,开始与人们攀谈。”儿时,盘坐在阿爸膝前,他拉开琴弓,奏响一支剪不断的古老乐曲,一副遥远的画卷在面前不展开来,羌笛、杨柳、胡笳和着马头琴,这就是我最初的记忆。那时的我仿佛就对这只属于草原的乐器——马头琴有着独特的亲切感。“说着,他抚摸着琴身,红褐色的琴身闪着光泽,他说,这是几十年来被手轻抚,被汗浸润而散发的独有光彩。”阿爸也会给我讲曲子背后的故事,他说那幽蓝的韵湖也记载着曾经辉煌的往事——废墟里多少骑士散乱的蹄音叩响大漠长风;烽火狼烟是谁在刀光剑影中弯弓射大雕;留那杏花春雨江南不从而偏爱着放荡不羁的马背草原。”说着,我仿佛在他眼中看到了茫茫草原,看到了大漠孤烟……“后来阿爸年迈,弥留之际,曾抱着我,也抱着断了弦的琴‘孩子,我走了,琴弦你定要再续上,这弦、这脉、这情,可不能断。’我看着他安祥地离开,将他埋葬在草原,这把琴,我会奏下去……”
也许,马头琴果真是一家之情,是民族之脉,是历史弥留的一缕情思……
幽幽的琴声中,我闭目冥思,心随着这如泣如诉的声音逐渐升腾。
以传承为话题的作文 篇十三:
“传承”代表什么?简单的物质上的存留,我们并不称之为传承。它强调的是一种在人们思想精神中的传递和永存,通过心灵的亲近、感染和接受,从而使得子孙后代在千年之后仍然能感受到先人的智慧、体会到他们的思想精神,产生对本民族的认同和归属感。
传承,要有“传”有“承”。我们从父辈那里学习做人的道理、了解民族的历史、体味传统美德和智慧,将责任接到自己的肩上,这是“承”;我们又以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方式教育我们的后辈,将种子又种在他们的心田,这是“传”。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文化就在这一传一承中薪火相继,绵延千年不绝。
传承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精神财富并没有物质的载体,它们的载体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心。先哲们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感悟都流淌在我们的心中,又通过我们流向后人。我们每个人都是文化传承的“水渠”,只有每个人都用心呵护这涓涓细流,不让它洒了、漏了、流失了,我们的文化才不会断流。
传承文化,不一定就要去学习后继乏人的高超的技艺、钻研艰深的国学文献。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历史文化气息就在我们生活中。主动了解、亲近我们的文化,在学习、感受、实践中体味中华文化的美并将这种体验传递给更多的人,我们就是合格的文化传承人。
用心“承”好先人给予我们的无价之宝,并身体力行地将它“传”下去。别让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在我们这一代没落,用我们的努力让文化的火苗更加旺盛。
以传承为话题的作文 篇十四: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训,家有家风。
说起家风,打记事起我的父亲就教导我,要做一个诚实守信、友善亲朋的孩子。我家的墙上挂着我妈妈亲自绣的十字绣,五个大字百善孝为先。虽然我家算不上什么书香门第,但是我的家里却一直传承并保持着这样优良的家风。
“百善孝为先”,我的爸爸妈妈不单单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我妈妈家有四姐妹,而我妈妈则排行老二。那时候,我妈妈在上小学,我姥爷姥姥开了一家杂货铺,靠卖点零食养家糊口。我姥姥身体不太好,经常腰椎疼痛,有时候疼得人都站不直,我妈妈看着姥姥受苦心里面非常难受。只要放学回家,妈妈第一时间就会跑到杂货铺去帮忙。咦,您可能会问那我的其他几个阿姨在哪呢?那时候我大姨在上高中,正是学业繁忙的时候。而我另外两个小姨还在上幼儿园呢,啥也不懂。妈妈看着辛苦的姥姥姥爷,暗自做着打算,瞒着家里人,偷偷把学给退了。直到学校老师赶来家里询问,姥姥姥爷才知道这件事情。后来,我只知道妈妈没有再去上学,不太清楚之后发生了什么。但是我能够感觉到,妈妈为这个家是付出很多的。再后来,妈妈认识了同样孝顺的爸爸,他们共同照顾姥姥姥爷的生活起居,我们这个大家庭过的很幸福!
也许,是因为相同的“爱”,让他们走到了一起,现在我也是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了,我会秉承着爸爸妈妈的教诲,继续把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
以传承为话题的作文 篇十五:
雨,细腻的在江南下着,下了千年万年。巷子里的青石板被那细腻的雨洗礼了千载万载,也变得光滑了。总是在这样的天气,父亲将记忆中的故乡娓娓道来。
父亲送给我的第一把伞是江南特有的厚重的油纸伞,六岁的我很难举着它,总要求他换一把小的折叠伞,他却说:“我小时候,你奶奶就是撑着这把伞送我上学的。”说完,就好似忆起了什么似的,督促我给老家的爷爷奶奶打上一通电话。
由于工作和学习的原因,我们不常回老家,但父亲的生活习惯却没有因此而改变。鱼,是我们家最常见的食材。不管是淡水鱼还是海鱼,只要被他看到就能像背数学公式一般说出鱼的名字和吃法,而且父亲不光吃鱼,也吃“鱼汤”。夏天,父亲总让我把没吃完的鱼连着鱼汤一同放入冰箱冻个一整晚,第二天早上再拿出来,鱼汤和鱼肉就已冻成一体了,看着像冰块一样硬,可吃起来却像是果冻一般,滑口又降温,不时还能吃到几粒鱼籽和几块鱼肉。每当我对“鱼汤”爱不释口时,妈妈总是怀疑的说:“不就是个剩鱼汤吗?有那么好吃吗?”
父亲马上反驳说:“这在我们家叫鱼冻,小时候没有什么冰棍,家家户户都吃这个。”说这话时,他的眼神如痴如醉,好像是喝下了最甜的蜂蜜酿成的酒一样。
父亲的一举一动影响着我。夏天不再期待起冰凉的冰激凌,拿出一碗自己冻好一夜的鱼冻,心中是无限的满足。
长大以后,独自回到家乡和爷爷聊起父亲的思乡,爷爷告诉我:“我从小就教育你父亲要饮水思源。这是老祖宗留下的义德,人走的再远,也不能忘了跟本啊。”透过爷爷的眼睛,我仿佛看见了父亲,也理解了父辈们对故乡那永恒不变的思念。顿时,父辈们对故乡的情怀就像那故乡的流水一般流淌到了我的心中,泛起丝丝甜意。
此后每年,我都会陪着父亲回到家乡,不变的行程,总因那心底的思绪而变得不同。学着奶奶做精致的鱼丸,陪着爷爷走过祭祀祖先的小道……坐在乌篷船内,看着船桨无声的划过水面泛起的丝丝涟漪,晚霞泼洒向河面,波光粼粼,这便是故乡的模样,心中最灼热的情感在这里诞生,又流向远方。
也许有一天,故乡的河水终会干涸,但那流淌在骨子里的血液将是永不消失的情怀,是不可磨灭的永恒。那便是传承。
以传承为话题的作文 篇十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承一直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一点,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充分显示了国人对待传承的态度。于是便衍生了传家宝一说,要论中国最经典的传家宝,莫过于贾宝玉口中的那块通灵宝玉了。
且望中华五千年文化传承,难道仅仅承载于一颗浸染世俗,被物质化的玉吗?答案必将是否定的。
看那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南宋,抗金将领岳飞背负母亲所刺精忠报国四字,传承一腔爱国热情,奔赴战场,保家卫国。“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是他的愤怒,“直捣黄龙”是他崇高的目标,“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是他毕生的夙愿。他用肩膀扛起天下兴亡的重担,他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传承的是一种亘久不变的爱国精神。
爱国,一直传承在中华历史长河中。
再看那偏远贫穷而又宁静质朴的小山村,一个弱小的身影在厨房忙碌,一双勤劳的小手仔细的给父亲擦着身子,一对瘦弱的肩膀背着沉重的书包奔跑在上学的路上。她就是感动中国的孝子——————孟佩杰。十三岁,本是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龄,她却用瘦小的身躯扛起家庭的重担,侍候病瘫的父亲,任劳任怨的坚守了十年。十年风雨历程,十年艰辛苦楚,她用自己的质朴行动向全世界诠释了中华孝道的含义。
孝道,一直穿正在中华文明长河里。
又看那纸醉金迷,歌舞升平的香港都市,一位精神矍铄,双目有神的老人站在主席台上,慷慨陈词,一挥手,一栋栋希望小学在山区如春笋般立起。他就是著名的港商慈善家——————邵逸夫。他将毕生努力换来的心血,化作涓涓细流,滋润一代又一代在神州大地上茁壮成长的花骨朵。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社会,给了国家。
奉献,一直传承在中华民族文化长河中。
五千年文明,中华民族传承了一年又一年,那些所谓价值连城的传家宝,早已泯灭在历史的长河中。唯一恒久不变的,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它是古代先贤前辈智慧的结晶,它是近代革命先烈奋勇拼搏的成果,它亦是新世纪的我们不断传承创新的骄傲。
以传承为话题的作文 篇十七:
冬至快到了,这周福州的气温跌破10℃。和大多数感觉到冬意已浓、严寒难耐的人们不同,我感觉到的却是爱意浓浓、温暖似三春。你若问我原因,秘密就是我的外套里面正穿着我家的传家宝——一件又暖和又软柔的手织毛衣。
妈妈说:“小孩长得快,去年合身的衣服,今年穿就短了一截。”所以,每年一到夏天,妈妈就开始着手为我编织两件冬天换洗的毛衣。今年的毛衣一件粉嫩似桃花,另一件金黄如向日葵。妈妈总是那么用心估算、谋划,让每年编织的毛衣总能花样翻新、不长不短、厚薄适中,总之,就是那种花钱也买不到的刚刚好。妈妈称它为“私人定制”!
我的妈妈生于七十年代,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经济不宽裕的年代。妈妈的前头还有两个姐姐。外婆虽然不能保证过年时,给姐妹们每人缝制一件新外套,但总是想方设法在大年初一时让每个孩子都能穿上新织的毛衣,好让孩子们新年过得有盼头。妈妈说,在她像我这么大的时候,每年寒、暑假,她们姐妹三个都会学着外婆的样子织毛衣,还互相切磋编织的花样。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手织毛衣逐渐被工厂批量制做的成衣所替代,似乎被遗忘在记忆的角落里。但是,自从生了我以后,母爱的力量又唤醒了妈妈编织的欲望。像我妈妈这样追求完美的人,总是想给我最好的,冬天穿的毛衣也不例外。
于是,每个寒冷的冬日清晨,当我背着书包走在上学的路上,身上穿着的手织毛衣总让我感觉到母爱的温度。我暗自决定:“等这回寒假一到,我一定要向妈妈讨教编织毛衣的方法,也学着织毛衣。对了,可以从为我心爱的泰迪熊编织围巾开始。
我想象着自己正接过“手织毛衣”这个接力棒,也像外婆和妈妈一样,为爱编织!
以传承为话题的作文 篇十八:
说到传承,我就会想到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他的身世十分平凡,相貌也十分普通,但是在我眼中,他传承给我的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信念。
初入新居的第一个傍晚,晴空万里。天空中的晚霞好似跳跃的光辉,从地平线上浮动。这时,一个浑厚的声音打破了傍晚的宁静:“磨剪子啦——”声音越来越小,可是带给我的震撼却久久不能消散。如此现代化的都市中,还会有人传承这门古老却快要消失的手艺吗?
在随后几天,这个声音总是如期而至。每当听到这深邃而又沧桑的声音时,心中总会感到一份充实与慰藉:原来我们现代化的城市中,还有一位坚持传承那份古老行业的人。
一天傍晚,家中的剪子恰好钝了。我一听到他那熟悉的声音就飞奔下楼。迎接我的是一位和蔼的老人,推着一辆“上海永久”吱呀吱呀地走来,“小朋友,来磨剪子?吗”说完便接过我的剪子,端详了一番后,慈祥地说:“用到这么钝才来磨呀?”,我不好意思地说:“我家的剪子已经用了好几年。”只见他将剪子拿到一块磨平的粗砂轮上先磨去经年的铁锈,再用砖磨细细打磨。最后用一把小铁锤在铁砧上敲敲打打,从剪刀尖刀刀刃再到螺栓。此时的剪刀已经寒光闪闪,锋利无比了。望着老人一丝不苟的神情和专注的眼神,我的心中充满了疑惑:这门即将失传的手艺他是如何学到的?他为什么选择了这门的职业来传承。
老人看我久久不肯离去,一直围着他专注地看,老人忙完了手中的活以后,向我诉说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他的祖上都是磨剪子的,磨剪子是一门技术活,那个年代会这种技术的人在县城中很受人敬重。他的祖上去世之前,唯一的愿望就是让后人学会这门手艺,这样后人们就不必担心吃饱穿暖的问题。但是,随着现代化地发展,越来越多机器出现让这个靠手艺吃饭的家族走向了没落。他忽然停止了,那份寂静就好像世界只剩下了我们一样。良久之后,他缓缓开口:“我来把这门手艺传授给你吧,因为我也快…”又是一片沉寂。
就这样,我成了老人的“徒弟”。他兴致勃勃地讲着这门手艺,他脸上那岁月雕琢的痕迹掩盖不住那发自内心的喜悦,他一遍又一遍为我演示着繁琐的细节,记住“磨剪子其实比较枯燥,一连几个小时站那儿,在粗砂轮边上一遍遍地打磨,也会焦虑,怕做不好。专心致志做一件事,听起来很好,实行很难,而日子的功劳和造化便在坚持之间呈现。”老人又继续跟我讲:“日复一日地打磨工具,修炼自己,最终成为一个不仅知道怎样做技艺,更知道为何而做的匠人,匠人精神终究不过是这样一句话:给时间以生命,而非给生命以时间。”我聚精会神地聆听着,牢牢记住了上面那段话。老人眼睛里散发出明亮的光芒,因为他知道,这门手艺已经传承了下去。
聆听了老人的教诲后,我面对着夜空思绪万千。现代人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下,没有耐心脚踏实地奋斗了。然而这位老人却能够因为前辈的嘱托而坚持自己那份淳朴的信仰,实在值得敬佩。我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因为从老人身上我不但学会了这门手艺,还从他身上传承到了许多匠人精神的品质。
每当夜深人静,我总能想起老人和他那辆吱呀吱呀的上海永久。老人的嘱托已经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吱呀吱呀———”的声音一直回荡在我的脑海里,而那就是传承的声音,这声音令我刻骨铭心,永生难忘。
以传承为话题的作文 篇十九:
冬天已悄然来临,我们一群活泼的小记者来到了临顿路王金山大师缂丝工作室。
小记者们陆续来到了王金山大师缂丝工作室,在人民小记者教师们的带领下,见到了工作室的王金山大师。首先我们参观了工作室里摆放的一幅幅精美的缂丝作品,然后王金山大师给我们做了讲解,给我们介绍了苏州缂丝的历史,大家都认真的记了笔记。使我明白了缂丝最早产生于唐代,据记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缂丝的织造工艺十分特殊,它以通经断纬的手法表现出不一样的花纹和繁复的颜色。之后小记者们在教师的指导下,亲手体验了缂丝技艺,我先在缂丝机上用梭子穿了线,又用拔子把线缕紧,我感觉缂丝技艺繁琐而趣味。
先是欣赏了优美的缂丝作品,然后王大师向我们介绍缂丝和他的故事。王大师讲得引人入胜,我听入了迷。
小记者们都好奇缂丝的生产过程,我们怀着好奇的心来到了作坊。只见两位王大师的徒弟一梭子一梭子地制作缂丝,我认真的看,不一会儿就跃跃欲试。
一个大哥哥教我们做缂丝。我看着大哥哥认真的背影,心中若有所悟:耐心,才能制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呀!
采访环节开始了。大家面带微笑,有礼貌的问候,王大师也极力配合,每一个人都很欢乐。
最终我们对王金山大师进行了采访,我也准备了一个问题进行了提问,得到了满意的答案。王金山大师告诉我们织一副好的作品大概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完成,绣一朵牡丹花都需要六个月的时间,可想而知,缂丝的工艺流程是多么的复杂。
今日,我们明白了很多,懂得了许多,体验了更多。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
经过这次对缂丝工作室的参观与采访,使我接触到了苏州缂丝文化,了解了苏州缂丝的历史,学习了缂丝的织造工艺,体验了缂丝的特殊技艺。我会发挥自我的力量,让更多的人了解缂丝,保护缂丝文化。
以传承为话题的作文 篇二十:
我当然不要试图摘月,我要月亮奔我而来。
题记
阳光透过茂密的枝叶细碎洒入教室,目光随着光束望去:屋内,同学们三五成群地闲聊,舒适凉爽;屋外,蝉争相扯着喉咙展示自己美妙的歌声,炎热无比。
不知从哪里传来一声:老师驾到!同学们这才棉花球似的四散开来,回到座位假装学习。却像故意般,一架纸飞机忽然出现在众人视线里,淡黄色纸张被随意折叠,乘载着同学们的放荡不羁,飞向远方,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降落在讲台上。门外传来噔、噔、噔的脚步声,一下下踩在同学们的心上。
推开虚掩的门,满屋子的带着书香气息的清凉扑面而来,炎热被逼在门外。她径直走向讲台,重重的用手拍向桌面,眼光忽地被讲台上停留着的玩意吸引住了-正是自由的象征!纸飞机!角落里传来笑声,但立刻收回去了。她强忍着,凑近观看纸飞机,竟是复习提纲!终于,火山喷发了,那一节课,她没有讲课,而是花了40分钟告诉我们少年应尽的责任,读书的义务以及青春的意义。我作为老师,首先要教你们做人!其次才是读书!她临走前在白板上留下一句话: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同是寒窗苦读,怎愿甘拜下风!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这些天,我们班浮躁至极,临考没有一点紧张感。她虽不是班主任,但看不下去,用自己的40分钟上课时间,传授了许多人生感悟:她告诉我们青春从来不是用来享受的,是不懈的努力与奋斗!她告诉我们少年的肩应担得起草长莺飞和清风明月!她告诉
又是一年奋斗时,屋外:星星努力闪耀,陪伴的是月亮;屋内,我们奋笔疾书,陪伴的是她。讲台上的纸飞机依然在那,被她好好保存,不同的是,它乘载着的是我们的希望、梦想和远方。
要把所有的夜归还给星河,所有的星光归还给疏疏篱落,所有的慵懒沉迷与不前归还给昨天的我,明日之我,胸中有丘壑,立马震山河!
纸飞机传承了下来,她传授的更是高悬于心。
以传承为话题的作文 篇二十一: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自豪!我传承!》
我是中国人!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我们的历史源远流长,我们的民族生生不息,我自豪!我是中华儿女的子孙,我传承!
我自豪!我有一个不断改革创新发展繁荣的祖国,我们的文化在世界上闪烁着独特的光芒!你们看,现代化的标准汉语,不正是由古代的文言文改造过来的吗?行、草、楷不也是由古代甲骨文不断创新化繁为简的吗?汉语不也是由各地的方言结合起来的吗?昨天,先人不断创新,我难道不应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凝望未来吗?
我自豪!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的先驱者,他为中国人解决了粮食危机,为我们的幸福的生活奠定了基础;詹天佑,我国铁路开凿的总工程师,他不畏外国人的嘲讽和阻挠,成功开凿京张铁路,为中国交通事业夺得新成就;林则徐,鸦片战争的领头羊,在虎门当场销毁鸦片无数,救于中国人民于水火中,我必需学习先辈的精神,传承为中华文化,开创美好的明天。
我相信,在遥遥在望的明天,中国将发射火箭至火星或更遥远的宇宙;将发现宇宙中的暗物质;会在大气中捕获二氧化碳……,我要为中国而自豪,也要做中华的继承人,为中国领先新技术!
中国最讲究的是“荀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让我们接过先辈的旗帜,传承中华文化,同时为我们有富强的祖国而自豪!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到此结束。
以传承为话题的作文 篇二十二:
一汀烟雨万丝纱,罗幕轻解杏花黄。
游至江南,风景甚好。二月春洒人间,杏花株株嫩黄。我走到一扇门前,上又牌匾“苏绣清音”,我便知道这是一家卖绣品的店铺了。这类店在江南极多,只是这家不同。门店的杏花枝繁花香,几枝杏花全都延出了墙。
我小扣木门,见没锁便轻轻推开“叨扰了。”我只说声便进了店。店内是一位女子,穿着绣有红杏的环扣旗袍编着鸿鬓,挽着青丝。手上拿着一根银针,上下舞动,好像是在刺绣。她见我来了,莞尔一笑,但并没有停下手中的活儿。“您是在绣杏花?”我看着好奇,便直奔主题。“是啊,明天我外婆大寿,母亲已经为她绣了《百鸟争春》,我这不也忙着绣幅杏花呢!”她笑着,声音如春天的小雨,缓缓润着我的心田。“您的母亲也会刺绣?”“当然了,我们一家都会,从我太婆那辈就开始传下来了,一直传到我这里,等我将来有了孩子,这门手艺还得传下去,可不能让我们家的这手艺失传喽!”
她边绣着杏花边笑着,仿佛已经看到了她在一旁教她孩子的情景,露出甜蜜的微笑。杏花映着她较好的容颜,显得更加温柔动人。
我别过女子,踏上归路。一路上,杏花盛开,让我又想起她的刺绣,她家里的代代相传。刺绣文化也是中国的瑰宝,在她哪里,也让我明白了真正的传承。
杏花沾雨欲湿衣,那一次,我懂得了真正的传承。
以传承为话题的作文 篇二十三:
条丝绸之路,连接着古老的文明与年轻的臆想;一首《义勇军进行曲》,传唱着已逝的六十年与未来的每个日夜;一把奥运火炬,燃烧着百年的梦想与腾飞的勇气;一艘航天飞船,承载着劳动的智慧与团结的力量。
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六十年的坚持发展,这是一个民族的辛酸与辉煌,远非史书铅印的文字所能表述。我们携手一起走过,去传承祖国的文明,传承祖国的精神,传承祖国的梦想和希望。
我们以《诗经》关雎的歌喉,以屈原《橘颂》的音韵;以古风与乐府,律诗与散曲;以京剧与秦腔,梆子与鼓词,传唱祖国历史的恢弘,传唱祖国山河的壮丽。
我们以岳飞的一阕《满江红》,以文天祥的一腔《正气歌》,以鲁迅的一声《呐喊》,以朱自清的一道《背影》,传唱祖国不屈的脊梁与骨气,传唱祖国不灭的尊严与神圣。
我们以杨靖宇腹中的那些草根,以刘志丹胸前的那块补丁,以焦裕禄窗前的那盏油灯,以孔繁森原上留下的那串脚印,传唱祖国的坚韧与顽强,传唱祖国的灵魂与精神。
五千年上下祖国的山河屹立不倒,六十年风雨民族的精神源远流长。
六十年,我们在敌人的轰炸下建立了全新的中国。我们修葺了北平的残垣,让古城免遭炮火创伤获得新生,让和平之声响遍四面八方;我们解除了西藏的束缚,让那片青青草原和碧蓝天空更加宁静美好,让那些纯真质朴的人儿重新展露笑颜;我们迎来了港澳的,让七子之歌的美妙旋律回响整个世界,让紫荆花和莲花一齐盛开在四季永不凋谢……我们在建立全新生活的同时也保卫了领土的完整。
六十年,我们从闭关锁国走向了世界。我们也去写美索不达米亚和爱琴海沿岸的古文明,也去画圣索菲亚大教堂和巴黎圣母院,也去考察希腊国土上倒塌的墙垣和罗马帝国古代文明……我们在领略祖国风貌的同时也享受世界的异域情怀。
六十年,我们的祖国腾飞了。我们让原子弹和氢弹一起爆炸,在中华的土地上震响;我们让航天飞船一飞冲天,在宇宙中翱翔;我们让杂交水稻滋生繁衍,在祖国的怀抱中茁壮……我们在学习古老文化的同时也崇尚科学的发展。
我们是炎黄的后代,是华夏90后的希望,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我们将传承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义勇军的不屈,奥运的坚韧和对科学的执着,我们将传承一种文明,一种经久不衰的文明,一种精神,一种永垂不朽的精神。
传承,让我们的生命在祖国的关爱下延续下去。
传承,让古老的文明在年轻的臆想中延续下去。
我们将用坚强的双手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让它的光芒绽放在世界最瞩目的地方。
它的名字叫做——中国!
以传承为话题的作文 篇二十四:
我的妈妈收藏着一把银制的小剪刀,小剪刀特别精致,只有两三厘米宽四五厘米长,从外表看它就跟普通的剪刀一模一样,只是这把小剪刀有点特殊,它的刀柄很长,把手比较短,没有刀刃,妈妈说这是做衣服专用的剪刀。这把小剪刀是妈妈的曾祖父留下的,说起来还有一个很长的故事呢!
我的外高祖父是马尾快安人,他心灵手巧,学了裁缝,开了商铺“同兴泰”,因为手艺精湛且会做洋装,店铺越开越大,成了马尾当地有名的商铺,同兴泰制作的服装非常的板正,细节处理的很严谨,面料又好,深受顾客的喜爱。外高祖父离世后,我的外曾祖父找到原来店里的老裁缝师傅,向他们学裁缝,后来也开了一家裁缝店,店铺在马尾前街62号,他带着银剪子牢记外高祖父的教诲,也是一板一正地做衣服,认真且严谨。解放后外曾祖父加入到服装合作社中,只是后来由于我的外公去了建设局,外公唯一的孩子就是我的妈妈大学毕业后当了老师,我的家族中就没有人再干裁缝这一行了,“同兴泰”早已随着老马尾人的离世淡忘,唯有这把银剪子留了下来,传到妈妈手中,妈妈说等我长大,会交给我。
虽然我不知道“匠人精神”究竟是什么,但从我从外公做人做事总是非常认真似乎读懂了什么。外公的手特别巧,小时候我的小衣服,小裤子都是外公亲手制作。而妈妈做事也很细心,所以她从小到大在同龄人中总是比较出色。认真用心就是我们这个家族的家风家训,我们家的传家宝。
银剪子代表的匠人之心,认真用心,我会传承下去。
以传承为话题的作文 篇二十五:
每个幸福的家庭中,都有好的家风。我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有爷爷、奶奶,有爸爸、妈妈,伴随着家风的和谐气息与我相依相伴。
在家中,爸爸妈妈难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磕磕碰碰,但他们从不会互相指责打骂,更多展现在我面前的是理性的一面。特别是妈妈孝顺长辈,逢弱必帮值得镜身。爷爷奶奶常逢人就夸我家有个好儿媳。左邻右舍也经常夸我妈妈是个能干的人,又会帮助人。妈妈经常在家里教导我:在家中,要孝顺爷爷奶奶,照顾弟弟;在学校里,要尊重老师,帮助同学,做一个懂事地好学生;在外面时,如果看到别人需要帮助,我们要尽可能地帮助别人。
记得,有一年的暑假,一个流浪汉站在我家门前。妈妈发现了,怜惜之心由然而生,于是就盛了满满一碗饭,夹了一些菜送给他,还顺手从茶几上拿了一个又大又甜地梨子,放到他的怀里。此情此景,感化了我幼小的心灵,我毫不犹豫地把心爱面包,和仅有的3。5元零花钱给了这位流浪汉。妈妈不仅没有责备我,还表扬我做得对。流浪汉也感激我和妈妈,向我们深深鞠了一躬。原来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我很高兴。打那以后,我只要看到谁有困难,我就会尽自己地能力去帮助他,在学校里帮同学讲解难题,时常还会借文具用品给同学,有时候还会用自己的零花钱捐给需要帮助的素不相识地人。
献一份爱心,出一份力,是我家地责任,也是我家的家风。只要人人献出一份爱,世界就将变成美好人间。
以传承为话题的作文 篇二十六:
“传承”代表什么?简单的物质上的存留,我们并不称之为传承。它强调的是一种在人们思想精神中的传递和永存,通过心灵的亲近、感染和接受,从而使得子孙后代在千年之后仍然能感受到先人的智慧、体会到他们的思想精神,产生对本民族的认同和归属感。
传承,要有“传”有“承”。我们从父辈那里学习做人的道理、了解民族的历史、体味传统美德和智慧,将责任接到自己的肩上,这是“承”;我们又以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方式教育我们的后辈,将种子又种在他们的心田,这是“传”。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文化就在这一传一承中薪火相继,绵延千年不绝。
传承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精神财富并没有物质的载体,它们的载体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心。先哲们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感悟都流淌在我们的心中,又通过我们流向后人。我们每个人都是文化传承的“水渠”,只有每个人都用心呵护这涓涓细流,不让它洒了、漏了、流失了,我们的文化才不会断流。
传承文化,不一定就要去学习后继乏人的高超的技艺、钻研艰深的国学文献。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历史文化气息就在我们生活中。主动了解、亲近我们的文化,在学习、感受、实践中体味中华文化的美并将这种体验传递给更多的人,我们就是合格的文化传承人。
用心“承”好先人给予我们的无价之宝,并身体力行地将它“传”下去。别让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在我们这一代没落,用我们的努力让文化的火苗更加旺盛。
以传承为话题的作文 篇二十七:
所谓百善孝为先,对父母、对爷爷奶奶的孝顺,成了我们家代代相传的家风。每次吃完饭,我都会义不容辞地把碗洗得干干净净,擦干净餐桌,倒好垃圾桶。每次买回来的零食,我绝不会放在自己房间里一个人吃,而是拿出来和大家分享。每次周末大扫除时,我都会拿好拖把倒好水,尽量帮妈妈减轻负担……这便是我们家的第一个家风——孝顺长辈。
记得有一次,我攒了数个月零花钱,下狠心买了一架船模。班上一个要好的朋友看见了,问我能不能借他玩一天。我犹豫了好久,最后还是拒绝了他。接下来的几天,我和他都像是欠了对方债似的,不再说一句话。也许是因为我们都不知道该怎样开口吧。从那时候起,我们之间有了距离,互相避开对方。两周后的一个周末,我在家里发呆,忽然瞥了一眼书桌上的那张纸,上面写着大方两字。我再次想到了船模,同时也想到了他。我再也忍不住了,给他打了电话,铃响了好久,他终于接了。我们在电话中聊了很多,也互相道了歉。第二天,也就是周一,我把那架船模送给了他,而他也早已准备好了一样礼物送给我。我突然觉得,往日的友谊又回来了,我们俩的嘻哈声再次出现在了教室。没错,这是我们家另一家风——对朋友的大方。
古人曾说过:“拥有家风家训的人家,一定是书香门第。”我一定会传承好我家的家风家训,同时,我坚信,这些家风家训一定可以使我受益一生!
以传承为话题的作文 篇二十八: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是家风吗?
历时三百四十余年,多达一百六十八条,被称作“廉俭孝义”第一家郑氏,至今已整整闻名了几百年,被誉为中国传统的重要里程碑。
世界上各家都有各自的家风,如有些家庭的家风是为老人让座,有的是礼仪,有的又是守法……这些都很好但是这些都比不上我们家的家风——诚信。因为有了诚信这个世界才会变得美好。
那一次,我和爷爷一起去水果商店,那一位柜台后面的服务员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当我们拿着水果去称重,老奶奶对着我们说:“十元!”因为我们没有零钱,所以爷爷给了二十元,让我接找回来的钱,老奶奶哆哆嗦嗦地用龟裂的手指把十五元递给了我,我心里一惊,想:老奶奶眼睛肯定有些花,我把多找的钱还给她吧!但是我多赚了五元为什么要还呢?“要有诚信!”突然妈妈的话在我脑海中闪现。我吧多找的那五元还给了老奶奶,并对她说:“老奶奶,您多给了我五元钱,还给您!”老奶奶笑了笑说:“真是一个有诚信的孩子,你的爸爸妈妈给了你很好的教育。”
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家里的故事,一段家庭的记忆都是家风的载体,家风是潜在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心灵,塑造着我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是一种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一种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