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名片作文 篇一:
说起家乡的名片,我最先想到的,其实是淄博的大集。当你真正走进淄博一个喧闹的大集时,你才能感受到藏于其背后的文化内涵——那是最贴近民生的。
记得第一次逛家乡的大集是在花鸟街,我一下就被那个精致的橘子树盆景吸引住了。盆不大,它就静静地长在那里,却像是一幅完整的画一样:饱满,却不显得局促;精致,却不显得俗气。上面挂着几颗已经成熟的小橘子,油亮亮的。
单看这一棵植物,就能感受到像摊主一样的淄博手艺人们那极高的艺术造诣与对完美的追求。如果家乡有名片,这或许就是名片的质地吧。
卖石头的摊子在我以前看是稀奇,卖的全是怪石头,有的像山,有的像人,更多是说不上是什么的。但摊子上所有的石头都好像带有种自然的韵律,起起伏伏中传达给人一种生命的动势,与其投了眼缘的人可就轻易舍不得走,蹲着观摩半天,非要买下来才行。
我却是更佩服那些摊子的主人。他们也不知是从哪里能够找到这样多有趣的石头,不管怎么想,要在这样那样的山中捡到自己中意的石头,也确实是个难事。
或许,淄博人追求的那种属于自然的意境美中,大多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吧。如果家乡有名片,那这藏于自然间的美学感受,一定是名片的底纹。
卖食物的一条街我们没细逛,那些食物与我而言也已经是司空见惯了,但在那,我仍有新的发现。好像所有标价的牌子都是摊主自己写的,而且是用毛笔写到贴在木板的红纸上,所有的字都板板正正,就算看不出门道,也愿意多欣赏一会。
原来,那些古老的文化其实是并没有远去的,它们一直深藏于淄博的人们心中。如果家乡有名片,一定也是用这样精致的毛笔字题出来的。
一路走,一路看。淄博大集上的新鲜事真多,这景象似乎永远也体会不够。
离开大集很久,我都没有从那个色彩纷呈的世界里挣脱出来,这美好的经历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如果家乡有名片,那一定藏在大集里面。
家乡的名片作文 篇二:
我的家乡位于长江沿岸的一座美丽小城——鄂州,这里风景秀丽,历史悠久,人文底蕴颇为丰富。要谈到可以代表我家乡的名片,首推鄂州的西山了。(xiandiaoyu.com)
羊肠小道,九曲连环。来到西山南麓的九曲岭上,映入眼帘的便是九曲亭。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政事清明,便过江兴攀西山,游山玩水。游玩之中,看到了长期失修且已荒废的九曲亭,便增其旧制,并留下了《武昌西山》一文,如今书在九曲亭中。后来,苏轼的弟弟苏辙听闻此事,为记录下这件事情写下了《武昌九曲亭记》,甚为广传,也书在九曲亭中。苏辙崇拜哥哥,而苏轼却被贬黄州,在这九曲亭中蕴含着多少的辛酸泪和多浓的兄弟情啊!
万籁俱寂,钟磬缭耳。来到西山古灵泉寺,信步徘徊,忽然眼前一亮,一座亭阁悄然出现在眼前,这便是松风阁。黄庭坚与朋友游玩西山时,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在此过夜,听松涛而成韵,于是写下了《武昌松风阁》一诗,松风阁的名字由此而来。黄庭坚和苏轼一样,由于反对王安石变法,过上了“老子平生,江南江北”的生活。黄庭坚知道苏轼被贬黄州后,也来到西山寻找苏轼的足迹,同时在诗中表达出对苏轼的担心。一亭一阁,一对兄弟,一对知音,多少泪水。
竹林静谧,忽闻笛声;曲径通幽,步入秀园。还未迈入秀园,就能听到热闹而又美妙的声音——水声,说话声,古筝声,笛声,琴声。走入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池塘,这个池塘不大不小,正应了一个“秀”字。水中有鱼儿嬉戏,岸上有孩子嬉闹,相映成趣。秀园中我最喜欢的还是竹林和长廊。夏天,坐在长廊里,听着老人讲着三国故事,还会有悠扬的笛声飘来,岂不美哉!
来到山顶,会看到一楼一亭,那楼摩云映日,巍峨挺秀,这便是武昌楼。登楼远眺西山风景尽收眼底,万里长江在山边淡然掠过,奔向远方,烟波浩淼,百舸争流,给人一种磅礴之感。日薄西山,江红天彤,云朵悄然飘过,晚风拂面,衣袂飘飘,所有烦恼被遗忘在脑后。乘兴归去,下楼来,却才发现中国当代大家郭沫若所题的“武昌楼”大字。
西山,这一座不起眼的小山却见证了鄂州的历史,反映出了鄂州人的生活习惯,是真真正正的鄂州名片。
家乡的名片作文 篇三:
文化的太阳均匀地撒下了光,却仍旧改变不了他的偏心,狡黠地将自己的私存倾注在了那一朵名为方言的花上。我在这里寄出一张名片,希望有缘的人能摘下这朵花,切莫等到花尽了,来捧一手泥土回家。
回忆一个地方,首先想到的是它的地理风貌;问及一座城市的文化,首先消去疑问的答案便是方言。苏州,旧时称姑苏,是我的故乡。
曾经见到过也看到过,在画面里或文字中。小时候无数次幻想着那个画面,是小桥流水人家;流传过耳畔的,是令人心神宁静的吴侬软语。青涩的天,灰白的云,素色的墙与玄采的瓦。小雨下着,淅淅沥沥地停了;四周沉默着,静静谧谧地热闹起来了。
美好的图景,留存于脑中,正如《黄昏》一般,终流于幻想。花生得丑陋只能怪自然啊,纸上的文字也只能怨作者啊,他可能还没到赏花时候,也可能还没到写那些字的年纪。我不能违背自己本意,讲真的,我不喜欢听方言,不仅是因为听不懂,这可能是打小时候起就有的,就在我对梦中的美好景象抱有幻想的时候。
母亲、外婆都是苏州本地人,也都喜欢在我不愿意做事的时候让我去做不愿意做的事,那便是学苏州话。起初我也是学得十分卖力的,新生的花儿刚见到朝阳,正满怀期待的呢,便遭遇了不停的雨。这也只能怪我,喜欢分心到很多的事情上。一般的时候,这种状态是可以很稳定的,但这是学习方言,其中蕴涵了太多的文化,几个星期下来,所记住的也只有“嗯”、“哦”、“啊”、“呃”之类,我也就渐渐打消了这份念头。
但梦我一直都记得,碎片或是完整,触手即破,触手即合,要的便是一阵风,让我的枝条伸出那段距离,圆了那一段梦,或是彻底地粉碎。
这一潮疫情来势汹汹,冲上岸的不知有多少人遗失的梦。和父亲出门去领口罩了,回来的时候,真的是不巧,遇上检查的了,也不是熟人,上来就用方言问了一句。父亲不是本地的,也和我一样想学过苏州话,似乎比我放弃得还要快,自然是听不懂了。我直接报上了自家的地址,自然,是用我蹩脚的方言。那人狐疑地看着我,又挥挥手,让我们走了。有一道门似乎被轻悄地推开了,我瞥见了门外的花园,忽然意识到苏州的方言是值得被尊敬的,不,所有的方言都是值得被尊敬的。那些听不懂的渔歌,那些说不明白的话,我,又要回来了。
在我的意识里,在那片美好的图景中,总感觉缺失了什么;在那座文化的花园里,寻到遗失的烟火气息了。那便不再是一幅画,而是一个场景,耳畔是我依稀能听懂的话,我可能不知道内容是什么,但我知道,那是美的,是值得珍藏的。
我啊,想把我的梦糅合成一张故乡的名片,上面有建筑,有名人,有风景,但这仅仅只占了一半,剩下的二分之一,是方言,都是方言,都是我心中的方言。
家乡的名片作文 篇四:
夕阳西下,天空蒙上了一层薄纱,正值元宵,乡里十分热闹。每家每户挂起电子烟花,拿出蜡烛、花灯,放在一个“板凳”上,好像在等待什么……
“当——当——”锣的声音从街道上传来,它已经响了三回了,我匆匆的吃完碗里的汤圆,拉着妈妈,跑向那个熟悉的会堂,一路上看见许多人家陆陆续续的背着那“板凳”走向各村的会堂,轻车熟路的走到前巷的大会堂,推开那扇年代久远的木门,一个威严的龙头摆在正中央,全身通红,眼睛圆似珠,张着大口,口内含有一珠,因为是母龙,所以胡须并没有很多,上边插着几面旗子,映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成语。我和母亲朝它拜了几拜,拜罢,跑向一边拿起那印着“吕”字的旗灯,那时龙头已经被抬起,抬向那已连了三百多节“板凳”的街口。对,这就是我们的习俗:迎龙灯。
正月十五闹元宵,我们的龙灯并非那种欢快的舞狮舞龙,而是由一户一户人家的“板凳”接起来的龙,叫做板凳龙,是我们这边的特色。此板凳非彼板凳,这是一块板前边加一个固定的木棒,后边挖一个洞,上边加上两盏花灯而制成的龙身。光是一节不算好看,当三百多节乃至一千多节连在一起时,犹如黑暗中的一条巨龙,照亮了整个村子。群龙可不能无首尾,在乡人的巧手下,仅用竹子、纸和颜料,一个威严霸气的龙头和一个活灵活现的龙尾就成型了。可如今,我们村里已经没有会这种手艺的人,那纸糊的灯也便成为了回忆。
走到一个又一个村子,碰到一条又一条龙灯。偶然两灯相遇,兴起,便与对手比一比高。龙头很重,举起来很吃力,但人们脸上依旧洋溢着笑容。
背着全木制的旗灯,从自己的村走到隔壁、亦或是更远的村子里,双腿早已酸痛难耐,可依旧热情不减。走过无人之处,一片漆黑,十分寂静,地上时不时出现一块石头也不曾察觉。忽的,跃升戛然而止,人们放下手中的东西,涌向灯头。一拨人扶起因环境太暗而不小心被石头绊倒的人,一拨人托起灯头。没多久,事情就解决了,可队伍的方向依旧没变,继续向着更远、更黑的地方走去。
“为什么他们要托住灯头不让它掉到地上?”耳边传来一个稚嫩的声音。“因为灯头落地意味着不吉祥。”“那为什么要走到这些没有人的地方?”“因为龙的福泽要落到村子的每一个角落……”
这或是迷信,又或是一种信仰。就如“年年有余”,如那龙头上挂着的旗,它是一种愿望,但不是一种空想。龙头摇摇晃晃地被人们抬起,意味着新的一年也要继续努力、蒸蒸日上,努力让自己变好,齐心协力让这个村子变得更好;当生活不顺时,想想那院校的龙灯,“今年迎龙灯都那么顺利,我的生活也一定会越来越顺利。”登时,心就亮堂了起来。
走回自家村子的操场,三百多节长的龙灯已盘旋在一起。跑上楼,拍下这壮观的一幕。“今年龙灯可真长啊,以前都不到百节的。”“那为什么现在这么长了?”“因为团结。”……
板凳龙不仅是我乡的名片,它更是一种信仰与传承,一种团结的体现。
家乡的名片作文 篇五:
我的家乡位于号称“鱼米之乡”的苏北平原的里下河地区,这里的人们也自豪地用“小桥流水人家”来形容当地的美丽,然后这里的“桥”仅仅是简陋地不能够再简陋的水泥板桥,走在雨季的泥泞石板桥上总是感到心惊胆战,这里的“流水”倒是名副其实,家乡小镇四边被水环抱,来来往往的人们总是坐着各种小船来到镇上,买卖点生活用品之后坐船回去。每逢夏季,河岸疯长的芦苇总是遮天蔽日,给过往行人搭起阴凉的田间小道,难得在炎热夏季体会宁静的岁月,望着近在咫尺的小镇浮想联翩。然而在冬季来临之际,小镇四周道路两旁的树木与草料植物,都已经落光了叶子而显得萧瑟,家乡小镇显得更加孤零零地挺立在里下河地区。
尽管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不断地轮回着,小镇的风景也不断地以盛装与素颜面孔轮番出现,但是这座小镇上“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总是按时在早晨响起晚上落下,固执地诉说着小镇上人们依然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老习惯,大街小巷上不时出现的铁匠铺更是告诉我们这座小镇上人们生存的不易,然而四乡八舍过来的人们总是忘不了“光临”下铁匠铺,到自己心仪的铁匠师傅那里买回各种铁器,包括各种农具犁、耙、锄、镐、镰等,各种生活用具如菜刀、锅铲、刨刀、剪刀等,以及木工用的泡子、凿子、斧头等。当你望着这些精巧的铁器时,难以想象这些用具都来自于铁匠师傅们粗糙的手用粗糙的工具锻打出来的。可是说,每逢你望着这些精巧上手的铁器时,总会不由自主地响起“鬼斧神工”四字成语,更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奥秘使得这些平凡地如尘埃的铁匠师傅们能够锻打出如此精湛的铁器呢?
当我带着这些问题试图寻找答案时,不幸的是大多数铁匠师傅们基本上都年老去世了,长期恶劣的工作环境无疑伤害了他们的身体,时代的激流已经逐步地淘汰了铁匠技艺,好不容易寻找到几位六十多岁“年轻”的铁匠师傅时,他们谈然地说“每种手艺都有自己的规矩,一起都得按照规矩来”。是啊,铁匠师傅们尽管收入微薄,生活条件简陋、工作环境恶劣,然而却固守着自己的职业规矩,套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专业态度”与“职业道德”,他们平淡无味的回答道出了家乡匠人心中所蕴含的一种精神,然而在我们这个略微显得浮躁的社会中又难能可贵的精神意识,这就是“大国工匠精神!”。我想,也正是这种自觉地工匠精神使得家乡的匠人们都恪守行业规矩,从而锻打出家乡小镇匠人意识名片,也吸引着方圆百里的人们来此购买各种产品。
是的,家乡小镇的铁匠们作为一个群体已经逐渐淹没在历史潮流中,然而他们的“工匠精神”作为家乡名片却永远地守护着家园,带领着家乡小镇的人们走向未来……!
家乡的名片作文 篇六:
我们的家乡风景宜人,有危峰兀立的神仙居,有郁郁葱葱的石浜山,还有高耸入云的千年曙光碑……但我觉得最能代表家乡名片的,应该是古色古香的十里长街。
十里长街始建于南宋,至今已经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了。十里长街依河而建,就座落在路桥的母亲河——南官河旁。为什么要依水而建呢?这是为了古代人们能方便运输货品。
有河,那当然少不了桥的身影。十里长街上的老马路桥是石头砌成的,灰色的桥身,像一位年迈的老阿公站在那儿,静静聆听着老街的每一寸呼吸。桥的两边是两排围栏,围栏上雕刻着一个个石狮子。最初建设时,那狮子肯定瞪着滚圆的眼睛,张开血盆大口,露出锋利的獠牙,让人毛骨悚然,有些害怕。但经过岁月的洗礼,它失去了尖锐的棱角,少了一分威严,却多了一丝温柔。尽管如此,它仍然蹲坐在那里,默默等待着人们去欣赏。
站在桥上向下看,河水绿得像一条绿丝带,因为水面上飘着一层浮萍,那绿色显得更加密不透风,俨然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河水很平静,不像钱塘江的潮水那般汹涌澎湃,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而是缓缓地流淌着,享受属于自己的那份岁月静好。
下了桥,走在青石板路上,仔细寻觅老街的气息。青石板路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已经坑坑洼洼,有些松动,但依然完整,别有一番韵味。路两边是两层吊楼,木质结构,在青石板的陪衬下越发显得精致典雅。风吹来,带动刻着精美浮雕的木窗,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虽然吊楼很古朴,但窗户旁边也挂着红灯笼,给人一种热闹喜庆的感觉。屋顶有灰雕,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你瞧,龙形灰雕的头高高昂起,尾巴高高翘起,它是想要一飞冲天吧……
家乡的名片作文 篇七:
我的老家在婺源县江湾镇晓起村委会上坦村,我童年里有一年的时光是在这里度过的。村子四面环山,一条清清的小河从村边流过,“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正是上坦村的真实写照。就在十几年前,老家还是一个宁静的古村,村内有许多徽派古建筑,纵横交错的小巷均以青石铺成。这时的家乡长在深闺无人识,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宛如生活在世外桃源。
在我出生的那一年,村子的后山腰上机器轰鸣,来了一群筑路工人,原来杭瑞高速要从这经过。为了尽可能地不破坏家乡的生态,高速路设计者们便采用了打隧道、架高架的办法,这样巧妙的设计,把整个村子衬托得既古色古香又有现代气息,别有一番景致。现在回去,家乡多了一个路标,快到村子,便可远远望见在绿水青山之间,一排高架桥巍然耸立着,俨然成了家乡一张新的名片。
村子这几年名气大涨,许多人慕名而来,都想一睹由冯小刚执导、范冰冰主演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拍摄地的风采。村口河边伫立着一颗千年古樟,电影里卖雪莲牛骨汤的镜头就是在这棵樟树下拍摄的。据村子里的作 文 吧老人们讲,这棵古樟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粗壮的树干大约要四、五个大人才能手拉手抱住。古樟有三根巨大的主枝,其中有一根横着向河面生长,树干和枝丫几乎覆盖了大半个河面。爸爸告诉我,他小时候就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爬到这根树干上,再跳到水里去,别提多有乐趣了!如今,在樟树旁开起了一家民宿,民宿的墙上留下了冯小刚导演挥笔提写的“雪莲牛骨汤”这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这里便成了婺源人的骄傲,更成了上坦村一张最亮的名片。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家乡在上级领导和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下,正朝着全域旅游发展的轨道向前稳步迈进。不仅村里的人纷纷摆起了小摊,卖起土特产和旅游纪念品,老家还吸引了不少商家前来开发投资,这里先后开发了“雪莲情缘居”“廿九阶巷臻品民宿”和“明训别院·云水谣客栈”等精品民宿及美食馆等。家乡的名片越来越多,乘坐竹排在溪水中来一次“小小竹排画中游”或是在板凳桥上来个美美的造型留下美好的瞬间,都是你现在来我家乡旅游不错的选择。
我爱我的家乡,期待着家乡越变越美,拥有更多更亮眼的名片。
家乡的名片作文 篇八:
我的家乡靠山也临海,在这儿,有数不尽的山珍与海味,有让你流连忘返的蓝天与白云,还有那淳朴热情的人们……
荣成是个娇小的姑娘。
我的心看过荣成的四季,经历过荣成的风雨,让我最难以忘怀的就是那柔情的阳光了。冬日里一场雪过后,阳光就温柔地、轻手轻脚地散放出热量,生怕一用力就吓跑了雪花宝宝。夏季的阳光是热烈的,坐在海滩上,凉凉的海风伴着暖暖的夏日,好不快活!阳光透过窗格洒进屋子,让正在午休的人睡梦中都笑开了花,他们在梦里准吃到糖哩!
荣成这个小姑娘没有青翠金玉,只有温柔,淡雅,她的笑温暖无比,就像那温柔的阳光一样,温柔、轻快、热烈,盛载着许多荣成人的欢乐。
荣成是个多子的母亲。
荣成母亲用她的汁水哺育了一种特殊的树——无花果树。春日里,它就会蓬蓬勃勃的绿着,无花果树的叶子与梧桐树的叶子差不多,如果你不小心碰断了它,就会流出乳白色的汁液来。秋天时,你会看见只头上的小果像一个个绿色的灯笼,三五成群地挂在枝头上,能闻到淡淡的清香,咬一口,满嘴香甜,里边儿如同红宝石一样晶莹剔透。除了无花果,荣成还有许多美味:鲅鱼饺子,胶东大饽饽,清蒸鲍鱼,红烧海螺,荣成苹果……
冬天,荣成母亲还用她丰满的汁水养育着远道而来的天鹅。荣成的冬天,被世界关注,因为这里的冬天,将有一场恰似盛宴聚会的场景,就是与天鹅相聚。它们跨过千山万水,一路艰辛,不远千里万里直达荣成,在荣成过冬。那接受馈赠的天鹅无一不伸长了脖子以表达对荣成母亲的感激。
荣成是个淳朴的农民。
荣成没有大城市的喧哗,没有机器的轰鸣。夜是静的,风是柔的,时而会听到农民们闲聊时爽朗的笑声。那些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深爱着他们脚下的土地,并勤苦劳作,似乎种地不是职责,而是在精心照料自己的孩子。当人们从忙碌的一天中放松下来,已是黄昏。唠着家常,看夕阳与山色相融,做着晚饭,听麻雀与斑鸠共歌。人们就在这黑夜中传递着暖意温情。
在这里,有热心帮助别人的社区大妈,有精心保护环境的环卫工人,有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还有许许多多淳朴可爱的人儿在默默守护着荣成。正是因为他们的淳朴、善良、热心、勤劳,我们的生活才充满了快乐与美好。
荣成,生我养我的地方,在我看来,家乡的名片上一定会有柔情的阳光,美味的无花果和淳朴善良的人们……这是我的家啊!我深爱着我的家乡——荣成!
家乡的名片作文 篇九:
“走!带你去咥一碗麻乃馄饨!”
我许久没来过的西羊市,现在又翻修一番,道儿旁店家点起一盏盏暖黄的灯,熏得是长夜如昼。我自认先前来过几回,已经于这街打得熟络了,不曾想此番一来,竟又是被市声晃得晕头转向。
直到与父亲停驻在一家店门口,我的神志才清醒过来,那是家馄饨店,门前的牌匾是仿明清风格的,绿蓝色的底,上面金色的打字堂堂正正,市井味儿的同时,好不古色“生香”。那羊肉的香味仿佛都要从那油光发亮的大字上沁出来了,吸溜一下口水,我再顾不得矜持了,逆着人流向店内游去。
我不来回民街是两秋有余,如今再次坐在这小馆子里,心中定然是说不上的滋味。点一碗羊汤馄饨,坐在角落里的长条板凳上,听者翘首等面的食客时时寒暄声,白发苍髯的老者口中断续的老腔也被市声打散,孩童吃得抬不起头,真恨不得蹲到凳子上去,现场表演“陕西八大怪”了。
食客仿佛还是当年的食客,在氤氲的热气中,一张张陌生的面庞也显得亲切,一口口陕西方言,味儿极了!家乡的味道。
端上桌的馄饨滚着浓浓的香气,浓郁得饶是我这见识短浅的人也一下子顿悟过来是羊汤!褐色的汤汁却透彻极了,星星点点的油脂晕开来,给原本色泽深沉的汤汁洒上一层金沙,在店内黄晕的灯光下闪着粼粼的波光,叫我想起月宫里甘甜的琼浆玉露,亦或是巷子中辛辣的陈年老酒。
我被诱惑了,放下戒备,不自知的就想凑上去拥住它的芳菲。“啊呀”一口猛灌下去的羊汤险些烫得我肠穿肚烂,泪珠止不住的掉。我顿时鄙弃了自己,因为它色泽的迷惑而产生的幻想,这被鼎鼎的市声如浓烈的乡情灼出来的羊汤,又怎么可能是仙露陈酒般不近人情的冰冻?
“这可是纯正的羊汤!与你在外头吃那些都不一样,你看那羊架还在煲汤的锅里躺着呢!”
“回民街里头搞副羊架还不容易?你看外头刚杀的羊架都挂着呢!小女女你慢点咥呵,出到外头哪儿还有这么实诚的羊汤!”
父亲讲起他年幼时“横行”回民街的日子时目光灼灼,每一条巷子的名字,哪一家的东西好吃,他都一一倾诉。
纯白的皮,在勺子上沉甸甸的打馄饨,像个正在憩睡的婴儿,白白胖胖,薄薄的被儿下隐约可见可爱的粉色,一口吞下去,在芳香四溢的油汁中,品味一番浓郁的乡情。
吃饱喝足后,偶然瞥见店家墙上挂的字画“秦三满味”。我思量一番,才悟出这字画应当是自右向左读的。
“味满三秦”,风雅,还接地气!
果然是味满三秦!
家乡的名片作文 篇十:
茫茫然然徘徊于世间,于兜兜转转中魂牵梦绕的,慢慢悠悠地想着的,无非就是家乡那一点点赖于舌尖,却上心头的苦甜了。
大概梅雨季节,江浙一带的小小村落里,就不难碰见有农人在捣腾着梅干菜了。浑然间会不经意闻见一缕幽香,不那么浓烈,去有一种说不出的醇厚慢慢地流在空气里,慢慢地来,慢慢地走。
家乡东阳是梅干菜的故乡。在家乡,我们美其名曰:“博士菜”,意在贫穷的东阳学子是在梅干菜的依托下造就成才,有所成就的。梅干菜在许多东阳人的眼里,不仅仅是饭桌上一道可口的下饭菜。
我几乎是浸泡在梅干菜里长大的。家乡逢年过节的饭桌里总是少不了梅干菜的身影的。烧过的梅干菜是打开就扑上来那种香味的,看起来又扁又黑,黑得实实在在。小时候一见到奶奶做梅菜扣肉,眼神都是紧追着不放的,向着盘中的肉虎视眈眈。奶奶每次见到我吃肉的滑稽样子,总是不住的说“读书人要学会吃梅干菜,慢慢来,别急。”幼时的我总是不知其解,以为奶奶是自打没趣。
长大了,烦心事也多了,一点点的懂得慢下来去品尝了。饭前会夹一小撮梅干菜在嘴里含着。先触碰到舌尖的是一阵苦涩,只是慢慢含着喊着,那种甘甜就在嘴里一点一点荡漾开来。
“你不要第一下尝到苦就把它吐掉,你得细细去嚼,就会有甜味了。”奶奶总是这么说。苦尽甘来的道理,在奶奶的口中,却变得那么的朴实却富有情意。吃梅干菜,在奶奶的乡土话语里,渐渐地变成了习惯。
后来偶然外出旅游,在饭馆里点起那么一道梅菜扣肉,入口竟是一种直直的甜味。身处外地的不习惯,就于那一刻从舌尖向全身各处蔓延开来。原来我真正迷上的,是家乡梅菜的苦。
奶奶对我说,过去的日子很苦,她读不起书,小小年纪只能在田里劳作,一脚一步都是熬过来的,家里吃不上肉,下饭的往往只有一道梅干菜。那时她最欢欣雀跃的时刻,就是干完了农活,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后,于月光下回家的时候。她总会不顾一切的奔跑,甜甜地盼望着家里热乎温暖的饭菜。“只是若没有经历过那点苦,怎么晓得那段漆黑坑洼的土路里有甜?”说这话的时候奶奶望着天空,眼里尽是怀念。其实对奶奶来说,那段梅干菜拌饭的日子,反复嚼着苦后的那一点甜味,也很幸福。
我们时常抱怨着世间的酸楚与不公,埋汰着自己经历的苦痛和茫然,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把梅干菜精神给悟懂。既然有些苦是必须要去经历的,是无法避免的那为何不把抱怨苦痛的精力放在对苦后之甜的期待上?现实也许有时会显得不那么可爱,但只有熬过这些苦,方得甘来。
风吹雨打知生活,苦尽甘来懂人生。家乡这座小城,至今已走出了十二位院士,千余名博士,万名教授,他们都是在这梅干菜的苦甜中慢慢煨出的人才。唯有浸过这淡淡的苦味的乡人,才能在余下的漫漫岁月中,去享受那份独有的甘甜。梅干菜成为家乡的名片,是因为那阵怎么也忘不了的醇厚苦甜。
家乡的名片作文 篇十一:
没有黄河夏季的浪沙滚滚,没有黑龙江冬日的漫天飞雪,更没有雅鲁藏布江春日的郁郁青青。
长江的水,静悄悄的,偶有礁石在水中划开一片波澜,偶有轻风在空中带起一片水汽,而信号船的红灯被风吹得一闪一闪,几粒小人的影子倒在水里。
长江,缓缓地流着,流过家乡的沃土。
一
早春,清晨水珠晶莹。
孩子挽过母亲的手,白乎乎的小脚丫裸露着,在江中踩水。
“嘶!好凉。”孩子打了个寒噤,但玩着玩着就忘记了早春的寒冷。
三月,江边玩水的人很多,大人小孩都有。鹅卵石被丢出,人们比谁丢得远,片片涟漪划开,江水的冰凉终抵不住人群的热情,在暖暖春光下,渐渐升温。
长江,缓缓地流着,流过人们的笑颜。
二
满夏,正午日光灿烂。
“叮叮叮”
自行车停在了榕树下。少年倚在栏杆上,望尽江水东流。
“什么时候才能去到长江下游呢?”少年摇着头。
白日,来往船舶停靠,少年有时想跳上船,随着这江水去下游看看,看看那些繁华的城市,灯火通明。
长江,缓缓地流着,流过少年的心绪。
三
深秋,傍晚银杏满地。
夕阳下老人的影子显得有些单薄,风吹起银杏叶沿他额头读下,飘入江水。
老人眯起了眼,他年轻时,也马不停蹄,四处奔波。如今老伴去世,儿女在外,还是留在了家乡……
“到头来,留得住的,只有风景呀……”老人声音沙哑。
汽笛声传来,江边大船开动,老人的叹息被淹没在夕阳下,余光中老人的身影渐行渐远……
长江,缓缓地流着,流过老人的泪痕。
当滚烫的泪水落入江水,长江是有温度的。
这杖承载着代代人回忆的家乡名片,带着这样一份温暖飘向远方。
正如那日老人最后的一句话;“等我死后,就葬在江边吧,这样还能继续在岸边看风景。”
家乡的名片作文 篇十二:
我的家乡肇源县,是一个江畔小城,被称为鱼米之乡,松花江水滋养着两岸的人民。家乡最富有盛名的,便是西海湿地了。
每当荷风七月,西海湿地呈现出一派热闹景象。澄澈的湖面上,一片片荷叶层层叠叠,扯出了一块碧纱。一朵朵粉白的荷花,就倚在荷叶旁,像羞涩的小姑娘,悄悄地对着岸上的游人微笑。偶尔有几只野鸭在水面上自由地游动,一会儿跃上荷叶,一会儿又一头扎到水中,探出头来时,嘴边多了鳞鳞的小鱼,身后荡出一道道水纹。几只水鸟在天空中盘旋,而或一头扎向水面,溅起点点浪花,又飞向了远处的天际。
听老人讲,当年这里是一片汪洋,茂密的芦苇环绕着一片碧波,附近的居民常在这里撒网打鱼。98年,我们县经历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全县人民奋力抗洪,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此后,我县大力发展经济,为了吸引各方商客,将我们的当地特产推向全国各地,就将这块天然的湿地,依势进行了修建。
如今,一条条甬路,将西大海分割成几大块,在赏莲亭赏月,在揽月亭望月,在陶然亭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这里的八大亭各具风采,让游人流连忘返。
走出西海,是几家别有特色的江鱼馆。欣赏完美丽的荷花,再品味湖中的鲜美鲫鱼,在酒香中回味,在清风中流连。西海湿地的美,已深植在每个人的心中。西海湿地,不禁是家乡人民的最爱,也成了吸引各地游客的一张闪亮的招牌。
谁也说不清,第一朵莲花来自何处,生于何时,但是我们知道,那莲花来自千年前,沧海桑田的巨变,凄风冷雨、冰天雪地,都没有让它屈服,当春水融融时,它在湖面上托举一片片碧绿的嫩叶,它尽情地生长,自由地绽放,吸引了诗人骚客吟诗作赋,也吸引了八方游客,在这里印下流连的足迹,也让家乡的特色产品跨出了省门,走向了世界。
西海湿地,就是家乡的一张名片。这里凝聚着一辈辈人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向往,也象征着我县经济文化的腾飞。在未来的日子里,它会变得更加精美、闪亮,载着我们的希望和梦想,飞得更高、更远。
家乡的名片作文 篇十三:
古街,家乡的名片
赵宏伟
千百年来,我的祖先用勤劳的双手建起了闻名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昭馀古城,古城因其千年文化的积淀,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就像昌源源畔的一颗璀璨珍珠,让每一个祁县人为之骄傲,古街成了家乡的名片,各地游客云集此处,只为一睹它迷人的风彩。
昭馀古城位于家乡的中部,古街位于新建路的西面。新建路和东风大街成丁字形交汇,东风大街两侧是新建的繁华大超市、大商场。新建路的西侧是历史,新建路的东侧是现在。古文明和现代文明在这里相融合,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古城的历史厚重让人宁静典雅,现代都市的繁华让人向往崭新的生活。
当你来到这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的丁字路口,你经常会看到有几辆豪华的大巴停在古街东牌楼前面,彩绘祥云的牌楼上”昭馀古城”四个大字熠熠生辉,古街展开她的双臂诚挚地欢迎钟情于她的四方游客。
我是昌源河畔土生土长的祁县人,我何其幸运生长在这方钟灵毓秀的热土。我和家人、和朋友、和师生,多少次在古街徜徉,青砖碧瓦,斗拱飞檐,商铺林立,彩旗飘扬,真像穿越明清时代。我曾多少次踏足古街两旁闻名全国、享誉世界的渠家大院、万里茶路博物馆、珠算博物馆、晋商博物馆……我曾一遍遍品读门上牌扁以极梁柱上那些蕴含深意的题字,”纳川”二字展示了我们祁县人多么广阔的视野和胸怀啊!我曾一次次驻足观赏那些内涵丰富、精美绝伦的砖雕、木雕、石雕等雕刻艺术,”鹿鹤桐松”寓意”六合同顺”,”葫芦”寓意”福禄”……每一幅雕刻都显示着主人的奇思妙想,对美好品德、美好生活、锦绣前程的期盼。我隔三差五地去品尝古街有名的小吃,一根就一碗的长寿面,香飘四野的牛排、唇齿流香的名茶……一条条古街,一座座门店,到处留下我寻觅宝藏的足迹。
古城以十字路口为中心,有四条大街,二十八条平行连通的小街巷,这些星罗棋布的院落里,有的耸出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槐树、杨树、柳树,翁翁郁郁,生机勃勃。当你穿行在古街时,仰望蓝天白云,你总会看见古街上空有大量的鸽子、燕子、红嘴蓝鹊在叽叽嘎嘎的鸣叫盘旋,这时你会情不自禁的惊叹“昭馀古街真是风水宝地呀!”。
如果你有幸在祁县客栈住上一晚,去古街欣赏一下运用声、光、电等诸多现代技术创制的各种造型的灯光,你会发现古街更散发出迷人的魅力。2021年过年之时,一拨又一拨的游客来古街赏灯打卡吃美食,如果不来古街真的就是没有过年一样,你会留下无尽的遗憾。记得我和伙伴们相约,天黑灯亮,古街游玩,从东到西,再从西到东,在如潮的人海中留恋往返,不思归家。我们在“万里茶路示意图”前七嘴八舌的讨论,在”雨伞网红墙”前合影,在古街中心跳起来触摸灯笼……一件件快乐的往事深深地印在脑海之中,晚上做梦都会笑醒!
亲爱的朋友,我们昭馀古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玻璃器皿之都,还有山西省最大的湿地公园一一昌源河湿地公园,我们诚挚地欢迎你的到来,相信你会不虚此行!
家乡的名片作文 篇十四:
山,犹如圣哲,沉稳敦厚。水,犹如豆蔻女子,灵动聪慧。山与水创造了世界的美丽。我的家乡有水、更有山,更显十分灵动之气。
人总不满于现状,有的人生在浩瀚无边,波澜壮阔的海边,却期待一览驼走大漠,长河落日的壮美;有的人生活在灯红柳绿的都市中,却向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乡间生活。人们大多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静思品味时,就会发现这边风景独好。
我的家乡在四川,位于乐山大佛脚下岷江边的五通桥。这里四周环山,长年远看山色都是青幽幽的。山上有许许多多姿态各异的石头,有的相互依靠,好像在说悄悄话,那神态宛如羞涩的少女;有的则高高站起,似乎要昂头长啸,抒发内心的激情,表述豪情壮志;有的石头则三五成群的缩在一旁,那神态好似几个调皮的顽童在捉迷藏。每到春天,山上姹紫嫣红,争奇斗艳,每到夏天,树木翠绿,树荫遮日,凉风送爽……真是一派迷人之景。
山有山的灵秀,水有水的柔美。说到水就不得不提一提我们家乡著名的夜景湖——小西湖了。小西湖美景可比杭州西湖,但杭州西湖风光是美在白天,咱们的小西湖则美在夜景。每当夜幕降临,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总是映着一些彩色的星星噢!那是路上的彩灯的倒影。小西湖是活的,层层波粼随风而起,伴着跳跃的灯光,伴着我的心,在追逐、在玩耍,通明透亮的城市把整个湖面照的明亮,时不时出现的一圈圈水波和一窜气泡,噢,那是鱼儿在歌唱。湖是软的,像一幅迎风飘舞的丝绸,湖是硬的,想一块无暇的翡翠闪烁着动人的光泽。
在我的家乡,可以把好山好水看个遍,也可以品尝到很多的美食。家乡的小食很多、薄饼包丝丝、豆腐干夹丝丝、蒸笼牛肉、蒸笼粉肠、麻辣烫、……、火锅更是人人皆知,辛辣的味道刺激味蕾,真是独特的感受,不容错过!
我家乡的名片,如此之美!
家乡的名片作文 篇十五:
曾于夏夜走过城门,为一腔豪迈驻足。
唱戏人以浓郁的夜色为幕,以锣鼓与二胡奏响西北的奔放。
不同诗情画意,退去一身奢华,秦腔亦是家乡长安的名片。
这些戏班是没有戏台的,他们总在城门处找到落脚处,便将家当依次陈列,以天为幕地为台,唱着一出出经典的剧目。城市的喧嚣不曾丝毫乱了他们的阵脚,有板有眼,声情并茂,腔音抑扬顿挫,满是乡音的印记。
高昂激烈、节奏急促便是秦腔最大的特点。
唱戏的老人先是韵足了气,声便不顾一切的挣脱开来,四散开去。那声音能使城楼上的花灯显出火样的鲜明,火样的温煦了。在人缝里挤着、挨着走,舒了情怀,心绪随着戏声飘荡,以致怦怦而内热了。
锣鼓起时,板胡响处很快便能牵引无数路人纯粹的向往。这是生在长安的人对秦腔深沉的迷恋,并不全因它土生土长的古音古意,还因唱戏人石破天惊的嘶吼能表达他们灵魂深处所渴望的强烈的震颤,又或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故土情。
现在于公园仍能寻见这样的戏班,听上一曲地道而随性自然的秦腔,但以夜色、以城墙砖瓦为幕的已然少见了。
秦腔这一戏种,若爱听,便爱得深沉;若不爱,听上一句也是摧残。大抵是听不懂的缘故,我曾一向觉得唱腔声里嘶吼是聒噪的。但一个夏季的耳濡目染已能听懂其中的几分火热,能逐渐接受了。或许,这就是秦腔的魅力,不似京剧婉转,不及黄梅深情,不若越剧悠长,它是西北独有的粗犷豪放,全是质朴自然的嗓音,似骄阳般火热。
也曾推开古朽的木板,为古老的戏台驻足。
这里的戏班不似街头随见的,每位唱戏人都有着明确的角色,化了精致的妆容,身着考究的戏服。虽布置的精细,但噪音一起,仍是地道的豪迈,地道的粗犷,仍是熟悉的气魄。尤其是花脸的唱腔,扯开嗓子便大声吼。
秦腔的苍劲总能带给人一种力量和希望,就像秦川人豁达的心境,那种独特的底蕴是只有领略过才能有所体会。秦腔以独特的魅力陶冶着长安人的心灵,以瑰丽的格调沉淀着长安人的心境,以其间的温情升华着长安人的性情,慢慢地温暖了我。
家乡的名片作文 篇十六: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题记
我的家乡有很多山,四周围的山好像一个大摇篮,每日清晨从窗外望去,便是一片一片,连绵不断的山脉。但我还是喜欢家乡的那座古桥。
那近乎完美的弧形横架在两岸的石板路上,这是一座石拱桥,由光滑而凹凸不平的石块砌成。它的扶手没有精雕细琢,富丽堂皇的双龙戏珠的图案,有的石块被路人扶磨得极其圆润。桥的正面刻着几个娟秀的字,那是它的名字,它的背影倒映在水中,摇晃着。透过清晨的雾气,它显得雅致而宁静,虽然经过岁月和风雨的冲刷,让它不再像往日那般光彩照人,可它还在散发着那种特有的韵味。
石桥用一块块长方体浅青色的石头砌成,每块大约100多斤重。桥下跨着一个大孔,像一扇门,大孔的左右两肩开凿了三个门洞似的小孔,和倒影连起来像一个个圆圆的月亮。桥上的石缝中冒出的不知名的小草在风中翩翩起舞。春天,石桥下面的河岸两边开满五颜六色的花儿,微风一吹,花香四溢。四周的大山披上青翠的绿装,默默俯视着大桥。
它灰白的桥身,使它变得平凡,虽然近在眼前,却又感觉远在天边。他虽然知道自己很平凡,又经常被人踩在脚底下,可是他还是毫无怨言,没有因为不被重视而轰然倒下,变成粉末吸引世人为他惋惜,他为自己能够为人们提供方便而快乐,而自豪。
这么多年过去了,那桥还在守护着这片土地,任风吹雨打,狂风暴雪都不足以让它动摇。因为他心里的那片净土,就是脚下的这片土地啊。它要守护着他直到永远。在蔚蓝的天空中,桥的赞歌在飘荡,而且越唱越响。
家乡的名片作文 篇十七:
说起家乡普宁,对于常年异乡的我来说,令我怀念的东西真的太多了,无论是风景还是物产等等,即使我很久没回那儿,也总能记得那种熟悉的感觉。
作为一名吃货的我,当然是最沉迷于普宁的美食了!普宁的各种特产,简直是让人见了就口水如同瀑布直流啊!我最爱的便是普宁的牛肉丸和肠粉了。
今年寒假,我回到了久违的普宁。空气还是那样清新,经过了不断的发展,现在的普宁又更显得城市化了。
我刚一回到,又是迫不及待地回到美食街,果然,一到佳节,这儿又是人山人海,我则穿梭在人群中……
在耳边,是一家家餐馆中厨师在用锅铲翻炒敲打锅的声音,扑入鼻腔的,是各种美食混杂在一起的诱人香味……穿过一条又一条街的我,终于在众多招牌中看到了最耀眼的那一个——潮汕牛肉肠粉!我摸了摸早已经“打鼓”的肚子,“又是该饱餐一顿的世界了!”我兴奋的走进馆子里。
在厨房里,我又望见了熟悉的陈师傅在忙前忙后地做着佳肴,我跑到柜窗和他打了一声招呼,他亲切地对我笑了笑,“好久都没来了,还是老样子?”我点了点头,陈师傅果然了解我,明白我最爱吃的那道菜式。我也持着原来的习惯,在窗口仔细的看着他制作。
他熟练地舀起一大勺粉浆,倒入炊台里涂抹均匀,将炊台先伸回火候处。另一边又开始在碗里打了两个鸡蛋,下了香菜,按着我以前的口味,他还多下了几勺萝卜粒,将其快速搅拌后拉出炊台倒入,手法精巧地布开菜料,紧接着又塞入几片生菜,又推出炊台,经过五分钟的蒸炊,我已经闻到了那熟悉的香味,他将炊好的肠粉卷起来放入盘中,倒入一勺葱油。哇!真的太诱人了!我拿起筷子就赶紧品尝起来,那滚烫的粉团丝滑地在我的舌尖翻动,拌上一口葱油,浓纯的流过我的喉道。天哪!这个味道太熟悉了!简直是人间珍品啊!终于饱餐一顿!我满足地徜徉在美食节上,鼻尖间仿佛还有美食的香气在萦绕……
普宁,一座古老建筑和现代化结合在一起的小城市,而这儿的美食,就是美城普宁的一张独特的名片!我永远忘不了那渗藏着普宁优秀文化和普宁人民劳动成果的一道道佳肴!
家乡的名片作文 篇十八:
王锦程
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家乡的变幻多姿的旋舞;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色彩点染出家乡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
我的家乡在南阳市的一个小县城,这里有许多名胜古迹,代表我家乡的名片可多了,接下来听我给你细细道来!
在假山这里,有小型的瀑布,还有一条百米的长廊,光是站在一旁看就感觉非常壮观。还有一个拿着杯子的人,上面写着“酒祖”二字。这时我才想起社旗是个“酒乡”赊店老酒非常的出名。这儿还有一条很长的小吃街,做生意的小贩在街边摆摊,各种小吃摊的香味,吸引着在这里游玩的人们。令我记忆最深的是这里的一家烤鱼店非常好吃,在这儿吃饭的人坐在桌子旁,津津有味的吃烤鱼,入口的鱼肉在牙齿的咀嚼下被切成了两半,毫无保留的呈现出它内心的纯洁与美好。小贩对面前路过的人,热情地一边叫卖,一边不停地翻动着手中的鱼,哦,原来社旗的吃的也很多!
社旗最有名的当属山陕会馆,它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当时各地能工巧匠汇聚在会馆工作,各展绝活,把北方建筑的雄浑壮观与南方建筑的严谨柔美融为一体,使它成为中国古建筑的经典之作,“辉煌壮丽天下第一”。山陕会馆内简直是无木不雕,无石不刻。整个会馆内石雕琳琅满目,雕刻的内容既有文学名著,又有民间传说,还有许多的生活场景等等。大坐殿廊檐两侧放置着斗大的雕“龙”、“虎”二字,据说还是慈禧太后的亲笔呢。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让古镇历史文化重放异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八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从山陕会馆继续向东走,映入眼帘的是气势磅礴的美似“万里长城”的青砖堆砌成的“小长城”,顶上也铺着青砖,非常平坦,并且十分宽阔,好几个人也能并排着走过去。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击口,非常牢固。在这小城镇上,也能感受到类似万里长城的气魄,真是很壮观!
山水无情,却令人难以忘怀;草木无声,却让人寄情于此。心是热的,是滚的,手的温度一旦给予就能掌心化雪,滴滴晶莹。家乡的名片已贴上了最完美的图画,做出了最完美的诠释,也保留了最真挚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