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1500字 篇一:
《永远在路上》是十八大之后,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成果的一次集体总结、亮相。片子在全国各地取景,采访了诸多一线的纪检办案人员、专家学者,更让许多曾经身处高位最终落马的党员干部现身说法,制作考究、逻辑严密、论理深刻、发人深省。
这部电视片,八集,一天一集,选在十八届六中全会前,在国家最高级别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播出,一则为全会营造声势、凝聚共识,一则为提醒全体党员领导干部牢牢树立“红线”意识,一则也是为重塑党在广大民众心中的清正廉洁的形象。即便不作安排,也值得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观看、思考。
古今中外,反腐是个永恒的话题,更是个正义的话题。在现代汉语里,“腐败”一词有三层含义,既可指物体腐烂,也可指行为堕落,也可用来指制度、组织、机构、措施的混乱、黑暗。
食物腐败了,馊了,酸臭变质了,不能吃,否则就要闹肚子,甚至致命。作为社会人来讲,行为堕落了,可能影响他人,就要纠正,如果危害到社会,还要受到法律制裁。而制度、组织、机构、措施等更宏观的腐败,其实和食物腐败一个道理,是能够危及整个社会肌体的正常运行,让最大多数民众受害。因此,纪检部门也常用“猛药去疴、刮骨疗毒”等拟人化手法来修辞反腐。
“疴、毒”百害而无一利,去掉、刮除能让肌体重获生机,能够保护最大多数民众利益。反腐是光明反对黑暗,正义反对邪恶,生存反对毁灭,是所有正常人的本能,也是一个健全的社会、健康的政党的应有之义。《永远在路上》也用不少事例讲了这个道理。
让已经走下神坛、沦为阶下囚的高级领导干部,重新面对镜头,意义深远。这些曾经手握重权的人,没了往日的趾高气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自责、悔恨,愧对党,愧对家人,愧对百姓。让他们以“过来人”的身份讲述自己的蜕变的过程,为的是让当下的领导干部不要重蹈覆辙。片子如何能让周永康、薄熙来、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等接近国家核心的腐败份子,像其他贪官一样在片中坦白、发声,就更能显示透明、无差别,更有教育意义了。【www.xiandiaoyu.com】
可能有些人连续看了这部电视片,会觉得有些“跳戏”。片中的高级领导干部,对党的纪律、对纪检监察工作极为熟悉,在任时还经常在各种会议上大谈特谈党风廉政建设,要求其他党员干部严于律己、廉洁从政,一旦下了台,就对自己全盘否定。那么他们当初的那些话是肺腑之言,还是只是些应付组织的“场面话”?
即便已经落马,这些高级干部在面对镜头自我陈述时,语言流畅、思维清晰、见解独到,遣词造句既接地气又不乏考究,很有带入感。如果陈述时的画面不是故意设置成黑白的,这些干部的言谈中甚至还会透出一种官威。
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曾提出“话语即权力”,整体或者个人掌握和使用的词汇、表达的话语,既能成为身份的象征,也能成为一种支配式的政治技术。落马的官员,虽然尊严和自由被剥夺,但是官场上常用的词汇和逻辑表达仍然随之丧失。
“官场如戏,全靠演技”的说法太过偏颇。其实,按照心理学家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每个人都在社会中扮演各种身份和“角色”,父母、子女、夫妇、上下级等等,这个倒无可厚非。而且,这些官员的实际政绩和贪腐行为也要区别对待,言语中残留的某些“官话”“套话”也不必求全责备。重要的是,其他干部能否认清腐败的根源,防微杜渐。
片中落马的官员里,好像只有薄熙来拥有鲜明的“红二代”背景,大多数还是苦出身,除了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白恩培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周本顺也出身贫寒之家,而且从小就痛恨贪官……可是在与商人、企业家打交道的过程中,未能经受住诱惑,思想抛锚、道德滑坡,成为自己曾经不耻的人。
有人说,贪官的忏悔是鳄鱼的眼泪。鳄鱼流泪只是润湿眼睛的本能反应,而贪官的忏悔也只是为了求得宽大处理,所谓“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我倒是愿意相信这些官员在片中悔恨的眼泪、哭诉,我甚至愿意相信他们当初在大会讲台上的义正词严。
因为,我相信,大多数人从小接受的社会主义教育,从来不是鼓励人们去当贪官。这些官员在“出事”前,也在试图“扮演”一个好领导、好丈夫、好父亲、好儿子。否则,怎么会一路飞黄腾达、青云直上,甚至接近权力核心,组织部门从来都不曾考察吗?
问题是,他们为什么会变成现在的样子?
1945年7月,民主人士黄炎培访问延安。他看到的延安,街头“无一人游手好闲”,意见箱在大街上随处可见,“人人可上书于主席毛泽东”。他坦言:“延安五日中间所看到的,当然是距离我理想相当近的。”然而饱经世事的黄炎培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将来会怎么样?一次谈话中,他向毛泽东直接提出了这个问题。
伟大领袖自信地答道:“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够跳出这始兴终亡的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我们有人民群众的监督。”
《永远在路上》开头就说,这段发生在70多年前的对话,在今天并不过时,仍然是对中国共产党有力的鞭策和警示。“民主”“让人民来监督政府”,这是领袖的箴言,也是历史的先声和承诺。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对片中贪腐官员的变质问题刨根问底,是个系统工程,甚至能上升到哲学层面。但是,如何避免历史一再重演,勿使后人复哀后人,让《永远在路上》中触目惊心的案例永远成为历史,则是更需要每个领导干部认真思考的。
永远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1500字 篇二:
观看完中纪委反腐纪录片《永远在路上》,我真切地感受到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正风反腐的空前力度,也使我不禁思索:哪怕在柜员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在任何时候,思想防线都寸步不能退,纪律规矩都寸步不可逾,要以案为鉴、不忘初心、践学思行。
以案为鉴,合规操作,严守规章制度。
透过周本顺、李春城等“大老虎”的案件不难看出,他们堕落主要原因是:权欲膨胀、金钱诱惑、道德沦丧、信仰缺失。古人云:“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作为一名银行基层工作人员,虽看起来与腐败沾不上边,但我们每天与金钱打交道,更要以案为鉴,反思自身,吸取教训,在金钱面前经得起诱惑,在大是大非面前经得起考验,每一次次业务办理都要合规操作,每一次现金清点都合乎规范,每一次账务复核都严守规章,始终守住底线,克己慎行、防微杜渐,做到“大节不可失,小节不可纵”。
不忘初心,用心服务,坚守理想信念。
专题片中周永康、白培恩等人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初衷和信仰,在思想上放松了警惕,触碰了腐败的“高压线”,悔之晚矣。“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要坚守“服务基层,扎根基层”的理想,牢记“为客户服务”的宗旨。在工作中,跟客户交流感情,设身处地为客户着想,让顾客觉得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很用心的在为他服务。要时刻清醒的意识到,服务是品牌,是形象,是我们农商行核心的竞争力。优质文明服务,永远在路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践学思行,严于律己,永葆优良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外出调研期间轻车简行,不封路,不清场,不铺地毯,是带头执行八项规定的生动示范,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作为一线员工,是沟通顾客与银行的桥梁,柜台是检验我们作风的最直观的窗口。客户来银行,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服务,我们要以细心、耐心、热心为基础,以客户为中心,时刻让客户感受到优越感和被尊重感。如果我们每天工作马虎,言辞冷淡,态度生硬,在办理业务时,态度懒散,错误百出,就败坏了我们农商人的优良作风,在“服务三农”的路上越走越远。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一本本点钞纸由新变旧,凝聚着我的汗水与心血;一串串数字的记录,描绘着我一天天平凡的日子。“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即便是在柜员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我依然深刻的感受到党中央正风反腐的正义号召——以案为鉴,方明是非;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践学思行;方行高远。正风肃纪,我们永远在路上。
永远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1500字 篇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以旗帜鲜明的政治立场、坚强无畏的政治勇气、坚韧不拔的政治定力,强化正风肃纪,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管党治党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八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通过剖析典型案例,讲述鲜活的监督执纪故事,深刻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正风肃纪,锲而不舍纠“四风”,反腐惩恶,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得到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具有很强的警示和教育意义。
乱世用重典,这是一条历史铁律。当一个执政党的腐败分子呈“萤火闪烁”之时,除了扑灭他,别无他法,因为不扑灭,就可能亡党亡国。周永康、徐才厚、令计划、郭佰雄、苏荣、白思培、周本顺、蒋洁敏……至今,被打的老虎有150多个,这些官员曾经权倾一时,玩权钱色于鼓掌之间的人物,却怎么也没想到,他们的腐败没有“软着陆”,只有“硬手铐”。此次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大量披露高官的贪腐细节,将遮丑心理彻底打碎。
如果说,中央严惩周永康、白恩培、周本顺等贪官,起到了正本清源、匡扶正义的效果,那么,全面披露这些贪官的腐败细节,则是彰显了直面病灶并刮骨疗毒的勇气。
在大众媒体上展示巨贪们的丑事恶行,这是一种痛,也是一种自信。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反腐是一场必须赢不能输的斗争。十八大以来,中央作出“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庄严承诺,以“八项规定改变中国”,反腐败“老虎”“苍蝇”一起打。四年来,中央以实际行动,让人民群众看见并享受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成果。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从这个角度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是一份反腐斗争的成绩单,是一份阶段性的答卷。
同时,《永远在路上》更是一部以案为鉴、以案明纪,振聋发聩的反腐教材。包括白恩培、周本顺在内,许多落马贪官都是贫苦家庭的孩子,通过组织的培养、出色的工作逐渐步入高位。电视片中披露的细节,向观众更向官员们展示了这些高官是如何从痛恨贪官,到最后变成贪官并身陷囹圄的过程。这种非常规的教育方式,将让很多“边缘人”身临其境般地看清罪与罚的边界,帮助更多官员完成不敢腐、不想腐的自我教育。反腐败斗争关乎人心向背,“有腐必反”、“有贪必惩”已成为社会共识,警钟长鸣,反腐败斗争必须“永远在路上”。
永远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1500字 篇四:
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同志:“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的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深刻提醒我们,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于10月17日到25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每晚8点首播。专题片共分八集:第一集《人心向背》,第二集《以上率下》,第三集《踏石留印》,第四集《利剑出鞘》,第五集《把纪律挺在前面》,第六集《拍蝇惩贪》,第七集《天网追逃》,第八集《标本兼治》。专题片既列举了许多违纪违法典型案例,由当事人的现身说法,进行深刻剖析和忏悔,以及深入的点评和分析,警示广大党员干部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有内在的操守和信念,强化自我监督和纪律约束。
彰显决心,一抓到底。这部反腐倡廉纪录片,彰显了中央的反腐决心,明确透露出党中央对反腐败一抓到底的决心和信心,揭示了制度反腐的内在逻辑,断然打消在贪腐问题上思想动摇的侥幸心理。曾居庙堂之高的重量级“大老虎”接受采访,在镜头前为自己所犯罪行深切忏悔,情至深处禁不住老泪纵横。这些官员堕落方式各不相同,但理想信念缺失无疑是他们滑向贪腐深渊的重要推手。白恩培为了个人私欲,落入了豪宅名车的物质诱惑陷阱中;周本顺放纵对子女的溺爱,变成自己讨厌的模样;李春城重干事而轻廉洁,“大节不亏”的侥幸心理丧失对腐败的警觉性。当理想败给现实,即使干再多事,背离了自己的初衷和信仰,也只会越走越偏,成为党和人民所不齿的反面教材。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永远在路上》绝非让广大党员干部干巴巴地当个“看客”,我们真正触及内心的灵魂才是应有之义。一个个大老虎落马,面对摄像头忏悔不已,如果只是展示其丑态,而不挖掘他们落马的诱因,剖析他们沉沦的路径,不扎紧制度的篱笆,那么警示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我从始到终观看这部专题片,受到非常大的触动,许多事情是不为人知的隐秘,造成了那么大的负面影响!接受教育的要义之一,恐怕正在于警示在位者,要引以为戒,别蹈其覆辙。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一心为公,一心为民,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以清廉为美好,视贪腐为丑恶。
党风廉政,居安思危。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点,就是通过具体的执政行为,最大程度的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邓小平同志一再告诫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有忧患意识,要忧党、忧国、忧民。在这“三忧”之中,首先要忧党。因为党之所存,乃国运所系。当年红军长征时,沿途的许多老百姓根本就不知道共产党是怎么回事,更不知道共产党的纲领、旗帜是什么,他们就是从路过他们村子的红军队伍、从借宿在他们家的共产党员身上,看到了共产党是为劳苦大众谋利益的,是可以指望的。
理想信念,弥足珍贵。加强和改进党廉政建设,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政绩观、权力观,解决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拒腐防变能力。我们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听起来简单,做好却不容易。初心,不仅仅是初衷或梦想,还有人性的本质的美,比如善良、宽容、忠诚等等,在匆匆行走的路上,怎么可以失去它们!世间百态,我们都经历的太多,可无论我们走了多久,走了多远,时刻也不忘我们为什么出发!纵然有再多的无奈,都不要忘记自己,不要随波逐流。在有容乃大的世界里,坚守纯洁的理想信仰,活得本色和酣畅淋漓,或许就是我们每一个人自我教育的意义和培养下一代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