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教学反思 篇一:
这节课从设计到讲课用了三天时间。五年级学生的诗歌知识有限,不能讲的过深,又不能讲的过浅,所以,度很难把握。
我先领着学生回顾诗歌学习的方法,但是学生对方法也只是大致知道,并不会真正去用。所以在课堂上,结合诗歌本身再次重温诗歌的学习方法成了重中之重。因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课堂上我发现,古诗不管怎么简单,对于小学生来说依然是最难的内容。他们可以把诗歌里的景物一个一个找出来,但是不能把他们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幅图画,更不能感知这幅图画的特点,更不用说诗句营造的氛围了。当然,这也是诗歌学习的一个难点。
针对这一点我在教学中做得还比较好,耐心地引导学生找出每一个景物,并且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诗人用什么样的形容词来形容这种景物,联系现实生活用心感知劲舞特点。并指导他们用一些形容词来形容脑海里的这幅画面,因为只有理解了画面的特点才能够深刻理解诗人的感情。在诗歌里面,写景就是为了抒情。
这节课从整体上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基本符合我的预测。要说遗憾,那就是对玉门关这个诗歌里的专有名词我忽略了,没有及时给学生补充,导致学生对玉门关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另外就是课外延伸环节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进行完整。
不过,这节课总体上还是令人满意的。没有完美的课堂,只有更好的课堂。我还要继续努力!
从军行教学反思 篇二:
《从军行》选自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第四单元,本单元“要素”一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二是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内心。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边塞战争题材诗。全诗境界阔大,感情悲壮。诗的前两句融情于景,在对整个西北边境广漠地域里的典型景物进行概括描写时,也渗透了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诗的后两句则集中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征战时间之漫长、战争频繁艰难,表现唐军将士不畏艰难、壮志报国的豪情。[本内容由 西西作文 WWw.Xiandiaoyu.com 整理]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目标:
1.扫除生字词障碍。
2.理解古诗大意,有情感朗读并背诵古诗。
3.初步掌握独立鉴赏边塞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注释、课前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2.反复诵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味。
3.以戍边战士的口吻,用“一封家书”表达出内心复杂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
2.激发学生内心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情怀。
教学重点是: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难点是:
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
在进行古诗《从军行》教学时,我按照释诗题——识背景——知诗人——明诗意——抓字眼——悟诗情的步骤,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阅读鉴赏。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诗人,我适当做补充;借助地图明确诗中所描绘的典型景物的地理位置,去感受西北边塞的辽阔和苍凉;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诗意,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边塞战士内心孤寂但更想立功异域的壮志豪情;同时激发学生对英雄的敬佩、对国家的热爱。古诗教学不能就诗教诗,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所以,在进行课堂环节设计时,以疫情中捐赠的物资上显示的诗词文化导入;链接以2020年时政脱贫攻坚、抗击新冠疫情学会运用诗句;以“家书”形式表达边塞战士内心复杂情感;以视频的形式观看今日美丽的青海湖区和玉门关,升华学生情感,生成一道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必背古诗不少于75首,这就需要教师适当的在课堂上对古诗进行拓展阅读。在讲授《从军行》一诗中,我拓展学习王昌龄的《送柴侍御》以及送别诗名句、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杨炯的《从军行》;在布置作业时,推荐学生研读王昌龄《从军行》的其他六首诗,自选作业设定为搜集其他边塞诗人的边塞名篇。
课堂永远是一节有缺憾的艺术。课堂上虽进行了反复朗读,但未及时在熟读的基础上检查学生背诵,遗憾虽然无法弥补,但却是以后成长的铺垫。
从军行教学反思 篇三:
古诗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可以说自孩子会说话起,父母就教会他们背诗。在孩子的成长中,古诗总是陪伴孩子左右。古诗教学从一年级就开始了,那么我们一直在开展的古诗教学到了高年段应该教给孩子一些什么呢?我想,不仅仅要坚持一如既往的看注释,想画面,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诗情感外,更要让孩子也如阅读其他文章一样,学会抓词,抓句,体会文章情感。因此,在这节古诗教学课中,我旨在通过“暗”、“孤”体会写景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对“暗”字的理解,初读诗句的孩子们想到的一定是浓云遮住的阳光。因此,我进一步引导孩子想象边塞大漠的荒凉、战争的硝烟,让雪山暗了下来,同时,环境的凄凉更应衬托出将士思乡心切。大漠荒凉的环境,远离亲人的孤寂,戍边生活极为艰苦。但凄苦的戍边生活却吓不倒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穿金甲,终不还”就是将士们忠心报国的精神写照。而“穿金甲”又一次向我们昭示了边塞军旅生活的艰苦。其中“穿”和“暗”的意义发生了变化,由此教学生学诗不能只看字的表面意思去理解古诗大意。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这节课我设置的一些问题提问时,学生在回答时抓不住问题的要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问题的设置应该有准确性。
从军行教学反思 篇四: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写的一首优秀的边塞诗,反映了戍边将士保卫边境,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具有昂扬的战斗精神,动人心魄,充满了爱国热情和乐观精神。诗的头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点出了战争的艰苦环境,景中含情。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转入直接抒情,描绘了战士们英勇杀敌的精神面貌。将士们身经百战,黄沙把金甲都磨破了,尽管如此,将士们的报国斗志丝毫不减。最后一句更是写出了将士们的豪壮誓言,不击败敌人,决不还。
由于古诗与现代的生活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很大跨度,因此,我在本课采用了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并适时地补充一些资料,以帮助学生感受千年前悲壮、苍凉的边塞生活。我还播放了歌曲《从军行》,学生很快被那动听音乐和优美的画面吸引住了,那荒漠古战场的宏大的场景,一下子把大家带到了遥远的古代,仿佛亲眼目睹了激烈的战斗场面。同时,我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壮志。
以上是我对我这节课的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是要多学习,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落到实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和提高。
从军行教学反思 篇五:
这首诗是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中的第一首,古诗描写了戍边将士战士由于长年在外,不能与家人团聚的那种寂寥,悲苦的情怀以及家中的妻子独守闺房的那种无奈的愁绪。教学本课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从军行》曲笔的表达技巧。掌握边塞诗中征人思归思亲这一主题。20分钟的教学,有得有失,为了更好地研究教材教法,现将本课反思如下:
在设计本课教学目标的时候我就在想一个问题:古诗教学我究竟要让学生掌握什么?20分钟的课如何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学有所得。我觉得古诗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三点:
1.能够熟读古诗并背诵。
2.了解古诗的内容。
3.明白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也就是本课我的教学目标,也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针对这三节我做了如下的设计:
首先,采用古诗接龙的游戏导入本课,用四句我们学过的王昌龄古诗采用分小组接龙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同时引出作者,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王昌龄,教师再进行补充,学生介绍他是边塞诗人同时再回顾边塞诗的特点。
其次,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这节课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有目标地去学习。
再次,让学生采用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古诗,再指名朗读,采用师评互评等方式,让学生熟练朗读古诗,同时认读本科唯一的一个生字“闺”,观察生字字形,理解生字字义。
接着,在读熟诗歌的同时小组合作学习,阅读书下注释,了解诗歌创作背景,把握作者情感;再进行汇报,大家共同交流,让学生找一找诗人都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同时理解“烽火台”,让学生掌握本版块“信息传递”的特点。在说到听到了什么的时候学生说到《关山月》时,播放《关山月》的曲调,渲染气氛,让学生体会当时凄凉的感情以及边塞诗中征人思归思亲的主题,了解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然后,在乐曲中反复朗读故事,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最后,进行课外的拓展,让学生课下去背诵诗人的《从军行》组诗的其他几首,积累更多的边塞诗,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可是说我挺下工夫的,不过,在进行完教学以后,也感觉到了很多地方存在的不足,在学生读诗汇报的时候学生对诗中个别字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比如说“独”字的意思,从中体会出什么?“百尺楼”夸张的写法等。学生都没有说准确,这里如果我再进行一下补充讲解,对于那些后进的学生也许会更好的掌握一些。另外就是我说话的语速有些过快,这也是在评课的时候老师们都提到的事情,我也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要用适中的语速同学生交流,这样后进的学生吸收的会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