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一:
通过学习党老师分享的道法课程新旧变化和对比,我深刻感受新版的课程标准重视围绕核心素养展开,突出素养导向的变化。课程的内容、评价、实施等各个部分都是围绕核心素养的内容去进行了重构,强调大任务的完成、大概念的理解,更鲜明地表达了道德与法治学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性质。
课标更具人性化
通过对道法新课标的学习,感触最深的是更加人性化,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社会和生活。比如四年级上册《这些事我来做》,让学生从了解的家务活,再到家务擂台大比拼,通过一系列活动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渗透,让学生明白做家务不仅是关乎自身成长,也与家庭和社会的进步紧密相连。课标要求我们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挖掘学生资源、挖掘社会资源,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得到发挥。新课程要求我们要合理利用教材现有教育资源,合理扩充。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强学生活动设计与研究,努力创设宽松、愉悦、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参与。
学段更有衔接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标,涵盖了从一年级到九年级的学习内容,学生年龄跨度大,认知水平差异大。新课标从整体构建把握,注重学段之间的衔接。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格外关注幼小衔接和小初衔接。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与学生个人素养联系紧密的学科,一年级时注意了解收集学生幼儿时期的已知能力和素养水平,从而在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环境时,尽快适应、逐步转变。同时,高年级的内容又要与初中知识相关联,从个人行为习惯、道德认知顺利过渡到社会道德与法治层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准确把握这两个衔接点,便能很好地做到教育的连贯性和一体化。
学科更有融合性
就课程本身的特点来看,思政课就是综合性的活动型课程,更易于开展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我们知道所有的学科其实都不是孤立的,他们是有关联的,将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跨学科整合、贯通,同时也要体现主要学科本身的课程目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就重点在于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近现代史,这个过程不仅以语文、地理的知识为依托,更以初中学段的政治、历史紧密相连,所以要求老师们在践行“跨学科主题活动”的过程中绝不能流于形式主义,而是应该真正地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和不同学科的老师们互相学习、交流,将其他学科合适的内容与本学科教学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样才能让跨学科教学真正促进教学的发展,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xiandiaoyu.com)
新的课程标准为我们提供了更科学的方向和更具体的方法指导,值得细细去解读。
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二:
道德与法治课本中的教材如何取舍,这一直是困扰一线品德教师的难题。毛惠娣老师就本校青年教师宋梦佳老师的优质课磨课经历,讲述了本校教研团队对《少让父母为我操心》这一课中教材的理解和取舍,并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和探究,可谓思考有深度,论述有力度,见解有高度。
毛老师深度解读了新课标,结合当前课改方向,指出“教材作为一个范例、一种学习的文本,需要教师去体认、去再创造。”“教师也是教材的编写者,教师即课程。”教师“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时效性、生动性、新颖性,让道德与法治课成为有现实关怀和人文温度的课堂。”毛老师概括指出,教学内容选择需要遵循两个原则:“贴近学生生活”和“关注学生经验”。
随后,毛老师再次以宋老师《少让父母为我操心》这一课例,结合课堂上教材的选择和取舍,从三方面讲述了教材取舍的方法:(一)由点及面读教材,由面及点用教材。(二)设身处地看教材,推己及人用教材。(三)以事论理挖教材,合情合理用教材。每一个方法的论述,毛老师既阐述了自己独到的理解,又结合了课堂中的成功案例,真是有理有据,有血有肉。
毛老师用一堂课告诉我们:作为一线品德教师,务必要读懂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背后的深意,更要智慧地选择和加工,更好地为课堂服务,为学生服务。“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选择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
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三:
为深入推进“名师工程”建设,加快名师专业成长步伐,大力贯彻落实《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理念,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和高效课堂建设,切实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上级教育部门在今年暑期举办了线上新课标道德与法治课程解读与课堂教学实施培训活动。我有幸参加了这一培训,特就新课标导向下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与策略问题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一、新课标导向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
通过学习“新时代新课程新教师——道德与法治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解读”,尤其是《新课标导向下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与策略》,我对新修订的道法课标有了全新的认识,对“核心素养”一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022版课标整合了2011版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三个课程,新增了核心素养、总目标、学段目标,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核心素养学段表现,课程内容按照学段要求分四部分进行一体化设计。“让核心素养落地”,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工作重点。素养与知识不同,是知识、技能、态度的超越和统整,是人在真实情景中做出某种行为的能力或素质。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变化,体现了教书——育人的转变,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传承和提升。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所以道德与法治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涵盖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全部课程内容,不仅凸显了课程在立德树人方面的独特贡献,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而且在育人方式上体现出阶梯式上升和培养目标上一致的一体化设计。
二、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策略的建议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作为小学道法教师,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把核心素养落实到位。
首先,帮助他们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养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其次,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汲取新知识,提高学科的专业素养,及时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反映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
再次,课堂实施“以果导因,素养反溯路径”的方法。我们的课堂必须围绕核心素养展开,确立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和统帅地位,先基于核心素养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再紧抓结果反定必须之过程:选择教学中要用到的资源、素材、流程、活动等。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时效性、生动性、新颖性,让道德与法治课程成为有现实关怀和人文温度的课堂。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课例分析
有了内涵的理解、策略的把握,而后就是将核心素养融入日常教学之中。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他们》一课时,我便将核心素养之一的“劳动光荣意识”渗透其中,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我通过课前小调查(“大白”的一天、烈日下的交警、各个社区坚守疫情防控的志愿者们)和课堂上的情景体验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体验劳动者的辛苦,明白劳动创造财富的道理,从而帮助学生达到树立劳动意识,积极参加劳动时间,懂得劳动光荣、不分贵贱的道德修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路有其漫漫,人上下求索。对于2022课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与会专家各持其透镜与画笔,独见其所见,各绘其所得。作为基层道法老师,深知2022新课标的重要性,我们得益于时代,数不清的道德与法治专家同行持续传播正能量,“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激活这门课程的明月与清泉。人有其志,凝心聚力,积极改变是高扬的征帆,内心成长是动力系统的升级换代,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
“霓为衣兮风为马”,我们要乘时代改革之风,剪裁适合实际、适合自己的虹霓作衣,舞出道法课的时代篇章。“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们既尊重每一位专家学者、同行的宝贵意见,又要坚持独立性格、自由思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我们要将时代的光辉、领导的指挥、名师的智慧、团队的锋锐、自我的发挥、学生的领会统统融合在一起。正如2022年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韩震教授的一句话:“道德与法治课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愿意团结一切,汲取一切,只为更好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广大莘莘学子,行稳致远就从我们的一堂堂道法课扬帆启航。
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四: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课标将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正式施行,下面谈一谈2022版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程标准的几个特点。
一、目标明确。2022版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标准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二、价值引领。突出政治性,特别是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就是初中阶段的思政课,它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实践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段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充分反映了这些。
三、素养导向。学生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围绕核心素养展开,突出素养导向,基于核心素养设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开展教学实施,研制学业质量标准,变革评价与考试命题。
四、一体设计。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分为1-2、3-4、5-6、7-9四个学段,加强了“幼小衔接”“小初衔接”,统筹课程性质、课程理念、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等各个部分内容,使课程标准既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又体现不同学段的适切性,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实现螺旋上升式的发展。
五、教考一体。针对“要求”提出“学业““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新版课标增强了学业质量标准和命题建议,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素养立意的命题思想,这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评价工作尤其是考试命题工作产生重要影响。
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五: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标发生了改变,成为现在人们的热议。人们热议的主题就是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与旧课标的区别,并且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如何让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变得更加的创新。随着国家不断的对于小学学生的品行和自身素养的重视,小学针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的内容也有所调整,虽然和旧的课标的内容区别不大,但是在新课标中加入了一些提高学生行为准则以及自身素养的课程,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小学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师应该对课堂进行创新,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道德素养。
在当今这个时代,为了更好地创建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迎合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的改革,小学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师应该更加注重课堂的创新。随着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的出现如何创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当代的小学教师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之一,也是当代最为热议的话题之一。
对于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小学生缺乏社会经验,所以要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要从小抓起。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构建是如何才能构建更加创新的课堂呢?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制定课堂的教学方式。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觉得学习道德与法治是非常轻松的事情。在旧课标的传统教育形式时,许多的学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师并不把道德与法治的品德素养作为教学的重点,而是为了应试,让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在上课时,教师会把考点和重点画出来,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从而达到提高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成绩,然而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素养以及道德品质没有过多的教学,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且还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采取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的新的教学方法才是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最关键的一步。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通过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处世的技巧以及面对问题时如何解决。所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应该将课本上的内容与生活相互联系,这样不仅可以将课本上的知识更加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还能让学生更加体会到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技巧。除此之外,在新的教育背景下,采取高科技手段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效率和兴趣。例如使用微课视频播放软件播放一些感人事迹,不仅能够感化学生的心理,而且对于学生的行为准则也埋下了一颗种子。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实施的背景下,对于道德法治课堂进行创新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举措,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完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