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站点都有风景 篇一:
陆远濠
三月,桃花开了。它是乡下唯一的一颗桃花树,当它还是小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多在意,以为是杂草。直到它长成了一颗小树的模样,便再也不能动它了,这给本是想种梨树的我有些打击。
对于长得不快的树苗,我们并没有多在意。但到了它含苞初放,粉嫩嫩的花,稀疏疏的枝,成了菠萝蜜树中的景点。伯父母在植树时,还会带一些花瓣回来。我为此而感到高兴,便很经常地拉上伙伴去拜访它。
夏季之后,它便隐居山林了,艳色的花瓣归于尘土,成为肥料。枝干上只留下了深棕色,与果树融为一体。我去了城市后,就没有人经常去照料它了,但在没次回家过节时,它还是最不一样的一颗。
花儿给予了我和家乡的一种羁绊,没有杂的花,是粉色的,是一种回忆。
城里是没有很多花,没有很多种植的土,便只能把它种在心里,生根发芽,就真正地思念故乡。我有看过桃花林,但不是摸得到;我怀念故乡的花,是心上的;我怀念故乡的土,我在上面生长,扎根,离不开她。
世道上的风雨太多,土会被冲散,固不住,就会想家,那个有温暖,有立足之地,吃穿不愁的地方。
花终会有枯的一天,树也会有朽坏的一天。桃花树枯死了。但土地因为它的存在而光彩过,种子深埋地下,终会发芽,生长。那地上长出的大小参差不齐的苗,便是它留在世上最好的证明。农民分了大部分的小苗,留下了几颗,仍旧种在哪里,它们生长着,轮回,又是新的风景。
心中的树长大了,根基长齐了,锁住了心中的土,便开花了。
每一站都有风景 篇二:
黄鑫涵
人生是一辆开往未来的列车。到了站,有的人会下车,有的人还在车。每一个站点都包含了,一个回忆,所以,如果累了,就回头看看走过的一个个站吧。
在我的记忆中,就有着令我难忘的站点。那是一个暑假,我们一家都回了老家。午饭后,我便起身回房间写作业。奶奶洗完碗筷后,也到了我的房间,一边帮我扇着扇子,一边看着我写一个又一个字。也许因为是夏天,所以脾气比较急躁。当我一个字还没写完时,只见过笔的笔芯被折坏了,笔墨弄了一手。奶奶见状,立刻拿来了纸巾给我擦手。我生气的骂:“这是什么破笔,写着写着就断了。”[本内容由 西西作文 wWw.xiandiaoyU.com 整理]
奶奶不慌不忙的:“说没事,笔芯坏了就坏了,奶奶,这就给你“变”一根出来。听奶奶这么说,我也就没那么生气了。只是开始好奇奶奶要怎么变的呢?奶奶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说道:“不用急,奶奶自然有办法给你变出的来。”我问道,“真的?”奶奶一脸笑意的说:”当然是真的,奶奶还会骗你?等着,我去去就回。我无趣的坐在椅子上,开始想象奶奶是如何变笔的,有一点期待。
过了一会儿,我听见了脚步声,立刻跑到了奶奶的跟前。奶奶依旧是笑呵呵的,她让我先闭上眼睛,我照做了,等到奶奶说“好了。”我睁开了眼睛,只是见了一只精美的笔呈现在我的眼前。我发出了不可思议的声音“哇!奶奶好厉害啊”怎么做到的?”奶奶小声地神秘地靠近我,对我说:“这是一个秘密。”
当时的我天真的以为是奶奶变的。直到长大了才明白那是奶奶给我买的。但,现在奶奶再也没有给我买过笔了。
或许人生中所经过的站点一去不复返了,但些站点我们可以一起珍藏在心里。
每一个站点都有风景 篇三:
李欣星
人生好似一场旅行,你会走过许多地方,沿途会欣赏到不少美景;人生好似一条船,既有一帆风顺,也有遇难搁浅时;人生好似一场电影,这场电影,不会平平淡淡,而是跌宕起伏,结局也不一定是好的。
那是一次深秋的傍晚,我战争教室门前望着这场毫无征兆的暴雨,不禁开始庆幸自己有带雨伞的习惯。
我默默地撑开伞,在众人羡慕的神情中走出了校门,心里闪过一丝得意。
这雨果然不是一般的大,淅淅沥沥的,周围的喧闹声都被埋没在雨声中了。这时,身旁跑过一名少女,是在雨中奔跑的少女。一眼就能看出她没带伞,不禁有点同情,同时也很佩服。身为一个女生,在这种大雨情况下,勇敢的冲了出来,在雨中狂奔,真是令人心疼的背影。但我又有了一种莫名的骄傲--因为我有伞。
终于到了车站。对于这个车站顶上那个板子,我一直不懂它是拿来遮阳还是挡雨的。外面那雨,来势凶猛啊,轻而易举地避开了那板子,拐了个弯就进来了。导致我们一群人在车站还撑着伞。我又看见她,那名勇敢的女子。不出所料,全身都湿漉漉的,还有雨滴从她那长发上不停地落下。在人群中,可算是很显眼了,毕竟偌大的车站只有一人无伞可撑,不禁有些上前帮她的冲动。突然,她的头上出现了一把伞,挡住了那“疯狂”的雨。在我惊讶之际,她也一脸惊愕。那个阿姨没有说话,就微微一笑,却散发出一个太阳般的温暖。隔着一段距离,我还是感受到了。
此时的画面,仿佛一道彩虹,悬挂在雨过天晴时乌云所散去的蓝天上,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每个站点都有风景 篇四:
肖烨
是秋天,刚回家乡的我正在油菜花田地里散步。那金黄的花柄,就像画家的画笔,描绘出一幅动人的金秋美景。鸟儿站在电杆上,一味地重复着他们的歌曲。
乡村人,都爱聊天谈八卦,他们一看见我,很好奇,问我是哪里来的,又问我住在那一家……本就让我听不太懂的乡音重重绕入我的耳朵,我又不太会说家乡的话,支支吾吾的说不清。正想离开,忽然听到一位老人说:“今晚的“火烧塔”弄得怎么样了?”
回到家,我问我妈妈“烧火塔”是什么东西?她说这是老家的一个传统习俗,不妨让我也去体验一下,下午还有作业的我突然变得无忧无虑,何乐而不为呢?
等啊等,时间终于飞快逝去,一出门,有五六个小孩聚集在外面,商议着如何把瓦片弄到这儿来,我跑过去,与他们说了一会儿,终于我也加入了,我们弄到几辆自行车,我算是较大的孩子,和我表哥一起骑着单车飞驰到老房子里,我后面还载着一个小孩,骑得很累,装完了瓦片,又回到了原地。两辆自行车大概能装30片,来回两次后,一堆的瓦片终于在地上了。
接下来就要有大人们的帮助了,我们一起把零散的瓦片整理好,又搬了几块大石头,作为“地基”,后面把瓦片整齐地摆在上面。形成了一座有讲台那么高的“塔”。
到了晚上,就更加精彩了,我们这几个小孩组织成一个团伙,打着手电筒,在黑暗中敲别人家的门,说要柴火,走过十几家,收获真不少,满满的三捆柴,手上还增加了几打鞭炮与糖果!乐呵呵的回到原地。
“烧火塔”开始了,我们把柴火点着,塞进“地基”中,这是个漫长的等候,过了一个小时,随着大火的吞噬,那堆在上面的一片片瓦片渐渐红了起来,红的透亮、鲜明。从远处看,就像那一片房子着了火呢!大伙都拿起手机拍照,第一次看见如此壮观的塔,更想到自己也出了一份力,心里真是美滋滋。
又过了一个小时,到了残灯末庙,晚会结束了,我们都回了家,只剩那一座塔红得透亮,像一颗颗红宝石镶嵌在上面。
那一站,真令我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