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案(精选8篇)

愚公移山教案(精选8篇)
时间:2023-02-26 13:06

  愚公移山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子》这部先秦文学作品的常识;掌握当时社会面貌。

  2.积累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结合语境理解其含义,按现代汉语规范翻译文言文。

  3.了解寓言的特点。理解故事的对话、情节、悬念等知识。

  4.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培养心志坚毅的精神和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愿望、信心和毅力。

  难点:

  对愚公的评价,对愚公精神的认识。

  教学方法:

  以讨论为主,加强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愚公移山》这篇课文进行了初步的探究,相信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都有许多的感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想让大家来交流这些想法。

  二、研读、探究课文的内容。

  (一)研讨的问题之一: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写愚公移山的故事。你认为愚公移山会成功吗?

  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推选代表发言讨论,要求有理有据。

  学生可能出现的看法:

  1.愚公移山一定会成功。理由是愚公决心大,又能坚持不懈,全家齐上阵,又有邻居相助。山不会再增高,而愚公的子子孙孙是无穷尽的。

  2.愚公移山是不可能成功的。愚公虽然有坚定的决心,但是他们的移山力量实在是太小了:①工具简陋,只有锄头、畚箕之类;②人数太少,只有自己一家人和少数邻居(如智叟之类估计是不会参加挖山劳动的);③从现代科学来看,山也不是永远不变的东西,它也有增高的可能,而这在地质上的微小变化,也会给移山带来无法克服的困难。

  教师可以倾听学生的意见,不要忙于下结论。

  (二)研讨的问题之二:同学们都阐述了自己对于移山是否成功的看法,那么作者的看法是什么呢?再次读课文体会。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引导:作者的看法应该是肯定愚公的移山精神的。课文中智叟在愚公的反驳下“亡以应”、结果天帝派神仙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山等,都表明了作者的态度。【xiandiaoyu.com】

  (三)研讨的问题之三:对愚公移山这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例如课文后“阅读练习”就引述了四种不同的看法。请同学们读读,谈谈你同意这些看法吗?你还有其他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可能还会有其他看法,如:

  1.愚公移山破坏生态环境。

  2.愚公移山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

  教师引导:

  1.这篇课文是两千年前的人写的,不能以今天的科学发展去衡量当时人的思想、行为。但是不管科技怎样地发达,效率效益如何的重要,人类永远都会遭遇各种的困难。怎样对待困难,怎样克服艰难险阻,永远是我们需要正视的问题。

  2.从现实可行性、功利效益的角度看,这些看法(包括练习中的四个看法)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从愚公的行动看,要挖去两座山确实不容易,最后两座山也不是愚公凭人力移走的,而是神仙帮助移走。

  3.但是作者在本文中不是探讨现实中移山的可能性和操作方法,而是通过这个故事来阐明一个道理: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只要正视困难,敢于挑战困难,坚持不懈,就能成功。

  愚公移山的精神长期以来成了鼓舞人民斗争的力量。1945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引用这则寓言鼓励全党同志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座大山。

  (四)研讨的问题之四:既然作者肯定愚公的移山精神,为什么又把他称为“愚”,而把智叟称为“智”呢?

  教师引导:从现实的、世俗的角度看,愚公确实是愚蠢的,而智叟是明智的,但从对待困难的精神看,愚公又是聪明的,而智叟是愚蠢的。这样的取名一语双关,是按世俗的角度来命名,又是用反语的手法,对世俗的看法加以讽刺。

  三、研读、探究课文的写法。

  《愚公移山》是人们千古流传的名篇,你读了以后,认为在写法上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呢?以小组开展讨论。

  学生讨论后分小组发言,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教师可以补充以下几点:

  1.选材十分集中。移山是一件巨大的工程,时间也应该是相当长的,但是故事没有过多地描写劳动的经过,而只集中写愚公全家商议的过程、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和事情的结果,特别是比较详细地描写了人物的对话,用对话突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思想感情,可谓详略得当。

  2.成功运用对比手法。故事中有多组对比:山又高又大与愚公的年纪、移山的人数、幼小的助手对比,愚公与智叟对比,移山的难度与最后的结果对比等。

  3.故事情节的曲折多姿。故事开头似乎很顺利,愚公提出移山,全家都同意,而且马上行动,但就在这时“其妻献疑”,出现了第一波折;经过全家人的商议,解决了这个问题,又出现了智叟的干扰,这是第二次波折;最后神仙相助可以视为又一次转折。一来字的故事,设置了几处转折,引人入胜。每一次的转折都引起了读者的关心,这种写法就是设置悬念。悬念的设置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教师小结寓言的特点:这篇课文通过故事来阐明道理,这种文体我们叫它寓言。寓言常常借远喻近,借小喻大,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愚公移山教案 篇二: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背景知识,熟悉生字、词、文体。

  2.朗读课文,逐段对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翻译全文。

  3.熟读课文,领悟愚公的艰苦奋斗战胜困难的移山精神。

  重难点

  重点:诵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字词,翻译课文。

  难点:概括各段内容,理解其在课文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人新课

  集体欣赏江涛演唱的歌曲《愚公移山》。

  同学们,这首歌源于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愚公移山》。

  二、指导学生自学

  1.了解作者及背景知识,熟悉生字词、文体。读准字音,诵读课文。

  2.阅读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讨论翻译重点语句,探究课文各段内容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

  (一)、介绍文学常识。

  1.简介有关寓言的知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非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其情节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2.简介列子和《列子》。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今本《列子》是东晋人张湛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读准下列加点的字音

  太行(háng)万仞(rèn)惩(chèng)塞(sè)汝(rŭ)

  曾(cēng)诸(zhù)箕畚(jīběn)荷(hè)孀(shuāng)龀(chèn)叟(sŏu)匮(kuì)亡以应(wú)厝(cuò)雍(yōng)

  四、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2)学生分角色朗读。(3)学生齐读。

  五、抓住关键词句合作释疑,通译全文并概括各段内容及作用。

  1.学习第一自然段。本段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即写太行、

  屋二山又高又大的特点和本来的地理位置,为愚公移山之难设伏,以此反衬愚公移山的决心很大,其精神可嘉。

  文言实词:方(见方,指面积)仞(古代以六尺或八尺为一仞)河阳(黄河北岸。河,黄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

  2.学习第二自然段。本段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部分,写愚公移山,得到全家人和遗男的支持帮助。

  (1)文言实词:惩(苦于)汝(你,文中作“你们”之义)

  许(赞许)易(交换)曾(乃,并)龀(换牙)

  (2)通假字有:指——直,一直。反——返,往返。

  (3)文言虚词:且: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且焉置土石(副词,况且)焉: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始一反焉(语气助词)诸(兼词,之于)以(介词,凭)

  (4)文言句式:“如……何”,其意思是“把……怎么样”。

  3.学习第三自然段。本段是故事情节的高潮,写愚公面对智叟的嘲笑,理直气壮地驳斥智叟的观点。

  (1)文言实词:彻(通)苦(愁)匮(尽)

  (2)通假字有:惠——慧,聪明。亡——无,没有。

  (3)修辞手法:顶针(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4.学习第四自然段。本段是故事情节的结局,写愚公移山之举感动了无地,他在神的帮助下,实现了移山的愿望,照应了上文。“不已”照应了上文愚公对智叟说的话,作为全篇的结尾,照应了第一段的内容。

  通假字有:厝——措,放置。陇——垄,土丘。

  五、检查学生先学的效果

  六、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七、当堂训练:《配套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愚公移山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体会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概括愚公移山的精神,概括故事的寓意: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

  困难,坚持不懈地奋斗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2.探究文章的内涵,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难点:

  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很高兴同大家一起继续学习列子的《愚公移山》,首先请大家看这个题目,其实就其中的“大”和“小”而言,这样四个字的排列似乎不是很合理,合理的应该是这样一种排列。愚公,移,山。因为山实在是太大了。愚公何许人,他竟敢移山,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走进文本共同见识这个千百年来让炎黄子孙为之“感叹”的愚公。

  二、整体感知,把握故事情节

  学生齐背课文,思考这样四个问题:

  第一,山是怎么样的?

  第二,愚公是怎么样的?

  第三,“移山”,“移”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第四,最后的结局又是怎么样的?

  师:现在用恰当的词语填写幻灯片右侧的空格。

  其实这样的山,这样的人,这样的过程,这样的结局,是否觉得似曾相识呢?

  三、合作探究

  再次齐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愚公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1)不怕困难,有恒心,有毅力的人。

  (2)有远大抱负,乐于奉献的人。

  (3)目光长远,信心坚定的人。

  (4)深受人民爱护,拥护的人。

  2、本文以神话结尾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3、、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师:愚公移山的成功让我们知道了,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此刻让我们拓展思维,调动积累,你们还知道哪些与“愚公移山”相类似的成语或故事。

  四、拓展思维

  1、你能说出几个与“愚公移山”寓意类似的成语或故事吗?

  师:“愚公移山宁不智,精卫填海未必痴。”愚公是大智若愚,他站得高看得远,有远大的抱负,在困难面前,有恒心,有毅力。那么愚公精神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呢?

  2、你认为愚公精神应该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呢?

  师:在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需要发扬这种精神,结合我们的社会和生活实际来谈,要有理有据。

  3、在这个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

  五、小结

  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小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大到我们的国家建设,都要发扬这种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能有所进步,我们的国家才能健康发展。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的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六、欣赏感受、悟道践行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队着王屋与太行,凭的是一身肝胆,想起来不是那奇闻,唱起来不是笑谈。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噢,了却了心中祈愿,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愚公移山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一)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大意。

  (二)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三)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借助工具书及书本注释自读课文,通过生生、师生的合作,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导入新课

  1课前可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

  2这支振奋人心的歌曲,歌名叫《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间流传的寓言故事,相信在座的不少同学就熟知这个故事,有谁愿意给我们讲一讲这个故事呢?(学生讲好后,教师从鼓励角度进行评价,板书课题,介绍相关知识:《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列御寇,战国前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俗话说,吃菜要吃原汁原味,读文学作品也是如此,要多读原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的原文,希望大家能从中品尝出独特的滋味。

  (二)自读感知

  1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同座组成学习小组相互听读,根据要求相互评价。)

  2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逐字逐句读懂课文。(自读中,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书上打上问号,准备向同学、老师求助。教师巡视,随时了解学生自读的进展情况。)

  (三)合作解疑

  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该尽量要求他们自己查工具书解决,或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教师只解答学生经过努力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

  (四)检查自读(可用投影,也可课前打印)

  1、给加粗的字注音:

  万仞(rèn)惩山北之塞(chéng)(sè)

  荷担者(hè)箕畚(jī)(běn)

  河曲智叟亡以应(wú)一厝朔东(cuò)(shuò)

  始龀(chèn)无穷匮也(kuì)

  雍南(yōng)

  2、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3、辨析多义词:

  (1)焉且焉置土石(哪里)有子存焉(呢)

  (2)而而山不加增(可是,表转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表修饰)

  何苦而不平(表承接)

  (3)其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

  其妻献疑曰(他的,指愚公的)

  惧其不已(他,指愚公)

  4、翻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甚矣,汝之不惠

  (3)其如土石何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五)小组评价

  学习小组内,学生相互批改作业,教师巡视,解决学生争执不下的问题。

  (六)诵读巩固

  (七)布置作业

  1整理文中的通假字。

  2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3反复诵读课文,给自己的父母复述这个故事。

  (八)板书

  愚公移山

  万仞(rèn)惩山北之塞(chéng)(sè)

  荷担者(hè)箕畚(jī)(běn)

  河曲智叟亡以应(wú)一厝朔东(cuò)(shuò)

  始龀(chèn)无穷匮也(kuì)

  雍南(yōng)

  第二课时

  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的解读,巩固文言知识,了解不同人物对移山的不同态度,把握愚公这个艺术形象,领会寓言的教育意义。

  (一)诵读导入

  (二)研读新课

  上一堂课,同学们认真自读,提出了不少问题,许多问题由于大家积极动脑,都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可见只要大家积极思考,学习上的许多事是自己可以做好的。今天老师将提出一些问题,大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看看对课文理解得怎么样。

  1这篇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人物?

  提示: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板书)

  2愚公多大年纪了?智叟是哪个年龄阶段的人?那个“遗男”多大了?

  提示:愚公——“年且九十”,将近九十岁。(“且”,将近,快要。)

  智叟——老年人。(“叟”,老头。)

  遗男——“始龀”,七八岁。(“始龀”,刚刚换牙,七八岁的光景。)

  3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山移走了有什么益处?

  提示: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益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阴”:水的南岸,山的北坡;“阳”水的北岸,山的南坡。)

  4有哪些人参加了移山劳动?总共几个人?

  提示:参加移山的人有愚公、“子孙荷担者三夫”——儿孙中能挑担的三个人、遗男;总共五个人。

  5移山的任务艰巨吗?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了任务的艰巨?

  提示:(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面积大,高度高,可见土石工程之艰巨。

  (2)愚公“年且九十”,遗男“始龀”,“荷担者三夫”——移山者,老的老,幼的幼,总共还只有五个人,就移山这项巨大的工程而言,劳动力极弱,可见要完成任务极其艰巨。

  (3)“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叩”“垦”“箕畚”,可见劳动工具落后,完成任务谈何容易。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一年),才回家一次,可见运送土石的路途遥远,劳动何其艰辛。……

  (学生只要能结合文本的解读,体会到移山的艰巨,言之有理即可。不必面面俱到,亦无须拘泥于上述提示。)

  6在如此艰巨的移山任务面前,愚公的妻子、子孙、遗男、智叟他们分别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引导学生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由此可见他们各自持怎样的态度呢?

  提示:(板书加点的字)

  (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献疑”——关心、担心。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笑而止之”——轻视、嘲笑。

  (3)(子孙)“杂然相许”;(遗男)“跳往助之”——支持、参与。

  (愚公的妻子和智叟讲的话差不多,态度似乎也很接近,这是一个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可以通过揣摩朗读的语气,结合“献”与“笑”,“君”与“汝”,“如……何”与“其如……何”等字词及句式的比较,来实现教学目的。)

  7愚公认为山一定能移掉的理由是什么,他是怎样驳斥智叟的呢?(提示: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

  8这段话念起来让人感到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提示:(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顶真”的修辞作用)这段话,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方法,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增强了语言的力量,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

  9小组讨论: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可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

  提示:愚公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有奉献自己造福后人的美好愿望,所以对移山充满信心;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畏惧困难,怀有私心,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及获利,从而断定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就应该给予肯定,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概括。)

  10这样看来,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人聪明,哪个人愚笨呢?

  提示:愚公不“愚”,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这叫“大智若愚”;智叟不“智”,是一个鼠目寸光的人。(板书加点字上的引号)

  11追问:作者为什么在这两人的名字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呢?有何用意?

  提示:作者在两人的名字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

  12故事结尾,两座山还是靠了神仙的相助才搬走的,有人说,愚公到底还是无能的人。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依据)

  提示:“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可见愚公移山的决心行动,使山神都害怕了;“帝感其诚”——表明愚公的精神连天神都感动了。所以,故事以神话结尾,更加突出了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同时故事的结局也照应了故事的开端。

  (三)延伸拓展

  讨论思考:以现代人的价值观来看,你认为愚公的做法可取吗?为什么?如果你是愚公能不能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此题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进行多元思维,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对于学生的明显偏频的观点,教师应该引发学生相互评点或辩论。)

  (四)布置作业

  以《“愚公移山”外传》为题,写一则小故事,表明自己对某些问题的见解。

  (五)板书

  愚公移山

  “愚”公

  其妻---献疑关心担心

  子孙---杂然相许支持参与

  “智”叟---笑而止之轻视嘲笑

  愚公移山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辩论法

  3.品读法

  4.理读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5.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

  一厝朔东无陇断焉

  (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是

  惩山北之塞A.处罚B.警戒C.苦于

  出入之迂也A.绕远B.迂腐C.困难

  指通豫南A.指向B.手指C.一直

  杂然相许A.允许B.赞成C.答应

  且焉置土石A.哪里B.乃、才C.语气助词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答案略写。

  5.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朗读课文相关片断。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

  第二幅:在家庭会议上

  第三幅:毕力平险图

  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

  第五幅:神灵移山图

  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实愚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

  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

  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讨论交流。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四、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学生自由发言。

  生1: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生2:这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

  生3: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五、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总结: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六、课堂小结

  教师朗诵《愚公移山》歌词: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多媒体显示: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习。

  七、布置作业

  1.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战场点。

  愚公移山教案 篇六: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能够疏通文意。

  2.品读课文,体会对比、衬托手法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3.悟读课文,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学习愚公精神。

  重点:积累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学习愚公精神

  难点:体会对比、衬托手法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可以说是句句温暖人心,催人奋进,下面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课件出示)

  2.谁能找到关键词?(奋斗)

  3.由此,我想到了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面对困难,艰苦奋斗,以逢山开路的开拓精神取得了成功。这个人就是愚公,这个故事就叫《愚公移山》。(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二、预习检测

  1.自由朗熟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2.梳理重点实词、虚词。

  三、资料链接

  1.列子和《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净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其中寓言故事百余则,如《夸父逐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

  2.文体链接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四、整体感知,读懂课文。

  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思考下面问题:

  1.这则寓言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他们对待移山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合适的语气)

  家人:杂然相许妻子:献疑遗男:助之智叟:笑而止之

  对比、衬托让人物形象更突出。

  五、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1.文中写移山遇到的困难有哪些?对表现人物有何作用?

  写山的高大,路程的遥远,运土石的人数少,工具的简陋,说明移山任务的艰巨,衬托了愚公的要移山的坚定决心和不凡的气魄。

  2.如何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

  这是对比。

  愚公不“愚”因为他不怕困难,有坚强的毅力,有远大的抱负,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子孙后代;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的信念,他的伟大信心和伟大实践取得了胜利,说明了人定胜天的伟大意义。大智若愚。

  智叟不“智”因为他是个懒汉懦夫,把困难看得太重,把人的力量估计过低。鼠目寸光。

  3.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六、拓展延伸。

  1.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什么呢?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什么意义?

  有远大目标,不怕困难,坚持不懈,顽强奋斗

  当代愚公:

  “愚公支书”王光国悬崖上凿出路,绝境中闯坦途!

  2.愚公精神在你的生活学习中有什么借鉴意义?

  总结:愚公颁奖词。

  七、布置作业。

  《列子》中有很多寓言故事,如“歧路亡羊”“詹何钓鱼”“造父学御”“鲍氏之子”“九方皋相马”等。以小组为单位挑选一两个,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讨论其寓意。

  八、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二、复习巩固,强化记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3、翻译下列句子。

  三、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的高峡,曾被人们认为是梦幻中“高峡出平湖”的景象,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幻已经变成事实,中国人民为世人演绎了一个现代版的神话传说,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源于古老神话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改编的歌曲,那么愚公是怎样搬走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的呢?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愚公移山》这篇课文。

  彩屏展示课题及画面

  四、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放课文录音,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山移走了有什么益处?(用原文回答)

  2、移山的任务艰巨吗?你从文中那些地方看出任务的艰巨?

  3、在如此艰巨的移山任务面前,愚公的妻子、子孙、遗男、智叟他们分别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引导学生在文章中划出相关语句)由此可见他们各自持怎样的态度?

  4、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三段(要求把握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

  5、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插进京城氏之孀妻弱子和“跳往助之”的情节?(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6、这个故事结尾为何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

  7、总结本文寓意,探究对比的写作手法。

  四、自由辩论,激活思维

  用今天的眼光看,愚公的行为到底愚不愚?大家分组来展开自由辩论,要求围绕观点说话,理由要充分。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雄辩,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六、布置作业

  愚公移山教案 篇八:

  一、教学设想:

  本文是部本编八年级上学期第六单元的文章。文章《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一则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故事通过一位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一家人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征服自然的理想。

  本课旨在通过学生对课文的学习,积累文言词汇。让学生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提高自己的文言文解析能力。并通过品读文中的人物对话,分析人物形象。创设场景,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词汇,理解文章大意,简析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

  2.分角色阅读愚公与智叟的对话,从中体会愚公、智叟的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习愚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三、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家有学习过哪些寓言呢?说出来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明确:嫦娥奔月、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等。

  看来大家对寓言的印象还是很深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新的寓言——《愚公移山》,去感受一下,文中的这个叫愚公的人他真的很愚蠢吗?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1)请一位同学来简介这篇课文。

  明确:《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2)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如果有错误的地方,班内其他同学纠正。

  2.朗读课文:

  (1)播放录音,请各位同学在听录音的过程中注意朗读的停顿,节奏。

  (2)全班齐读课文。

  3.结合课本注解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并注意积累以下加点词语:

  方七百里本在冀州之南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指通豫南杂然相许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且焉置土石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始龀

  始一反焉虽我之死河曲智叟亡以应无陇断焉

  4.同桌交互,翻译重点词语和课文。

  两人组发言,一人翻译重点词语,另一人翻译句子。有翻译错的地方或者不懂翻译的地方班内其他学生帮助翻译。

  5.请同学们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

  明确: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整体把握了《愚公移山》的主要内容,希望大家课后利用时间多记忆本课的重点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多媒体出示回顾练习:

  本文选自,是一篇(体裁),主要叙述写了。

  明确:本文选自《列子.汤问》,是一篇寓言,主要叙述写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2.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深入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和寓意。

  (二)问题简析:

  课文中主要有哪些人物呢?他们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呢?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明确:家人——杂然相许——赞成

  愚公的妻子——献疑——质疑、担心

  遗男——跳——赞成

  智叟——笑——嘲笑

  操蛇之身——惧——害怕

  天帝——感——感动

  (三)课文探究

  1.文中有两个人物的名字非常有意思。

  明确:愚公,智叟。

  2.“愚公”真的很愚蠢吗?“智叟”真的很聪明吗?愚公不“愚”,智叟不“智”表现在哪里?请用“从词/句中,体现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因为。”的句型回答。

  明确:①从“聚室而谋”中体现了愚公不“愚”,因为他做事之前会和家人商量不盲目去做事。

  ②从“年且九十”中体现了愚公不“愚”,因为从这可以看出他年事已高,移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家人。

  ③从“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体现了愚公不“愚”,因为从这句话中我可以看出愚公有远大的目标。

  ④从“笑而止之”中体现了智叟不“智”,因为他没有用长远的目光去看移山这件事,而是盲目的去嘲笑愚公。

  ⑤从“河曲智叟亡以应”中体现了智叟不“智”,因为他虽然觉得愚公是愚蠢的,但是当愚公说出自己移山的理由时,他又不言以对,足见他的不“智”。

  3.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愚公和智叟的争论是发生在第三自然段,这一自然段如何去生动地朗读呢?需要住什么?

  明确:愚公的正直,有理有据。智叟对愚公的嘲笑、讽刺。

  (同学们试着带着讽刺嘲笑一下,让同学们观察班内表演得好的同学的表情。)

  4.请两个同学分别扮演愚公和智叟来进行朗读。

  (要求:要读出愚公的正直、有理有据。智叟对愚公的嘲笑。)

  5.全班根据教师所提的要求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6.文章分析到这里,我们就很容易地得出了愚公和智叟的性格特点。

  明确:愚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智叟:目光短浅,自以为是。

  7.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章运用了什么手法呢?

  明确:对比和反衬。

  8.大家说说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么呢?

  明确:面对困难,要敢于斗争,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会取得成功。

  (四)拓展延伸

  想象一下,假如你是愚公,你是移山呢?还是搬家呢?请写出你的观点,理由和结论。

  明确:观点+两个理由+结论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四人小组内进行讨论,选出优秀的作品,在讲台进行展示。)

  (五)小结

  本文是一篇寓言,它渊源流传一直流传到了今天,让我们欣赏一下江涛的《愚公移山》这首歌。

  最后,老师送大家一句话:“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希望大家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永登人生的顶峰!

Copyright © 2018 www.xiandiaoy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西作文 陕ICP备17000724号-3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