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 篇一:
《逢入京使》
岑参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诵读,读出节奏感
2、能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一、导入新课:
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岑参。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歌《逢入京使》。
二、诵读新句
提示:七言律诗可以二二三,也可以四三停顿,学生划分朗读停顿。
1.教师范读,学生倾听。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指名领读。
4、齐读,根据节奏。
三、讲析
1、介绍时代背景,及作者情况。
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qì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岑参的《逢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调子不怎么高昂。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了思乡之泪。
2、解题:逢,碰上、遇见。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3、解读诗句:
看课文注释,解决难词,疏通文意。
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乡何处?“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多少有点夸张。仍不失为真实,我们仍然可以说上句写的是实景,下句写的是实情。(xiandiaoyu.com)
“马上相逢无纸笔”句,“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如果将这四句诗比高下的话,我以为后两句诗更有味,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情节,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别出心裁,诗人摄取的生活镜头,有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此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四、自由朗读,试背诵,检查背诵情况。
五、拓展:收集有关于思乡的诗词,或边塞诗做摘抄并背诵。
《晚春》
欧阳修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古诗内容。
3.能正确地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它们的名字是《晚春》。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古诗内容。
3.能正确地背诵古诗。
指生读学习目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目标己经明确了,你们有信心实现目标吗?老师相信,只要大家认真自学,一定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的。
三、先学
(一)自学指导
1.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古诗两遍。要求:把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并读出一定的语气。
2.读古诗找出你不懂的地方,可以问同桌,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两遍。
3.小组内两两互读古诗。
(二)自学检测
指名朗读全诗,组织正音。教师相机运用范读、领读、齐读等方式,读出一定的节奏和语气。
四、后教
合作交流:
1.请根据古诗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小组内交流讨论这首诗的内容。
2.《晚春》这一首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景呢?从这首诗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教师点拨:
1.注释:
不久归:将结束。
杨花:指柳絮
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老呈白色,随风飘落。才思:才华和能力。
2.作品译文: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结束,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五、训练
1.结合古诗内容,学生自由背诵。
2.同桌互背。
3.小组展示背诵。
4.练习书写:
看诗写话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熟读古诗,积累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
2反复诵读,领会诗情,提升学生品读诗歌的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领会诗情
三、教学难点
提升学生品读诗歌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材分析
《课外古诗词诵读》是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篇目。本课的学习,强调了由课内到课外的拓展阅读,是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和有效补充。能有效加强学生的文化积累,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美感的认识。通过反复诵读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本课所选的四首古诗,都是七言绝句,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优美,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所学诗歌的有关资料:作者生平,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抄写下来,以备上课时使用。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将和同学们一起展开一场诗词之旅,让我们一起走进《课外古诗词诵读》。踏进诗歌的殿堂,领悟诗歌的魅力。大家打开课本162页。
课件出示课题
(三)朗读古诗揣摩朗读技巧
学习古诗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诵读,诵读古诗有哪些要求和技巧呢?课件展示:
明确: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诗歌的声韵美
注意诗歌停顿的划分:按意义单位划分按音节划分,并无定数,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这四首古诗都是七言绝句,音节划分一般是二二三,或者四三。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四)交流资料诵读领悟
要想读懂一首诗,还要围绕古诗查找相关资料,例如,作者生平经历,诗歌创作背景等。课件展示
学生小组内交流所查找的资料,根据相关资料,谈谈对这些诗歌的理解。全班交流。
1《泊秦淮》表达了诗人对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统治者的批判,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之情。
2《贾生》揭示了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寄寓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3《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抒发了作者游历山野轻松闲适的心情。
4《约课》表现了诗人等客不来的怅惘和无奈之情。
指名朗读:选择一首诗,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诵读,读出诗中的情感。听读学生评议,帮读。
(五)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课件展示
1《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2《贾生》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3《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4《约客》中,你认为哪个字用的妙?为什么?
指定学生全班交流。
(六)个性诵读
全班展示小组集体诵读,体会古诗词的声韵美。
(七)总结
中华文明的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希望同学们多诵读,多积累,用古代文人的情怀和智慧,来点亮我们今天的生活。
七板书设计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读查诵
八教学反思
1、加强朗读教学,训练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本课中学生朗读效果较好。
2、强调对古诗词的深刻理解和独到的情感体验,不必追求问题的统一答案,本课教学中,小组合作探究出了学生对每一首古诗独到的情感体验。
3、由课内到课外是大语文的教学要求,本课课外古诗词欣赏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拓展了知识。
4、本课不足之处是学生的朗读水平还有待提高,在以后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5、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培养。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2、品味语言,体味古诗意境;3背诵诗词。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教法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泊秦淮》
1.作者作品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文学家,京兆万年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代表作品有《泊秦淮》《阿房宫赋》等。
《泊秦淮》是杜牧游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的七绝,抨击那些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2.品读明意:罩着河水,月亮笼罩着沙。入夜,我将小船停靠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可怜的商女不知道国已经要亡,还在对岸唱着淫靡之曲《后庭花》。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切和深深忧虑的情怀。
3.诗歌欣赏
本诗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
首句写景,“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引发思古之幽情。后二句由一曲《玉树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一体,一个“犹”字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忧虑之情。
4.背诵与默写
二、学习《贾生》
1.李商隐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沁阳。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2.贾生
贾谊: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年少即以育诗属文闻于世人。后见用于文帝,力主改革,被贬。改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自伤无状,忧愤而死。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著有《新书》十卷。代表作有《过秦论》上、中、下三篇,《陈政事疏》(亦名《治安策》),《论积贮疏》等。《过秦论》总结了秦代兴亡的教训,实则昭汉之过。《陈政事疏》和《论积贮疏》是批评时政之作,提出用“众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巩固中央集权制。要“驱民而归之农”,巩固政权。其文说理透辟,逻辑严密,气势汹涌,词句铿锵有力,对后代散文影响很大。鲁迅曾说,他与晁错的文章“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赋七篇,被贬长沙途中渡湘水时作《吊屈原赋》,以自谕。谪居长沙三年,作《鹏鸟赋》,假托与鹏鸟的问答,说明“万物变化之理”,对死生荣辱,万物众生,皆不在意。发自肺腑,哀伤之情跃然纸上。假辞赋之要,抒忧国之情。其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所著文章五十入篇,刘向编为《新书》十卷,已散佚不全。明人辑有《贾长沙集》,今人辑有《贾谊集》。
3.诗意: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关心百姓只是问无关轻重的鬼神之事。
4.主旨这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5.赏读诗歌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6.背诵与默写
第二课时
三、学习《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1.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宋代诗人。其诗风自然活泼、幽默诙谐,人称“诚斋体”。代表作品有《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2.诗意: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空欢喜一场。当你进入到万山深处以后,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马上将你阻拦。
3.主旨: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4.赏析
这是一首哲理诗。
诗的前半部为议论,后半部为描摹,二者构成先果后因的内在联系,均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思想感情,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表明人生在世岂无难,人生就是不断地与“难”作斗争,没有“难”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本诗朴实平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放”、“拦”等词语的运用,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拟人)。
5.背诵与默写
四、学习《约客》
1.作者简介
赵师秀(1170-1219),浙江永嘉人,字紫芝,号灵秀,亦称灵芝,又号天乐。南宋诗人。赵师秀与徐照、徐玑、翁卷并称“永嘉四灵”,人称“鬼才”,开创了“江湖派”一代诗风。编有《赵师秀集》《天乐堂集》等诗集。
2.诗意:黄梅时节处处都在下雨,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鸣。时已过午夜,已约好的客人却还没有来,(我)无聊地敲着棋子,灯灰震落在棋盘上。
3.主旨: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夏夜独自期客的情景,采用写景寄情的写法,表达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是一首情景交融、清新隽永、耐人寻味的精妙小诗。
4.赏读诗歌
这是南宋诗人赵师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夏夜独自期客的情景。前二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雨”“池塘”“处处蛙”,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后二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没事可干,“闲敲”棋子,静静地看着闪闪的灯花。诗歌采用写景寄情的写法,表达了诗人内心含而不露的寂寞之情。情景交融、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5.背诵与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