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精选8篇)

观沧海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精选8篇)
时间:2023-03-01 17:03

  观沧海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一:

  教学目的: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3、培养学生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重点: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2、丰富、奇特的想象。3、诗歌的朗诵。

  教学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我们把中国的文化比作是璀璨的银河,那么中国的诗歌就是其中最闪亮、最光彩夺目的一颗,中国是诗的国度,今天,我们就再次进入诗歌殿堂,进一步领略一下诗歌的魅力,学习一首乐府诗曹操的《观沧海》。

  二、关于作者:作者曹操,请学生讲一讲在其印象中,曹操是个怎样的人物。明确:实际上,曹操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能歌善舞,字孟德,安徽人,死后,被其子曹丕追封为魏武帝。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他写的诗慷慨、雄浑、悲壮、有气魄,多反映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观沧海》就是反映这一思想。

  三、解题:《观沧海》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作何解,能否换“观大海”这个题目?讨论、归纳、明确:“沧”是暗绿色的意思,“沧海”就显示了大海的色彩,比用“大海”更形象、更生动,所以不能换。

  四、教师配示范读,学生跟读。

  五、整体感知:1、这首诗叙述了一件什么事?2、本诗是写景诗,还是抒情诗?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景:(实)海水、树木、草、秋风、洪波生机勃勃(虚)日月星汉宽阔、博大

  情: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图景,表现诗人开阔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六、分析:1、写作背景:(运用幻灯片打出)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发生了黄巾大起义,曹操趁机扩大了势力,逐渐统一了北方。公元207年,他率兵打败了北方实力雄厚的一个少数民族乌桓,凯旋而归,经过碣石山,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2、具体内容分析:(运用幻灯片打出诗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临”是登临,登上的意思,“以”表示目的。这两句写得很平,但我们仿佛看到曹操登山望海的勃勃英姿。可以请学生想象一下,曹操出时是怎样的姿态?这这里“观”字统领全篇,下面的几句诗,都是观的内容。*西西作文 www.xiandiaoyu.com*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海水是多么动荡啊!脚下的山岛坚定地耸立在那里。诗人第一次面对大海,表现出一种惊讶、赞美之情。诗人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诗人又写到树木、野草,体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衬托出大海的生机勃发。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萧瑟是风吹树木的声音。诗人这时的视线从山岛又转移到哪里呢?(明确:海面上)在这里,写出了海面上的另一番景象。前面“水何澹澹”是无风三尺浪的景象,而这两句则写大海海面上大风大浪的情景,声势更加惊心动魄。可以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大海起风是一种怎样的景象?(提示:身边是秋风呼啸,海面上是惊涛拍岸)

  日月运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象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星汉是指银河,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远远的一端伸向大海,好象也发源于大海。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宛若是日月星辰的母亲,表现大海的一种宽阔、博大的胸怀。让学生思考、讨论:1、这是实景,还是虚景,即诗人想象?2、如果是虚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象?(明确:前面几句描绘了大海的壮丽,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热爱。目睹这壮丽的山河,激发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因而借助想象,表达愿望。诗人以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实际上是诗人宽广胸怀、豪迈气魄的写照。)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最后两句是配示时所加,与诗文内容无多大关系。

  七、写作特点分析:这首诗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可谓诗中有画,画中含情,这种写法,诗人们常用,但古代也有些诗歌情景是分开的。如荆轲的《易水歌》中“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前句写景,后句抒情,表现出一种诀别的感情。

  八、朗读:曹诗慷慨激昂、悲壮、有气魄。可以配上一段古筝音乐,让学生采用各种形式进行朗读,营造良好的朗读、背诵氛围。(朗读提示:假使现在你就是曹操,站在山上,面对大海,诗兴大发……)注意表现诗人宽阔胸怀和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九、布置作业

  1、随堂练习:展开联想,发挥想象,写一段话,描绘一幅雄伟壮丽的图景。

  2、课后练习:反复朗读诗文并完成课本74页练习一的第1题。

  观沧海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

  2、有情感的背诵诗文。

  3、深刻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教学重点:

  领悟诗人寄寓的豪迈情感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猜猜他是谁

  1.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2.他是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3.他的故事被人们编成了许多剧本,但他在戏曲中大多为“大白脸”奸臣形象;

  4.毛泽东评价他:“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5.他指挥和领导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

  6.“望梅止渴”的故事是他行军打仗中的经典之作;

  7.他在文学上也有很高成就,是“建安文学”的领袖;

  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他诗歌中的经典名句。

  二、检查预习(写作背景、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观沧海》这首乐府体四言诗,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战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余部队,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到达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作者介绍: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今安徽省亳县)。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好作乐府歌辞,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三、初读

  要求: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齐读

  3、个人朗读

  四、再度

  品读、欣赏

  1、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2、思考讨论(答案见PPT)

  ①全诗围绕着哪个字来写?

  ②作者看到、听到和想到了什么?

  ③哪些景物是实写、哪些句子是虚写?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见ppt)

  4、明诗悟理(见ppt)

  五、品读背诵

  六、小结

  七、拓展诗意,与人物对话(见ppt)

  观沧海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三: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15课

  二、教学设想:

  1、考虑到七年级学生诵读古诗的通病是急于成诵:读的速度太快,节奏感不强,这就不利于感悟与理解。要改变这种状况,须从读诗的节奏训练人手。为了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教师应范读或领读一两遍,或挑选个别学生为全班领读。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2、至于串讲或启发提问,重点可放在景物描写,因为借景抒情是这首诗的特点。背景也要讲一点,切忌展开。

  3、要遵照“诗无达诂”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启发、诱导、排疑解惑,要讲得精炼,讲到点子上,使学生能说出自己的体会,使学生学得有兴味,愿意多读一些古代诗歌。

  三、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通过对诗歌的具体分析让学生了解写作中如何借景抒情。

  3、了解并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节奏、语速及语调等方面的),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在反复朗读中培养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4、启发学生像作者一样,心存远大志向,将来为促进社会的进步而建功立业。

  四、教学重点难点

  1、进行诵读训练。

  2、理解诗歌意思,解说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情感。

  4、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重点难点突破方法:本人运用适当的音乐和画面来创设情境,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中,然后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教师要在必要处进行引导、点拨和讲解,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课文并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2、准备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曹操,一代枭雄,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已经一览他的风姿。但是由于《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其实,据史料记载,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怆的创作风格被古代文坛所称颂。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一首《观沧海》就是写在曹操事业的巅峰时期。那时,他即将统一北方,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经亲临的碣石山,又临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也是如沧海般澎湃。就让我们赶快来欣赏一下这首气壮河山的大作吧,来感受它的雄浑气势。

  (二)作者作品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他写的诗慷慨、雄浑、悲壮、有气魄,多反映他欲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观沧海》就是反映这一思想。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赛,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三)、字词积累和基本技能训练。

  1、首先老师范读课文,同学们仔细地听,将生字标记出来,不懂意思的词加上点,仔细听这些字词的发音。

  2、掌握生字词的读音,认读两遍,对生字的结构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识记。

  3、学生一读课文,齐读,读准字音。老师要及时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4、朗读诗歌要注意正确处理诗歌的节奏、语速及语调。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四言的节奏型是:XX/XX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四言句)(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峙”“起”“里”“志”等字,押的是“i”韵。)赏景诗一般语速较慢,诗人往往是边赏景边歌从心来。此诗的语调比较激昂、雄浑有力。学生二读课文,要读好诗歌的节奏、语速及语调。看屏幕赏读,一边欣赏壮阔的画面,一边想象诗人当时的感受。

  5、理解诗歌内容,先要明白字词的意思。学生三读:自读,看注释或资料,补充注释一些字,然后释译全诗。译一句就齐说一句。

  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译文:(挥师)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碣石山上树木聚集在一起生长,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四)、赏析与理解:

  学生四读:快速默读,然后说一说:作者观海观(看)到什么样的景?(明确“写了什么”)在文中标记一下,首先是哪些事物,请举手回答。

  明确:描写了曹操登碣石山所见沧海之景:海水、山岛、草木、洪波、日、月、星辰。

  讨论1:所写之景有什么特点?

  海水荡漾、动景;山岛耸立、静景、实景

  草木丰茂、静景;洪波涌起、动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想象之景、虚景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总结:写实景中有动有静,这样动静互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威严和宏伟。常言说:世上最大的地方是海洋,比海洋还大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大的是什么?——人的心。用在这时候是不是最准确?曹操不仅看到了大海,还在想象中看到了日月星辰。那么,我们用一个什么词来准确概括诗人的心胸?——博大!“日月星辰这些亘古不变的事物,好像都是从眼前的海中出来”,意思是它们也在运动中,它们每天要从海里升上天空,在它们日常运行的位置上去,那它们有一种什么精神才可以?——昂扬奋发的精神!那么,我们用一句话概括此诗:这首诗借写所观海景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明确: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那么,看到这么宏伟的景象,诗人的心里会想什么?哪一句透露了他的心思?

  讨论2:“诗言志”。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们已经知道“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一句:日月星辰这些亘古不变的事物好像都是从眼前的海中出来的,意思是不是大海主宰着一切?而这大海在诗人眼前,也在诗人心中,他是否在想,中国辽阔的山河大地何时为我曹操主宰,号令天下之“令”何时皆出于我曹操之口?“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不会为了写景而写景,我们透过这些景物了解诗人的情感。正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宏大抱负。)

  现在,让我们带着我们的远大理想,像曹操那样很豪气地朗诵一遍《观沧海》!

  讨论3:此诗分几层来写的?

  明确:第一层(1—2)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二层(3—8)描写海水和山岛。

  第三层(9—12)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讨论4:这首诗是怎么写的,全诗围绕什么字展开来写的?

  明确:这首诗先写景,在写景中自然的抒情,这首诗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全由“观”字展开。“观”是“诗眼”。

  (五)、小结:

  “诗言志。”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是由诗人的“志”来统帅的。诗的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用一篇小短文写出学习这首诗后的感受、体会。

  观沧海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四:

  教学设想: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的名篇,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秋。当年五月,曹操率军北片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感慨万分,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诗中描写了大海吞暗吐日月,包孕万千的壮丽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诗歌先突出写大海边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勾画了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接着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这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教学时应适当介绍诗人的经历及写作背景,也可布置学生提前查找相关资料,这样学生才能理解诗意,理解诗人的感情。教学时,以朗诵为载体,读中理解,解后再读。充分领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目标:

  1、积累诗词中的字词,特别是现在很少出现的文言词。如“澹澹”,“竦峙”,“星汉”,能背诵默写这首诗。

  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意思,能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3、学习寄情于景的写法,激发为理想奋斗的豪情壮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诵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我们先闭上眼想象一会儿,然后用一个词归纳你心中“海”的印象。(学生说)

  引导:海是神秘的,时而波涛汹涌,时而恬静温顺,每一个看海的人感受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会用同一个词形容海:壮阔。是啊,与海相比,人真是太渺小了。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观海抒情的著名诗篇──《观沧海》,细读这首诗,去感受诗人心灵的震颤,诗人情感与自然的融合,会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

  二、初读感悟

  1、听课件录音范读。注意字音。

  2、请学生相互提醒应注意的生字生词。(暗含了找,说,练的过程,这一步不必老师提醒,字数很少,学生相互提醒,记忆更深)

  3、学生自由朗诵一遍,注意看课下的注释。

  4、抽学生配乐朗诵(课件展示画面)。(二至三人,抽学生点评。)

  5、学生小组内讲述初步理解的内容,并相互评价。(还可相互提问考查字词或是诗句意思)

  三、精读理解

  1、课件展示:作者经历及写作背景。

  2、字词疏通。沧海,临,以,何,澹澹,竦峙,萧瑟,洪,日月之行,星汉,歌,咏。

  3、内容层次理解。这首诗写了几方面怕内容。(课件展示明确)

  4、学生调整自己的理解。(抽学生评价自己的理解,以“我原来认为……,现在我明白了……”的句式讲述自己理解的改变。)

  5、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

  6、学生讲述:我最喜欢朗读的诗句是……,因为……

  四、品读探究

  1、提出探究的问题,可补充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内容方面:

  ⑴诗从看到了哪些景象?你能按照他看的顺序叙述吗?

  ⑵诗人产生了哪些联想?

  情感方面:

  ⑴文中哪个词是大海留给诗人的最初体验?

  ⑵澹澹再现了海水浩渺动荡的神韵,“何”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千古传颂的绝句。

  ⑷想象诗人写作时的情景,思考这四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

  重在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情与景的交融。边读边理解,理解后再读。

  2、你曾经在什么自然景物面前产生过豪壮的情感?(意在培养学生融情于景)

  师可引导自己的经历(如:在高山悬崖边,俯视山谷,看鹰在谷中盘旋,然后飞过远山,产生了要走出大山的想法)

  五、小结拓展

  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歌,诗歌景中有情,情寓景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你能说出古代一些写景抒情的诗句吗?说说它们都主要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课内交流或布置课外搜集)

  2、写一篇表达自己豪情壮志的诗歌或散文,运用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方法。

  六、齐诵结束(或背诵结束)

  观沧海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性学习:

  1、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们同学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认识了曹操,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

  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他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

  2、乐府诗:今天我们学习曹操的《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观沧海》。乐府,是原来是汉武帝是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3、《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课文。

  三、朗读训练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2、教师带度,

  3、学生全体读,小组读,个别读

  (教师注意知道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四、研读诗歌

  1、整体感悟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2、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1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2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3问: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4问: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5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3、小结,朗读、背诵。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五、探究性学习:

  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理解: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作业:1、背诵全诗。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观沧海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说起作者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们同学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认识了曹操,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评价一个人物,历史和文学两种角度是不同的,前者更注重客观性,后者强调艺术性,加上不同时代不同个体,出现对立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科学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还是以客观为准。

  今天,我们先来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一下曹操。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曹操?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课文。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学生个人配乐朗读。

  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

  请学生翻译,并注意提醒校正。

  补充:临;到,登上,登临;何;多么;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四、研读课文

  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①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参考: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参考:“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盎然生机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③研读与赏析“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

  学生想像画面,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

  展现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派。

  问: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背景: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在这里,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五、小结

  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六、作业

  (1)背诵并抄写和翻译全诗。

  (2)课外收集学习曹操另外的诗歌,自学背诵。

  观沧海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理解诗歌内容、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背会、背写会诗歌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容、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2.背会、背写会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九年级上册我们曾经学过一首诗叫《龟虽寿》,谁还记得?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背诵一下?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主旨句是哪几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那么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一首曹操的《观沧海》,看看它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题目、作者。

  二: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同学们,要想准确理解一首诗歌表达的主旨,我们就必须学会知人论世,也就是说,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当时的时代背景。那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曹操这个人呢?

  谁来介绍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呢?

  出示课件,让学生默读。

  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同学们,咱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之一,是所有的文学作品中艺术概括最集中、思想感情最充沛、艺术想象最丰富、语言艺术最精炼的文学作品。早期的诗歌主要是为了抒发感情,而诗歌抒发感情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读和唱。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力争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抽学生朗读。及时评价、鼓励。

  抽小组朗读。及时评价、鼓励。

  全班齐读。及时评价、鼓励。

  四:理解诗歌内容、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一)同学们,下面我们来细细研读这首诗都写了哪些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出示多媒体:

  小组合作,精读探究:

  1、全诗以哪个字为线索?

  2、这首诗可以分为哪几层?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景?哪些诗句是写想像的景?诗人又是怎样来描写景物的呢?

  3、诗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二)小组合作,精读探究

  抽小组回答,其他组补充,全班共同释疑解难。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字展开,描写诗人所见所闻

  1层(开头两句):叙事,开篇点题,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2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

  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夸张、寓情于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抒发了诗人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借助丰富奇特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寓情于景)

  (三)总结全诗

  抽多名学生总结,其他学生补充。

  出示多媒体。

  全诗中间十句写景,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五:背会、背写会诗歌。

  出示多媒体:比一比:看谁能先背会、背写会!

  背诵比赛

  背写准确率比赛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得。

  下课。

  观沧海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八: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清课文的说理层次,学习本文用事实作论据的论证方法,清楚说明文三要素

  2积累孟子的名句及文天祥的诗句。

  3联系实际,借用历史知识来证实文中的论据。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讲故事、朗读、比较、举例等方法加深对本文的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思考,了解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二、教学重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发思考习本文采用的“讲道理,摆事实”的论证方法,并认识所用事实论据的典型性。刘胡兰,杨靖宇等图片

  (二)解题

  出示标题,在“骨气”二字下划上重点符号,思考:在文中骨气指代什么内容?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大丈夫的这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议论文相关知识

  谈骨气适合写议论文

  论点:(1)出现位置(2)如何寻找(特点)

  论据:(1)几种形式(2)事实论据包括哪些内容(3)道理论据包括哪些内容

  论证:有哪些论证方法

  (三)读文章,理脉络

  1谈骨气适合写议论文,如何写?(思路,举事例,引名言,讲道理,联系实际。)

  2写时突出什么?(骨气精神)

  3问题:〔1〕题目是否是中心论点?不是,表明论述范围〔2〕作者提出什么中心论点?4作者在本文提出了什么观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怎样证明他的观点?(思路)思路:先怎样、再怎样、后怎样{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引孟子名言解释举有骨气人事例总结}

  (1)引用孟子名言作用:解释骨气含义,范围;充当道理论据,证明论点。(2)三、四段从历史,传统角度肯定中国人骨气及今天对待骨气原则:坚定不移为当时进步事业服务。(3)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读后何感觉?(4)选事例原则?证明什么?(5)最后一段肯定孟子三句话积极意义,进步提出无产阶级骨气内容,总结全文,发出号召。

  5在论证这个观点时,用了哪些事例作论据?

  论据一:文天祥不为高官所诱

  论据二:穷人不食“嗟来之食”

  论据三:闻一多拍案而起

  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具体事例

  文天祥:1概括事迹(方法)2照应第一句话富贵不能淫(坚决拒绝大官)3表达方式:先叙后议(以议论为主)4读出内心正气

  穷人:1穷人不食嗟来之食2贫贱不能移3表达方式4穷人神态

  闻一多:1闻一多怒对国民党手枪2威武不能屈3毛主席评价:很有说服力

  6请三位同学朗读,品味这三位有骨气的中国人的英雄事迹!

  7提问:列举的三个人物,若按年代先后排列应该是穷人——文天祥——闻一多,为何文章不这样排列?

  ——论据和论点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样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四)拓展迁移

  1课文中说:“每个时代都有许多这样有骨气的人。”从平时阅读,知识的积累以及对生活的观察中,请大家举出几个有骨气的人的例子或有骨气的名言。

  (1)富贵不能淫——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陶渊铭“不为五斗米而折腰”

  (2)贫贱不能移――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食美国的救济粮”,苏武“留胡节不辱”

  (3)威武不能屈——李公仆,江姐,夏明翰,史可法,陈子龙,陈真

  △其实本文的作者吴晗本人也是个有骨气的人。

  补充介绍有关材料。

  2你认为在今天,什么样的人算是有骨气的?

  ——小组讨论

  ——各抒己见

  3至于怎样做一个有骨气的人,作者已给了我们答案。

  齐读最后一节。

  4思考:在今天,讲骨气对我们中学生有无意义?

  ――独立思考

  ——大组交流

  ——教师明确:早在几十年前,梁启超就给了我们答案——“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为了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做一个扬眉吐气的中国人,就让我们牢记中国人的骨气,做一个有志的中学生。

  (五)作业布置

  1你觉得如何从小事做起,争当一个有骨气的人?

  2为你心目中有骨气的人写一首赞歌。

  总结:提论点引名言讲道理摆事实联实际

  你认为作者写得怎样?(同你的思路对比)

  阐释概念议论文(概念阐释精当;事例有代表性)把自己对某件事或某一现象见解写成文章”一事一议”(有针对性,态度明朗)

  谈勇气(毅力,自信,感恩,宽容)评古论今;为你心目中有骨气的人写一首赞歌。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或有骨气的名言吗?

  中学生应有怎样的骨气?

  总结:提论点引名言讲道理摆事实联实际

  你认为作者写得怎样?(同你的思路对比)

  阐释概念议论文(概念阐释精当;事例有代表性)把自己对某件事或某一现象见解写成文章”一事一议”(有针对性,态度明朗)

  谈勇气(毅力,自信,感恩,宽容)评古论今;为你心目中有骨气的人写一首赞歌。

Copyright © 2018 www.xiandiaoy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西作文 陕ICP备17000724号-3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