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相关资讯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反复吟诵,理解诗义、品味诗境、感悟诗情。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淡泊宁静的志趣,激发学生排除干扰,笃志向学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理解诗义、品味诗境、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感悟诗人热爱自然,淡泊宁静的志趣,激发学生排除干扰,笃志向学的态度。
教法
1.情景教学法
2.朗读激情法
3.问题驱动法
学法
1.自主学习法
2.讨论交流法
3.批文入情、品词析句法
4.情感体验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的世外桃源;
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高洁傲岸;
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人淡如菊,安贫乐道。
他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饮酒》(其五),走进他的隐居生活,品读他的高洁灵魂!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诗意的语言导入诗歌的学习,自然入题。)
二、感悟诗韵
1.师试读,生听读。要求:字音、停顿、韵脚。
2.明确字音、停顿、韵脚。
3.生自由读一遍,全体展示。
(设计意图:诵读是学习诗歌最基本的方法,本环节整体感知诗歌,为深入解读文本奠定基础。)
三、解读诗歌
一读解诗义。(一人)
4.一人读诗,其他同学思考:诗中有一个问号,因何发问?
明确:在人境而无喧。(板书:人境而无喧)
5.为何无喧?
明确:心远地自偏。(板书:心远)
6.陶翁的心中远离的只是表面意义上的车马之声吗?
明确:此时的车马已不仅仅是车马,而是赋予了一种象征义,它象征着那些追名逐利的人之间的交往。(板书:远离官场淡泊名利)
二读品诗境。(同桌)
7.同桌两人读诗,其他同学思考:如果让你将诗中的一处标点替换为感叹号,你会放在哪?为什么?
明确: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本内容由 西西作文 WWW.xiandiaOyu.com 整理]
8.“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为代词,代指什么?
明确:诗人饮酒微醉,在夕阳西下之时,于东篱采一束菊花,偶见远处南山云雾缭绕,倦鸟相伴归林。好不惬意!
小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正是陶翁所渴求的生活!(板书:心近。亲近田园追求本真)其实,无论是身处闹市而心静,还是偶见南山而忘言,都源于他的心,源于他的灵魂——(板书:淡泊高洁)
三读悟诗情(全体)
9.全体齐读,感悟诗人高洁淡泊的情怀。
(设计意图: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可以培养语感,提高思维能力,整个课堂我始终贯穿着诵读,但没有目的的诵读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每次的诵读我都设定相应的任务目标,这样逐步推进教学。)
四、拓展延伸
孟子有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陶翁也曾心怀苍生,然而,文人所特有的风骨与气节,内心对名利的淡泊,让他无法与官场的污浊同流。无法兼济天下,他便退而归隐,独善其身。那么,你从陶翁其人、其诗中学到些什么?请结合具体的事例谈谈。
君子的气节与风骨;
面对无法忍受的境遇时该有淡然的心境;
诗歌“言已尽而意无穷”,阅读+阅历+想象。
(设计意图:“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就是语言,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采取“双线组元”的编排方式,即“人文话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编排,同时,新课标也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因此,应让学生大声说出自己对于文本的解读与收获、感悟,并将课堂所得运用于生活。)
五、课堂小结
怀着对陶翁的理解与崇敬,全体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巩固学习内容,升华情感主题)
六、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推荐阅读陶渊明《归园田居》
(设计意图: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在提到为什么要提倡阅读教学的“1+X”时说:“所谓‘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让学生自己读,读不懂也没关系,慢慢就弄懂了。这就是为了增加阅读量,改变全是精读精讲而且处处指向写作的那种教学习惯。”这段话传达了两个方面的信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改变教师的教学习惯。
温儒敏先生可说是为“课外阅读课内化”指明了方向。
群文阅读作为一种以议题学习为任务驱动,通过多个文本的交互作用,实现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其阅读行为和过程高度契合阅读教学“1+X”精神。)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3、通过品析诗句,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深切体味及其情感表现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猜猜我说的是谁?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爱好:喝酒,写文章喜欢的花卉:菊花理想生活:世外桃源———看陶渊明档案
陶渊明归隐初期,说:“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每每酒醉便乘着酒兴抒写诗歌,集成20首,便用《饮酒》为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读其中的第五首。师板书《饮酒》。
二、朗读诗歌,初步感悟意境。
1、教师范读诗歌。
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认真思考:
(1)哪些字音字形需要注意?
见xiàn辨
(2)应该用什么样的节奏、语速、情感来诵读这首诗?
抑扬顿挫的节奏;悠然(yōu第一声,用手比划一下音调,第一声我们称为平调,这个音调应当怎样读?)平缓的语速、心静如水的情感。
2、学生自由诵读。
3、教师指名诵读,学生评价。
4、学生结合书中的注解来译读这首诗,教师相机点拨。
三、研读诗歌。
1、师:在前面的朗读声里,我们体会到了诗人与自然相亲相悦的悠然心境,这样的心境诗人是置身在怎样的环境中产生的?(读前四句)
生:结庐在人境,在人群聚集的地方。
师:人境,人群聚集之地。奇怪,诗人既然要归隐,为何不结庐在深山,结庐在老林,反而要结庐在人境?
小组讨论:“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那些所谓的隐士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是只是形式上的“隐”而已,而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反而是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因此他们隐居于市朝才是心灵上真正的升华所在。
师:隐士之无喧并非是靠外在的环境,而在于内心。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那么身处人境,如何才能没有车马之喧呢?回到诗歌看看诗人是怎么说的?
生:心远地自偏。
师:心灵远离什么呢?
生:车马喧。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世俗的车马客,看淡了功名利禄。
2、师:诵读第5~8句,你能否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
生: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
师:这些美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生: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当看到这些优美的田园风光之后,诗人有没有说些什么呢?
没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师:如何理解诗中的“辨”字?如果换成另一个“辩”字,可好?
生:辩,重在说,表达出来有些许自得;辨,不愿说,心里连想都不想,心静如水。
师:古话有言:“辩”是有执,那“辨”便是无执。是啊,生命之真意,何需言说?无需言说!
3、师:学完了这首诗,你从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厌恶官场生活,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
四、理解性默写
1、情景交融的句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傍晚时山中的美丽景色: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总结句(主旨句)(富含哲理的名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的: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以及他的思想对后世中国文人的影响。
教学重点:1、陶渊明思想形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诗歌中“情”、“景”、“理”的融合。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魏晋风度导入,检查预习。
关于陶渊明的作品、生平、性格、志趣等方面你收集了多少?展示给大家共享,做好笔记。
二、透过作品了解作者。
(一)我来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二)我来译:从字面上初步了解陶渊明,请你对诗文进行字面解释。
(三)我来说:对诗中的“真意”和“忘言”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四)我来写:你能做到像陶渊明那样吗?写出百字左右的文字跟大家分享。
三、分组PK,背诵、默写。
一二组PK
三四组PK
五六组PK
四、教师小结:激励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构建完美人生。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材分析
本诗是陶渊明田园诗歌中的代表作品,《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后陆续写成的。这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为诗人酒后偶然题咏、即兴之作,借以寄兴抒怀,并非单咏饮酒。他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课本选的是第5首,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后十二年。这首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本诗被编排在高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学习这个单元的诗歌的教学重点,要求启发学生在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之上,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文章主旨。尤其《饮酒》一诗,虽然文字浅易,但理解诗的主旨对高一学生来讲,仍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参考书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补充一定的关于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二、学情分析
现在的高中生,他们成长在提倡标新立异、张扬个性的时代,西方的人生价值观对他们或多或少有一些影响,对中国一些传统的隐逸思想却知之不多或不以为然,加上他们接触文言诗文时间少,对诗歌的理解把握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汉语课,对他们进行民族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体会本诗的意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感受诗人隐逸思想。
三、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学会赏析。
四、教学难点
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五、教法
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研讨赏析法。
六、学法
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七、教学课时
1课时。
八、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结合课文中的注释以及《全程设计》的疑问,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以及对自然生活的美好向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古至今,为了名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甚至残害亲人,如秦桧、武则天、汪精卫等。但也有人厌恶官场,辞官远居田园,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称之为隐士。
那么什么样的地方才能吸引这些隐士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他们所追求的生活呢?
陶渊明曾经在《桃花源记》中给我们描绘过这么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里环境优美,远离尘世而没有争斗,小孩可以快乐成长,老人们可以颐养天年。但是,当时真的存在这么一方净土吗?——不存在,这只不过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世外桃源,用来表达他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罢了。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作者是怎么来调和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饮酒》,看他是怎么做到在现实的环境中,过上理想的生活的。
二、陶渊明个人档案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田园诗派的创始人。其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爱好:嗜酒、读书,喜爱的花:晋陶渊明独爱菊,理想生活:世外桃源。
三、解题
《饮酒》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后,陆续写成的20首诗,本文是其中的第五首。这些诗都是他在饮酒之后突然来了兴致而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四、朗读诗歌,初步感悟意境。
1、全体朗诵(一首好诗需要我们细细品读,那么我们先读再细品)。
2、根据注释理解本诗的意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练习朗诵(停顿、感情)。
五言律诗的朗诵节奏:
朗诵五言诗如果将其划为三个语节,即“二二一、二一二”格式,也是可以的。但就词义和诗句意思,内容来说,将其划分为“二三”格式更为合理些。如“粒粒皆辛苦”处理为“粒粒/皆/辛苦”或“粒粒/皆辛苦”,“大漠孤烟直”处理为“大漠/孤烟/直”或“大漠/孤烟直”。如处理为后一种,在朗诵时可以更好地体味诗情,展现诗的意境。
3、师泛读(听的过程中要注意字音、停顿、押韵)。
五、品读赏析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难道诗人真的醉了?怎么诗句一开头就好像前后矛盾了?)
①结庐:建造的房屋,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②人境:(课文注释)人聚居的地方。
(都说人多热闹,没有喧闹声似乎是不可能的。到底可不可能,我们还是到东晋去看一看。古代的人出行一般靠什么?——双脚。车马——达官显贵。)
③车马喧:代表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无车马喧”即没有这种应酬和交往,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功名利禄。
(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呢?作者用了哪个词来回答?)
④心远:。即心志高远。“远”,有远离的意思,远离官场,远离名利,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脱尘世。可知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
全句释义:在人群聚居的地方建造房屋,但并没有(感觉到)车马的喧闹声.问自己为什么能这样,心境高远,所居之处就感到很僻静。
小结:由此可知,因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心灵远离了尘俗,虽然身居闹市,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那么作者过的是怎样的田园生活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板书:叙事(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①日夕:傍晚相与:相伴
全句译文:在东篱下采菊,无意间抬头看见了美丽的南山。傍晚时分南山蒸腾着美丽的山气,飞鸟相伴飞回家。
(这里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风景,什么样的画面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②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山、鸟、日、人景,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与《桃花源记》中的画面相似。)
(这里我们是从整体上来赏析的,下面我们再从字、词上进行赏析,看一看我们都喜欢那些字、词,我们再从这些字、词着手分析一下)
③“采菊”:“采(摘取,选取)”,是因喜欢而采,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心灵是自由的(公园里、校园里的花花草草可不能乱采)。“菊”,让人想起了周敦颐的“菊,花之隐逸者也”,“采菊”可见作者的归隐之心,超脱尘世的情趣。作者一心要回归田园,当置身于大自然当中时又满怀着喜悦,可知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所以,“采菊”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了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
(那么此时作者的心境是怎样的呢?诗中那个词语可以看出他的心境?)
④“悠然”:悠闲的样子。作者的心境是悠闲自得的。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⑤问:“悠然见南山”中的“见”用得好吗?
明确:好。“见”表现出诗人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而不是故意停下手中的活去“看”、“望”南山,这正好与诗人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盛开的菊花让诗人流连其间,时不时摘下一朵细细欣赏,正当他沉浸在采菊的惬意时,不经意的一回头,哦,原来南山景色也如此迷人。可见作者的心和自然是如此的亲近,俨然已经成为了大自然的一部分了,即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有田园生活的闲适趣味。
小结:由此可见,作者虽然身居“人境”,却能够享受到田园生活的惬意是因为:居住的地方有着田园美景,生活悠闲自在,而他能够看到身边的美景,享受生活的乐趣,是取决于他的心:心志高远、淡泊名利。有了这样的心态,他不必跑到幽静的山林或者不食人间烟火的庙宇隐居,却能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大师级隐士,所以有句话叫“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板书:绘景(傍晚南山的美景)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①辨通:辩,辨识。
全句译文:这之中隐含的人生的真理,想要说出却忘记了如何表达。
②“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
“此”指远离官场尘嚣,悠然自得地隐居。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
“真意”指的是自然之趣,人生真谛,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
板书:议论抒情(领悟真谛)
4、本诗主旨
诗人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悠闲自得,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5、课堂练习
1、《饮酒》其五描写傍晚山中的美景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2、下列诗词名句的出处,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迢迢牵牛星》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观沧海》
C.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关雎》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本诗
七、板书
饮酒
陶渊明
叙事
绘景
议论抒情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2、反复吟诵,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致;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启示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教学难点: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启示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追寻那一片世外桃源,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他那高洁的灵魂。他,就是陶渊明。(播放视频,引出诗人陶渊明及写作背景。)
二、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介绍:
多媒体展示:
1、走近作者: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文学家。开创山水田园派,并将其推向高峰。后世称其“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2陶渊明其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主要讲陶渊明任县令时,有一天有个官要来,别人就劝他穿戴整齐,迎接那个官,他本来就是个向往自由随性的人,就说出了这么一句话,后来辞官,隐居山林,这个词主要是说陶渊明有骨气,不趋炎附势的性格。
3、作品介绍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所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本文选的是第五首,格调最为闲雅有致。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四、诗韵朗读
1、学生齐读。(注意朗读时的语调、语气、节奏处理)
2、听录音范读。
3、学生朗读、背诵。
五、画面再现——理解诗意
1、结合课文注释,翻译诗句。
2、有疑问之处圈点勾画出小组讨论,然后小组展示。
3、翻译诗歌。
学生翻译,师生点评,多媒体展示。
六、合作探究——品读诗歌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
学生思考,合作交流讨论,请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多媒体展示:
“车马喧”是指世俗往来的纷扰,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车马喧闹的声音。“而无车马喧”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人,看淡了功名利禄,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
2、“心远地自偏”中的“远”的对象是什么?
学生思考,合作交流讨论,请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多媒体展示:
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3、陶渊明爱菊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先让学生思考:写隐居的闲适生活为何偏采“菊”?陶渊明采来菊花干什么?(多媒体展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多媒体展示)。再回答:陶渊明爱菊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学生思考,合作交流讨论,请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多媒体展示:
陶渊明爱菊,寄寓了自己高洁傲岸的品格,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他也爱采菊那悠然自得的生活,包含着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志趣。
4、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
学生思考,合作交流讨论,请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多媒体展示:
不能。“见”写出了诗人在东篱旁采摘菊花,无意中看到郁郁葱葱的南山时,心中的那种欣喜之情,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而“望”是眼睛盯着看的意思,用这个字,诗句就变得平淡无味了。
5、“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看到飞鸟作者会想到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教师讲解,多媒体展示。
6、“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指什么?陶渊明领会到的“真意”是什么?
学生思考,合作交流讨论,请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多媒体展示:
“此”指远离污浊官场、回归自然的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真意”是人生真谛,也就是人生不应该为功名利禄所累,不应该在污浊的现实前迷失自我,而应回归自然,坚守住心灵的净土。
七、小结感悟——领悟诗道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合作交流讨论,请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多媒体展示:
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以“我心中的陶渊明”为题写一篇随笔。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习得语感。
2.借“菊、山、鸟”等意象,深入理解诗文的内涵。
3.以作者的人生境界引领学生形成在纷乱繁杂的现实生活中学做“真人”,学做“真事”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声情并茂吟诵诗文。2.感受意象,理解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寓意,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探讨式
教学过程:
一、交流
1.同学们,自古梁邹多圣贤,范氏一族天下扬。近几日,忙里偷闲去了趟长山,在拜谒范公故居后,我有感于先生“先忧后乐”的情怀而写下了此文。
先人已由鹤伴去,忧续千古天下传。后知后觉尚有为,乐生长山越千年。大德不言潜龙起,义薄云天岱宗前。范子驻足黛溪上,公承师表一圣贤。
范公大义,万家忧乐到心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亦可指点江山。上课。
2.刚刚重温了范公的大义,我们再去寻访另一位故人,请看大屏幕,猜猜看他是谁?
饮酒饮到酩酊辞官辞到彻底闲适闲到忘我爱菊爱到痴迷
3.学生回答
4.教师明确:对,他就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作品《饮酒》(其五),品酒论道、读诗识人。请大家把书掀到(207页)。板书课题——饮酒陶渊明
二、了解背景。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共创作了20首《饮酒》诗,我们来了解写作背景:多媒体展示《饮酒》小序——“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学生读)
师问:作品是在什么情况下完成的?
学生回答:
师问:既是酒后所作,那么我们诵读时应表现怎样的状态呢?
学生回答:还原当时醉酒的情境(摇头晃脑、声音延长等)
三、吟“酒”——醉倒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先生的脚步返回到那久远的东晋,一同醉倒在美丽的山水田园中吧!
1.(多媒体)提出要求,吟出节奏美(注意抑扬顿挫,读出音乐的美感)、吟出意境美(注意情景交融,清代文学家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吟出情感美(做到情真意切,心里想着“我即是陶渊明”)
2.学生试读。(自由读)
课前见面时我教给大家一种诵读诗词的方法,“平长仄短”诵读诗文,现在就来检验一下大家的收获。
3.指名读
评价语应以鼓励为主:
①可是老师从你的诵读中看到的却是一位行色匆匆(或悠闲自得)的诗人。
②你教会了我们一种诵读的方法,.靠近他,感染你。。
③你用极具情感的语言,让我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谢谢你!
④学生读得好:你声情并茂的诵读,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
⑤学生读得好:陶先生你好,欢迎来到现代。
4.下面老师来诵读,抛砖引玉——以求共鸣(请大家闭上眼睛去体会)你们听,陶渊明来了!
谁来评价老师的诵读:你的鼓励让我更有自信了,但“好在哪里呢?”
衔接语:“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入文,入境,入情,我即陶渊明。下面就让我们带着对先生的仰慕之情齐声诵读。(师生共读)
四、赏“酒”——醉够
衔接语:同学们,赏析作品,仅是字面的浅吟低唱是很难进入佳境的,只有字斟句酌的赏析方可让我们醉在其中。为了让我们一次醉个够,下面我们分小组按不同的方式进行赏析
请看大屏幕,出示要求:具体要求,巡视时讲说
就诗论诗品一品(品字、品词、品句子,找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引用作品谈一谈(联系与之相关的作品分析陶渊明),
妙笔生花写一写(就整体或部分进行写作),
心有灵犀画一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改变方式诵一诵(语言照样可以刻画人物
将学生按作品意象划分五个大组:(课前已划定)
菊花(傲霜怒放,独立寒秋——有个性),
东篱(面朝东方,春暖花开——有希望),
南山(会当绝顶,一览众山——有志向),
飞鸟(鲲鹏展翅,直上九天——有追求)。
陶潜(浅吟低唱,悠然自得——有情怀)
现在开始活动,看哪个小组收获最大。
教师结合学生所谈内容进行及时补充:
菊花:就诗论诗品一品
注意的问题:
1.结庐人境,为何无车马喧?
①重点是“心远”(板书:远)
“心远地偏”——心远——心志高远。“远”有远离之意,远离官场,远离名利,远离世俗。
宁静在心,心静,境自静,让心静下来,一切皆有可能。
②提醒学生“车马喧”的象征意义
“车马喧”不仅是实在的事物,也是象征——整个为了权位、名利的官僚社会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刚刚同学们读诗时读的是“见”南山,而老师却读成了“现”
如何理解呢?
在汉代汉语中“见”有两种读音jiàn和xiàn
其中jiàn的词义是:看到;而xiàn的词义是出现、显露
由学生来思考作出选择,并说明理由。不必求证所谓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可否改为“望”?不能够,体现不出“悠然”的境界。
你们让老师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去欣赏定会有不同的感受,谢谢你们!
既然如此,那我们可以把“悠然见南山”理解为:我悠然地见到了南山,也可以理解为:我见到了悠然的南山。
学生读此句,体现悠然。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板书:真)
这两句化用了古代哲学家庄子的文句。(多媒体展示)《庄子•齐物论》:“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道是不可名称的,大辩是不可言说的。)又《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语言是用来表达意义的,把握了意义便忘了语言。)
链接:“真”的说文解字
学生猜测篆书“真”的意义后教师出示投影补充。
学生回答:(看时间可选一至两名学生)
那么先生得到了怎样的真意呢?请大家谈一谈。
明确:实际上也就是《五柳先生传》中所谈到的“不慕荣利,闲静少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它表现了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的人生真意,而这种真意是不可言说的。因为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学生读此句,体味真意。
可见,只要用心去赏析,就能与作者共鸣。这可谓是“境由心生”(板书)
评价语:菊花队同学品读有方。品字、品词、品句子,看来找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下面我们看看东篱队又有什么发现?
东篱:引用作品谈一谈。
1.“饮酒”
①由酒想到了《五柳先生传》“性嗜酒”、“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②题目有酒,而全文无酒想到了《醉翁亭记》的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你能模仿“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为陶翁拟一句话来表现陶渊明的生活情趣吗?
“陶(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评价语:你太聪明了,改一字体现便体现了先生的那份情怀,这才叫“英雄所见略同”啊!
2.“菊”,让人想起了周敦颐《爱莲说》的“菊,花之隐逸者也”,“采菊”可见作者的归隐之心,超脱尘世的情趣。作者一心要回归田园,当置身于大自然当中时又满怀着喜悦,可知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衔接语:陶渊明爱菊世人皆知,殊不知他更爱“鸟”,他的作品中“鸟”出现的次数比“菊”还要多。
3.链接“陶渊明他笔下的鸟的形象”(三只鸟)
(孤鸟)失群独居,孤鸟难鸣,内心饱受摧残。
(羁鸟)羁鸟困笼,难脱名利之网。
(归鸟)倦鸟知还,欣喜若狂。
这三只鸟仅仅是“鸟”吗?
这三只鸟其实就是陶渊明人生的三个阶段:苦闷——傍徨——解脱
学生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品味欣喜。
评价语:东篱队旁征博引,采众家之长,让自己的知识越发的厚重起来了。下面我们看看南山队又有怎样的表现?
南山:妙笔生花写一写
2—3名学生读读文章即可!
评价语:听读你的文章,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看来文字功底很厚。
你写出了诗人“不禁欣喜滚滚来的感觉”。
评价:陆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南山队可谓是妙笔在手,用文字呼唤出那久远的桃源。那么飞鸟队友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呢?
飞鸟:心有灵犀画一画
请学生展示画作,并谈创作灵感。
同学们用简约的画面,配以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老师也根据自己的感觉即兴画了两幅画,请大家品评;
问:画面有何不同,哪一副更有意境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一定记住不求标准答案
教师谈自己的感受:山不过是意象,即为大自然也。第一幅表现的是山在眼前,而第二幅是山在心中。无山胜有山,无山更“悠然”啊!
其实此类事件有很多(多媒体展示)陶渊明与琴的故事
据说陶渊明不会弹琴,可是他家里放着一把无弦琴,高兴起来就把琴拿着拨弄几下,对于诗人而言,琴弦有没有声音并不重要。“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音。”只要有看琴,弹琴的心情就够了。
率性而为,不做作。这才是陶渊明啊!
让我们怀着敬仰之情用集体诵读的方式去感受先生的率真与洒脱。
衔接语:无论有还是无,实还是虚,对诗人是无碍的,就在这虚虚实实中他满足了自己的愿望。而这种愿望却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
衔接语:无声是情怀,有声是表白,下面我们看看两只陶潜队给我们带来怎样的表白。
陶潜:改变方式诵一诵
下面我们改变诵读方式去体会先生的情怀:
第一种方式:一人读,其他同学配合。)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其他人加一个疑问语气词“啊?”(表不解)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添加“哦”(恍然大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添加“啊!太美了!”(表惊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添加“悠哉,游哉,乐以忘怀!”(表大彻大悟)
第二种方式:重章叠句式
语言可以刻画人物,一点也不假啊!
不同的方式才能演绎出别样的情怀,希望在这节课上大家能学到分析文章的各种方法,并学以致用,让我们的语文生活更精彩!
三、品“酒”——醉透(3分钟)
要想了解陶渊明,关注他的人生经历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会与先生神交千古,共同醉透在茅檐下,东篱边,菊花坡。
(多媒体展示)看经历,悟情怀:
29岁,由于家贫不得己出仕做官,但因为不屑官场钻营,看不惯阿谀奉承,时间不长,辞职回家。后来又被征辟主薄,陶渊明拒绝。
35岁时,到当时江州刺史桓玄的府中任职,因为母亲病逝,回家守丧,丧期过后,没有再去找桓玄,他已看出桓玄有野心,想篡权,取东晋而代之。
40岁时,再次复出,为刘裕府中参军之职,同样感觉到了权力高层的尔虞我诈,决定离开这个污浊之地,到小地方干些实事,任彭泽县令。
陶渊明41岁,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涯。并写了一篇流传千古的赋:《归去来兮》。
三次辞官,皆因官场黑暗;三次回归,只为那份无违的心愿。学生背诵《归园田居》
看过经历后再结合其他作品去读一读诗文去感受他那别样的情怀吧。集体诵读
至此陶渊明的形象已跃然指尖:先生乃是一真人,做的都是真事,表现的是真情啊!
(板书“人、事、情”)
画出板书:一个“归”字
先生归去,追求的是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境界,只为今生无憾;课将结束,你在这节课上又有哪些收获呢?
现在我们请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交流,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
读陶渊明总有一份亲近感,一份愉悦感,一份莫名的感动。听了同学们对这节课的收获,老师读陶渊明有了些许心得,与大家共勉。
出示多媒体(忆江南读陶渊明)
读书总有收获,读罢读陶渊明你的体会是什么呢?写一写,课下进行交流。
最后,让我们在朗朗的书声中再次品味诗中的意境及诗中的情怀,结束我们这次的诗歌之旅。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情感与价值目标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逝去的2016年,董卿主持的《诗词大会》节目备受人们的关注,为什么呢?我想:大概是因为诗词是我国文化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吧!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魅力无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的长廊,共同去品读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活动一:忆一忆——作家作品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其三)。
活动二:读一读
1.读背景,了解写作缘起。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第五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2.读诗作,准确把握节奏。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活动三:译一译——了解诗作内容
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并翻译诗作。
我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建造屋子,但却没有世俗交往的纷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心远离尘世,所在的地方自然变得僻静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偶抬头无意之中看见了南山。
傍晚山色秀丽美好,飞鸟们结伴回巢(相伴飞回山林)。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乐趣,想要辨识却不知怎么表达。
活动四:赏一赏——简析诗作特色
1.写作内容及主旨
一层(1--4)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二层(5--10)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及高洁的人格。
2.每两句写作特色
1,2句,叙事抒情,叙建造房屋一事,概括写出了诗人生活的环境,用一“而”字进行转折,抒内心的宁静及愉悦。
3,4句议论道理,一问一答的设问,道出了“心远”与“地自”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只要调好心灵的“焦距”,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5,6句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叙事抒情。叙采菊偶见南山一事,抒发了作者悠闲恬淡的感情。“见”字用得极妙,不是有意的观望,而是无意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形成物我合一的境界,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作者的悠闲恬淡之情。
7,8句写景抒情。描写所见南山之景,渲染隐居之所的宁静和诗人悠然的心境。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9,10句末尾抒情:抒发了自己从归隐生活中悟出的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陶醉和喜爱之情。
活动五:练一练——检测学习情况
1.下面对《饮酒(其五)》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2014年湖北省荆州市中考)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叙一转,写出了一种闹中取静的闲适之美。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问一答,写出了一种超尘脱俗的操守之美。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实一虚,写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空灵之美。
D.“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静一动,写出了一种暮鸟飞还的温馨之美。
2.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诗歌首句的节奏停顿应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B.“悠然见南山”的“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自由和惬意。
C.诗中的“心远”、“悠然”表明了诗人的心境。
D.全诗热情讴歌了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而结句“欲辩已忘言”则表明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3.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此诗是诗人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抒情小诗,其中“心远”二字指诗人心中远离草庐。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情怀。
C.“山气日夕佳”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句,点名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的飞鸟结伴归林。
D.此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的美。
4.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
答:心远。
5.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2分)
答:不能。因为“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从而更好地表现出诗人悠闲恬淡的心境。
6.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答: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
7.这首诗叙事,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请选择这四种表达方式的任何一种,
并作简要评析。
答:一、二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五--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收尾两句抒发感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8.怎样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解释+概括(或情感,或内容)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篇八:
设计说明:
按照本人“课前三分钟演讲”序列听说训练计划,八年级为推介课外古诗词,每节语文课课前一首,学生轮流完成,并要求所有学生背记之。按惯例第二学期临近期末要对此进行活动小结和检测。碰巧本册教材第30课是《诗五首》,故借此检测学生对古诗的学习鉴赏能力。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思考表达,学生充分运用实践中的诗歌鉴赏经验,学会举一反三,增加积累,扩大课堂容量。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反复吟诵,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2.了解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教法:诵读法,联想法,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他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就来品读他的《饮酒》。
他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都要弹拨一遍寄托心意。造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他就款待他们。他若先醉,就告诉客人:我醉欲眠卿可去。意思是,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不难得见。
一篇《桃花源记》建构桃花源式的社会理想蓝图,令后人永远怀想。
——他就是陶渊明,一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
我们学过他哪些诗文?(生答)
指名简介作者,出示灯片: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私谥靖节。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散文家,辞赋家。出身没落的官宦家庭。青壮年时做过祭酒,参军一类的小官。因不满官场黑暗,又不肯迎合权势弃官归田。开创山水田园派,并将其推向高峰。后世称其“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仰慕陶渊明人品,尤其李白那种“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苏东坡一生把陶渊明当成良师益友,不但爱好其诗,更仰慕他的为人。晚年在《与苏辙书》中说:“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欧阳修说:“吾爱陶渊明,爱酒又爱闲。”
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把陶渊明引为知己。在《水龙吟》词中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
文天祥《海上》:王济非痴叔,陶潜岂醉人。得官须报国,可隐即逃秦。
梁启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二、解题
请学生完成(展示预习成果)。
教师补充:(多媒体展示)
《饮酒(序文)》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我家居无事且少欢笑,加之秋夜已越来越长,偶尔有好酒,便没有一晚不喝。对着自己的影子独自干杯,瞬间又醉了。酒醉之后,总要挥毫题写几句以自娱。于是,诗句渐渐增多,所写之辞没有加以选择,也无章法次序。姑且请旧友帮忙誊写并稍加编排,以此供欢笑罢了。)
《陶渊明集序》:“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
可见,《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诵读品析
回顾推介古诗词方法,感受诗歌之美。
(一)“我来读”——感受韵律美。
1.朗读全诗,小组内交流,推出优秀者。
2.班级交流:请学生朗读,并提示节奏划分。
(二)“我来讲”——感受意境美。
1.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诗意?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2.说说你对“东篱”、“秋菊”、“南山”、“飞鸟”等意象的理解。
“东篱”:(多媒体展示)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白居易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扣东篱——《红楼梦》
可见“东篱”这个词也有了一种象征的意义,象征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
“秋菊”:为什么要采菊?采秋海棠,采秋天的菠菜不行吗?采菊:晋代,秋天采摘用以泡菊花茶的野生的小菊花,长饮长寿。
(多媒体展示)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落”在这里是初开、初放的意思。)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代诗人郑思肖《寒菊》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元稹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
渊明是一个有骨气的文人,而菊花傲冷霜而怒放,深得渊明的知心合意。因为陶渊明爱菊、咏菊,寄托着高洁的情致,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后人只要言菊花就会想起陶渊明。
“南山”:“南山”即庐山。庐山拥山川之灵异,历来为高士逸民栖居之地,陶渊明亦常往来之。又《归园田居》(其一)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南山在现实里和陶渊明的精神上都隐然是世俗尘网的对立物。陶渊明以其高洁之情怀、悠然之情兴,会心于南山,物我两契,陶然自乐。
“飞鸟”:“飞鸟”二字,既是眼前之实景,为这平淡的画面增添了一点动感,同时,它又使人感到具有某种象征意味,使人感到它既是客体之物象,有时诗人主观之自我。《归去来兮辞》中有“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之句,这“飞鸟相与还”也隐含着诗人舍弃“以心为形役”的官场而归返田园的惬意情怀。飞鸟翩然来归,既可以看作是陶渊明归返自然、躬耕自乐的艺术化身,又是诗人感兴悟会的物态天趣。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宇宙万物莫不顺乎自然;人亦当返回自然,摆脱礼教的各种约束和世俗的各种机巧与虚伪,回到质朴的状态,恢复人的自然本性。
(三)“我来品”——
1.感受情感美。
重点理解两个词:“心远”与“悠然”。
(1)多媒体资料展示,教师补充:四次入仕(——知人论世)
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在他63年的人生旅途中曾先后四次入仕为官,并屡屡挣扎于进退之间。
任州祭酒——陶渊明第一次出仕
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陶渊明经家叔陶夔推荐去州里做了一名祭酒(一种有名无实的学官)。这是陶渊明生平第一次做官,这一年他29岁。但不久就因“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刚入仕途就遇挫折,这对年轻的陶渊明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入桓玄幕——陶渊明第二次出仕
辞掉祭酒后,陶渊明在家赋闲。这时他已年过三十。“三十而立”的古训让陶渊明内心很不是滋味。但他只能韬光养晦、等待时机。恰在这时,朝廷的局势发生了好转。几年来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出世”思想终于重见天日。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陶渊明再次到州府赴任,入桓玄幕府,充当了一名参军。这一年陶渊明34岁。第二年,江南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孙恩领导五斗米道徒起义。一时间所向披靡,攻下了许多地方。到了次年春天的时候起义军已逼近京师,这时桓玄便派遣陶渊明作为使者到建康,请求获准发兵。陶渊明到京都建康后,看到司马道子父子挟制皇室专横暴虐,终于明白司马道子父子与桓玄之间的矛盾实质不过是各派势力之间权利的争夺,遂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这样他内心深处里的那份蛰伏已久的报国热情也就一点点地消退了。他感到自己的这次出使已没有任何意义,开始后悔起当初的出仕,他心生退意,想隐居园林。就在这时,陶渊明的母亲孟氏因病逝世,陶渊明于是离开桓玄幕府回家奔丧去了。
任镇军、建威参军——陶渊明第三次出仕
陶渊明第三次做官是在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这一年的二月,刘裕、刘毅、何无忌等人因反对桓玄称帝而在京口聚义、讨伐桓玄,刘裕为盟主。这时陶渊明应诏到刘裕府里做镇军参军。这一年陶渊明40岁。陶渊明此次出仕对刘裕寄予很大希望,想在司马道子父子及桓玄兄弟被除后大干一番事业,以实现他济世安民的理想。但刘裕在刚刚取得一些胜利后便开始耀武扬威、志得意满。陶渊明再次失望辞官。
任彭泽县令——陶渊明第四次出仕
一年后,即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在时任尚书的家叔陶夔的帮助下去彭泽县做了县令。这一年陶渊明41岁。陶渊明是这年八月任彭泽令的,十一月的一天郡里派来一名督邮。督邮作为郡官,代表郡守督察县乡,纠举所属县是否有违法之事。当时官场潜规则,州郡官无论大小,到下属县里检查十分排场,甚至利用职权索要贿赂。因此,这些县令无不巴结献媚。陶渊明生性耿直,对于督邮的到来不以为然。按照当时规定,若上级官员视察,县令必须穿戴整齐的官服率众官前去迎接,故县吏对陶渊明说:“应束带见之。”这即使在今天也不足为过,但陶渊明对此感到十分反感并认为若以此那就是对自己的屈辱,于是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日解去印绶辞官归家。从此以后,陶渊明不再为官。
(2)根据以上背景材料,说说陶渊明心远离了什么?“心远”之后获得了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
明确:远离了官场,远离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远离了名利场上的角逐。远离了官场的钻营取巧,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腐化堕落……远离了这一切,作者获得了心灵的宁静,一种从官场退隐的轻松和喜悦。
陶渊明迫于无奈,只好避居以安守、辞官归隐、躬耕田亩,选择了一条隐居的人生之道。
(3)再读材料:
隐居方式——
由于玄学影响,魏晋人士往往重“意”轻“形”,认为隐逸并非只有蛰居山林、遁世索居一种形式,比如玄学大师郭象在《庄子·逍遥游》注中说道:“所谓尘垢之外,非伏山林而已。”他认为“真隐”与“假隐”的区别,并不必执着外在形迹,只要是内心超然物外,隐于朝市与山林无异。当时的人王康琚有首诗说得好:“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伯夷帘首阳,老聘伏柱史。”“大隐于市”就成为后人常用的一个成语。
在左思的《招隐》、郭璞的《游仙》中,那些隐士和仙人都居住在什么地方?都是在深山无人之处,可是陶渊明不是。他“结庐在人境”,和农夫野老结邻,生活在人间世界。“而无车马喧”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在现实之中,他的门前真的没有车马喧哗;另一层是说,他已经脱离了原来所归属的那个官场的集团,已经跟那些人没有什么来往了。
(4)明确:
所谓“悠然”,有一种从容自得、不受限制的感觉。是归隐后的心灵的宁静和生活的悠闲,是思想上的自由自在。
2.感受语言美
请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教师提问:
①“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它精确地表达出诗人采菊之时,本非有意看山,可是抬头之际,山的形象忽然进入他眼中的情景。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②“山气日夕佳”这个“佳”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佳”字好在它恰如其分地透露处了诗人对“山色日夕”的感觉和体会,让人联想到那傍晚的山色。
3.感受理趣美
读最后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哲理。
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如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一样,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真意:人生应当心远、自然、无为、自由。
诗人在这一片美丽的黄昏景色之中体会到的一份宇宙和人生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其实诗人的意思是说:既然领会了此中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何必要用言语去表达呢?
(四)“我来写”——古今合韵
穿越时空,跟陶渊明来一次心灵的契合(《饮酒》改写)
把一座茅屋,修在人来人往的地方。
心居之,身倚之,
然而我却丝毫感觉不到,俗世的喧嚷。
有人问我,为何你的心能如此静躺?
那是因为,我把它放置在一个远离尘嚣的远方。
菊花处,樊篱旁,
悠然抬头,满眼庐山色,
锁住我迷醉的目光。
青山间的流岚雾霭啊,
因着黄昏追逐阳光。
那结伴归巢的飞鸟啊,恋着旧林。
守住信仰,真者自然存,存者且会真,
生活,本就应该不思不量。
四、“我来诵”——配乐背诵,结课。
1.学生背诵全诗。(配乐)
2.教师总结全诗:
《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在这首诗里,有“结庐人境后”心灵的宁静,有“采菊东篱”的闲适,有“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他这种于朴素的田园生活中追求精神的自由的生活模式,为后代文人指明了一条艺术人生、诗意人生的道路。这也许是本诗具有永久魅力的奥秘吧!
这么优美的诗,同学们把它熟读、背诵,用一生去慢慢品味吧!
3.出示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让学生背读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