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伟业观后感3000字大学生(精选3篇)

建党伟业观后感3000字大学生(精选3篇)
时间:2023-03-20 12:44

  建党伟业观后感 篇一:

  《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是一系列讲述我国各个时期中的革命先烈与进步人士们为祖国谋出路、寻发展的历史影片,在这其中,我最喜欢的一部就是韩三平、黄建新导演的《建党伟业》。

  这部影片的叙事性与情节内容都格外饱满,为光影幕后的我们缓缓道来1919年至1929年之间,这不平凡的十年岁月。那些满腔热血,那些激情澎湃,那些各界人士为祖国救亡图存的拼搏与努力,全都浓缩在短短一百二十分钟的片子里,每一帧每一秒都让人不想错过。

  一、辛亥革命

  故事从孙中山先生发动辛亥革命开始叙述,至此以后,民初的政治图景逐渐在我们观众的面前栩栩展现。我们通过影片穿越时空,一起回到那个国家飘摇、社会动荡,但与此同时又思想爆炸、百家争鸣的奇妙时代。这可谓是风云巨变的时代里,举国上下,那些各行各业最优秀的人们秉持着不同的政见与不同的观念,新旧交融,思想更替,但都是为了一个最为可歌可泣的目的――救国图存。

  影片的背景是1911年,旧历辛亥年,孙中山先生率领的革命军旨在推翻清廷封建旧秩序,于10日晚发动武昌起义,直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当时我们这些平头百姓虽然没有什么政治抱负,不知道“共和”二字是什么深刻含义。但仍然被“人民当家做主”的美好蓝图所打动,有着对未来的无限向往与期盼。“鞭子剪了,皇帝倒了”,各界有识之士都积极为新政府贡献力量,希望国家在乱世中谋求生存与发展,免离帝国主义各列强的剥削与侵略。

  但好景不长,1915年春天,袁世凯贼心不死,渴求复辟帝制,并得到英国与日本两帝国的支持,越发肆无忌惮,大力鼓吹君主制,称共和制不符合中国国情。如此,即便辛亥革命推翻了自秦王朝以来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但观念的彻底改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民主共和的思想并未深入人心。五月,袁世凯同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这行为虽然是隐秘的,但仍深深刺痛了原本对他抱有幻想的蔡锷将军。祸不单行,同年12月12日,蓄谋已久的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复辟帝制,并以封建礼教祭祀。在影片中,袁世凯黄袍加身,俨然一副封建君主的作态。[www.xiandiaoyu.com]

  蔡锷将军为避免自己打草惊蛇,假意附和袁世凯,装出一副不关心国事与政治的模样,实则借养病为由到日本暗访孙中山。回国之后,刚到云南,蔡锷将军就与孙中山先生宣布成立护国军,护国军人数共计2万多人,从四川、湘西、广西这三个方向出师讨伐袁世凯。其实在影片顾及不到的地方,还有更多事情。我也是查阅资料才得以清楚的——此时蔡锷将军已经身患重病。在此之前,他已长时间患有严重的肺结核,这病延续折磨他两三年之久,在讨伐期间,他还意外染上了一种奇怪的喉疾,时常被病痛折磨。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仍然坚持上战场,并且以弱于敌人很多的兵力战胜了北洋军。我想,今天的我们大概是无法想象这是怎样一种魄力与精神吧。

  在护国军的强力攻击下,紧接着很快地,袁世凯便带着他的皇帝梦,在这样的举国讨伐中仓促离世。而后又有张勋复辟,又在人们打不死吹不灭的、渴望共和的强烈意愿下失败,至此,中国进入了军阀势力割据的混战时局。我们知道的那些未来即将会熠熠生辉的伟大人物们也正以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在各个不同地方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思索着如何救人民、救国于水深火热之中。我们哪怕并没有身处那个时代,仍然与他们感同身受着、千忧百思着。到这里,影片的第一个部分就结束了,接下来就是第二个部分——五四运动。

  二、五四运动

  关于五四运动,我相信对中国近代史稍微有些了解的人都不会忘记这一次最伟大的学生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派代表团去参加巴黎和会。当时国内仍然对西方国家,例如美国等国家抱有幻想,认为中国此次参与一战并站在战胜联盟,能够取消在此之前列强在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以及收回被德国强占的青岛。但我们也知道,最终结果是失败的。使团带着全国人民的殷切希望出发,但心里也知道“弱国无外交”,果不其然,哪怕在现场外交代表顾维钧真情实感的一番讲话是那么打动人心,却依旧没能改变二十一条,改变青岛的归属权。消息传回国内,到处都是一片哗然,人们震惊且愤怒着。才发现所谓奠定战后和平局势的会议,不过是列强瓜分势力范围的一个幌子。公理在列强那里,终究是无法战胜强权的,所有都不过是美妙的一个谎言。我们如果去妄想别国来替自己主持公道,那是无能也是懦弱。

  想明白这点之后,首先发起号召的青年学生们打出了“还我主权”、“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首先是北京的学生们,组织游行、组织罢课,逼政府正面回应巴黎和会的外交问题。影片中我们看到,哪怕学生们被关入大牢、被镇压,也要声嘶力竭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是一个救亡图存的时代,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屈辱,我们不想再有第二次,而这耻辱困境的唯一解,就是我们要靠自己堂堂正正挺直腰杆,不再将希望寄托于别人,不再被别人看不起。我们尊重每一段历史进程中的年轻人,更敬佩那些在五四运动中英勇奋战的年轻人,因为他们敢为天下先,不畏强权阻扰,毅然决然投身于唤醒国人的运动之中。让我影响非常深刻的,是谭嗣同说的那句:各国变法无不有牺牲者,现国变法,流血、牺牲,自我辈始。此次运动之中,工人阶级首次登上政治舞台,他们同情被关入监狱的青年学生们,商人罢市,工人罢工,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表达对政府懦弱行为的不满。最终,中国并未在协议上签字,这也是全国人民努力得来的结果了。

  三、中国共产党成立

  更深远的影响,五四运动不只是一次学生运动,它也为随后而来的新文化运动奠定了思想上的基础。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杂志《新青年》上刊登文章,宣传新文化,反对旧文化。从这个阶段开始,中国的革命早已不是旧民主的,而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了,它不单纯的政治革命,而是全社会的一种共识——要救国,要图生存图发展。这个时期,兴起了许许多多不同的学说,各大高校中也展开了各种各样的辩论。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为国内注入了新的思想动人,人们第一次知道“马克思主义”,并对无产阶级建立的新政权产生了深深的向往。适逢维经斯基来华,准备在东方世界建立共产国际支部,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陈独秀与李大钊决定要在中国建立起代表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政党。终于,在1921年各地代表纷纷赶往上海,准备召开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海不成,就在嘉兴的小渔船上。渔船上风景如画,各代表确立了党的名字,党的章程等等事项,这是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最后一项会议,至此,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顺利且圆满闭幕。很难想象,最开始时,中国共产党只有五十多个人,召开会议辗转换了两次地方,而党恰恰就是在这种动荡的局势下发展起来的,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嘉兴南湖的那艘小渔船上,孕育了一颗伟大的种子,它虽然尚且微小,但总会生根发芽,逐渐长成参天大树,为我们指引出正确的方向。

  以上就是影片《建党伟业》三个主要部分的内容了,一口气看完实在是感慨良多。其中有许多画面都让我感动不已,比如陈独秀与李大钊在下雪天里的那段独白,比如青年毛泽东为了听胡适先生的课而不顾一切的劲头,又比如辜鸿铭与胡适在北大的那场关于新文化与旧文化的辩论。

  1911年到1921年,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它让后人每每想起都激情澎湃,也是当时世人苦苦求索的一段艰难历程。晚清政府乃至北洋政府腐败无能,各国列强肆意欺辱,到处民不聊生,这些都大大刺激着当时爱国人士的心,他们渴望找到使得国家富强起来的那条道路,最终也找到了那条道路——中国共产党。

  在我看来,与其说是历史发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救国,倒不如说是中国共产党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潮流。

  中国人民需要什么?期盼什么?

  广大工农阶级才是我国的大多数,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人民群众所想才是我们需要去发展的,哪怕在多年以后的今天,我们也要时常提醒自己:不忘初心,才能砥砺前行,向更加光明的未来走去。

  建党伟业观后感 篇二:

  一连在网上看了两遍《建党伟业》,还是觉得不过瘾。总希望影片一直演下去,别结束,可是时间总在不知不觉间一秒一秒地流逝,影片在一步一步地接近尾声。说实话,刚开始对它我并不看好,尽管里面明星云集,气势恢宏,留给人们以无限的期待。但是我个人认为,它不过是部政治性很强的类似纪录片之类的片子,可是如今真去看了,却逐渐改变了对它原有的看法和成见。

  《建党伟业》从辛亥革命开始,一直演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之间的十年时间,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十年。十年里发生了许多值得大书特书、使国人永远铭记的事情,涌现了许多名留青史的风云人物,武昌起义、清帝退位、二次革命、新文化运动、袁世凯称帝、护国运动、张勋复辟、护法运动、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些国人耳熟能详、如数家珍的历史事件,曾使我们愤怒过,哀痛过,无奈过,彷徨过,兴奋过,期待过……而今仍在我们的脑海里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而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便是真实再现了那段风云变幻、令人可歌可泣、中华民族在苦难中抗争奋斗并逐渐进步的历史。

  当见到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我感到雀跃与自豪,对未来充满期待。当宋教仁遇刺时,我恨不得上前一枪崩了那个刺客。当袁世凯为了一己之私利,秘密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时,我恨不得上去一脚把他踩扁在脚下。当张勋跪在溥仪脚下痛哭时,我并不为他的愚忠而感动,反而为皇权思想在国人的意识里潜存而忧虑。当蒋介石扮成医护人员刺杀光复会成员陶成章时,我为革命党内部派系斗争的严重后果而担忧。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与辜鸿铭进行辩论时,我可以看出新旧思想在当时高层知识分子中斗争的严酷。当我听到中方代表顾维钧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时说的那些话:“尊敬的各位代表:你们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我很愤怒!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痛的一天!”时,我在愤怒的同时,又不得不深思“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真谛。一个“送”字用的真是太好了!真是一针见血啊!不是自家的东西,送给人家如弃草芥,自然也就不会心疼了。何况它的“主人”是已经沦为阶下囚的德国,是他们的敌人。削弱敌国,增强他们自认为是盟国的日本的实力,有何不好?再说日本已经于此前出兵山东,击败了德国,接收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送”给日本不过是做个顺水人情,承认既成的事实罢了,就算不“送”,日本也已经“得到”了,还不如体面地正式“送给”它妥了。可是西方列强们万万不会想到,短短十几年后,他们的这个盟友日本就不识好歹地恩将仇报起来,对包括他们在内的许多国家发动了战争,打乱了他们的计划,打碎了他们的美梦,打破了他们的宁静。你们可以毫不吝惜地把中国的山东送给日本,但是我们中国人却不能容忍外国侵略者将我们的国土再次瓜分。四万万同胞岂是草包?岂是毫无血性之人?岂是不忠不义之徒?岂是坐以待毙之辈?怎么办?反抗!反抗!反抗!不顾一切的坚决反抗!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他们首先站起来,火烧赵家楼,在共产主义者的领导下,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足以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五四运动”,使中国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当一个举着血书“冤”字的女大学生跪在总统府前请愿,回答军警为什么不到检察厅喊冤时,她含泪说:“冤情太深,检察厅接不了我的状子。”之后痛呼:“我是为四万万同胞喊冤啊!”这一声犹如千钧之重的巨石狠狠砸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上,使人心痛,心苦,心碎啊!有着四亿多人的泱泱大国,如今竟被一个过去一直向咱称臣纳贡的附庸小国欺负来欺负去,成了他们桌上的鱼肉,任由他们切分。泱泱华夏的颜面何在?尊严何存?

  张勋复辟后,陈独秀怒斥道:“在共和国里当皇帝,这是对共和天大的讽刺!”是啊!辛亥革命才结束短短几年,就先后出现了两个皇帝,虽然在位时间都不长,但是也可见皇权思想和奴性思想在当时的国人中还有很大的市场,甚至是根深蒂固。五四运动时,一声声“保卫主权”、“还我青岛”喊得气壮山河,雄壮有力,慷慨激昂,令人热血沸腾!那轰轰烈烈的场面,足以感动每一个观众,让人为之动容,为之雀跃,为之自豪不已。当“二次革命”失败后,见到在妻子宋庆龄面前长叹的孙中山时,我能感受到伟人的无奈与哀痛,也易使人联想到伟人那传扬千古的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当看到为了反袁而假意拥护袁世凯的蔡锷时,我为有这样的同胞而高兴,也叹惜他为国为民抛下知己小凤仙,舍己为人,更为他带病出征而感动。当见到朱德在枪林弹雨中舍生忘死地拼杀时,我能深切地感受到一代伟人为国为民的赤胆忠心。当青年毛泽东在对着广大劳苦工人宣讲革命的道理时,我已经明显领略到了伟人的风采……

  应该说,这部片子没有《建国大业》里的名演员人数多,出场变换也没有那么频繁。但是,也算是众星云集,尤其是很多演员的演技堪称一流。剧情就是历史,历史也是一幕剧。而让我感动的很多经典台词和场景,掷地有声,荡气回肠。

  也因此,北京大学的形象在我心目中更加神圣了。当年连李大钊都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毛泽东都曾做过图书管理员,可见北京大学在学术上、思想上的先进地位。在“辩”字为背景的北大讲台上,碰撞出了多少思想的火花,促动了多少热血的沸腾,培养了多少国家的栋梁。而今,北京大学却成为了向国外输出人才的基地,众多北大毕业生已经没有了当年忧国忧民的胸怀。现在的诸多高校校长和教授们,如果看了这部片子,不知道在强烈的对比之下,会不会为自己争名夺利、抄袭剽窃、行为不端、受贿收生而感到汗颜。我觉得,一个国家的发展强大和整个国家教育是分不开的,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学校教育,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

  “领土不整,国家必亡!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有不流血牺牲者,今中国变法,流血牺牲,自我辈始。”多么激动人心的话语,让我们为五四运动时期的青年学生、工人农民,为全中国有着爱国心、报国情的有志之士从心底生出无限敬仰之情。“自我辈始”,简单的四个字,却是无畏牺牲的壮举。现在的中国共产党人,如果每个人都能把这四个字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有什么困难能够打败我们,有什么艰险能够阻碍我们,有什么列强能够轻视我们。中国,必将拥有让人尊敬而仰慕的一代大国风范。不卑不亢,不屈不挠,什么台湾问题、钓鱼岛归属、日本的侵略之心、美国的压制之举,我们都将坦然面对。爱国,除了在于你能为国家做多少贡献,更在于你的内心,是否时刻敲着警钟,亮着明灯。中国共产党的每名党员,是不是都有着“流血牺牲自我辈始”的奉献精神。

  辜鸿铭的台词有一句是:我头上留的辫子是有形的,诸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这样的见底,其实是我们都应该为之赞叹的。多少年来的封建思想,要形式上的变革,很简单,但是要做到思想上的彻底解放,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而且只有自己才能真正解放自己的思想。所以经常在搞整治活动的时候,很难避免形式主义。其实,真正的团结一致是人心所向,真正的拥护爱戴是万民敬仰,真正的流芳千古是历史铭记。所以,中国共产党最应该做的也是最难做到的就是集全国人民的爱国之情,努力建设好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强大国家。

  杨昌济问毛泽东,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听了这句话,我们是不是也为之沉思,我们到底想要什么。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奉献了青春、甚至生命,为的到底是什么?是让全中国人民真正当家做主,过上幸福生活,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样的理想目标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那么难。多少的革命先辈用鲜血铺筑了通向当家做主、幸福生活的道路,那满是鲜花的美景是用生命换来的。我们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这样的道路和景致,怎么还能有骄奢之心,起贪腐之欲,行一己之私。忘记历史就是背叛,这绝对是一句至理名言。

  当影片迫不及待的结束时,我意犹未尽地叹了口气。心中一直涌荡些东西不吐不快,于是就写下了这些文字,虽然说得不一定就对,可确实是我的心里话。尽管这部电影并不是完美无缺,但是也比目前和以前的许多革命样板戏之类的影片强的太多了。它带领我们走进那段历史,用心去温润那片土地,用热血去温暖那片土地,用智慧去拯救那片土地,用所有的一切去扞卫我们这片土地,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我们决不能让历史重演,也不要寄希望于别人发慈悲不来侵犯我们,而关键是要扎好自家的篱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们也绝不会任由人欺凌,过去如此,现在仍应如此。因为我们的伟大祖国早已经今非昔比,国家正在强盛,民族正在复兴,我们的日子正在蒸蒸日上。

  伟大的党啊!一百年啦!您带领我们已经走了整整一百年征程,一路上风吹雨打,披荆斩棘,终于要踏尽泥泞步坦途了。您很老,已经一百岁了;您很年轻,处处焕发着青春的活力。祝愿您一百寿诞愉悦!祝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祝我们的民族兴旺强大,祝我们的人民安居乐业

  建党伟业观后感 篇三:

  最近我观看了《建党伟业》这部电影,看完《建党伟业》后,我内心感到十分激动,不仅对演员的演技感到佩服,也被其优秀的故事叙述方法感到十分激动,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也渐渐被代入到故事当中去,仿佛身临其境地体验了这激动人心的历史,感受着这一代中国人不屈的爱国热情。

  《建党伟业》讲述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布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的一系列的重打事件,大致可以分为:民国初期动乱篇、北洋政府篇、五四运动篇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篇。同时它也是建国大业的姐妹篇,这个系列可分为:《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和《建军大业》,而我非常喜欢其中的《建党伟业》,因为这是一段十分动荡的历史,颇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感觉,各种思想家发表自己的观点,十分令人振奋。

  这10年间的历史我们也可以从教科书或者历史书上了解。我们可以短短几十分钟去浏览大概的历史,也可以查阅大量资料,细致地去了解这段历史。然而,无论我们怎样去吃书,去查看一些相关的图片,也不能非常生动灵活地了解这段历史,一直埋头读书是非常枯燥的,难以让人产生激动的心情,再丰富的想象也不能在脑内再现当时激动人心的时刻。

  《建党伟业》是一部电影,它可以通过图像和声音来刺激我们的感官,它可以用高清的画面再现当时的场景,可以用激昂人心的背景音乐来烘托整个场景的氛围,演员可以用逼真的演技来再现当时人物的心情,声情并茂的演讲令人感动,人们的呼喊声中透露着愤怒、悲伤、振奋的心情。

  这些都是书本不能带给我们的体验,而这些也是电影的优势,当然他们的孰优孰劣并不能争个高低,各有各的缺点和优点,他们也无法相互替代。但比起书本我更喜欢电影,因为它更能调动我们的情绪,感觉更舒适。《建党伟业》改编自真实的历史故事,改编起来说容易也容易,说困难也困难。

  真实的历史背景可以让电影看起来更加真实,但短短的119分钟、明晰的历史背景限制着这部影片的制作。《建党伟业》观影体验十分不错,它选区的叙事角度比较新颖,设置了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叙述这段历史,10年的历史故事塞进短短的119分钟。

  按照常理来看会因为过于庞大的故事而取舍部分内容,若选取故事衔接得好,就是一部佳作,若选区故事衔接的差,就可能会让整部电影叙事节奏十分的差,看起来十分的突兀,这样的话就会变成一部坏作品。《建党伟业》很显然是前者,《建党伟业》对历史故事篇幅的比重把握得十分到位,哪些事件是重要的,哪些事件是可以一笔带过的,它分得很清楚。

  在《建党伟业》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角色,很多角色在历史书上我们都可以看到,他们可能在历史进程中没那么重要,但是他们还是在《建党伟业》中出现了,一般来说这么多的角色全塞进去让整个故事变得十分流水账,会让整个叙事节奏拖沓,高潮部分变平缓。

  但是《建党伟业》对故事的比重把控得很好,虽然人物很多,但是它看起并没有变得像流水账那样平缓,多数人物出现在一个重大的事件中,以不同的角度看着,反而促进了整个高潮事件的产生和收束,这种做法让故事的事件产生显得十分有条理,反而增进了叙述的流畅性,让事件演出看起来流畅不突兀。反观其它的改编电影,更像是原作的广告,叙事缓慢而破碎,让人观影体验十分的差。

  《建党伟业》观影体验良好也不仅有良好的叙事手法和演出,它的演员阵容也十分豪华,演员们优秀的演技也是这部影片出彩的地方。在这段历史中,很多思想家都会站出来演讲,或者与其他的思想家争辩。在这种场景下想要烘托出激烈的氛围是很考验演员的演技的,一场好的演讲并不是靠大声叫喊就能实现的,也不是靠拙劣的说话节奏去实现的。

  声情并茂就是对影片里的演讲或游行示威或辩论的最好描述,在观影的时候常常会被其出色的演技而代入到听众里面去,也常常会因为其激动人心的爱国演讲而眼睛湿润。《建党伟业》是一部2011年的电影,在今天看来也十分优秀,它的演员阵容十分豪华,但不像现如今的影视作品无脑堆叠大牌演员而忽略对整个制作流程的把控。

  说完了《建党伟业》在观影体验的方面,我们来谈谈其故事的方面,它的故事可以分为四个篇章,民国初期动乱篇、北洋政府篇、五四运动篇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篇。它的人物视角有很多,但也有主视角,比如毛泽东的人物视角比重占了比较多的部分,北京大学作为故事发生地点也占了比较多的比重,这部电影有很多的小故事,但大致还是围绕着这段历史的重大事件展开的,而且也紧紧抓住了建党伟业这个主题,这十年的历史重大事件有很多,然而《建党伟业》所选取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是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关的,这让整个电影有个明确的中心,就是政党制度。

  故事一开始就是袁世凯夺取大总统职务引发人们的不满,面对大总统强大的政治力量,政党这一制度就显得极为重要,影片及其简略地讲述了国民党相关的事情,但它引出了一个结论,政党政治很重要。各种事件例如暗杀事件皇帝退位什么的一笔带过,这些事件并不是不重要,而是与电影的主体不符,它更多的作用是烘托出一种氛围,一种内忧外患的氛围。

  前小半部分是关于袁世凯复辟帝制之类的历史大事件,之后,则用更多的时间去突出毛泽东的年轻有为,虽然是一些小事件,但这体现了毛泽东聪明勤奋的性格特点。

  尽管毛泽东也是知识青年的一份子,但他的想法已经脱颖而出了,其中有段对话让我印象深刻,当一个志愿兵问毛泽东谁适合当总统时,毛泽东回答是孙中山,那个人又问为什么总统是姓袁的,而毛泽东又回答:他手里有枪呗。这句话体现了当时的毛泽东就知道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后盾的重要性。

  之后便讲述了关于在北京大学发生的故事,其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但它更重要的是引入了共产党的相关信息。因为共和体制差强人意的表现,人们开始怀疑共和体制是否真正适合中国,当时的人们在讨论向哪国学习好,在这时,十月革命的胜利让李大钊看到了布尔什维克政党的闪光点,中国工人和农民是最广大的社会阶层,这和布尔什维克的胜利条件有相似之处。

  之后李大钊和陈独秀便积极传播马克思科学思想,其中毛泽东到北京大学求学,也吸收了这种思想,成为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毛泽东同样也认识到,一味地把共产党引入中国是行不通的,要根据中国的国情来做出应对。因此他放弃法国留学,在湖南掀起工农运动的浪潮。

  在故事的后半段就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故事了,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6月各地代表到上海组织全国代表大会想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然而因为共产国际的马琳被人跟踪发现,之后便从上海乘火车到嘉兴,在湖心岛的游船中正式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随后在国际歌的歌声中,电影结束了。

  《建党伟业》是部非常好看的电影,它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故事的由来,得益于电影这一叙事手法,使得这一段历史变得更加鲜活起来了。通过这段影片体现的历史,我们明白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的重要性,顺应历史的潮流,一个国家的治理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政党,必须符合国情,科学的理论方法对治理国家是非常重要的。北洋政府和国民党之所以不能成功,是因为他们都无脑的去套用其它国家的制度,也没有真正为人民着想的做法。

  重大历史事件的背后,体现了共产主义在中国的扎根发展,各种事件联系起来,让我们看见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必然性,这就是我观看《建党伟业》后最直观的想法了。

Copyright © 2018 www.xiandiaoy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西作文 陕ICP备17000724号-3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