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x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心得体会 篇一:
读了郑金洲教授的《教师如何做研究》一书,对研究成果的表述有了更为清晰的理解,感受颇多。郑金洲教授是我“认识”的比较早的一位专家型的学者,说起认识也是通过他的著作走进他,下面把我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克服两种倾向,提升研究成果。
郑金洲教授在谈到教育叙事时指出:教育叙事的两种不良倾向是碎片化和描述化。对于教育叙事,我自有我很深的体会,我并不赞同郑教授所说的碎片化,虽然对于专家而言是碎片,但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是自己*勤耕耘的结果,我们刚开始写教学随笔的时候不要害怕是碎片,正是这些碎片让自己的思考更深入,当我们拥有很多这样碎片的时候,要学会梳理,用自己的思想把碎片穿成美丽的项链。从不知道怎么写到写得比较好,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在书写中去反思,在反思中去提升。当我们书写到一定程度后就应该克服这两种倾向,写出一些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内容,提升研究的成果。
二、坚持书写随笔,享受幸福教育。
作为教师要坚持记教学随笔,教学随笔是在一种在无意识的形态下回顾自己行走的历程,留下自己的心灵轨迹。正如一位哲人所言:“走别人的路,虽然省力,却很难留下自己的足迹,走自己开辟的路,却充满着奋斗的欢乐和笑声。”回顾2003年以来我用教学随笔记录课改的历程,记录和教师一起研究的过程,记录教学的点点滴滴,如今当我翻阅自己近80万字的随笔,我享受到更多的还是幸福。书写教学随笔就是在大海边捡拾一个一个美丽的贝壳,只要我们坚持去捡,一定会满载而归。从我书写教学随笔的心路历程中告诉我:坚持就是一种品质,在坚持中拉长自己的人生幸福,享受幸福的教育。在书写随笔中梳理自己思考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感受到教育教学的幸福所在。让我们在书写随笔中进行反思,在书写教学随笔中享受幸福的教育。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借助科研提升反思的效果,在反思中促进教师的*成长,在学校科研中坚持书写随笔,享受幸福的教育。
202x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心得体会 篇二:
2017年5月16日下午,教育学博士、全国中语十佳教改新星、全国中学课程改革小组成员、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教研员申宣成博士莅临滑县教师进修学校,为滑县中小学语文教师做了一场题为《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的专题报告。【xiandiaoyu.com】
报告会在轻松愉快的热身游戏活动中开始。随即,围绕一系列的问题展开。什么是课例研究?教师为什么要进行课例研究?我们今天怎么做课例研究?课例研究的方法和途径有哪些?课例研究的素材有哪些?……
每位教师都想成为专家型的教师,申博士讲能读并研究500个课例,定会如愿以偿,否则可以亲自去找他理论。但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虽然通过各种途径读了不少课例,自己也写课例,但却没有深入地对课例进行研究,缺乏理论的指导。听了申博士的讲解,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曾认为很骄傲的课例,发现自己曾有多严重的不足而不自知,明白了今后的课例研究该如何做起:课例是课堂教学的实录,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课例研究是以教师的教学实践为基础,通过对一节课或其中若干教学事件的描述和分析,在互助与反思中提高教学水平的教研活动。
我们做课例研究可以用专题分析法、情景填空法、结构复盘法三种方法,结合自己课堂实践进行。专题分析法举例能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四种方法:开放式质疑、激趣式质疑、引领式质疑、讨论式质疑。申博士结合大量生动、具体的课例来为我们解析这些理论,如拂面春风、如甘露入喉,我迫切地认识到自己思考、反思自己课例的需要。
课例研究的素材有现场观课、课堂视频、课堂实录、课堂叙事。
申博士针对广大教师关心的问题和专业困惑,立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课堂教学和专业成长的需要,旁征博引,做了深入细致地讲解,还列举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案例,以名师课堂实录中的某一个环节或故事为切入点,从专业的视角对课例研究进行剖析,阐述了课例研究的价值、对象、内容、素材选取、研究方法等,让大家对课例研究有了清晰的认识。特别是通过现场互动和讨论,帮助大家感悟课例,掌握课例研究的基本方法。申博士还勉励教师们要多反思课堂,多研究名师的课堂实录,积累课例素材,努力从职场型和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转变。
申博士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将深奥枯燥的理论知识讲解的浅显易懂,让我们兴趣盎然的同时,深刻反思自己的言行,对所学内容回味无穷。生动的报告开阔了教师们的专业视野,增强了开展课例研究,深化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做新型研究型教师的专业自信和研究意识。
202x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心得体会 篇三:
课例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课例研究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研究人员、上课教师与他的同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
校本教研是“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简称,校本教研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着眼于在真实的学校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推动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是一种“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教学研究。校本教研的核心三要素:“自我反思”——教师个体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同伴互助”——教师集体在教学研究中的平等交流、经验分享和学术互助;“专业引领”——专业研究人员对校本教研的专业指导和支持。课例研究完全具有这三要素,是校本教研的一种形式,目标指向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我校在认真学习外地经验的同时,在课例研究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以下两种研讨形式:
1、一人同课多轮
2、同课异构
我们在“同课异构”的课例研究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该校采取的方式是:分年级商定出相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构思、不同的切入点、侧重点进行设计,各自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听完课后集体进行分析研讨,通过这样的活动旨在引导教师不要“唯教材、唯教参”,要把主要精力用在课程设计、分析学生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学生的真正需要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教师适度指导、学生主动参与。
第一轮的听课、评课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一轮课下来,在教学同一篇课文的过程中,不同的教师虽然教学风格各异,教学特点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在课后的研讨中,老师们通过比较、分析、肯定、否定,不断思考自己和他人的教学,从而扬长避短,各取所需。同时也提出值得关注、探讨的问题,例如:“怎样做到关注、尊重每一个学生?”“识字教学的游戏活动很多,但什么样的游戏策略更有效?”老师们在这样的基础上出谋划策,尤其是研究人中同提供有效的策略,为第二轮听课、评课夯实了基础。接下来的再次设计、听课,主要针对第一轮听课中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策略,促使教师行为进一步改进,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这样的课例研究形式从比较教学设计、课堂试销、到研讨反思教学出现的种种问题,到提出改进策略并付诸行动,再次实践,再次反思,老师们在设计——行动——反思——行动——反思中,经历了先实践,再反思,再进行理论升华,再实践的过程,不断提升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增强了实践智慧。
202x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心得体会 篇四:
教什么
关于“教什么”,不仅、考察教师对所教学科的认识,更是考察教师如何思考学科对儿童的意义所在,如何致力于体现学科知识与儿童生活经验的沟通与融合。教师只有以创造“儿童的学科”为使命,才能使学科知识进入学习者的个体生存体验,对个体的生活境遇和问题作出解答,从而提升个体精神生命的内涵。
如何教
在教学领域,长久以来人们专注于对“如何教”的探讨,但思路如出一辙,执着于在
教的方面“有所作为”,恰恰忽略了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不了解学生的学习,便不不有好的教学。
如果教师能够领悟这一点,就不会如此迷恋语言,认为只有不停地说才算尽责,总担心自己在课上说得不够多;同时也不会控制教学,使之按照自己的路数一直持续下去。
尽管控制并不都是消极的,但知道什么时候该放弃控制是好教师具备的品质。
教学的精彩是无法预约的,懂得如何教的教师是那些尊重课堂教学的偶然性!
教师,对他们而言,教的真谛在于保持心灵的开放,专心致志地听取学生,并在倾听中点燃课堂的对话,生成教学的意义。
教学知识
教学法知识是与特定主题有关的教学策略和表征的知识。有效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有深入的理解,而且需要教师在面对特定的学科主题时能够将这一主题按照儿童容易理解的最佳方式表达出来,即以适合儿童的思维与学习特点的方式重新表征学科知识。
真正的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个人独一无二的教学经验。尽管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教学法教材或教参上的教学建议熟知不同的教学方法,但在面对具体内容的教学时,是否具有在不同教学方法之间转换的能力才是问题的关键。而这一点教师只能通过教学研究在实践中获得积累。
因此,有关教学法方面的议题就成为课例研究的重要内容。
例如,一所学校的英语教研组一直强调在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但是在实施中他们发现了一个令人头痛的现象,那就是个别优秀学生经常占据话语权,以致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只是被动服从。于是他们开展了以“分散话语权,促进组内平等”为主题的课例研究,最终找到了有效的解决策略。
(二)关注学生学习的事实而非教师教学的风格
对学生学习的普遍而深入的关切应贯穿课例研究的始终,并使之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教学改进活动。
由此在课例研究中,课后研讨的内容应着眼于课堂中儿童学习的事实展开,避免聚焦于课的成功与失败或教师的教学风格。
一个教师“教得怎样”不能仅仅依靠其自身的风格加以考量,更应该从课堂上每个学生的学习实况出发加以考察,更何况教学研讨的目的从来都不是“教师要露一手”。
只有以“学生的学习”作为教研的主旋律,用关于学生学习的信息修订课堂和改进教学实践,才能创造“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室,实现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每个学生都得到尊重的学习。相应地,教师的学习也才能通过和凭借课堂里学生学习的实现加以形成。
观察者分析问题的复杂性:课堂中的一件事情可能产生多种结果。教师等几分钟让一位学生回答问题,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但同时让班上其他学生的学习进度落后了一步,对另一位想回答问题的学生也可能会产生消极影响。
最后大家得出结论:要听取学生的精彩观念,教师必须尊重教学生活的偶然性,保持心灵的开放,清楚地认识到课并不能按照计划一直进行下去。虽然有时候这样做会影响教学的进度,但诞生精彩观念的同学为整个课堂作出了理智的贡献,同时所有的同学也分享了同伴的精彩观念,因此教师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这样的研讨无疑使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更加全面而深刻。
课后研讨活动的进程安排
①汇总观察结果
②执教者讲解教学意图
首先要诠释自己的构思,其次要说明实践中的调适,再次要阐述实践后的反思。
③基于观察结果展开群体研讨
首先是观察者向执教者汇报“我们观察到了什么,其次是询问执教者“观察结果反映出教学存在怎样的问题”,再次是双方共同讨论“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最后是观察者向执教者分享“我从这堂课中学到了什么。
④形成改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