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一人教案(精选8篇)

穿井得一人教案(精选8篇)
时间:2023-03-23 11:48

  穿井得一人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1、读懂“穿井得一人”这句话。

  2、多角度概括寓意,理解寓言特点。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对“穿井得一人”这句话中“穿”“得”“人”三个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传话游戏,在班上找五个学生,由第一个学生将看到的一句话悄悄告诉下一位学生。由此类推,直至最后一个学生,再由最后那名学生将听到的话大声说出。

  继续激发学生兴趣:大家想不想知道刚才老师给了他一句什么话?(ppt)

  (预设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学完今天这一课,相信大家就能找到答案了!)

  二、走进作品

  1、板书课题《穿井得一人》(ppt),并要求学生看课下注释①,了解作品资料,并做好勾画,以便积累。

  2、朗读课文

  a、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在朗读过程中勾画出没有读懂的句子。

  b、教师范读,并提要求:注意老师郎读时的语气、语速、语调、断句等。(ppt)

  C、全班齐读。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预设1:当学生在讲故事时出现问题时,再请另外的学生讲,如果还有问题,可能是学生对文本理解不到了,这时让学生回到文本中找答案,看能不能解决。如果还不能解决,老师就进行讲解。预设2:如果学生讲故事时很顺利,没有出现大的问题,说明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是没有什么问题了。因在故事情节上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给这个故事添枝加叶,让这个故事丰满起来。)

  三、寓意概括

  1、这则寓言对你有什么启示吗?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如果有,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ppt)?

  2、寓意(ppt):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四、小结

  a、关于寓言:篇幅短小,语言简洁,用故事教训、讽刺或是启示人。

  b、当今社会,通讯网络都很发达,传言也随之到处飞。“流言止于智者”,希望同学们能睁开你们的慧眼,做一个有主见,能辨是非的人,让流言在你这里寸步难行吧!→xiandiaoyu.com←

  五、课外拓展

  请同学们读《拉着婴儿投江》这则寓言,看能不能概括出寓意?

  有个路过江上的人,看见有一个人正拉着一个小孩想将那小孩丢进江中。小孩正在啼哭。过江的人问那人:你为何要把婴儿丢进江中呢?那人回答说:"这是因为他的父亲善于游泳。"

  穿井得一人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居、及、闻、道、对、若”等重点词语,学会调整语序,通顺地翻译句子,理解文章内容。

  2.多角度理解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讹传以及如何避免?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将老师提供的信息整合成一句《吕氏春秋》的简介。

  2.自由读,指名读,学生互评,纠正读音和停顿。

  3.解释词语,翻译句子,理解文意。

  (1)运用“组词、联系所学、辨析比较”等方法理解“溉、汲、居、及、闻、道、对、若、国”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指导学生合理调整语序,翻译“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使之通顺。

  (3)全文翻译,整体把握文章意思。

  4.按现代文的结构,将原文分成若干段落,并说说理由。

  (1)起因:“宋之丁氏……常一人居外。”

  (2)经过:“及其家穿井……闻之于宋君。”

  (3)结果:“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4)寓意:“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5.根据老师提供的四个角度,结合具体内容,探究寓意。

  (1)丁氏: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2)闻而传之者: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

  (3)国人: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4)宋君: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6.联系实际问题,加深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播放新闻调查视频《打针西瓜》,结合文章谈谈自己的理解。

  7.小结。古人云“谣言止于智者”,意为任何谣言在善于思考的人面前都会被揭穿及无视。对于一个聪明的人来说,当听闻一句言论,如果能够静下心去理清来龙去脉,思考言论背后的真相,那再高明的谣言也一定会有漏洞。而谣言最爱的,自然是那些不经思考就随意相信谣言的人,而更可怕的是,当一堆没有思考习惯的“愚者”在一起的时候,谣言的杀伤力,绝不比任何武器弹药差。

  8.根据提示,背诵课文。

  穿井得一人教案 篇三: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1——2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分析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一、明确课表要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寓言的特点,弄懂寓言的寓意及启示。

  2.翻译《穿井得一人》,积累文言词语。

  3.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故事情节,概括寓意,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

  2.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3.揣摩、理解寓言故事中巧妙、合理的想象,通过续编或自编进行想象思维训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中外寓言的学习兴趣,学会多角度地看问题,在实际生活中遇事学会分析,培养健全人格。

  二、课前自主学习

  1、作者介绍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由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2、寓言

  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其篇幅短小,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造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手法。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三、课堂教学展示

  (一)、通读课文,深入探究:

  用自己的话翻译这则寓言。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二)、文言字词的落实:

  (三)理清故事情节:

  (四)问题探讨

  (五)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本文的寓意?

  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四、课堂作业:

  (一)、齐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同桌抽背。

  (三)、合作抽查:一人读一句原文,一人用现代汉语翻译。

  穿井得一人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穿、汲、及、闻、道、对、国。

  2.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3.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教学重难点

  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教学教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文本准备:《弟子规》。课件准备:PPT。

  资料准备:借助网络、小写作。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经典诵读,解题入文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吕不韦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释义

  (1)分角色朗读:叙述、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

  (2)朗读者说说三句的意思:

  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再朗读

  (二)抓起因,明晓文脉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他们家为什幺挖井?溉汲、居。

  (三)小结: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样专门有一个人去打水了,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

  三、依文解言,判断案情

  (一)合作探究:小组探究: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

  讨论后,请同学上黑板写出结论

  1.学生板书:

  丁氏:

  真相:

  闻而传之者:

  宋君:

  2.教师总结:①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知错能改。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二)依文解言:哪些关键词能体现他们的责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重点词:告、闻而道、对、国、使。

  (三)学生提出其他疑难,师生合作解答。

  四、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1、激发引导:有人说: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走遍世界了。现代环境下,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谣言传播变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强。说说你听的传闻,最后证实是谣言。

  2、学生能说出一两个即可!

  3、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你觉得怎样消除“穿井得一人”的现象再次发生?

  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不轻信盲从,不以讹传讹。不传播未经自己考证的话。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练就一双慧眼。

  “谣言止于智者”这句话绝对正确!智者不会轻信传言,更不会传播谣言。但是,天下智者何其少!如果寄希望于智者,那是无济于事的。辟谣的重要法宝,是让事实说话!

  五、巩固训练,布置作业。

  (一)课堂训练

  一词多义:有闻而传之者求闻之若此闻之于宋君

  古今异义:国人道之

  常见易错:宋君令人问诸丁氏

  (二)布置作业:以“谣言”为写作内容,学写一篇寓言,或写一篇记叙文。

  六、板书设计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①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知错能改。

  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谣言止于智者

  七、教学反思:

  在起始年级重视习惯的培养,包括使用字典、课前经典诵读等。整节课设计力求新颖、思路清晰,层层深入;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在整体感知环节切入课文,使学生对文章的大意有整体了解;注重寓言的教育功能,教人向善,引导正确价值观。抓住小组合作,用恰当的活动引导学生课堂互动!

  遗憾很多,有两条格外值得记取:过于重视文意和与现代生活的链接,依靠文意梳理,文言词汇未得到有效落实。写的环节,没能充分完成,延伸拓展部分应当删去,留下时间开展写作训练。

  穿井得一人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教学生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学会结合上下语言环境准确理解一个词的词义的方法。

  2.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利用关键词语去带动阅读的方法。

  3.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重难点:

  1.教学生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学会结合上下语言环境准确理解一个词的词义的方法。

  2.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热点引入,激发兴趣

  由社会当今热点网络谣言泛滥成灾引出我国古代《吕氏春秋》这部作品中也记载到这样的造谣事件,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理解题意,引发思考

  将这则寓言故事设定成一起古代案例,解释题目的意义,引发学生对“得”字的思考。

  三、朗读课文,了解案件

  要求学生边朗读边思考:案件的内容大概是怎样的?你能找出有哪些涉案人物吗?

  四、案件重播,抓住关键

  (1)学生分角色朗读:叙述、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

  (2)请学生说说以下画线的三句话的意思,再次引起学生思考:

  “得”字在不同句子的意思是否相同?

  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五、翻译课文,理解案情

  1.学生对照注释,抓住重点词语,自主串译。

  2.小组讨论释疑,解决不懂词句。

  六、整理词语,积累知识

  七、依文解言,判断案情

  小组合作探究: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如果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

  1.学生各抒己见

  2.教师总结

  八、思考探究,得出寓意

  1.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从不同角度说说,这则寓言给我们什么启示?

  (1)(从丁氏的角度来看)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楚,以免出现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2)(从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传闻就往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传播未经自己考证的话。

  (3)(从国人的角度来看)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4)(从宋君的角度来看)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方法、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九、课外拓展

  《三人成虎》

  十、总结收获

  十一、布置作业

  十二、板书设计

  穿井得一人教案 篇六:

  教材、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包含了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引人遐思,给人启迪。《穿井得一人》是一篇寓言,体现了寓言的讽喻特色,在网络自媒体时代,它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另外它也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实词的教学也应得到相应重视。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穿、汲、及、闻、道、对、国。

  2.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3.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教学重难点

  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教学准备

  文本准备:《苏东坡传》、《弟子规》。课件准备:PPT。

  资料准备:借助网络、小写作。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经典诵读,解题入文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吕不韦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释义

  (1)分角色朗读:叙述、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

  (2)朗读者说说三句的意思:

  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再朗读

  (二)抓起因,明晓文脉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他们家为什幺挖井?溉汲、居。

  (三)小结: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样专门有一个人去打水了,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

  三、依文解言,判断案情

  (一)合作探究:小组探究: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

  讨论后,请同学上黑板写出结论

  1.学生板书:

  丁氏:

  真相:

  闻而传之者:

  宋君:

  2.教师总结:①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知错能改。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二)依文解言:哪些关键词能体现他们的责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重点词:告、闻而道、对、国、使。

  (三)学生提出其他疑难,师生合作解答。

  四、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1.激发引导:有人说: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走遍世界了。现代环境下,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谣言传播变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强。说说你听的传闻,最后证实是谣言。

  学生能说出一两个即可!

  3.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你觉得怎样消除“穿井得一人”的现象再次发生?

  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不轻信盲从,不以讹传讹。不传播未经自己考证的话。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练就一双慧眼。

  “谣言止于智者”这句话绝对正确!智者不会轻信传言,更不会传播谣言。但是,天下智者何其少!如果寄希望于智者,那是无济于事的。辟谣的重要法宝,是让事实说话!

  五、巩固训练,布置作业。

  (一)课堂训练

  一词多义:有闻而传之者求闻之若此闻之于宋君

  古今异义:国人道之

  常见易错:宋君令人问诸丁氏

  (二)布置作业:以“谣言”为写作内容,学写一篇寓言,或写一篇记叙文。

  六、板书设计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①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知错能改。

  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谣言止于智者

  七、教学反思:

  在起始年级重视习惯的培养,包括使用字典、课前经典诵读等。整节课设计力求新颖、思路清晰,层层深入;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在整体感知环节切入课文,使学生对文章的大意有整体了解;注重寓言的教育功能,教人向善,引导正确价值观。抓住小组合作,用恰当的活动引导学生课堂互动!

  遗憾很多,有两条格外值得记取:过于重视文意和与现代生活的链接,依靠文意梳理,文言词汇未得到有效落实。写的环节,没能充分完成,延伸拓展部分应当删去,留下时间开展写作训练。

  穿井得一人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能概述故事内容。

  2.齐读全文,抓总结性语句,明寓意。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言,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实词“闻”的含义,了解寓意。

  2.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言,培养健全人格。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寓言故事——《穿井得一人》。

  二、教学新课

  师:请同学们先自由诵读全文,然后用简洁的语言讲述故事内容。

  生:宋国有一个叫丁氏的人穿井得一人,国人听说这件事并把它传开了,这件事情被宋君听见了,宋君便派人去询问丁氏,丁氏回答说是得到一个人的劳力,而不是在井中挖出一个人来。

  师:板书,并复述。丁氏国人宋君

  带着我们刚刚的理解来齐读一次课文。

  对于这个故事,编者是怎么来评价的呢?

  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像这样获得消息,还不如不知道。

  师:作者是有态度的,这样获得消息?是指哪样获得?

  生:像国人一样:“国人闻而传之。”

  师:对,这个“此”就是指像国人一样,听到什么就传什么,不加以丝毫的辨析。

  越传越远,越传越离谱。我们可不要做那样的人。还好有一个人让我们明白了真相。这个人就是?

  生:宋君。

  师:原文怎么说?

  生:“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师:丁氏对曰

  生: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篇文章选自哪里吗?请看注释,我想知道最后两个字。

  生:察传。

  师:察传啊,就是要细查明辨传闻!宋君就做到了这一点。对待传闻要细查明辨。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得消息的渠道啊,多种多样。学了这样一则寓言故事后,我们会怎么样去看待生活当中的“闻”呢?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大时代,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生活中的“闻”呢?(PPT)

  生:不像国人那样,人云亦云。

  生:不做以讹传讹的人。

  生:说话听话要清楚明白,传话要用行动去检验,不管做什么人,都要做一个清白人。

  师:总结,是啊,在现实生活中就像我们同学说的那样要做就做一个清白人,明事理的人。说话,不要有歧义,不传没有根据的话,不然就会掉到各种各样的“井”里去。要做像宋君那样的人,听说的消息,要验之以理、慎言慎行、去伪存真。

  三、作业布置

  请你课后搜集《三人成虎》这个小故事。

  穿井得一人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穿、溉、汲、及、闻、国、道、令;文言虚词:之、于。

  2.了解《吕氏春秋》及吕不韦等相关文学常识。

  3.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教学重点:

  古文的翻译

  教学难点:

  寓意的理解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名家名言导入

  著名作家言文井曾说过:“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则寓言,认识一下这个“怪物”的真实面目吧。

  二、作家作品介绍

  1.《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它是由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国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

  2.吕不韦,战国末期秦相,濮阳人。他由商入政,招致天下游士,食客三千,家僮万人,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贡献巨大。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翻译

  学生诵读,结合课下注释进行翻译。

  1.文言实词

  ①穿:挖掘、开凿。

  ②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③居:住。

  ④及:待,等到。

  ⑤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⑥对:应答,回答。

  2.文言虚词

  ①之

  闻之于宋君。(代词,这件事)

  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的)

  ②于

  闻之于宋君。(向)

  非得一人于井中。(在)

  3.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派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了这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这件事)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人问这件事,丁家人回答说:“(因不用外出汲水,而)空闲出一个劳力,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呀。”希求听到的是像这样的传闻,还不如没听到。

  (二)探究结构,知晓文脉

  1.丁氏告人:吾穿井得一人。

  2.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3.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四、合作探究

  (一)在这场闹剧中,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请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

  1.丁氏:为这起谣言的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明确。

  2.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将消息传播出去。

  3.国人:乐于传播这种离奇的传闻,消息越传越广。

  (二)因为哪儿词的理解不同,产生了误会?

  “人”字理解不同。丁氏的“吾穿井得一人”中的“人”指的是劳动力;闻而传之者口中的“穿井得一人”“人”指的是活人。

  (三)由这则寓言可以得出哪些道理?

  1.语言表达要清晰准确,要防止歧义。

  2.不要轻信传言,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查的话,不能以讹传讹。

  3.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

  五、拓展延伸

  1.相关故事

  《东周列国志》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的学生曾子很贤德,有一次,一个和他同名的人杀了人,一个人跑去告诉曾子母亲说,“曾子杀人了”,他母亲正在织布,听了这个人的话,头也不抬,一边织布一边说,“我儿子是不会杀人的”。一会儿又来了一个人也对曾子母亲说,“您儿子杀人了”,他母亲停下来织布,想了想说,“我儿子是不会做这种事的”,然后又低头继续织布。这时,又来了第三个人对曾子母亲说了同样的话“曾子杀人了!”,他母亲一下子从织布机旁站起来,跑出了家门。

  2.相关成语

  (1)以讹传讹:讹,缪误;指的是把本来就不正确的东西流传出去。

  (2)三人成虎:三个人谎报集市有虎,听着就信以为真。比喻谎言多人重复,就好像是真的了。

  (3)道听途说: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六、板书设计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1.丁氏:“吾穿井得一人”中的“人”指的是劳动力。

  2.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中的“人”指的是活人。

  3.道理:不可以讹传讹。

Copyright © 2018 www.xiandiaoy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西作文 陕ICP备17000724号-3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