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道德模范人物事迹材料 篇一:
XXX,男,1955年2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1982年起任莒县城阳街道岳家村党支部书记。现任岳家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岳家村党支部书记。
他一辈子听党话、跟党走,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以“公心向党、公心为民、公心处事、公心律己”的担当和作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带领老百姓致富,提高老百姓幸福指数,探索公心治村经验,让一个穷、乱、差村蜕变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成为备受称赞的“公心书记”。当选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山东省“担当作为好书记”等荣誉称号。岳家村是全国文明村、全国敬老模范村居、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始终勇担当、敢作为,做推动发展的当家人。从80年代上任以来,他带领老少爷们努力奋斗、艰苦创业,一干就是一辈子。在发展过程中,XXX和岳家村党支部“约法三章”:不借公家名义为个人捞油水,不允许家属子女和亲朋好友打旗号赚便宜,不接受与村务有关的任何请吃送礼。经过几十年努力,村集体发展出了文化旅游、医养结合、酒店、超市、楼宇经济等支柱产业,吸纳就业3000多人,老百姓过上了富裕文明的生活。
始终讲公道、守本色,做心系群众的贴心人。“村民不一定最富有,但幸福指数一定要最高。”这句话是XXX几十年如一日的信念和追求。岳家村在XXX的带领下先后实施了三次旧村改造。在分楼的过程中不抓阄,由村委统一分配,村民先挑选,最后村里的党员干部才能选房。XXX身上始终焕发着深厚的公仆情怀和为民之情,在他的推动下,村里建设了高标准老年幸福公寓,368名老人集中供养、免费食宿。XXX经常说,我们不是官,而是老百姓的主心骨、代言人、领头雁,就是群众的服务员,既要做到无官心、无傲心、无私心,还要做到吃亏、吃苦、吃气,岳家村党员干部在XXX的带领下,靠清白站稳脚跟,靠实干树立形象,靠真诚赢得群众信赖。
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做公心治村的带头人。XXX始终坚信听党的话不吃亏,坚持把抓班子、带队伍贯穿乡村治理的始终。每周一次党支部学习会,每月一次党员议事学习会,每季度一次村民会,每半年一次党性分析会,每年一次“公心节”大会。从2001年开始,每年11月1日举办“公心节”,已连续举办了20届。社区成立后XXX主动担当起强村带弱村的责任,手把手拉着其他村党员干部践行公心、发展致富。多年以来,XXX多次受邀到全国各地作报告数百场次,每次收到邀请,不管任务多苦多累,他都欣然接受,经常连轴转。]xiandiaoyu.com[
社区道德模范人物事迹材料 篇二:
季洪球,男,1968年4月出生,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新沟镇新北村村民,现在苏州西善长巷55号小区做门卫工作。当他看到小区内居住的老人行动不便时,便坚持20多年风雨无阻帮助老人买菜,两万多张菜单,丈量出他约6万公里的“爱心”路程。2019年5月,季洪球入选“中国好人榜”。
两万多张买菜单,书写着他21年的无私爱心
在苏州西善长巷55号小区,居民们并不知道季洪球的大名,他们只是称呼他“老季”。老季今年53岁,老家在阜宁县新沟镇新北村二组。1998年年初,他到苏州打工,后又返回老家。2001年带着家人又到苏州打工,2003年开始在西善长巷55号小区做门卫。
季洪球所在的小区是一座老式小区,有81户住民,大都是苏州市一些医院、教育部门的退休人员,还有一些孤老。整个小区的门卫只有老季一个人,他和老伴就住在两间值班室。白天老季是小区的门卫、保洁员,晚上他到一家医院做保安,门卫的事情由老伴李玉梅代劳。“我上学少,只能做这些简单的活。”季洪球告诉记者,他上两个班一个月也只拿4000多元工资。
在小区值班室的桌上,有一摞小区老人写好的“买菜单”,说是“买菜单”还不如叫做“购物单”。每天,季洪球到小区行动不便老人的家中取这些单子,单子内容不但有买菜,还有买日常用品以及寄信、取款等。季洪球说这些单子只是近两年的,以前的都已丢掉了。21年来,这种“买菜单”足有两万多张。
“第一次替小区老人买菜是在1998年7月份,是给一位80多岁的张奶奶买的,如今她已去世。”季洪球在小区当门卫时发现,好多老人不敢骑电动车,又没精力骑自行车,步行从两公里以外的三多巷菜场买菜回小区时,都已累得不行,他就从值班室搬出板凳让老人们歇歇脚,久而久之,老人们和他熟悉起来,他也会帮老人将买的菜拎上楼。一天上午,他发现从教育岗位退休的孤老张奶奶行动不便,家中无菜烧中饭,他就和老伴李玉梅从楼上将张奶奶扶下来,在值班室烧午饭给老人吃。从那以后,给张奶奶买菜列入季洪球的一项日常工作。然后,需要他买菜的老人越来越多,最多的每天达到12户。
“每天去老人家中拿单子,买好菜将用的钱在单上注明,再把剩余的钱一分不差还给老人。”季洪球就这样坚持了21年,无偿地帮助着老人,他也从“买菜哥”变成“买菜叔”。
风雨无阻的买菜路,凝聚着他21年对老人的真情
因为早上送孙女上学,季洪球每天都在上午9时左右,到需要买菜的老人家里取“菜单”。不管刮风下雨,季洪球这个习惯21年没有改变,他知道老人们在等着他买菜烧饭。骑电动车到菜场,两公里的路季洪球需要十几分钟的时间。买一趟菜,来回4公里,21年来季洪球走了约6万公里,比绕地球的一圈半还多。
今年84岁的杨文华是小区里的独居老人,她的老伴在一年多前去世,老人的情绪一直很低落。季洪球得知情况后,经常到老人家中帮忙,帮老人买菜做饭,有时候还帮忙洗一些被套、冬衣等厚重衣物。前一段时间他还花半天时间带着老人去给她的老伴扫墓。“老太太很孤独,我们尽可能花一些时间来陪伴她,帮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她是很大的安慰。”这些年,季洪球把小区的老人们真正当成了自己的亲人一样。
外地务工者荣获“中国好人”,蕴藏着他21年来的暖心故事
在小区采访,只要提到老季,老人们无不夸他是“好人”,90多岁的郑阿婆给记者讲了一件关于老季照顾一家三代的事。
小区里面曾经住着一名姓汤的老人,儿子吸毒被强制关押,瘫痪的老人和幼小的孩子没人照看。季洪球主动帮助照顾老人、孩子一直到老人去世,后事也是老季照料处理的。汤家儿子出来后,不幸中风瘫在床上。老季又担负起照顾他们父子的责任,帮他家买菜,送孩子上学。三年前,汤家儿子去世,孩子送到亲戚家抚养,不放心的老季经常去探望。“来我们小区二十年,老季为我们这些老人操心了二十年,是我们有幸遇到这样的好人。”郑阿婆说。
在门卫值班室里一张床的床头柜内,有几本季洪球获得的荣誉证书。他获得第二季“姑苏好人”的称号,他将1000元的奖金买了老人喜欢吃的食品,送给老人们。他获得家乡的“阜宁好人”称号,将奖金全部捐给了家乡的贫困家庭。“老季在我们社区务工,21年来做的好事我们都无法统计,他和小区里面的老人亲如一家,无私地奉献爱心,构筑和谐小区,是我们社区所有人学习的榜样。”苏州市吉庆社区的一名工作人员这样对记者说。
“人家需要做的,我就帮着做了,那么他高兴,看到他高兴我也高兴;人家看到还要谢谢我,那么我更高兴,何乐而不为呢?”这句话,是季洪球的口头禅。这也是他做好人好事的原则和动力吧。
社区道德模范人物事迹材料 篇三:
在南昌市南站街道洛阳路社区,吴XX、XXX夫妇和105岁的徐XX老人,这样并无血缘而又超越血缘关系的一家人其乐融融,在当地传为佳话。在XXX还是婴幼儿时,徐XX作为保姆,悉心看护,当XXX有了女儿,她更是用心照顾。XXX一家视徐XX为亲人,回报她曾经的付出。
1962年,XXX刚出生,家中无人照顾,父母便将她交由徐XX来照顾。XXX被徐XX带到3岁时,就被父母接回身边。1992年,XXX生了女儿。当时,由于她和丈夫吴XX都是工人,因没时间照顾小孩,就在孩子不到1岁时,又请徐XX老人来家中照顾女儿,那一年,徐XX已经七十多岁了。从此,老人就和这个家庭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直和XXX夫妇生活在一起。
现在徐XX老人已经105岁了,但她依然身体健康,甚至会干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婆婆的衣服从来不让我们洗,有时候跟她说顺便洗了,婆婆却非不让。”XXX说,婆婆是个“闲不住”的人,有时候家里其实已经挺干净的,婆婆还是会拿抹布擦一擦桌子。“不管干净不干净,总会自己干活。”XXX说。更幸运的是徐XX这么多年来从来没生过大病,到医院打吊针的次数都很少。
“当年她养我和我女儿的小,如今我们一家人养她的老,是天经地义的事。这也是做人的本分。”XXX说道。如今,XXX一家最大的愿望是,好好照顾徐XX的衣食起居,让她的营养跟得上,安享晚年。
社区道德模范人物事迹材料 篇四:
她扎根社区,把社区工作向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和谐延伸,独创性地组建了志愿服务品牌团队——“爱心妈妈志愿服务团”。如今,队伍已由最初的20人发展到110余人。XXX以一颗真心、一份真情,成为了孩子心中的“好妈妈”、居民口中的“好女儿”、同事眼中的“好书记”。
2010年9月,XX省电子信息工程学校首次招收了45名西藏学生。身为母亲,她特别理解这些十四五岁的孩子,从几千公里之外的雪域高原来到南昌,远离家乡和亲人,最需要的是关爱。因此她作出决定,招募社区居民组建一个爱心妈妈志愿服务团,从此与这些藏族孩子结下了一段跨越民族、跨越血缘的亲情。平日里,她带领“爱心妈妈志愿服务团”放弃了一个个节假日,为孩子们洗衣服、晒被子、整理宿舍、购买生活用品,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她带领团队开展了关爱藏族学生、留守儿童、残疾人、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的志愿服务活动,用邻里守望编织社区的爱心网,累计为藏族学生、下岗职工等服务对象志愿服务1。5余万小时,通过购物、捐款、支持藏族大学生自主创业等方式资助藏族学生累计20余万元。
“把居民当亲人,把社区的事当家里的事”是XXX常常提到的口头禅,也是她行动的方向。她把“我奉献、我快乐”的志愿服务意识灌输到每一个志愿者和藏族学生的心中,不断为社会传递正能量,以一颗朴实无华的爱心,书写着自己的精彩人生,演绎着无私奉献的动人故事。
社区道德模范人物事迹材料 篇五:
XXX,女,中共党员,XX区瑞景街宝翠花都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第七届XX市道德模范、首届“天津楷模”,XX区第二届道德模范。
XXX在XX市XX区宝翠花都社区担任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她以社区为家,用“真情”“激情”“温情”,把联系服务群众做到居民家门口,开创了社区工作新局面。由她创建的社区“13579”工作法被国家民政部评为“全国十佳”,“五常五送”工作法在全市推广。
XXX是土生土长的布依族农家女,在XX市XX区宝翠花都社区担任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以来,她以云贵高原女性特有的太阳般的炽热、月亮般的真纯和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韧劲,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努力学习、勇于创新,她开创的“13579”工作法,2018年被国家民政部评为“全国十佳”,宝翠花都社区的“五常五送”工作法在全市推广。她本人荣获“全国抗疫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百名百姓学习之星”等29项荣誉,当选XX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和XX区第十七届人大代表。
她把责任扛在肩上,用“真情”“激情”“温情”致力于帮扶社区弱势群体。为中年空巢妇女、下岗女工和单亲母亲成立“中空妈妈工作室”、搭建“织梦桥”妇女公益平台,提供“精神+物质+技能”志愿帮扶模式,采用“以残助残”志愿服务模式,帮助和鼓励残疾人实现自身价值,绘制独居、空巢等特殊群体“民情图”,实行“七色预警、组团服务”和网格员+党员“二对一”帮扶,提供送菜上门、免费洗衣、物品代购、情感慰籍等服务5000余人次。
她奋力作为,发挥头雁作用,是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排头兵”。主动与河北工业大学、天津城建学院等13所高校、企业开展区域化党建联建共建,构建了“一核多联”社区治理命运共同体。她创新民情联系机制,坚持志愿服务项目化常态化制度化,发起星期五义务劳动,实施“阳台菜园”“红色菜篮子”等民生项目,“让居民把开心农场搬回家”,受益居民4000余人次,赢得了“小小菜篮子,凝聚大民生”的美誉。她探索建立18个集教育、管理、议事、服务于一体的楼门微党校,实现党员随时上党课、党群议事一家亲、服务常年不断线。她推动“三长负责制”和“绿地认领管养制”拆违清乱、维护和改造社区环境,使一个老旧商品房社区变成“大花园”。疫情期间,她严格落实党建属地责任,做好“五常五送”,把联系服务群众做到居民家门口,其经验做法在全XX市推广。
她激情四射、拼劲十足,十年如一日以社区为家,在异乡的土地上开创了社区工作新局面,展示了一名真心为民的布依族“小巷总理”、一名基层党员和新时代社区工作者的独特风采、塑造了一个基层党组织书记的精彩人生。2019年,XXX被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李鸿忠誉为“社区天使”。2021年4月,XXX当选首届“天津楷模”。2021年6月,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
社区道德模范人物事迹材料 篇六:
XXX出生在安徽省蒙城县小辛集乡李庙村,家中兄妹4个,他排行老三,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全靠双手打拼,家庭收入只有土地。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选择出门打工,干过装潢、建筑工等辛苦的工作。艰苦的生活,磨练了他的意志,同时也让他明白,只有辛勤的付出,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情;只有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扎实苦干,才能有收获。
凭借着勤劳、智慧、诚信和毅力,他从经营太阳能做起,一步步打拼出一片天地。致富后没忘回报桑梓,多年来他一直倾情开展爱心公益活动,不断捐款捐物给敬老院的老人、农村留守儿童、聋哑、特殊儿童等社会弱势群体。
2007年,XXX发起了“太阳雨爱心助学”活动,资助了5名贫困大学生;2008年,汶川地震,他捐出了1。6万元给灾区群众;2009年,他捐款1万元给篱笆中心小学、县第四中学改善学生伙食;2010年,他为小涧镇敬老院安装了价值6000余元的太阳能热水器;2011年7月,他又拿出了1。2万元现金资助了6名贫困大学生;并为岳坊镇敬老院安装了价值2万余元的太阳能热水器;与此同时,XXX还捐资10万元为家乡百姓修路;2014年,XXX又拿出一万元为楚村中学设立师生“美誉奖”,结对资助了3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并捐资万余元开展爱心助教活动,对30名优秀教师和学生进行表彰……他的公益大爱之行不仅受到了群众的称赞,也感动着庄周故里、感动着蒙城大地。
2015年,XXX自筹经费发起成立了蒙城乐生爱心公益联合会,成为了蒙城县唯一一家能依法开展爱心公益活动的组织。乐生爱心公益联合会自成立以来,先后开展了160多场爱心志愿服务活动,如帮助农村大病患者的扶贫救灾、资助贫困学生的爱心助学、美化街道和公园的生态环境保护、为庄子祠祭庄大典等大型活动服务、圆蒙城特校82名留守儿童“微心愿”和双目失明女童上学梦的扶残助残等活动,真真切切地把爱心献给了需要帮助的人们。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防疫物资紧缺。XXX经多方联系,采购到价值10余万的84消毒液,分别向小辛集乡、庄周街道、李庙村等21个镇村、街道社区,以及蒙城六中、蒙城二中、蒙城电大等8所学校捐赠84消毒液近2万斤,展现出一名优秀徽商企业家的责任和担当。
当看到医护人员无暇打理头发,影响了穿戴防护用品和防护服,XXX向社会发出“抗疫情、爱心理发”的倡议,经过身体健康检查和筛选,招募13名理发师分别到蒙城县第一人民医院、蒙城县第二人民医院、蒙城县交警队等单位,运用各自娴熟的理发技艺,全身心为近1000位医护工作者、一线执法人员服务,用颗颗爱心善举温暖了抗“疫”战士。
当看到社区卡点人员缺少,XXX经多次请示联络,组织志愿者前往一线卡点执勤。接到组织招募令,30余名志愿者主动请战前往社区一线卡点执勤,每天无间断地值守,默默奉献。除此之外,他们检查出入人员通行证及后勤服务,为居民送菜、为外出的老人戴口罩;当遇到居民家中发生火灾时,他们不顾个人安危,毫不犹豫地直冲上前。他们总是以最大的耐心、最负责的态度,守护居民生命健康。
每年暑期,是儿童溺水伤亡的高发期,孩子们的安全时刻牵动着政府、学校、家人和老师的心……为此XXX组织乐生爱心公益联合会的志愿者们在暑期成立了防溺水宣传志愿服务队,开展了以“青春志愿行共筑中国梦——珍爱生命预防溺水”为主题的关爱留守儿童防溺水宣传。他先后组织了360多名爱心志愿者,启用了60余辆私家车,冒着36度以上的高温奔赴岳坊、王集、柳林、辛集等17个乡镇、60多个集市及城区周边的公园、广场、超市,进行了历时36天的实地宣传和讲解,发放了10万多份宣传彩页,汗水洒遍了蒙城2091平方公里的志愿征程,活动受益和受影响人数达50万人之多。志愿前行,风雨无阻、高温无阻,他们被老百姓和网友称为“烈日下最美的人”。
社区道德模范人物事迹材料 篇七:
孙晓春是江苏省海安县的一名普通社区居民。46年前,新婚不久的丈夫因工伤不幸瘫痪在床,她不改初心、不离不弃地守护和照料着他,从青丝到白发,为爱坚守、无怨无悔,诠释了亲情的伟大。她说,“只要他活一天,我就照顾一天。”
1971年,孙晓春与沈瑞林结婚。婚后不到一个月,在航运公司上班的沈瑞林,不慎腰部扭伤导致中枢神经堵塞,造成下半身瘫痪完全失去知觉。辗转多家医院治疗,始终不见好转。
年轻力壮的沈瑞林失去自理能力。“我没救了,你快改嫁吧,我不能耽误你一辈子!”从医院回来,沈瑞林就向孙晓春提出离婚,他不愿意拖累新婚宴尔的妻子。
“我若离开了,你今后的生活怎么过啊?”孙晓春哭着反问沈瑞林:“假如事故发生在我身上,你会放弃我、离开我吗?你放心,今生今世我永远陪伴你,照顾你。”不管沈瑞林怎么说,孙晓春就是“牵手”不放,从此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家庭护理生活。
“顶梁柱”倒了,孙晓春放弃了家里的几亩农田,进城一心一意照顾丈夫。一段时间下来,孙晓春发现丈夫那点微薄的工资根本不够家用,她想自己找一份工作,边挣钱边服侍丈夫。航运公司考虑到他们家的实际困难,帮助孙晓春谋了一份工作。
工作有了,但工厂离丈夫当时的宿舍有好几里路远。沈瑞林说,买辆自行车吧,这样免得你来回走。孙晓春又何尝不想,可数数那点微薄的工资,还是放弃了。就这样,孙晓春靠着双脚在宿舍和工厂之间奔波了25年,直到她退休。
每天一大早,孙晓春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给丈夫洗脸、导尿、喂饭、吃药,一忙就是两个多小时,把丈夫打理得舒舒服服后,才去上班。日复一日,从不间断。
沈瑞林卧床不起的第二年,身上就生了褥疮,右腿下肢坏死后不得不截肢,大小便失禁。为了让丈夫少受些折腾,孙晓春硬是抽时间从当过医生的父亲那里学会了打针、针灸、推拿和常见病的配药。为了使丈夫少生褥疮,孙晓春总是尽可能多地为丈夫翻身、擦洗,身材弱小的她每次都会累出一身汗。仅翻身护理这一项,孙晓春每天都要做30多次,晚上从来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
因为长期卧床,沈瑞林体质不大好,发热头痛是常有的事,有时高烧不退,还得去医院。但他不能坐着,孙晓春就用平板车拉着他去。
为了提高丈夫的生活质量,孙晓春想方设法丰富丈夫的精神生活。在沈瑞林的床头,有一台老式的“红灯”牌收音机,那是30年前花二十多元买的。孙晓春说,那时自己要家里厂里两头跑。自己去上班后,家中就剩丈夫一人,于是就想到买一台收音机给丈夫听了解闷。二十多元,在那时对他们家来说,不是个小数目,可为了丈夫,她咬咬牙就给买了。而每次丈夫住院时,为了省钱给丈夫看病、补充营养,孙晓春连一份快餐都舍不得给自己买,总是步行回家吃饭。
由于没有子女,一直以来都是孙晓春一个人照顾丈夫。2014年秋,孙晓春在爬楼梯时意外摔伤导致骨折。虽然有侄女来帮忙照顾,但她放心不下瘫痪的丈夫。她忍着疼痛,倚着桌子,一步一步地踱到丈夫床前,照顾丈夫排尿排便,定时翻身。
“他随时需要我,我不能倒下。”在孙晓春骨折休养的那段时间,沈瑞林的身体状况依然保持良好,没有新生过一个褥疮。
光阴荏苒46年,孙晓春没有出过一次远门,把大半的时光都留在40多平米的老旧住宅里。夫妻俩的床铺对着床铺,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电器。两人的一纸结婚证,是她这辈子的珍藏。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孙晓春,一名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为了结婚时对爱的承诺,她把人生最宝贵、最美好的时光都奉献给了丈夫和这个家,无怨无悔。
社区道德模范人物事迹材料 篇八:
董淑兰,女,1963年10月生,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城关街道办东关社区居民。6年来,她在照顾一家老小的同时,还如母侍婴般精心护理瘫痪的哥哥。她说,不管怎样,自己会一直照顾下去,“哥哥活着,我来照顾,哥哥去世,我来送终。”2018年2月,董淑兰当选孝老爱亲“中国好人”。
在陕西咸阳三原县人民广场上,不论春夏秋冬,人们总会看到一位女性扶着一位步履蹒跚的病人练习走路。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她的脸上一直挂着亲切温暖的笑容。她就是董淑兰,这位病人是她的兄长。她的身影,成为三原人民广场上一道温情的风景;她的事迹,成为大家称颂的佳话。
2012年11月的一天,董淑兰的兄长董政军突发脑溢血。由于脑干出血量过大,导致董政军半身瘫痪、失去语言能力。兄长无人照料,让董淑兰放心不下。在得到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后,她辞去了工作,将兄长接到家中。
刚开始,董政军大小便失禁。董淑兰不怕脏、不怕累,经常收拾清洁,给兄长擦洗身体,让他总是干干净净、体体面面。他拒绝吃药打针,董淑兰就耐心地哄他;他不好好配合锻炼,董淑兰就拉着拖着让他坚持。为保证兄长体能恢复所需要的营养,董淑兰总是想尽办法给他做好吃的,每天不但注意蔬菜肉类营养搭配,还坚持让他喝一斤牛奶。特别是晚上,她担心兄长翻身掉下床,就在他的房间支起一张小床睡在那里,以便随时照料。
除了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董淑兰还想尽办法让兄长重新站起来。她每天推着兄长到广场,一边散心一边锻炼。最初,董政军的双腿几乎没有力气,董淑兰就在他脚上绑上布绳,用自己的肩膀当兄长的拐杖。董淑兰将兄长身体的全部重量都扛在自己身上,连背带抱,硬咬着牙,一步一步扶着兄长艰难地向前挪动。往往才挪出十几步远,董淑兰就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
就这样,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十步、二十步、三十步……董政军逐渐能自己站立,能走得越来越远。
慢慢地,董淑兰摸索创造了一套康复训练流程:她每天先扶着兄长在广场走一圈,然后让他练习站立,再让他自己扶着轮椅练习行走。之后,董淑兰开始为兄长做全身按摩,最后重复之前的行走练习。这一套流程做下来约三个小时。她上午进行一次,下午重复一遍,几年来几乎从未间断。
广场上锻炼的人都对董淑兰兄妹非常熟悉。他们纷纷赞叹:“你哥恢复得这么好,真是个奇迹。你照顾得真好!”还有很多家里有相似情况的人,跑来向董淑兰取经。董淑兰总是细心地讲解,然后笑着说:“其实也没什么,最重要的就是耐心和坚持。”
此外,董淑兰的公公婆婆都是耄耋老人,董淑兰对他们也无比孝顺、贴心周到,经常帮着两位老人打扫卫生,清洗衣被、剪发、修剪指甲,有病时及时带去就医,悉心照料。她每天起早贪黑,任劳任怨,用辛勤的付出换来了家庭的幸福。
如今,董淑兰一家虽然生活艰苦,但家里却总是充满欢声笑语。有时,董淑兰去西安看望在外工作的儿女,也会把兄长带上住几日,坚持照顾和锻炼。儿女看到母亲如此尽心照顾大舅,也都对大舅加倍的孝顺,争着帮母亲照顾董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