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人物形象分析1000字 篇一:
“蜀主窥吴向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翠华想象空山外,玉殿虚无野寺中。”
刘备字玄德,昔年起兵于涿县,与关羽、张飞结为义兄弟,一同报汉,后建蜀汉,病故于永安宫,寿六十三岁。《三国演义》整本书都以“拥刘反曹”为主体,对刘备的描写不算细致,但也不少,主要对刘备描写出的形象有以下几点:
一、重情义(优点):刘备这个人看起来像个傻白甜似的,实际上也是个“有恩必报”的人。例如第十三回中,吕布被曹操破了定陶后来投奔刘备,前文中有写到徐州得以幸存,是因为曹操攻徐州时,吕布去攻曹操兖州,曹操恐自己无家可归,遂撤去了攻徐州的兵,反攻吕布去了。刘备感之前其救徐州之恩,又知吕布被攻是因为曹操夺回城后乘胜追击又攻了定陶,所以请同居徐州,因张飞性急,请居小沛。
二、求贤若渴(优点):在书中,刘备是因为幸有诸葛孔明而兵胜登帝,在孔明之前还有赵子龙、单福(徐庶)和“水镜先生”司马微。在书的第三十回前,刘备“大喜”、“欢喜无限”,待赵子龙如关羽、张飞一般,赵子龙感其厚待之恩,多次相报(如长坂坡救阿斗);在书的第三十五回里,刘备骑“的卢”跃江后神思恍惚,随一童子遇见“水镜先生”司马微,听其“卧龙、凤雏,得一者可得天下”之言,感其神机妙算,邀水镜为军师,共图汉室,水镜以“山野闲散之人,不堪重用。自有胜吾十倍者来助公,公宜访之”推辞;在书第三十六回里(三十五回末),单幅,也就是徐庶,听水镜先来访,试探过刘备之后,刘备求其为军师,其见刘备真的“仁德及人”,便同意了刘备之邀,最后只是因为曹操困其母而离开,离开前“走马荐诸葛”;刘备先后闻徐庶、水镜对诸葛亮的引荐之言,叹孔明惊天地之才,多次前去卧龙冈请其出山,历时三次终得孔明辅佐,期间关羽、张飞说孔明是一村夫,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刘备不见,刘备怒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书中有写刘备“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之事”,说“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
三、对任何人都给予信任(既是优点也是缺点):这个点顶多算是刘备的一个特点,为他带来得是利还是害不定。带来的是害的就比如说在第十三回,吕布兵败于定陶,投刘备徐州来,糜兰说“吕布乃虎狼之徒,不可收留,收则伤人矣”,刘备却说“前者非布袭兖州,怎解此郡之祸。今彼穷而投有,岂有他心!”对吕布给予信任,谁知后来吕布趁只有张飞一人守徐州,待张飞酒醉夺了徐州;带来的是利的且说第四十回,刘备败兵于景山,糜氏兄弟、简雍、赵云和二位夫人皆失散,糜芳负伤回来说“赵子龙反投曹操去了也!”刘备不信,说“子龙从我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叫张飞前去探看,告诫“岂不见你二兄诛颜良,文丑之事乎?”幸好赵云不负刘备信任,单枪匹马找到二夫人,在长坂坡就回阿斗。[本内容由 西西作文 WWw.xiAndiaoyu.com 整理]
四、到了感情事上便“没了脑子”(有些儿女情长,缺点):自古为君者,皆不可太过于儿女情长,而刘备就是在这事上栽了跟头。关羽和张飞都是被东吴(孙权)杀了的,此时刘备已经进位皇帝了,诸葛丞相和赵云等人都劝刘备先以大局为重,先攻曹丕(曹操已死),再攻孙权,先公后私,刘先主不听,说:“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遂不吹众臣之谏,下令起兵伐吴,御驾亲征,最后战败,败死。
刘备的人物形象分析1000字 篇二:
五(2)班谢雨莹
在读《三国演义》的过程中,我们认识了许多有意思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分析分析蜀国的王——刘备。
一、刘备的优点
(一)重情重义
他自于关、张三结义,便忠心重情。他们誓要“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虽然他们最后也没能做到,但至少他们还记得誓言。刘备要是像吕布一样,得了利就翻脸……那还有谁敢和他一起干事业?桃园三结义刘备终身不忘,他最后就是急于报仇而丢了性命。
(二)善良大度
刘备收关羽、张飞便不说,收人人都不要的吕布可真离谱。吕布那家伙翻脸不认人,丁原、董卓的义父可不都被他干掉了?刘备这都不嫌,还想把荆州送他。你说离谱不离谱?!也就是刘备收吕布,又不杀吕布,最后落得个丢荆州丢了好几年。所以说,人的善良是要有度有对象的,不能同情心泛滥。
(三)待人真诚
不像某些诡谋之人,不说谋略如何,把手下人就坑死完了。要是那样手下的人早就跑没影了。我想,如果不是刘备待人真诚,诸葛亮不会一直辅助他。如果不是他带兄弟真诚,关羽,张飞不会一直忠诚于他。但是,人心叵测这是七分能力,两分人心,一分运气啊!
(四)识人善用、能听劝告
刘备为了招揽诸葛亮这样的贤德之人可以三顾茅庐,一直都能委贤下士,活得贼棒都当上王了。还有一大批忠于他的下级,这都是他可以听得进去有用的劝谏。所谓忠言逆耳这也能看出刘备的心胸开阔。但是,他后来自高自大不听劝了,业绩直线下降!
二、刘备的缺点
(一)情绪化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而刘备最大的缺点就是很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不但影响对事物的正确判断还影响自己的健康。你看。周瑜不就是被自己活活气死的吗?后来关羽、张飞之死更是让刘备失去理智,连诸葛亮的话都不听了,最后落得个大败。这点,我做的也不好,要改!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理智的对事情做出判断。
(二)过分善良,过分相信他人
用张飞的话说:“哥哥也忒善良了些”。他救吕布,吕布把荆州弄丢了;他让张飞守城,张飞把城丢了,唉……这个社会太善良的人一般都没有多好的下场。
这就是刘备,一个处在两个极端的人。优点,优到他成王;缺点,断送了自己的性命。合上书,我们要学习人物的优点,查看并改正自己的缺点,尽量做一个优秀的人;还有,我一定要改掉自己情绪化的坏毛病,不要再被坏情绪控制了!
刘备的人物形象分析1000字 篇三:
刘备,三国末年蜀国皇帝,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是每一个章节都出现的人物,那这个人,他的实力以及智商都怎么样呢?
但是他再怎么厉害,依旧还是犯过很多错误,甚至最后被东吴一把火,把一连串的帐篷火火烧完。那刘备这个人有没有什么我们值得学习的品质呢?
1。心地善良,为他人着想。
这个时候有人要反对了:“那对待吕布的时候,也并没有手下留情,反而给曹操添油加醋,是曹操杀掉了吕布。”因为那是特例,刘备可是见识过吕布的见利忘义和武艺高强,当初在虎牢关兄弟三人合力都没有将其杀死,留下却必为后患。
行走在乱世年代,用武力和金钱必定是放松不了对方的警惕的,例如刘璋这个人,庞统和孔明都建议刘备先攻打刘璋,而一向很听军事话语的刘备,既不能背上一个灭同姓人的罪名,而和义弟关羽一样,刘备一向是以“义气”出名的,这也是刘璋放下了戒备,为后来刘备夺取西蜀奠定了基础。虽然从战术上来讲,刘备算是用了“轻敌之计”,但归根结底来说,也是很为刘璋着想了。如果自己这样背叛,就没有情分了。
2。重情重义,待兄弟如家人。
这一点很多人已经发现了,从最开始的“桃园三结义”,到最后的“同生共死”,每一处都可以看出。但对于敌人,他的重情义,就沦为了杀死自己的工具。好比说孙权,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很明显这就是想将刘备作为东吴的人质,而刘备却认为这是好意,险些走上了不归路。
那刘备最终还是没能像司马炎一样统一三国,那刘备身上又有什么我们应该避免的缺点呢?
在书上看过一句话:“一个人的缺点,就是这个人的优点。优点太大,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成为送走那个人的绝路。”
1。听信谗言,太过仁慈。
董卓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如果当初他让张飞一刀干掉董卓的性命,我相信也不会有吕布什么事情了。我认为这也是作者想教给我们的一个写法:一波三折。就是让你看这张飞准备杀掉董卓,然后再卖个关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就特别能吊起读者的胃口,而当你满怀期待地翻开下一页的时候,却发现……好了,回到主题,那么刘备的缺点体现在哪里呢:比如说是魏延,虽然是在自己死后,甚至是诸葛亮死后造的反,但这样不是会给自己的子孙后代—刘禅,带来很大的麻烦吗?
在书中的第五十三回中所说的话:“魏延脑后有反骨,今日不斩,此后必为大患。”可惜刘备觉得孔明是在胡说八道,但你说魏延确实是立下了大功,功比过大,但是如果不是诸葛亮在临死前给杨仪留下了计谋,魏延的武力在前面的章节已经证实了很多回,只有孔明压阵,他才不敢轻举妄动,刘备留下他而不听孔明的言语,实在是大错特错!
2。性格朴实,不够机智。
其实很多人读完《三国演义》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如果没有诸葛亮,刘备在很多情况下,大都一命呜呼了。举几个例子:
刘备去东吴毫无戒备,认为是成亲。实际上,要不是诸葛亮提前给赵子龙出了几条妙计,刘备不仅不会回来坚守城池,还极有可能将自己的性命搭在里头。
刘备和刘表正在商议军事,一不小心用言语得罪了蔡夫人,善良的刘备还认为蔡夫人请他吃饭是好意,别忘了,这个时候刘备的手下没有一名军师,好在中间出了奸细,刘备命悬一线之时,给他指出了一条明路。
其实换个角度来思考,在刘备的眼中,就没有什么所谓的坏人,我要是刘备,也不会大动干戈,这样相当于告诉刘表:“你听好了,我就是来攻打你的!实际上根本就行不通;换成蔡夫人的角度去思考一下,看到这么大张旗鼓的兵士,好,既然你要撕破脸是吧,那我也就不搞什么背后偷袭了,直接开打吧。这样开始打,那可不是好玩的。刘备这个人,把别人想的太简单了。
这就是我眼中的刘备,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