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救灾工作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3篇)

防汛救灾工作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3篇)
时间:2023-04-07 14:57

  防汛救灾工作观后感心得体会 篇一: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就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灾工作,坚决落实责任制,坚持预防预备和应急处突相结合,加强汛情监测,及时排查风险隐患,有力组织抢险救灾,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维护好生产生活秩序,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各级党委和政府,广大党员干部应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守底线,不越红线,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发展理念,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强化灾前预警、加强灾时救援、及时灾后救助,筑牢筑实防洪“大堤”。

  排治灾害隐患,未雨绸缪,强化灾前预警,突出大堤“防”属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自然灾害防治,基础在“防”、关键在“治”,要将“防”属性融进防洪“大堤”,还需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层层压实责任,条条细化举措,未雨绸缪,功在平时。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履行自然灾害防治责任,以“防”为前提,将“治”落实,将地质灾害点、洪灾多发点等灾害隐患点排查汇总,实行挂图作战,“防”“治”相结合,借助专业力量,治理隐患、消除隐患,防患于未然。各级各部门应加强跨部门联合作战,建立多部门预警预报预判分析,及时发布降雨、洪水、地质灾害等信息,基层组织要紧盯薄弱环节,及时做好防汛抗洪应急物质储备,保证人身安全的前提条件下,转移重点区域群众财产。未雨绸缪,做好防治工作,以“防”夯实“大堤”基础。

  提升救援能力,临危不乱,加强灾时救援,突出大堤“减”属性。“练为战、练即战”。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要求常抓不懈,以提高应急救援响应的及时性、提升救援队伍战斗力、突出指挥人员的专业性、磨合“战指”之间的协调性为目的,开展救援训练,有效提升应急救援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同时,各级党委、政府应加强民间救援组织的支持力度,做好登记管理工作,充实整合专、兼职救援队伍,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名录库,做好调度准备。鼓励支持有能力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引导企业创新价值观念,在提升自身应急能力,做好工作的同时参与到防洪救灾中,提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竞争力,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社会稳定发展尽一份力所能及的责任。作为群众自身,应加强防汛自救知识学习,增强自救能力,改变避险态度和能力。整体提升救援能力,让“减”筑实“大堤”坝体。〔xiandiaoyu.com〕

  保障民众生活,扶危拯溺,及时灾后救助,突出大堤“救”属性。有效应对灾后救助工作,首要工作是做好应急物资统计、储备工作,应急、发改部门应及时根据实际情况,做好物资分析及时提出应急物资采购计划,及时采购储备相关应急物资。灾害发生后,基层党组织要及时组织好受灾群众,将他们转移安置到安全地带;党员干部要及时准确无误地做好群众受灾信息统计,及时上报上级部门,针对性地作出救灾指令和物资调度;基层党组织要及时开展受灾救助工作,将食物、水、日常用品等应急物资送到群众手中,保证群众基本生活正常有序进行。针对受灾严重的群众要及时派出专业的心理医生,在消除身体疲惫的同时,对受灾群众进行精神引导、心理治疗,舒缓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作实做细灾后救助工作,让“救”抹去“大堤”“蚁穴”。

  防汛救灾工作观后感心得体会 篇二:

  防汛救灾工作事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6月以来,我国江南、华南、西南已进入主汛期,集中期、灾害易发期、防汛关键期三期叠加,暴雨明显增多、江河水库水位保持高位运行、土壤含水饱和等,甚至发生洪涝地质灾害,不仅让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受到极大威胁,还关系到全面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坚决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面对汛期地质灾害的严峻形势,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灾工作,坚决落实责任制,坚持预防预备和应急处突相结合,加强汛情监测,及时排查风险隐患,有力组织抢险救灾,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维护好生产生活秩序,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因此,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时刻保持临战状态,通过把防御、关怀措施、兴农措施落实落细,有力有效应对汛情,坚决打赢防汛救灾“主动仗”。

  把防御措施落实落细,筑牢“安全防线”。坚持“全国一盘棋”,坚决服从上级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把防御措施落实落细。国家防总等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指导相关地区做好防汛、防台风等工作。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遵照国家防总、应急管理部的统一调度指挥,要深刻认识做好今年防汛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严格落实“属地管理”原则,对辖区内山洪与地质灾害隐患点、村庄、山塘水库、交通干线等安全隐患排查,完善安全警示及防护设施,加强薄弱环节的整改工作。要完善防范机制,建立好“联防联动、信息通报、原因调查、责任追究”四大机制,扎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要加强防汛物资日常管理,按照“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的原则及时补充应急物资,筑牢“安全防线”,做到防患于未然。

  把关怀措施落实落细,筑起“暖心堤坝”。防汛工作的重点是“防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坚持生命至上的理念,严格落实堤防巡査防守职责,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确保隐患早发现、早处置,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一旦发现险情,采取的首要措施应当是及时组织群众转移避险。要扎实做好受灾群众安置安抚工作,实行网格化管理,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挨家挨户送服务、谈心谈话,并集中力量救灾重建,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为群众筑起“暖心堤坝”。

  把兴农措施落实落细,守好“群众钱袋”。防汛工作的重点还在于尽可能减少农作物损失。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就要把兴农措施落实落细,大力实施森林生态保护修复行动,深入推进林业“金山银山”工程,持续推进森林生态修复和“绿美乡村”建设,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当洪涝地质灾害不可避免时,要把握好“疏”和“堵”的关系,进行排水系统升级改造等工作,根据不同受灾程度和作物生长发育阶段,指导农民采取排涝、补种、田间管理等措施,及时调拨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确保不误农时,守好“群众钱袋”,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防汛救灾工作观后感心得体会 篇三:

  6月以来,我国江南、华南、西南暴雨明显增多,多地发生洪涝地质灾害。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全力做好洪涝地质灾害防御和应急抢险救援等工作,防灾救灾取得积极成效。

  洪流滚滚,浊浪滔滔。汛情就是动员令,险情就是冲锋号。每一场自然灾害的来袭既是对各级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大考,也是对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履职担当的检验。当前,全国已全面进入汛期,极端天气频发,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防汛和防疫工作都丝毫不可松懈,必须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以“汛”为令,闻“汛”而动,与时间赛跑,与灾难抗争,与洪魔决斗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确保安全。

  筑牢组织堡垒,一诺千金当好“主心骨”。危难时刻,党组织就是“顶梁柱”,党员干部就是“主心骨”。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做好洪涝地质灾害防御和应急抢险救援,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灾难面前,总有一种力量在支撑;危急之际,总有一种精神在迸发。一个党员一面旗,是旗就该高高举。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就是要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为此,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迅速行动,积极投入,自觉把防汛救灾工作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实践课堂,挺身在前、打好硬仗,在人员疏散、安全避让、安置救助、恢复重建中进一步筑牢战斗堡垒,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当好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和“主心骨”。

  落实关键措施,一以贯之下好“先手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是防灾减灾,还是抗灾救灾,向科学要答案要理应成为党员干部的一个本领、一种常态。当前,部分地区仍有短时强降水天气,有的地方还会出现大到暴雨,甚至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防汛备汛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各级党委镇政府必须未雨绸缪,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加强雨情水情、汛情灾情分析研判,坚持预防预备和应急处突相结合,对可能出现的山洪、溃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要通过各种便捷有效,及时发布防灾避灾提示和紧急避让信号,把形势估计得更严峻一些,把困难考虑得更充分一些,把预案制定得更详细一些,做到第一时间上报灾情隐患、第一时间组织群众转移、第一时间开展排危除险。

  凝聚各方力量,一鼓作气打好“组合拳”。“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防汛救灾既要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全力以赴,更要强化组织调度,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公安、交通、气象、水文、民政、电力、供水、通讯、卫生、住建、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要加强信息沟通,结合各自职能开展相应工作,使受灾群众用电、饮水、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并通过组织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志愿者服务队等方式,救人在前、抢险在前、安置群众在前,切实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用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受灾群众坚定信心、共克时艰。与此同时,更要严格落实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严防各类次生灾害的发生。

  向险而行战风雨,闻“汛”而动勇担当。每一份平安的背后,都饱含着伟大的付出,这样的付出是“生命至上”的有力彰显,也是“人民至上”的温暖诠释!

Copyright © 2018 www.xiandiaoy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西作文 陕ICP备17000724号-3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