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2000字 篇一:
本次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修订应社会发展、理论创新、教育改革需求而生,变化非常大,有很多新的突破、新的亮点。主要变化与突破体现在:凝炼了五大核心素养;指向核心素养落实的课程目标;基于课程核心素养的结构化内容组织与设计;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坚持素养导向的教学建议以及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与考试命题六个方面。这些变化意味着对道德与法治教师提出了更严标准、更高要求。面对课程标准的变化,教师需要不仅了解”变“,更要思考如何“应变”。
一、教学目标之变:核心素养明教学立意
从过去的”双基“目标到”三维目标“,到此次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的要求不断发展变化。2022版课程标准明确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内涵体现在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以及责任意识。核心素养要求为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指明了方向,课堂立意和着眼点发生重大变化。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以学生为中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虽然之前的三维目标在明确重视教学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学科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三者割裂现象严重,知识本位的思想根深蒂固。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中往往能够清晰明确地提出学科知识的目标,但是对于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大多比较笼统,不具备现实可操作性,忽视了将知识转化为学科素养和能力的过程。这一情况也真实地反映在现实情况中,学生依然困于知识点的读背、理解中无法自拔,教师的课堂也被淹没在一个个知识点中,没有余力喘息。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教师跳出”包围圈“,站在更高维度去架构课堂,去安排课堂活动,去关注学生成长发展。那么究竟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如何制定教学目标呢?在暑假中,我还读了一本《从教走向学》的理论书籍,书中就教学目标的制定提出了以下几个观点,我觉得很值得借鉴。
1、课程标准转化为教学目标是一个系统工程
书中提出,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是课程的总目标,它与具体目标之间还有很多小台阶。要具体到不同模块,不同单元,以至于不同课时的目标。这些不同的具体目标构成了落实核心素养的目标系统。这些目标要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系统化的落实,而不是随机、随意、撞运气地落实。[本内容由 西西作文 wWw.xiandiaoyU.com 整理]
2、课程标准转化为教学目标是一个复杂过程
既然课程目标需要系统落实,那么实现这一转换就需要教师对课程标准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同时教师还需要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研究不同版本的教材,研究教学实施过程和质量评估过程等。对于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性质、理念、总目标要深入理解,对于核心素养,要进行细化理解,包含哪些内容,可以从哪些维度细化理解等。其次教师要将这些上位的课程理念、课程性质与学业质量标准、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建立联系,找到落实素养目标的载体。
3、避免核心素养与教学目标两张皮
许多老师在制定课程目标时,表面上有核心素养目标地呈现,但是存在根本实现不了,也没有明确实现方式、实现路径等核心素养与教学目标两张皮的现象。该书提出避免核心素养和教学目标两张皮要做到以下两点:1。坚持学生立场。核心素养的细化和转化要定位于学生终身发展。立足于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应让分解下来的目标要具体、可操作、有承载力,要聚焦实际问题的解决,注重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要指向学科大概念的构建。要满足学生需求、符合认知水平、激发动机,建立有意义的学习过程。2。要做到系统化的思维。强调教师要明确我们所上的每一课时、每一单元都不仅要有学科知识地关联更要注重学科逻辑和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地关联,要让他们成体系,要进行系统思考和整体规划。要让我们的教、学、考、评都统一到核心素养的维度上来。
二、课堂活动之变:任务驱动使素养落地
《标准》倡导“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等综合性教学活动”,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结构化;在学生“学的方式”上,更要注重“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突出实践,学生积极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会学科思想方法。
当前的课堂教学,大多数教师也很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但是,并不是动起来的课堂就是好课堂,热热闹闹,为活动而活动的情况不在少数。课堂活动开展的目的指向也是以知识的掌握为主。定位于知识点的学习容易忽略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零散的知识会使得解决问题捉襟见肘。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老师总是抱怨学生,该讲的都讲了,该背的也都背了,遇到问题就不会做了。知识没有结构化,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不强是问题的关键。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如何激发?学生的交流沟通、合作协调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如何提升?学生的创造思维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何达成目标?这些都不是简单的活动能够承载的。
美国教育专家韦伯提出了“知识深度”的理论。这个理论主要指向教学活动和任务设计强调需要设计的内容是学习深度、学习过程的复杂程度,这正是在课堂上核心素养所需要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设计出能够承载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意义的核心任务。
任务的设计需要教师走出自己的知识体系,要回归课程的性质和理念,理解课程的育人价值。要从学生出发,设计真实的问题情境和任务驱动学生学习。学生在完成任务时要经历分析、判断、综合、评估、提问、争议、质疑、证明等一系列学习的过程。不仅要有知识学习和技能的使用,更要有问题的解决、思维的迁移。值得关注的该书中介绍了: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它用高级认知整合低级认知,以高阶任务驱动低阶任务,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的课堂模式与我们传统的并不相同,我们一般的逻辑是从知识的理解记忆开始,逐渐加深难度,从低级认知,向高级认知逐渐过渡。任务的设计要能激发自我系统的开启,要好玩、有趣,要让学生能做、敢做,要能贯穿学习全过程。
三、教学评价之变:过程性评价促个性化发展
结果检测的方式是我们常用的评价方式。结果检测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评估学生以往的学习结果,也有利于促进学生未来的学习。但是结果检测不利于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而且很难发现个体差异。新课程还提出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除了作业和纸笔测试外要运用观察、访谈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要重视表现性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有利于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和问题,更有利于学生及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思,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同时也要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表现。关注过程性评价,结果评价自然而然会有更好的表现,结果就是放大的过程。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经常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最重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新课程标准提出要以素养导向为基本原则。这一原则提示我们教师,评价学生最重要的是要眼中有人,不能只有分数。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我们要用发展的、全面的眼光去评价学生。要用成长的视角,要动态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要以评促教、要以评促学。要做到教-学-评一体化,都放在核心素养的维度上,一致用力,发挥学科的育人价值。
暑期的学习,所见所得让人很是惴惴不安,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这一次课标的变化对老师要求极高,教师要跟上步伐不仅仅是教育理念的更新,它对教师自身的素养,内在的功力也是一次极大的挑战,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身的不足,感到要达到要求道阻且长。但是躺平摆烂不可取,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唯有奋起直追,迎接挑战,才是对学生和自己最好的交代。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2000字 篇二:
在教育教学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无论是哪个教学科目,还是哪个年级学段,培育和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现阶段教学当中的主要任务。在小学阶段,通过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有效让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一方面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有着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在教育形势不断变化的今天,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来讲,要转变自身教育教学理念,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推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促进健康成长的同时,实现其综合发展。
一、核心素养下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关键
人格就是个人稳定的行为习惯以及行为方式。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人格尚未完全定型,正是健全人格培养的黄金时期。因此,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中核心素养的培育,要落实到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上。首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使其意识到要想实现理想,就需要不懈奋斗,这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前提与基础。其次,要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进行的时候,要培养学生形成结合真、善、美于一体的健康审美观,从而为其健康人格的发展做好铺垫。第三,要助力学生良好个性的培育。一个人良好行为习惯要从小就开始培养,且要做到持之以恒。拥有健康性格的小学生应该是诚实的、有责任心的,并且独立自主,开朗活泼等等。最后,要培养学生生存、交往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学生只有掌握问题处理的技巧和能力,才能够在实践生活当中,将自身的行为习惯内化成为健全人格的一部分。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之健全人格的培养
(一)落实立德树人理念,提升学生德育认识
核心素养当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其关键环节在于教师方面。这是因为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会对整个教育过程中造成直接影响。为了更好落实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教学目标,作为教师,要紧跟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脚步,在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的同时,也要不断去提升自身的综合修养。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对当下新型教学理念进行不断学习,真正使得立德树人能够贯穿于道德与法治教学始终,在提升学生德育品质的同时,为其人格的健全奠定相应的基础[3]。以小学四年级道德与法治当中的《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这部分内容为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的进行,让学生了解到白色污染以及其他环境污染,对我们生活环境造成的威胁,从而提升学生在环保方面的意识,树立和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其人格逐步得到健全。
(二)开展”议论式”教学活动,强化知识运用能力
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下的课堂教学活动,让教学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更加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因此,教师可以尝试转变教学方式,通过”议论式”教学活动的进行,让学生的主导性地位得到体现。”议论式”教学,能够使得学生相互的讨论和交流当中,活跃自身思维的同时,有利于拓展学习视野[4]。就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来讲,一方面能够使得学生始终保持对课堂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能够加深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并且以此作为基础,实现对于相关知识的有效应用。以小学四年级道德与法治当中的《同伴与交往》这部分内容为例,教师就可以将”议论式”教学引入其中,让学生围绕着自己的朋友、同伴以及相关的交友经历展开讨论,在相互的讨论和交流当中,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对于其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在讨论完毕之后,教师可以适当提出问题:”新友谊的建立需要主动吗?如果一个人非常的内向,那么会有人愿意和他做朋友吗?”然后让学生围绕着问题展开辩论,在这个过程中,班级当中的每个学生都能够将自己内心的看法进行表达,从而加深对于相关知识和内容的感悟,在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同时,有利于其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巧妙的互动代替提问,引发学生思考
在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提问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相关的教学内容,通过针对性问题的提出,去测试和检验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以及理解程度。为了更加落实核心素养方面的教学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可以尝试转变提问方式,以互动这种趣味性和开放性更强的方式来进行,从而使得学生在对问题思考的时候,让自身思维不断发散,在对知识深入理解的过程中,使得自身得到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其人格得到健全。以小学四年级道德与法治当中的《网络新世界》这部分内容学习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主动谈谈自己对网络的看法,让学生在相互的沟通和互动当中,进行答疑解惑,最后教师对其进行总结。通过这样相互提问的互动交流方式,能够使得整个课堂氛围良好,并且学生在他人的影响下,思考的角度也会更加多元化,最后在教师的总结下,形成对网络的正确认知。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具有相应的处理能力,另一方面,在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方面,也起到正向作用,从而让其人格更加健全发展。
总而言之,强化学科素养培育,使得学生拥有健全人格,是当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的主要任务。基于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当中,要积极转变原有课堂教学理念,从之前的知识教学朝着素质教育过渡,从而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的拔高,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做好坚实的铺垫和准备!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2000字 篇三: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并在课程实施方面提出了:“教学要围绕课程内容体系,及时跟进社会发展进程……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时效性、生动性、新颖性,让道德与法治课成为有现实关怀和人文温度的课堂”的教学建议。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材,教材也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学习材料。为体现课程性质,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要求,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实际开拓创新,大胆实践,通过创造性使用教材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育人目标。
符合实际选案例
道德与法治课与学生生活相贴合,教师不能简单地照本宣科。教材呈现的范例、话题,以及采用的图片、文字资料等丰富多样,以适应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儿童,不同生活状态的学生。教材只能从普遍的经验出发,不可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独有的经验。杜威曾指出,“教师须懂得教材,还要懂得学生的需要与能力”。因此,当教师面对具体学生时,就要充分调查了解学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材中的内容,让教学内容更具体化,有针对性。
例如,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课间十分钟”一课,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课间时间,做到劳逸结合,并注意安全。教材31页的三幅图片呈现的是学生课间的一些不良行为,引导学生讨论怎样活动既文明又安全。在日常生活中,图上的不良行为不一定都在本班学生身上发生,又或者本班学生中还存在其他不良行为。教师课前可以通过观察、交流等方式发现本班学生在课间的具体表现和存在问题,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之下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升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反思自身行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紧跟时代增内容
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师应具有广阔的视野,关注时政发展、社会进步,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具有鲜活的时代气息。
例如,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白白的大米哪里来》一课,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农作物的种植和生产过程,以及农业生产者的辛劳。为使学生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了解现代农业先进技术,我补充了现代化农业生产机器及种植技术资料,还补充了“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的事迹。2021年袁隆平去世。在之后的教学中,我又通过查找资料,向学生介绍袁隆平的儿子子承父业,带领着团队继续着对杂交水稻的研究。让学生体会到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们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从而引导学生尊重农民和农民的劳动成果,养成节约粮食、爱惜粮食的习惯。
依据教学调顺序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展开课堂对话的桥梁,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而不是束缚限制教学的。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不一定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的呈现顺序,教师应当认真研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特点,并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安排教材内容,或者调整教材内容呈现的顺序。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为例,我将教材“阅读角”中的《七律·长征》和“活动园”的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作为线索,串连整节课,在探究红军长征的原因、长征之“难”、长征的意义和感悟长征精神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红军战士坚定的理想信念,激发学生继承革命传统,努力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优化效果变方式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以多样且有效的活动为基本形式。教材中为教师提供了较为多样且有效的教学活动,比如“交流园”“活动园”“阅读角”“知识窗”等栏目。为了丰富课堂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加深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创造性地改变教材中提供的活动的呈现方式。
例如,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在感悟长征精神环节中,我将课本“阅读角”中的文章《回忆伟大征程》——百岁红军老战士会议长征过程的文字资料,换成了一段几位老红军战士口述自己长征经历的视频,老战士们或眼角含泪,或娓娓道来,或慷慨陈词,更加生动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红军战士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顽强不屈的长征精神。
打破壁垒巧融合
学科融合是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也可以打破学科界限,通过学科的巧妙融合,创造性使用教材。
例如,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1课课后“阅读链接”《丰碑》,六年级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15课《金色的鱼钩》,六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中的阅读材料《飞夺泸定桥》都是关于红军长征主题的学习内容。在学习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语文学科就可以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相融合,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长征精神。
除了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教师还应注重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与学校德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融合。让道德教育不仅局限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践行良好道德行为,在生活中提升道德修养,真正起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作用。
课程标准对教师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复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标课程标准,在理解教材、明确目标、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灵活、科学、有效地创造性使用教材,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成长。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2000字 篇四:
这个暑假的代名词即为热,用“万国如在洪炉中”来形容亦不为过。于我而言,便是静坐、反思、再学习的绝好理由,是啊,“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正好利用足够的闲暇时间,认认真真地通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022年新颁布的道德与法治新课标中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新的课程标准,细化了培养目标,明确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强化了道法课程的育人导向,优化了道法课程的内容结构,研制了道法学业质量标准,进一步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的衔接,同时对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对于我们所有的道法老师也就有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成长的关键阶段,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观念与法治观念的重要课程,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身为道法教师在进行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新课程标准的推行,是所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教学的指向标。它告诉我们在选择教学方法和制定教学策略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要求。也就是说,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在生活经验和价值判断方面的认知还有待提升,所以教师需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并学会运用其来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进而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
一、联系生活实际的课程内容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理论内容较为严谨抽象,若是直接将这些理论内容展示给学生,不利于学生理解,也不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进行紧密联系,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道德与法治的知识,还能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给予一定的指导,加强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的培养”。这就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充分发挥本学科吸引学生的独特条件(如社会人文、时政法治、名人轶事、心理健康等),把道德与法治教学置于广阔的社会现实中,充分了解和把握新课标,倡导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坚持“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原则,即坚持科学的态度进行创造性地教学。
二、积极设计开放的教学目标
开放的教学目标,按新课程理念可分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考虑教学目标时既要着眼显性的(看得见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短期的可检测目标,更要着眼隐性的(看不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长期的、不可测的目标,坚持单一与综合相结合;坚持显性与隐性相结合;坚持长期与短期相结合。有教育专家指出,新时代的中国教育,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应用能力外,还要强调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要求学生能够自主探究、有效地学习,注意培养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意识。因此,结合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目标任务,在教学中设置开放性教学目标,有显性的、单一的、近期的,也有隐性的、长期的、综合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培养时代新人,这正是新课标理念的体现。
三、善于发现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小学道德与法治中涉及到的内容虽然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但是还有相当的内容学生都没有实际接触过,正因为如此,很多学生可能意识不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提到的知识内容的重要性。基于此,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与多种资源进行有效融合。
1、教师认真要用好教科书。读好课本、用好课本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教材只是媒介,教师要由教材教转变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运用教材,且要根据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体验,感悟,熏陶,真正让教材为师生的教与学所用。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如指导学生阅读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类书籍,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红色基因,进行依法治国、立德树人教育,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人文环境,还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学习强国”平台推荐的时政类、文化类栏目内容,学习《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未成年人保护法》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读本等。
3、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无字书。生活是一本无字书,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让学生积极关注社会生活、学生生活,如定期组织学生去学习参观烈士陵园、博物馆;组织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社会调查,并鼓励他们针对调查结果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在学校举行“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知识竞赛、模拟法庭、举办在国旗下的讲话等活动,让学生从生活中、实践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感悟人生的真谛,找到做人的尊严和生命的支撑点。这正是新课标的德育目标所要达到的归宿点。
4、教师要注意各学科间的整合与应用。各学科之间是融会贯通的,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科间的交叉,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切忌把道德与法治课变成纯政治理论课,应将各学科相关知识综合起来讲解,在这种综合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激发学生通过各学科知识来理解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知识点,又用道德与法治的辩证思维方法指导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拓展教材之用。
5、要用好优质远程网络教育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网络视频资料、各类教育软件、多媒体设备、自然和人文景观、人力资源等,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丰富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
四、不断拓展开阔的思维空间
新课标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如面向学生、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关注人文精神,全面提高政治素养,重视学生生活实践,积极倡导自主探究,这就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紧紧跟上新课标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充当课堂教学的对话者、商谈者和促进者。问题由学生提出,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并让学生去解决,同时要不断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让所有学生充满自信,热爱生活,爱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地解放学生,解放了学生,学生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五、努力提升扎实的专业素养
新课标对道德与法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对教师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做到如下几点:
1、尊重学生。教师要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利;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独特的潜能;赏识学生的优点、进步和个性;宽容学生的过失、错误和缺点;耐心等待学生转变、进步和成功。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引导其表现本真、在引领与关爱中走向健康成长的快车道。
2、平等待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积极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理”注入平日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投入到自主学习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与学生平等对话,展开心灵沟通,在心灵的碰撞和思维的互动中,实现知识与情感的交流,进而让学生获得心灵成长的力量。
3、改革创新。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有新思想,要拓宽教学视野,做教学改革的研究者和开拓者。把课堂拓展到家庭、社区、法院、剧院等,实行跨学科多资源融合,理论链接生活,学生在丰富、立体、多元的实践活动中履行规范、锻炼才干、提升技能。
打铁还需自生硬。新课标存在的意义是指导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有效开展课堂教学,而精准、细致的研读与解读才是新课标发挥作用的关键。身为道法老师唯有不断学习课标,深入钻研教材,把握课标的本意、教材的新意,互相融通,完全内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标,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优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总而言之,在受教育阶段,学生除了是学生这一层身份外,还是社会中的人,会受到社会中众多事物的影响。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和行为的影响。所以,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我们一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以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因为道德与法治虽然是小课堂,反映的是大社会,我们道法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关键还是在教师。时代赋予我们的不仅是机遇、更多的是挑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应深谙自己肩负重任、任重道远。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2000字 篇五:
激情夏日,骄阳似火,七月热浪,挡不住老师们学习研修的热情。7月26日,研修学习如约而至,怀揣教育梦的二十余位道法教师齐聚汉台区恒大小学参加xx省优秀教学能手方蓉工作站学习研修活动,听专家指点迷津,悟自我成长得失,寻前进发展之路,在学习中成长,在交流中提升。
一、新课程标准理解感悟
1、新《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在教师“教的方式”的变革上提出了一些重大的有效举措,《标准》倡导“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等综合性教学活动”,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结构化;在学生“学的方式”上,更要注重“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突出实践,学生积极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会学科思想方法。
2、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理念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坚持教师价值引领和学生主体构建相统一,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
3、本次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实施中的重点与难点体现在:观念的突破;育人方式的改革;评价方式的改变以及教育知识体系和研修方式的改变四个方面。评价是检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改善功能,可以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师教学。
二、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工作融合的思考
(一)榜样示范,以身作则
基于新形势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必须要不断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注重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和教育,激发他们对问题的自主探究精神,结合自身实际,有意识地深入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引导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和道德修养,并结合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去培养、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综合能力。
例如,在教学《生命最宝贵》这一部分知识点时,首先,明确地告诉学生生命的重要性,并借助多媒体课件以视频的形式向学生播放不遵守交通规则、受到他人伤害等给自己生命所带来的危害,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生命的自我认知。与此同时,以教师本人为例,强调自己在过马路时如何遵守交通规则,保证个人安全,保护好自己等,从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引起足够重视,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正确引导学生模仿学习,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情境,熏陶教育
深入研究教材我们发现,小学道法课本中插入了生动形象的插图、对话等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更符合其个性特点的课程学习情境。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特点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使孩子们在良好氛围的熏陶和影响下,逐渐形成科学、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观。
例如,在教学《我和我的家》时,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他们在课前做好学习准备工作,上课前,先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分享家庭生活中的趣事,从而吸引学生逐渐进入学习状态,拉近师生之间和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吉祥三宝》,活跃课堂氛围,使课堂学习更像一个大家庭的和谐聚会,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在这种学习氛围下,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大大提升。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中逐渐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从而实现人格教育的渗透。
(三)立足生活,启发引导
知识源于生活,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也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注重教材知识与学生需求、生活实际之间的有效整合,引导他们自己感受和体验,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比如,让学生感受校园、社区甚至祖国的变化等,使其明白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与每个人的个人品格、法治意识等都有着重要关联,并通过借助一些生活实例导入相关的教学内容,从而进一步加深他们的思想观念,进而培养其良好的法治意识。
(四)多彩实践,活动育人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又漫长的过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引起重视,使其在生活、学习中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并在一些必要的实践活动中形成良好的探究精神。当我们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对学生展开人格教育时,不仅能让教育效果更明显,大大提升课程教学的成效,同时还能强化学生的道德和情感意识,进一步促进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
例如,在教学《爸爸妈妈在我心中》一课时,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与亲情、友情、师生情等各种情感的真实含义,为后续实践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其次,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一场以“亲情”为主题的辩论会,分析探究“亲情”这一含义,并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了加强学生的认知,我们还可以讲述“孟母三迁”等传统典故,或者是让他们自己讲述还有哪些与亲情有关的事例等,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并感受这些典故中的真人真事,使其在心目中逐渐萌发爱的种子,切实有效地达到渗透并深化人格教育的目的。
学习是永恒的话题,“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唯有不断学习、反思、实践,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发展学生,实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真正走进学生,触摸心灵,启迪智慧,点化生命!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2000字 篇六:
8月19日我们聆听了xx市道德与法治教研员石慧萍老师关于《用新课标精神指导课改实践》的专题培训,石老师从课程修订背景、课标的特点与作用、课标的主要内容和变化等多方面让我们对2022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的目的。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每位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关于修订的主要背景
一是中央作出新部署: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教育发展提出新要求:2011年我国实现了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需要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三是课程实施中发现新问题。学段纵向有机衔接不够,课标缺乏对“学到什么程度”的具体规定,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缺少科学依据,课程实施要求不够明确等。同时,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标已分别实施了20年和10年以上,根据课程改革自身规律性要求,有必要进行修订完善。
二、课标特点与作用
新课标修订目标体现核心素养导向,要让核心素养落地;主动回应新时代的新发展、新要求、新期待。课标特点与功能体现在: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指导性;让课标真正成为教材编写、教学、考试评价及课程实施管理等方面的直接依据,直接依据是刚性的要求,国家和学校组织的一切有关课程的活动都必须基于课程标准,教科书必须依据课标编写,教学必须依据标准展开,考试评价必须依据标准命制试题。总之,课程标准是带有法的性质的课程活动纲领、准则,或者说是一门具有法律法规性质的实践性的“教育学”。
三、课标的主要内容
国家课程标准主要由“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等组成,这六个板块是标准的主体。其中学业质量及课程实施中”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是新增部分。课程性质是一门课程的“定性”,主要回答这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这门课程的育人价值和教育意义是什么;课程理念是对本次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定位”,主要阐述课程改革的立场、方向和观点;课程目标是对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所应该达到的发展水平和最终结果的预设和期待;课程内容是这门课程所规定的学习范围和对象;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学完阶段性内容之后的学业成就表现;课程实施是根据课程标准进行的教材编写、教学、评价考试的活动。这六个板块相对完整地阐述了一门课程的主要教育教学问题。
四、课标的主要变化体现在五大方面
第一:凝练了五大核心素养,彰显了课程的育人价值
2011版课程标准是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课程目标的。新课标凝练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着力培养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阐述了学生学习本课程后应该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道德修养”是立身成人之本;“法治观念”是行为的指引;“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表现;“责任意识”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
第二:建立清晰的内容框架,形成了螺旋上升的内容体系
课程内容以道德与法治教育为框架,融入了道德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等相关主题,依据我与自身,我与自然、家庭、他人、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关系的逻辑呈现教育主题。新课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统筹了小学和初中的课程内容,构建起了四个学段围绕主题内容的课程体系。这样既避免了学段间的交叉重复,形成学段间层层深入的学习进阶,又与高中思想课程有机衔接,落实了思政课程一体化的要求。
第三:新增了学业质量标准,引导树立科学的学业质量观
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它不是衡量学生知识点掌握的多少和深浅,而是以素养为导向,全面反映学生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学业质量标准通过描述学生学习课程后能够做什么的关键特征,反映了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它采取分学段描述的方式,形成了清晰的水平梯度。
第四:贯彻落实“八个相统一”要求,提出具体教学建议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制定素养目标,及时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教学中强调实践性,坚持灌输启发相结合。
第五:发挥评价的育人作用,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新课标不仅给出了具体的评价建议,还专门论述了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要求,引导树立科学的育人目标,提高了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为了能够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评价,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评价建议:重视表现性评价,鼓励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主体的参与,发挥育人合力;采取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更加多元的评价方法,综合运用观察、访谈、作业、纸笔测试等方法,全面获取学生的相关信息;抓住课堂评价、作业评价、期终评价等主要环节有效落实评价;课程标准给我们明确了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要求,对考试性质和目的、命题原则、命题规划、题目命制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五、今后努力的反向
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无字书,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学习强国”平台推荐的时政类、文化类栏目内容,学习《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未成年人保护法》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读本。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重视学生生活实践,倡导自主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三:学习总是处于一个特定的情境中,渗透在特定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科间的交叉,教学中要积极拓展教材,激发学生通过各学科知识来理解教材的知识点,也可以用本学科的辩证思维方法指导其他学科的学习。
第四:要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立足教学实践需要,从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出发进行规划,一方面整合各课时的学习目标与重难点内容,另一方面整体性设计作业任务,强化不同课时作业内容与要求之间的关联,减少哪些低水平、反复操作性作业在不同课时的简单重复,减轻学生不必要的作业负担。
新课标存在的意义是指导我们有效开展课堂教学,而精准、细致的研读和解读才是新课标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积极关注核心素养,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补充说明、实践,不断创新活动方式,让新课标有效地指引我每一次的备课、上课及反思等教学行为,使其最大化的发挥指引作用。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2000字 篇七:
利用暑假时间我研读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收益不少。
新课程标准与旧版课程标准相对照,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增强了思想性,系统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强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增强了科学性,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注重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增强了时代性,注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增强了整体性,注重学段纵向衔接、学科横向配合;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课程实施指导,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认为新课程标准呈现了以下亮点:
一、新课标强化了课程立德树人的育人导向
新《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旗帜鲜明地强调了课程性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期”,道德与法治课程要精心引导和培育,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二、突出了一体化设计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按照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思路,依据我与自身,我与自然、家庭、他人、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关系的逻辑,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组织和呈现教育主题,强化课程设计的整体性。
三、有机融合了多种因素
新课程改革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合为“道德与法治”,以道德与法治教育为框架,有机融入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以及信息素养教育、金融素养教育等相关主题,强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
四、增强了操作性指导
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
作为一线老师,我觉得要落实新课标,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观念,走出传统教学误区
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很少与其他学科相渗透;实践性学习也是纸上谈兵,评价的标准狭隘单一。这种学习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会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的培养”。这就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尽快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充分发挥本学科吸引学生的独特条件(如社会热点、时事政治、名人轶事、国情教育等),把道德与法治教学置于广阔的社会现实中,充分了解和把握新课标,倡导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善于发现和利用课程资源
1、教师要用好教科书。读好课本、用好课本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要由教材教转变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为师生的教与学所用。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如指导学生阅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类书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民法典》等法律文本,进行依法治国、立德树人教育,还可以指导学生用好“学习强国”平台。
3、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无字书。生活是一本无字书,让学生积极关注社会生活、学生生活,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法院等;组织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社会实践调查,并鼓励他们针对调查结果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举行“12。4”宪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国旗下讲话等活动,让学生从生活中、实践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感悟人生的真谛,找到做人的尊严和生命的支撑点。
4、要注意学科间的综合,拓展教材。各学科之间是融会贯通的,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科间的交叉,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切忌把道德与法治课变成纯政治理论课,应将各学科相关知识综合起来讲解,在这种综合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激发学生通过各学科知识来理解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知识点,又用道德与法治的辩证思维方法指导其他学科的学习。
5、要用好优质远程网络教育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视频资料、各类教育软件、多媒体设备、自然和人文景观、人力资源等,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丰富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标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如面向学生、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重视学生生活实践,积极倡导自主探究,这就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紧紧跟上新课标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充当课堂教学的对话者、商谈者和促进者。问题由学生提出,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并让学生去解决,同时要不断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这样才能真正地解放学生,学生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四、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养
新课标对道德与法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对教师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要有丰富的知识、有新思想,要拓宽教学视野,做教学改革的研究者和开拓者。比如新课标在教师“教的方式”的变革上提出了一些重大的有效举措,《标准》倡导“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等综合性教学活动”,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结构化;在学生“学的方式”上,更要注重“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突出实践,学生积极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会学科思想方法。因此,我们老师要学会“跨学科学习”,加强横向学科间相互关联、有效配合,突破学科边界,探索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课内外学习有机融合,带动课程的综合化实施。
五、过程性评价比行为评价更重要
作为一线教师,成绩有时作为我们评价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与考试成绩相比,过程性评价比行为评价更为重要。我常常跟学生说这样一句话;“学习成绩不能代表所有,但是至少代表这一阶段大家的学习态度。”老师不是要求人人考高分,而是希望学生都能积极向上。这种积极向上的状态就是一种过程评价。
总之,在新时代、新课标环境下,今后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中,要积极学习贯彻新课标,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实践,创新活动方式、提升课堂效率,把握好这门课程的灵魂和实质,努力把思政课堂变成学生成长的乐园,真正让这门课照亮学生的心灵世界,促进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2000字 篇八:
随着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对道法老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抓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课程,只有真正让这束光照亮学生的心灵,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成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鲁洁教授曾说过,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一门生活实践课程,从生活中出发还必须让它再回到生活中去,使它在与生活的其他方面不断发生动态联系和作用中真正融入生活世界。本文就如何利用生活化教学法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做了阐述,旨在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良好开展贡献一份力量。
一、创设情景,让生活化教学接近真实
道德与法治课就意味着要加强小学生的法治意识,而低年级法治意识的培养的关键就是建立规则意识。教学中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以使所学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虽然从小就接受文明礼貌的教育,但是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处理一切事情都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不会主动遵守规则。针对本班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教师力求创设场景完成教学任务。课堂开始,教师说:“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发新书,请大家到讲台前来拿吧,每人拿一本(学生自由地乱哄哄地拿书时),停,请同学们都把书放回原处,大家排好队来领取。”这一次很有秩序,用时也少,教师微笑着点点头,出示课题《还是排队好》,学生已初步体验到排队和不排队的不同。为了将问题往深处推进,教师播放一段校园踩踏事件的视频。从画面中学生看到:由于学生下楼参加活动时没有排队,乱糟糟的,前面的孩子被后面的推倒,后面的又挤上来,悲剧就在不经意间发生了。视频中惨痛的教训让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并充分地感受到生活中的一次不排队竟能造成这么大的惨案。学生真实地体验和感受到了规则对生活的影响,从内心认同产生好生活需要规则与秩序,懂得了排队就要有秩序,排队就是文明的象征;不排队就会混乱,不排队就是不文明。
二、思索生活,在活动中体验
德育课教学要摆脱观念的灌输,即使是好的观念,采用灌输的方式进行也不是好的道德教育。德育课堂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必须引导学生知其所以然。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的显著之处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而不是给他们现成的结论。
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小水滴的诉说》第一个话题“我很珍贵”时,教师可利用课件呈现地球并配上解说词,接着出示一组统计图,学生初步感知地球上有限的淡水资源,最后教师采用现场演示实验,准备一个大苹果,在切苹果的演示中,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水,可以直接利用的水资源很稀少,感受水的珍贵和来之不易,激发学生惜水、爱水的情感。再让学生交流”如何节约用水”的金点子,并把这个认知从课内拓展到课外生活,使之真正践行自觉节约每一滴水。教师还可以布置实践作业:为小水滴宣传;设计有关水的公益广告;小手拉大手,一起节约水;思考珍稀水、节约水的好办法。鼓励学生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三、挖掘生活中的教育信息,传递“正能量”
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时代性,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努力开发现实生活资源,积极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
庚子之春的新冠疫情,是灾难,也是考验。这场战“疫”对于成长中的小学生而言,无疑是一堂内容丰富的人生大课。教师,应以此为契机提取素材,利用这些有生命活力的“教材”,在教育教学中融入爱的教育,让学生感受人间大爱。
爱自己,学会守护生命。生命只有一次,当疾病和灾难来临时,人们会更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健康的重要。引导学生学会爱是对生命本身的崇尚和尊重,学会爱自己才能真正去爱身边的人,爱这个世界。通过线上教学分享宣讲防疫措施,让学生学会防范、掌握七步洗手法、守规则、学会爱自己;引导他们制订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遵守国家防疫政策,积极接种疫苗,配合医护人员,自觉做核酸检测。从而使学生敬畏生命,学会对自己负责,对周围人负责。
爱祖国,勇于承担责任。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以钟南山、李兰娟等广大医务工作人员他们奋战在抗疫最前线,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舍生忘死,奋勇逆行,为中华民族筑起了生命安全防线,展现了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抗疫篇章;人们军队逆行而上;不计其数的志愿者辛苦付出。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挺身而出,彰显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据此,笔者精心设计网络主题班会,让学生结合自己所见所闻,表达感悟,深切缅怀英雄,致敬英雄,让英烈传递出来的新时代革命精神照亮自己前行之路。通过写慰问信、绘画、手抄报、爱心卡等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勇于承担责任,把家国情怀种在心里。教师教育和引领学生认识疫情、防控疫情,在战“疫”中历练、成长。
四、从生活实际出发,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更多的是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生活融入课堂,让课堂再现生活。在教学《家乡的名片》相关知识点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点记忆更深刻,理解更透彻,笔者就借助了信息教育技术(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一个熟悉的生活情境,以动画+视频+图片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为学生播放了一段全国各地的“代言事物”。然后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活动,说一说自己家乡的特色产品,可以是吃的,也可以是历史遗迹,还可以是玩的。实践证明,这样的生活化学习氛围的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快速地将精力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借助走一走,看一看,查一查,问一问,访一访,画一画,说一说等各种新型课堂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些生活中学生常见的歌谣、图片、自己的故事引领学生发现了美;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接受大自然美的熏陶,感受生活中的美好,真切体验家乡之美,由衷热爱每一寸土地。
作为教师,我们要用“道德”浸润学生内心,用“法治”呵护儿童成长,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细节中捕捉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利用鲜活的人物和事例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让孩子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心去触摸、去感悟生活,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学会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才能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