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2000字左右 篇一:
在关于建国前那段历史的许多通讯稿和评论文章中,常常可以看到一句话:是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虽然潜移默化已经认定了这个观点,但有时我还是心存疑惑,为什么我们的选择是社会主义?要想搞明白这个问题,就不得不去找一些史料来对照学习,但是历史书上的高度概括化的资料不够深入,长篇累牍的大部头史料又让我望而却步,于是我便找到了一本或许可以解答我的疑惑的书:埃德加·斯诺著的《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
本书主要记述了作者埃德加·斯诺在1936年6月至10月游历红军陕西大后方的见闻。在这几个月中,作为第一名进入陕甘宁边区的西方记者,埃德加见到并采访了多位著名的共产党领导人物——这些名人不单单是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更是在当时国民党的通缉令上赫然在目。更重要的是,他记录下的当时边区军民的生活,不仅为当时外界的人打开了一扇了解共产党的窗户,让人们对国民党口中的“共匪”有了更为真切的了解,也为后世研究当时的历史留下了重要的资料。这本书最可贵之处,就是在经过了作者记录和当事人的修正后,可以最大程度地用一个客观的视角看待当时国内的情况和共产党的存在。
埃德加·斯诺在陕北边区采访期间,正值红军完成长征。在革命区内,土地贫瘠,物资匮乏,缺少工业化的设备,军民只能自给自足,还要担心不时前来的国民党民团和轰炸机。在革命区外,国民党已对这支队伍进行了五次大规模围剿,可能有红军的地方就会被国民党军队翻个底朝天,城市里的先进分子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日本侵略者已占据了东北大片土地,而在“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下,日军在中国的土地上依然无所畏惧。在国际上,共产国际把重点放在了苏联的内部建设,无暇顾及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英美德意等发达国家则为国民党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在这种情形下,红军依然保持着高昂的精气神和不俗的战斗力,还得到了边区人民,乃至全国大多数农民、工人、学生等的大规模拥护支持,让国民党方面不敢无视。即使是这样悬殊的力量对比下,共产党都在群众中受到了绝对的拥护,可以看到,选择社会主义,选择共产党是民心所向。但究竟为什么共产党在物质条件如此贫乏的情况下队伍还如此壮大,为什么社会主义在当时的中国这么受欢迎?【www.xiandiaoyu.com】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在北伐战争后,军阀林立的场面结束,国民党逐渐掌握了大权,为了稳固统治开始了对先进分子的迫害。长年累月的战争已让国库空虚,民生凋敝,为了维持军队和政府开支,国民党政府及各地行政官颁布了一系列苛捐杂税。引用书中的话,“陕西的农民(显然不包括地主,因为他们‘一般免税’)所付土地税和附加税达收入的百分之四十五左右,其他捐税‘又占百分之二十’……民团的维持费达地方政府总预算的百分之三十到四十……正规军的维持费占去了甘肃、陕西两省收入的百分之六十以上”。这种情况下,广大贫下中农不得不将自己手中的土地卖出,甚至于卖儿鬻女。一旦他们这么做了,就会失去经济来源,以至于填饱肚子都只是奢望。加上自然灾害等的影响,每年饿死的人不计其数。
对比之下,在共产党经过的地方,“在新区中第一年就取消了一切租税……在老区里,只保留一种单一的累进土地税和一种单一的小额营业税(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其次,他们把土地分给缺地农民,大片大片地开‘荒’——多数是在外或在逃地主的土地。第三,他们没收有钱阶级的土地和牲口,分配给穷人……不过不论地主或富农都有一份自己有能力耕种的土地。在不缺地的乡里……地主和富农的土地实际上一点也没有没收,分配的只是荒地和在外地主的土地”。这样的对比下如何做选择,相信已不需要赘述。哪怕短暂地抛开其他所有因素,单单是能让农民有地种,有饭吃,有房住,有衣穿,共产党就已经赢得了他们的绝对支持。
虽然取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但是在装备劣势的情况下,红军又如何能打赢一场场与国民党军队的战役呢?这里,共产党领导人的军事才能就显现出来了。在人数、装备都不占优的情况下,红军放弃了阵地战和大军团作战,而是采用游击战术为主,所谓“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如果正面交战不占优势,那就在敌军移动、休整或防范不严时,用小规模部队对敌人战线上的要害进行侧翼奇袭。而在平时,红军就像一粒种子,只要有人的地方就可以生根发芽。只要红军和群众在一起,就可以在当地构筑起情报网来应对敌军,也会有源源不断的兵源。每到一个新地方,红军都可以迅速与群众打成一片;要从一个地方撤离时,由于没有辎重,所以动作也很迅速。也许正因为忌惮红军这一点,后来的国民党军队将所有红军落脚过的村落进行了大清洗,当地人民被迫搬离或被迫害,而物资都被洗劫或破坏,这也进一步加深了国民党与人民之间的矛盾。
除了适应自身情况的战术,军纪和思想建设是另一个使得红军坚不可摧的要点。在不作战时,战士们每天都有军事训练、政治课、识字课、运动、唱歌和小组会等活动。每一个连和团都有“列宁室”,战士们可以在这里通过土制的模型研究战术战法,可以在识字角展览自己的学习成果,可以在墙报上读到国内外新闻和各类通告,还可以在红栏和黑栏里开展对其他同志的表扬和批评。平时的生活中,红军上下级一视同仁,没有特权,让大家心往一处想;而一系列活动,则让红军战士们坚定了自己的信念,确立了共同的目标,让大家劲往一处使。战术和政治的双重加持,让红军成为了一支所向披靡的军队。
在埃德加对毛泽东、周恩来、贺龙、彭德怀、徐特立、朱德、徐海东等当时共产党领导人的访谈中,我不难看到当时环境对人的压迫。可以说当时大多加入共产党和想加入共产党的人都经历了或者正在经历水深火热的生活,而压迫他们的多是地主、老板、军官等有产阶级。成千上万穷苦人民本可以革命反抗,但是因为没有统一的思想和集中的组织,无产阶级的力量得不到发挥。俄国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送入中国,一群先进青年看到了它在中国生根发芽的可能性,便成立了共产党,将广大人民组织了起来,星星之火这才有了燎原之势。
在这本书里,除了红军的骁勇,人民的拥护,我还读到了共产党人的真实。毛泽东既“对于工作事无巨细一丝不苟,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有着一种在必要时候当机立断的魄力”,也“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彭德怀“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而在和小孩子一起的时候,他也会“认真地向他们讲政治和他们个人问题……把棉衣披在坐在他身边的一个小号手身上”;朱德在外界传言中“四面八方能够看到百里以外,能够上天飞行,精通道教法术”,在军队里则“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天性极端温和”……
每每当我把自己代入到这些场景中,我都感觉自己在与历史对话。站在对面的仿佛不是开国领袖,而是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龄人。他们爱笑、爱玩、爱唱歌,他们乐观、积极、有喜恶。他们看起来与普通青年无异,但选择将中国乃至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未来扛在了自己的肩上。而让他们义无反顾踏上这条路的,就是拯救中国的理想信念。也正因此,我们才会在十八大报告里读到:“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2000字左右 篇二:
“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轻轻合上书,嘴里却依然“咀嚼”着这铿锵有力的话语……近日读完埃德加·斯诺所写的《红星照耀中国》这本经典著作,我的心中是震撼的,坚定的,沉重的,更是自豪的!久久难以平静!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文学作品。虽然是80年前写的书,但是美国人的那股满不在乎的洒脱劲变成文字后真得很有魅力。斯诺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录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一点一滴。大到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党员和民众的言语神态,斯诺以他出色的纪实文学技巧记录了正在成长中的陕北苏区的一副立体而丰富的影像,让阅读者无不身临其境般的为之动容,一幕幕如画卷般徐徐展开。他通过搜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与革命领导人进行谈话,运用文字将这段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岁月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斯诺的语言很平实,他没有添加过多的修饰性的词汇或者一些美化的文笔,即使朴实无华,但他笔下的人物却有血有肉,带着鲜明的特点。他记录了一些革命领导者的事迹,如毛泽东、周恩来、贺龙、彭德怀等,对主要的历史事件也进行了叙述,如苏区教育(比如红军大学)、人民抗日剧社、长征、西安事变等。正是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对当时国民党政府的暴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横亘在漫漫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有了更具象的把握,对立志救民于水火、避免我亡国之祸的革命先驱更加心生敬畏。历史的脚步,在这里驻足;革命的航船,从这里起航。往事随着时光渐渐淡去,而红军的精神却永远被历史铭记。
在读完这本书后,纪实文学的真实性深深地打动了我,红军的精神更是打动了我。我最大的收获是:我明白了“红军为什么能取得最后的胜利”的原因。
首先,红军纪律严明。在记叙的采访毛泽东的章节中,就曾提到过红军的纪律,比如“一、上门板;二、捆铺草……”虽然关于红军日常生活的纪律只有短短八条,但将士们还是每天背诵。另外,毛泽东等红军军官也定了三项准则,让将士遵守:“第一,对敌人要斗争到底;第二,要武装群众;第三,要筹款帮助斗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纪律、守则;正是因为有了红军的每天背诵,严格遵守;才成就了这样一支军队,才成就了红军最后的胜利。
其次,红军战士们团结一心。他们始终坚信团结就是力量,击败红军中的一个人或许很容易,但击败一群团结的人却是不容易。在读《红星照耀中国》的时候,我总能感觉到一种向心凝聚力,或许有的人参加红军是为了自己的家人、妻儿;或许有的人是为了救国;但,他们的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解放中国。而且红军里不会发生内斗,要说几个士兵打起来那也只是开开玩笑而已;而国民党却不同,或许那些国民党士兵只是蒋介石和那些上位着用来争夺权利,满足自己私欲的工具。而红军却是一群出生入死的好兄弟,哪怕是总司令也好,参谋长也好,吃的住的都是一样的。这样的红军,又怎么会不团结呢?
最后,红军很得民心。不管是从红军的日常生治、作战以及真极事态展来说来都是十分令人敬佩。光是靠那八条纪律中的几条来说,都足以让老百姓们对红军有好感,比如“六、和农民买卖要公平;七、买东西要付钱……”就连在红军长征途中那些少数民族们也是对红军心服口服。这可比那些一占领欺压百姓的军队好多了。同时,红军的得民心,可不仅体现在对老白姓方面,还体现在对敌人的态度上。在红军与张学良军队打仗的时候的“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和“同我们一起打回老家去”的口号也是影响到了东北军的全体官员。这也促成了张学良军队与红军的合作。
时光在记忆的长河里不停的轮回,记忆在前世今生中不停的交汇。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红星照耀中国》让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及其所经受过的苦难、牺牲,今天的幸福来自昨天的奋斗,多少人的流血才造就我们今天的辉煌。历史是沉痛的,幸而这种情况不会再次发生,党领导下的中国日益强大,但是,昨天的硝烟虽已散去,鲜血虽已干涸,这段历史却该永远保存在后代子孙的记忆。了解过去,才能更加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这种伟大,将会给中国带来新的辉煌。正如斯诺所说的那样:“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全世界。”
“读史使人明智”,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周年之际,中华民族复兴之时,读《红星照耀中国》,不仅让我们重温抗日战争那段非凡的历史,领略真实鲜活的红色中国,更能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并成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原因。我们应该去学习他们骨子里的那份对初心的坚持,去继续着属于自己的一段“红色之旅”。
重温这传奇的经典,回首那传奇的时代,我为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而骄傲,让我们不懈努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让我们跟随四名领诵员一起宣誓:新的百年,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2000字左右 篇三:
《红星照耀中国》是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文学作品。作者埃德加·斯诺是美国著名记者。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和他们的真实生活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并根据采访梳理了长征的脉络。他向全世界说明了红军是一个真正的可以救国的组织。
第一章讲述作者对红色世界的好奇,开始深入苏维埃红区的冒险,去探究苏维埃共和国、红军、共产党的秘密。并且讲述了张学良和杨虎成与共产党达成一致搞日协议的原因和经过。第二章讲述在进入红区的路途上被白匪追逐的经历,并讲述了国民党通过“民团”这一组织对地方的统治和镇压政策。介绍了周恩来及贺龙的人物生平事迹以及他们人物形象和性格。介绍了许多年轻的红军战士们因为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而参加红军、热爱红军的故事。第三章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给作者的初步印象:健康、质朴纯真,有幽默感、精明、精力过人,是一个颇有天赋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谈到了共产党的基本政策是反帝反封。红军大学开展的各项课程以及红军剧社开展的宣传工作。第四章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的人生经历、思想变改以及成长为红军领导人的过程。第五章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过程。着重记叙了第五次大围剿,以及长征中强渡大渡河、过大草原等艰难英勇的事迹。第六章讲述了刘志丹开创西北苏区的历程,西北大灾荒和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苏维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货币各方而政策。第七章讲述了普通农民对红军的拥护,对苏区工业的繁荣以及苏区工人身上具有的乐观活泼的社会主义工业精神。第八章讲述了作者深入到真正的红军内部,了解他们年轻、精神饱满、训练严格、纪律严明、装备出色、政治觉悟高,才使得他们成为铁打的军队。并且讲述了促使司令员彭德怀走上革命道路的悲惨童年经历,以及他独特的个人魅力。红军采用游击战术的原因和策略。红军战士健康丰富的生活。第九章讲述了共产党军事领导人徐海东的人生历程以及中国残酷的阶级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杀戮和苦难。讲述共产党团结回族人民抵抗压迫者的策略。第十章讲述了红色中国的少年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代表着中国的希望,讲述共产党为建立统一战线所做的努力以及革命领导人朱德极其杰出的领导才能和个人魅力。第十一章讲述了在敌人封锁下的保安地区,红军丰富多彩的生活。讲述了俄国对于红色中国的影响以及德国顾问李德指挥作战时出现的失误及其原因。第十二章详细记述了“西安事变”的具体经过、结果,以及对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影响。并分析了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复杂社会背景、面临挑战及其终将取得胜利的原因。在《红星照耀中国》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共有三处地方。
第一处是关于作者讲述毛泽东同作者口述他的事迹和红军们的事迹的那一处。在那一篇里,毛泽东讲述了非常多关于他的少年时期和刚入革命的时期,以及红军们战斗的故事。作者同时用了人物形象描写刻画出了毛泽东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和做事风格等等,我从中发现了毛泽东是一个没有架子,和蔼可亲老实忠厚的人。在这里作者的描述和我眼中的毛泽东是没有两样的。但是作者描写了一处细节是毛泽东会在作者采访他的时候不拘小节的做一些好像农民才会做的事情,看起来好像有失礼节,但其实这才是毛泽东最贴近生活的样子。他不是向我们后人了解到的英勇无畏的神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甚至可以称他为一个普通的农民。我知道毛泽东是一个无产阶级,所以他的出生他的经历可能不像孙中山那么的美好。可正是因为他最贴近人民群众才会让人民群众相信他愿意相信他会改变历史,成为新中国的开创人才会让红军们那么的信任,他信任他会带领他们走向胜利,所以所有的人就算是毛泽东也不会是百分之一百的完美,他会有令我超出想象的时候,他也会做一些让我觉得不可思议,且不应该是他一个领军人该做的事。但是我对他的认识还是太片面了。我所以看到这几篇我才真正的意识到,了解一个人并不能真正的完全的了解他,因为我不是那个时代的人,所以也不能用多么高尚的词来形容他。是《红星照耀中国》让我明白了,所有的人都不是,只有单单你看见的那一面的。
第二处让我印象深刻的片段就是红军战士们的生活那一小篇。让我感触很深,我了解到,他们最真实的饮食、起居、学习的东西、集体的游戏。他们每个人的生活好像都很充实,但每个人都是命悬一线的;虽然他们的日子不算美好,但也是苦中作乐的。但我一想到总有几个在半夜熄灯后睡觉的时候想家想得辗转反侧我的心就隐隐作痛;他们也是父母的、孩子孩子的父母,但我总喜欢泛泛而谈的把他们称为“民族英雄”和“时代的奉献者”。但现在我才意识到,真的不够!在那个每个人都想陪伴家人、得过且过、苟且偷生的时代里,没有人能够站出来去“送死”的人、当一个好像没有他们时代也不会改变,战争依旧继续的“小人物”。但我看到了红军就说明我们中华子孙的满腔热血不会被熄灭。他们必须在最艰苦的环境下干最危险的事情,是当时全国世界军队中最紧张最艰苦的,但他们依旧很优秀,没有任何人的内心失去那股积极向上不畏艰苦的劲。当我知道有些红军不识字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就算他们不识字,但他们的脑子里有“革命觉悟”的印子。“红军不怕远征难”,我到现在才真正明白这句话的意思:那个“不怕”是要有多么大的信念和意志,那个“难”又是我们如今多么无法想象的艰难困苦。红军是那个时代的救赎者,可他们自己却把一生奉献给了革命,他们每个人都是民族英雄,从不是个人。
第三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红小鬼”这一篇文章。在文章中大多数都是十岁左右就参了军。在那个年代十几岁的孩子就会想去参军,并不是因为红军需要小孩子(而)去压迫他们、逼迫他们参军,而多半是父母送他们去参军,他们心甘情愿自愿地甚至是偷偷地跑出来去参军。那个年代他们那么小的孩子却懂得了这么大的道理,懂得了为国家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的道理,懂得了谁对我真正的好我就要参加他们一起做为人民好的人的道理。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自己过得不好,就算衣服不合身、生活环境不卫生,他们也不会想去偷偷地逃跑,不会想去放弃。他们对红军似乎是一种崇拜,或可以说是一种信仰,他们或许也想成为自己崇拜敬仰的人那样。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希望,我看到了中国那个时代的希望。“红小鬼”是一群我们像我们这么大的孩子,现在我们拥有快乐且幸福的童年,而他们却只能在硝烟中生活在劳累中入睡。虽然那时人民互帮互助、红军们团结一心,但我还是不禁为他们有些惨淡的童年感到惋惜,但同时他们也拥有最珍贵的童年,因为他们看到了中国从落魄到崛起。无论怎样在那个时代为革命献身过一份力量的人无论老少或男女都是英雄,都应值得被尊敬。
读完《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我感慨先辈们为革命为中国做出的奉献;我哭泣当时的红军战士们的艰苦战斗和艰难生活环境,以及和现在生活对比出的艰辛;我了解到红军最真实的一面和领导人员了更多的生平经历和人物形象。这本书让我更多的了解到了关于红军的种种。让我不再片面地认为毛泽东就是时代的神;让我更多的了解到了红军也不是所有人都不沾染不好的东西;让我了解到就算是十几岁的孩子,心中依然存有想为国家出份力的信念。《红星照耀中国》没有把任何一个伟大的人物写成神,他们都是最普通的平民,有的甚至放在人群中都认不出他们。但他们也确实都是最勇敢的英雄、是整一个时代的英雄!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2000字左右 篇四:
《红星照耀中国》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公正、客观的记录了作者在苏区及路上的所见所闻,让我们看到红军如何发展自己的队伍,如何巩固政权,他们为何能取得老百姓的支持,为何最后是他们而不是别的政权取得了胜利。这本书对红军生活和战斗的全面描写,让我们认识到土八路“不土”的一面,更见识了红军领袖尤其是毛泽东主席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让人由衷的佩服。
这本书深入浅出的写作特点使我这样的历史盲看起来也毫不费力。我学生时代就因为记忆力差而特别讨厌背书,尤其讨厌背历史中的年代,所以我的历史极差,这本书应该是我读的为数不多的历史读物。但是我仅用几天时间就把它读完,并使我对这段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相信我会带着许多疑问继续去了解这段历史及其中的人物。
对我来说,这本书应该算是中国近代史的科普读物,它改变了我对红军的许多错误印象,还激发了我对这段历史的兴趣。
由于无知,所以我对红军有很多错误的印象。比如,觉得八路军就是“土”,人员“土”——大多都来自最基层的人民,装备“土”——自制的武器都是落后的装备,而且思想“土”——想当然的以为他们的思想也很“土”,军事理念更“土”——不就是村庄、铁路、山上打游击么!这些未经思考的观念来自于极少的课本知识和影视作品,而且很少改变。但是,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土八路一点也不“土”,他们有严明的纪律、丰富的业余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以及富有成效的思想教育活动。再回过头来想一想,游击战是中国人民因时因地发展出来的一种卓有成效的作战方式,绝不能狭隘的认为它是落后的。至于八路军、红军严明的纪律,以前上学时课本上就有专门的介绍,只不过是以往我自己一叶障目、以偏概全,造成了错误的认识。不仅仅是这些,红军战士在不战斗的时间里都干什么?他们的业余时光如何度过?他们进行文化课学习,体育竞赛,更重要的还有思想政治课,进行党的思想学习,尤其是新入编的部队和红军战士,必须先进行思想改造。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细想来却觉得极为合理,一方面文体活动,有利于战士们战斗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让正处于青壮年的战士们把精力用正确的方式表现出来。
不仅如此,通过这本书,我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经济及教育的发展状况都有了一些了解。陕西苏区之所以能发展壮大,除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还跟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因为当时的社会可以说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么,在这样的条件下,基础人民的武装运动靠什么呢?没有吃穿,红军自己开荒种田开办工厂;没有枪炮,红军靠从敌军缴获。他们不仅自己参加劳动,还发动群众到工厂里做工。红军的工资特别低,从普通士兵到指挥官都是如此,而且他们的军备用品主要靠敌人供给。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红军为什么能够坚持这么多年?那就必须看看他们的领导者,比如毛泽东、周恩来和彭德怀等人。
有人说“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去治愈”,但是看到这些领袖如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他们的童年也都不快乐,甚至是充斥着流浪、毒打、幼年丧母、缺衣少食等等这些不幸,但是他们并没有一味的沉溺于小我的得失,而且在青年时代就将小我慢慢转变成大我,为了国家兴亡,为了百姓疾苦而求索。这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什么启示?从书中我找到一些答案。比如他们爱看书,从历史中接受教训,并且通过书籍接受进步思想的熏陶。而且他们他们早早的进入社会,在实践中感受到社会现实的黑暗有关系,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责任感。
人民领袖毛泽东,他童年时代及青年前期的成长就深受书籍的影响。少年时期,中国古代传奇小说的阅读经历对于他性格中的反抗意识的形成至关重要。青年时期,大量进步书籍的阅读又使他的思想不断成熟,在他人生的迷茫期给他指引方向,使他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而共产主义的书籍也直接促使他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
同时他关心社会现实,积极投身革命运动。十三四岁毛泽东主席就开始关心社会现实,动荡的社会中穷苦老百姓的遭遇深深刺激着他,使他投身革命,企图解救灾难中的国家和黎民。我从毛泽东的成长中看到读书的重要意义,在一个人迷茫时书籍给他指路;坐井底时书籍给予人广阔天地;我还看到实践的意义,当你遇到问题时,当你觉得环境糟糕时,别抱怨,脚踏实地的去做,然后改变它。正所谓“天下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之大事必做于细”。
图片
书中的这些内容还激发了我继续探求的欲望: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共性的因素,能让一个人舍弃小我,成就大我?这对我们教育孩子有什么启发?不仅如此,关于长征的历史我也很有兴趣:红军在长征途中都经历了哪些磨难,又是如何度过难关的?这段经历对个人和历史有什么样的意义?长征时期国民党军队又在干什么?他们对长征有什么样的看法?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是如何形成的,他的军事才能在一次次的战斗中是如何发挥的?我都想从别的书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