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精选8篇)

2022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精选8篇)
时间:2023-05-04 10:50

  202x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一: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版)》出版后,我进行了认真学习,通过对比2011年版本的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标准对教师如何教有了更具体更细致的指导,下面谈谈以下两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新增了核心素养内涵。2022年版本的课程标准对于什么是核心素养作了具体的界定,分为四个部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新。这给我们教师在组织设计教学内容上指明了方向,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围绕这四个部分创设真实的语文情境,能有效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第二,新增了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是指在真实情境下,确定与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人文主题,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根据各个学段特点,学习任务群分为三层,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两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这也是今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方向。

  经过研读,我发现新课标的理念实用性更强,更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也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的熏陶作用,再也不只强调语文知识结构的完成性与系统性。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艺术,是一切艺术中最广泛、最复杂、最崇高和最必要的艺术。”因此,要搞好教育,就要不断地学习。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我们要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更新理念,优化学习氛围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需要创造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从以往传统的传授者变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学生一同建立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在讲授叙述类课文时,教师可以让部分学生以小品的形式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角色,从而创设一个形象、生动的情境,不仅使学生很直观地了解课文的精髓,而且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活跃课堂氛围。这种方法能将死板的文字变成一个个跳跃的生命符号,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xiandiaoyu.com[

  另外,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也就是在课堂开头就向学生抛出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这种方法是指通过问题带动学生学习,使学生有目的地听课,从而找出问题的正确答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将语文学习与教学看做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考和质疑往往是紧密相连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例如,《金色的鱼钩》中有一句指导员说的话:“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句话的容量大,课文的整个情节都围绕他展开的。学习此句时学生提出:为什么称老班长是“上级”“保姆”“勤务员”?这个问题很大,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学。我首先让他们弄清“上级”“保姆”“勤务员”的本意,明确老班长在过草地时肩负着什么任务?在草地那种特定的环境中老班长是怎样完成他当“上级”“保姆”“勤务员”的任务?然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老班长的具体言行。他到处找野菜,挖草根,洗衣服,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做鱼钩钓鱼,做鱼汤给病号吃,而自己却忍饥挨饿,还不许告诉别人,用实际行动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三个病号,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最后让学生透过老班长外表的描述,体会他舍己救人,对革命业无限忠诚的崇高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对老班长的认识从表面深入到实质。学生养成大胆质疑,主动解疑的习惯,就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适时激励,树立学习自信心

  《学记》中有句名言“教育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其含义是,教育的作用是发现学生的优点,克服孩子身上的不足,使其消除自卑,对自己充满信心,让别人对自己充满希望。我们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自信心不足已成为影响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主要因素。为了更好地疏导学生的自卑心理,不断增强自信心,我们主要采取以正面表扬为主的评价方式。采用激励法无疑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有效手段,常用的激励手段是即时激励法。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影响学生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微笑的表情、赞许的手势、表扬的话语都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使之转化为强烈进取的学习动机。激励法既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也可以在科学活动、个别辅导等各种教育活动中使用。

  四、设置情境,提升学习兴趣

  如何调动学生上课时的积极性,这是广大一线教师一直积极探索的问题,对于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学生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只有让他们的情绪跟着文章作者的感情起伏,才会使他们的精力完全投入到课堂中去,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当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及时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五、善于反思和总结,积累教学经验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闪光的做法、独具匠心的设计,但却如过眼烟云,没有积累下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因此,教学中要善于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最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一线教师任务重,时间紧,平时教学中的得与失往往在一霎那间忽闪忽现,如不会利用时间就难于捕捉到那些闪光的东西。没功夫理会,常常使教学失误恶性循环,教学智慧转瞬即逝,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本次培训学习,给我们教师创造了良好的机会,有充裕的时间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给教师回顾反思的平台,知得失,识是非,又能更好地交流沟通,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新时代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将义不容辞的肩负起时代的使命,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全面落实培养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时代新人。

  202x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二:

  [摘要]预测策略的实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脉络,促进其阅读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本文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为例,通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预测策略的实施,从对教材内容加以拓展,推动预测的真实发展;有效把握预测契机;对不同结果进行辨析,促进预测质量的提高几个方面阐述了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中预测策略落实的方法。

  [关键词]单元整合;预测策略;拓展

  预测策略是部编版语文教材当中所设置的较为特殊的学习单元,即阅读策略单元,同时依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依照不同的层次梯度加以呈现。在对该单元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对单元进行充分整合的基础上,对学生予以指导,采用预测的策略和步骤,在每篇文章的学习过程加以有效分解,从而对预测策略层层深入落实,达到在单元阅读教学中对预测策略有效运用的目的。本文基于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对小学中年级语文基于单元整合,落实预测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目的在于更好的基于单元整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加以培养。

  一、拓展教材内容,推动预测真实发展

  故事情节的不可知是确保预测能够真实出现的基础,然而教材中所做出的呈现成为了既定的事实。因此,作为老师来说,在其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教材的编排,对教材之外学生未曾阅读过的书目或是文章进行拓展,从而做到阅读的同时进行真实性的预测,而非单纯为了与教材和老师相迎合所做出的假预测。

  1、篇章导语目标引路

  三上教材中预测单元的篇章页导语,起着单元目标导向的作用。上部分文字“猜测与推想使我们的阅读之旅,充满了乐趣”,是明确的阅读策略,即预测策略,它主要指读者根据有关信息对文本的情节发展、故事结局、人物命运、作者观点等进行假设,并寻找文本信息来验证,不断推进阅读。下部分文字,提示我们学什么:顺着故事情节猜测,学习一些预测的基本方法,尝试续编故事。篇章页导语点明了阅读策略,细化了操作内容。老师不仅要自己读懂,还要带着学生一起读懂,获取策略单元学习的金钥匙。

  2、精读课文提供示范

  叶圣陶老先生所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单元的精读课文都具有示范和指导作用,文中采用了旁批、泡泡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梳理、掌握阅读策略。教师在对课文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可利用与学生语言相贴近的经典文学作品或是童话故事,开展预测策略方面的练习,使学生在对这些文章进行阅读或是倾听的同时做出预测。使学生可以对更多的书目进行阅读,是部编版语文教材的核心理念。例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课文采取的是“三段式”模式,即对一件事情的发展通过反复3次才可以达成,或是经过3个相似的情节单元对一个完成的故事做出叙述,进而让故事情节能够更为丰富和有趣,让人物形象刻画的更为生动和鲜活。基于此,老师可以结合前面的段式构成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其对课文做出续写。结合小学三年级学生身心和年龄特征与单元文本统一性的原则,教师可以选取北师大三年级上《七色花》这篇文章巩固,引导学生一边进行阅读一边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做出预测。例如,“当珍妮将黄花瓣撕下进行许愿的时候,她的愿望是否实现了呢?”“当最终只有下一片花瓣,珍妮会做些什么呢?”

  3、课后习题加以拓展

  除精读课文之后,我们也不能忽略课后习题。例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课后第二小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旁批例如在《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这篇课文的课后习题当中,设置了看题目猜故事的环节,而编写者所列举的《夏洛的网》以及《帽子的秘密》等文学作品都是课后让学生运用预测策略加以练习的较好素材。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单元交流平台这部分,对学习感受进行互相分享和交流,对预测策略进行继续应用。这样当学习完一个单元,等于对相当于教材几倍的文本资料进行了学习,通过对预测策略的不断拓展、练习以及运用,不但可以更为真实地落实预测策略,还能够达成还学生们多阅读的目标,一举两得。

  表一:《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课后习题

  二、有效把握预测契机,推动预测真实发展

  预测策略得以实现最为重要的基础就是要在恰当的时机做出预测。作为教师而言,可以基于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认知状况,采用容易引发学生进行思考的情节、图片或是题目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大胆预测。

  在学习预测后,我们让学生利用略读课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练习预测。

  1、练习设置预测点。《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我们可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接下来可能发生什么事情?”,边读边猜想,模仿精读课文,在有预测的地方做旁批。故事情节多次反复,预测并不难,重点在于练习根据文章题目、插图、内容等设置预测点,边读边预测,结尾处的省略号也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猜想空间。

  2、练习寻找依据点。如何捕捉重要信息,抓住关键词句进行预测,是重难点。教师可延续精读课文的方法,让学生在细节处、情节变换处、新角色出现处、表达重复处等进行猜想,寻找预测依据点。利用表格进行梳理:

  表二:预测依据

  再让学生利用上节课学到的句式表述:“当我读到,我就猜想到,因为(依据点)”既找出预测依据,又呈现思维过程。

  此外,还可以有效融合课后习题以及旁批等资源,使学生在预测当中真正的养成预测意识。例如,在对《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课文加以导入时,教师就可紧密围绕题目中的“总也倒不了”这个关键词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大胆猜测为什么老屋会倒不了呢?这时,学生们会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原因做出猜测。而当学生在阅读到老屋对母鸡与小猫分别提供了帮助以后,教师还可以继续对学生引导,使其针对这两个故事情节和结构猜测,接下来的故事会怎样继续呢?还有什么动物也来让老屋提供帮助呢?它们会让老屋提出什么请求呢?老屋到底能不能给他们提供帮助呢?老屋到底倒下了吗?——在学生通过之前的阅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认知后,语文老师就可以结合学生在揭晓题目后产生的好奇之心以及积累的认知基础,对学生的预测及时加以引导,使其可以把所取得的经验与知识巧妙地转变成后续预测的基础。反之,假如教师无法对学生预测及时进行引导,就可能失去最佳的预测时机。

  三、辨析不同预测结果,促进预测质量提高

  预测策略的实施,表示学生在对阅读进行理解的同时做出的猜想和预测,为了确保预测的质量,作为教师来说应该对学生的预测结果加以正确的指导,从而让学生对预测结果形成正确审视的能力。这不但能够使学生意识到预测是一种具有有趣的阅读策略,同时还可以在对阅读体验进行享受的同时,了解自己在猜测应该遵循的根据,了解预测的方向,假如自己的预测不能和课文内容相符时,就要对两者做出辨析和比较,从而及时对预测进行调整。

  例如《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这一课,当学生发现预测和内容有差异时,要练习如何修正猜想,在教学这一课中我设计了两次修正环节。第一次是整体阅读文本后,让学生修正仅凭插图和题目得出的预测;第二次在续编故事后,让学生与原文结局对比,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我没有想到”,以修正自己的续编。经历这样“练习预测—寻找依据—修正预测”的过程,能触发学生更深刻的思辨力。

  结语:总之,为了更好地基于单元整合,落实预测策略,作为语文教师来说应该对教材内容加以拓展,推动预测的真实发展;有效把握预测契机;对不同结果进行辨析,促进预测质量的提高。

  202x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三:

  近期,根据工作室及课题组的安排,组织全体老师认真地在网络上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学习后,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的研究和收集。

  在教学实践中,应力求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一、在识字教学方面

  低年级识字教学是一项比较困难的教学活动。新课标对学生的识字量和写字量,不要求急于赶进度,先要在学生写字姿势、写字习惯和规范意识上下功夫,而且必须抓紧抓实,持之以恒。作为教师一定要在儿童识字起步阶段就通过多种途径、利用多种方法来优化识字的途径充分调动起儿童识字的兴趣,才能达到识字教学的目的。如何把这么大的识字量落实下去呢?经过这次的学习发现我们教师在“认识”和“学会”两项要求的把握上出现了一些混乱。“会认”的字只要整体上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就可,不需要做任何的字形分析等一些拔高要求的举措。我们要明确:新教材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识字量,目的是让学生尽早进入提前阅读,也就是说,识字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阅读。大量的生字在要求会写的时候还会出现,根本无须过早地进行分析,这样就可减少大量的识字时间,更好地用于课外阅读。如何有效地让学生认得准,记得快呢?就要灵活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字,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式巩固识字。

  二、在写字教学方面

  教学低年级学生写字是一项比较困难的教学活动。现在,我们很多孩子的写字姿势、写字习惯、写字质量都存在很大的问题,而我们很多教师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只要把字写正确就行了,只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其他的问题是小问题。新课标要求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

  三、在阅读教学方面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学生读书的时间少,对内容的理解就不够深入,即使老师讲得再动听也是事倍功半,因为我们不能代替学生也无法代替学生,只有让他们通过读去感悟才能真正体会。

  四、在习作教学方面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真正体现我手写我心。“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言发展规律。写作课程的设计,写作教学的过程,都要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关注写作过程的愉快,让他”愿意“”高兴“”能够“”容易“进行书面表达。就如专家说的那样,给孩子一百分的作文那又如何?只要孩子愿意学、乐学,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总而言之,通过本次的学习,我学到了不少东西,对我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202x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四:

  由“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想到的——课程理念学习心得

  随着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的变革,语文课程标准理念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教师专业发展更应关注实践性知识的获取。教师实践性知识需要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生成、内化并发展。在教师知识的情境性指引下的语文课堂,目的在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升思维能力,达成核心素养,教师则可以达成知识的转型升级。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关注实践性知识的习得,而实践性知识的习得主要依赖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发现、辩证地吸收。教师知识的情境性体现为教学课堂上生成的教学机智。

  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的学习任务,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注重在“做中学”,在特定教学情境中生成新的实践性知识。通过创设情境,有现场效果呈现,有评价反思跟进,带有鲜明的研究色彩与实验特点。教师则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将研修心得内化为适合自己的实践性知识。

  但并非所有的日常教学都能营造教学情境,典型的教学情境则需要教师精心营造。语文课堂中典型的教学情境有话语的交锋、思想的激荡和情感的共鸣。

  不久前听过一位教师讲作文指导课《如何选材》,以问题链接设置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写作的兴趣。包括如下环节:(1)学校现在要拍摄宣传片,从师生中征集拍摄内容和拍摄画面。(2)节选保留画面,预估拍摄时长。(3)陈述拍摄思路,阐明剪裁理由。(4)拟写拍摄方案评分标准,评选最佳方案。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选材情境,寻选材之踪迹,学选材之方法,悟选材之应用。知识往往在情境中生成和显现,典型的学习情境能建构知识的盛宴,学生有所得,教师有所获。教学相长的意义即为此。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可以使得课堂教学问题化、思维化、具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情境日益复杂化,教师更需要加强理性知识学习,从实践性知识的累积裂变为教学智慧。教师专业发展是一辈子的马拉松,成为终身学习者是每一位教师的愿力修行。

  让审美创造流向学生心底——课程目标学习心得

  美的形式多种多样,语文课堂作为提升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重要载体之一,对培养学生形成审美情趣,进而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生活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一次独特的审美体验,这是贯彻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重要基石。应该如何恰当地将审美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审美,课程目标对审美创造进行了明确定义。也给教师们提供了方向。

  现以初中语文经典篇目《紫藤萝瀑布》为例,结合课程标准,感受语言文字之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途径。

  《紫藤萝瀑布》是著名女作家宗璞的散文,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的一篇经典必读课文,如何将作者宗璞的所见所感、所想所悟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审美世界的独到魅力,我们有必要对《紫藤萝瀑布》进行不同层次的审美划分。(1)感触自然之美,藤萝花的绚烂(2)品味语言之美,流入心底的触动(3)透视生命之美,品味哲理人生。

  在教学时,教师有必要对课文按照不同的审美角度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审美体验。从文章中的自然美入手,反复诵读发现语言美,跟随着作者的情感变化,体验意境之美,进而品味哲理人生,最后统筹发现文章的布局之精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合理运用优秀的语文经典课文,生动地创作审美情境,完美地诠释高雅的审美情感,以培养学生形成深切的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学生净化心灵、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从而为提高学生日后的审美创作动机打下坚实的基础。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站着读者,那边的桥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更是链接作者和读者的桥梁。审美创造是作品和读者的桥梁,通过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内涵和艺术价值,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

  美的文章带给学生美的享受,语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语言的学习与运用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提升审美创造的重要途径。朱光潜曾说:“引起移情作用的事物必定是一种情趣的象征。”紫藤萝之美,流入作者心底,美文美品,也会向学生内心的真善美深处漫溯。

  202x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五:

  本次义务教育学段课标修订衔接了高中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这一课程内容组织形态。在研读了学习任务群这一组织形态后,我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就是“按图索骥”这个成语。何为图?图便是学生脑海里对知识的框架式的理解。何为骥?骥便是学习目标,通过知识框架,将知识装入头脑,丰满学习内容,我称这个过程为“按图索骥”。老师的教导是有限的,学生的创造是无限的;课本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应学的知识是无限的;课文中感知的美是有限的,生活的美是无限的。学习任务群一改“告知”型教育,将告知化为“吸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知识的告知变为方法的传授,学习任务群的本质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是学习任务群的本质。

  一。基础学习任务群

  义务教育学段需重视基础的积累,在基础学习任务群中设置了一个任务: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在此我们需要注意,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更注重文字的积累,学习文字的用法,本次修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在积累的过程中重视梳理。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构词方法进行简单的学习,利于学生对文字有更深刻的记忆,同时也是对祖国文字自豪感的培养。最近在学习内蒙古其他盟市中考题时发现有文字变迁的题型,私以为这是一种很先进的题法,在文字变迁中发现文字的内涵,利于学生学习祖国文字。在这里我想为各位老师推荐一本文字学入门书籍,陈炜湛先生的《汉字的故事——古代文字趣谈》,本书以单个字为单位,分别介绍各字的起源及流变,语言浅显而严谨,文字诙谐,是一本文字学入门的好书。老师亦可推荐学生共同阅读,每篇篇幅简短,在日常教学中也可与同学分享,寓教于乐。

  在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一学段中强调“与人有关的”,强调认识身边的事物;第二学段强调“独立识字”,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第三学段“感情色彩”,强调字词在文章中的情感色彩;第四学段相比较前三学段提出文化内涵的认识与了解。何为文字的文化内涵的认识?我们可以与核心素养中审美创造进行联系,前三学段学会认识文字,积累文字,第四学段需要发现文字中蕴含的“美”在发现“美”的基础上,运用文字,以笔写心,表达出流畅富有美感的文章。

  二。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在本任务群中分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字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个层次。我斗胆提出三个关键词“实用”、“创意表达”、“思辨”。

  语文学科归根到底是实用的,义务教育更应该重视实用,我们需要关注到,我们培养的不是文学家,而是一个合格的可以熟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公民,故我们需要强调实用。故在教学建议上,建议教师开展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表交流和感受,2020年包头中考小作文《都是手机惹的祸》和2022年小作文《文明主题月活动》,都是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发表感想。在创意表达上,课标建议我们创设情境,整合听说读写,重视过程性表现。创设情境是我们教学中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理解何时用到所学知识,激发学生思考热情。记得上学时候,英语老师总说英语不要学习“哑巴英语”。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语文教成“哑巴语文”,重视读写,而不重视听说,故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主动引导学生大声完整自信表达,同时利用好影音系统,多种感官刺激学生语文学习热情,以实际行动带领学生感受不同的语文美。

  最后一个关键词是思辨,思辨对学生的两种素质提出了要求,一是思维方式,二是合作。若想思辨,首先学生应该具有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对一个问题能有客观的多维度的思考,同时还要合作,合作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同学互动,同时也是课下的资料收集,与现代科技的合作。

  为此,老师可创设有利于学生思考的情境,例如辩论赛,引导学生头脑风暴,不同思想相互碰撞,创造利于思辨的教学环境。

  三。整本书阅读。

  在当下的阅读环境中,整本书阅读的提出恰如其分。现代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高速化、海量化的特点,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信息的碎片化。在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甚至很难完整阅读完课文。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整本书阅读,敢于、舍得花时间带领学生阅读一整本书。

  四。跨学科学习。

  跨学科学习对我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在此之前我只在大学比较文学中对此有所涉猎,故对本部分也是摸索之中,但我斗胆提出我的看法。跨学科学习有两个维度,首先是生活维度,发现生活学习中的问题,用语言表达或者解决问题。其次是学科的跨越,语文是母语课程,更是基础学科,故语文从不是孤立的,故需要引导学生从语文中来,到语文中去的精神,用语文思维理解问题,用合理语言表达问题。

  按图索骥,学习任务群为语文教学打开了思路,语文不只是语文课堂,更不只是语文课本,她是一种思维,一种图式,语文学习即是生活的全部。

  202x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六:

  课程内容心得体会

  2022版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于是我的理解就是:学习任务群今后将贯穿我们初中语文七到九年级的课堂,成为我们语文课堂的“主角”。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性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阅读”“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我本学期执教七年级。所以就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做尝试

  初中语文开学第一课学习任务群

  任务一:姓名漫谈说语文

  任务二:感受语文的魅力

  任务三:学习语文的方法

  “任务一”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通过漫谈自己的姓名由来说说对语文的理解。同时旨在引导学生关注每个字的音、形、义,并结合三者理解自己的名字,理解家长起名时的用意。主要设计以下三个活动:

  活动一:字字落实,说说自己姓名的由来及取名的内涵及意义

  活动二:查阅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你所理解的语文

  活动三:交流分享,明确语文内涵

  “任务二”的设计是课前准备动,希望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感受语言文字的乐趣和魅力,下设三个活动:

  活动一:查阅资料,搜集有关音趣与字趣的故事

  活动二:查阅资料,搜集有关词趣与句趣的故事

  活动三、查阅资料,搜集有关有趣的对联、篇章或者历史名人趣谈的故事。

  “任务三”的设计是想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更主要的目的是学会学习语文的方法,下设三个活动:

  活动一:结合以上活动,总结你所学到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活动二:查找资料,学习名家学语文的方法

  活动三:交流分享,形成新的认知,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修改总结学习语文的方法。

  学业质量心得体会

  2022版新课标第五部分“学业质量”部分首先对学业质量内涵作解释,“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课标同时依据义务教育四个学段,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言实践活动,描述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细细品来,这恰是学段结束时,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换句话说,这也是我们老师心中的教学目标,课堂行动的方向。鉴于本人执教初中语文,故更多关注七到九年级的学业质量目标。课标中共出现42个“能”字,单纯意义理解也就是说有42个具体目标需要我们在课堂上一一实现,我仅从四个语文实践活动做一梳理。

  一、识字与写字方面——4个“能”

  1、能根据语境,借助工具书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正确理解汉字的意思;

  2、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3、能根据字音、字形、字义三者地关系准确认读、正确理解遇到的生字新词;发现并积累不同语境下具有个性化特征的词句和段落;

  4、能根据表达需要和习惯选择使用。

  二、表达与交流方面——16个“能”

  1、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到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

  2、能耐心专注地倾听、复述、转述完整准确,要点突出;

  3、能就适当的话题做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4、能多角度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特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5、能用多种媒介形式交流沟通;

  6、能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准确地表情达意;

  7、能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提取信息,概括观点,确立学习活动主题;

  8、能用流程图、文字等形式呈现活动设计方案;

  9、能围绕学习活动开展调查,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形式呈现学习成果;

  10、能利用图书馆等多种渠道获取资料,整理相关学习内容,完善自己的认识,撰写活动总结;

  11、能通过口头或书面方式,向他人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

  12、能概括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特征和典型事件,并归纳总结出一些文化现象,了解基本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13、能根据具体情境要求,选择合适的文本样式,记录经历、见闻和体验,表达感受、认识与观点;

  14、能与他人分享自己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15、能鉴他人的经验调整自己的表达;

  16、能根据需要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三、阅读与鉴赏方面——13个“能”

  1、能区分事实与观点;

  2、能提取、归纳、概括主要信息,把握信息之间的联系,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3、能利用利用掌握的多种证据判断信息的真实性与可信度;

  4、能运用文本信息解决具体问题;

  5、能区分观点与材料;

  6、能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7、能运用实证材料对他人观点作出价值判断;

  8、在阅读过程中能把握主要内容,并通过朗读、概括、讲述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

  9、能理清行文思路,用多种形式介绍所读作品的基本脉络;

  10、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

  11、能分类整理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精彩段落和经典诗文名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

  12、能从作品中找出值得借鉴的地方,对照他人的语言表达反思自己的语言实践;

  13、能通过对阅读过程的梳理、反思,总结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和方法;

  四、梳理与探究方面——9个“能”

  1、能聚焦文学体验活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围绕问题搜集资料,梳理信息,整理他人的观点与认识,概括提炼他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用于解决自己的问题;

  2、能记录探究过程,归纳概括自己的发现,条理清晰地呈现问题解决的过程,并汇集学习成果;

  3、能针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开展跨学科学习,根据需要策划创意活动,从相关学科材料中搜集资料,整合信息,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

  4、能通过多种方式获取资料;

  5、能广泛搜集信息,关注信息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6、能运用实证性材料对相关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与推断;

  7、能通过梳理、分析材料提炼出自己的看法;

  8、能有条理的列出提纲,用策划书、调查报告、小论文等形式发表研究成果,力求格式规范、内容完整、条理清晰;

  9、通过合作,能综合运用绘画、表演、创作等多种样式,开展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

  有什么样的目标就该有什么样的课堂,从教学目标的设置到课堂内容的呈现,从作业的布置到课后的评价,42个“能”将作为具体的指导标准,影响着我们的每一节课,确定着我们的行动方向。

  盯住目标看,让目标成为引领方向的路标。

  盯住问题干,让问题成为催人奋进的“酵母”。

  202x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七:

  课程理念心得体会

  与之前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相比,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论性增强,概念和新提法也增多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在课程理念方面的变化:

  一、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通过整合学习内容、情景、方法、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这意味着语文老师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语文老师需要根据语文要素对单元进行整合,语文要素从根本上说就是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我个人认为阅读策略和方法可以分为基本两类:一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阅读方法和策略,比如七年级我们要明确朗读、默读、快速阅读、精读、略读和浏览等基本的阅读方法。二是特殊文体的阅读方法和策略,比如回忆性散文、传记等文体——如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要了解文体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语言等等。

  三、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的整合。内容重视价值取向,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增强课程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另外,倡导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整合多样的语文学习形态,由单篇到群文深度地学习。仍然以鲁迅先生的作品为例,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之一是《朝花夕拾》,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推进整本书阅读。

  启读课可以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圈点勾画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推进课可以设置任务:走进典型人物。比如寿镜吾、长妈妈、衍太太、范爱农等,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实践课可以设置任务:我与鲁迅比童年,通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学习,学生对鲁迅的童年略知一二,设置情境与自己的童年对比,谈感受等等。最后可以把《朝花夕拾》编排成剧本,并且以课本剧的形式展示鲁迅成长过程中对他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这样的情境性和实践性学习,帮助学生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会浓厚。

  五、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这一点主要是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过程、审美情趣和价值立场,同时要注重评价的多元与互动,作为一线教师,课堂上更多的是老师评价学生,今后教学中,也可以多元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互动。

  课程目标心得体会

  在目标的定位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构建了素养型的语文课程目标。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

  第一个方面是文化自信。感受与热爱、继承与弘扬、关注与参与、了解与借鉴,是要我们重点培养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行为表现,希望通过这些行为表现能够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个方面是语言运用。这里面我们要关注三组名词,第一组是语感和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培养并且丰富自己的语感,进而提升语言品质。第二组是意识和能力。发展这样的一种语感和经验,学生要有自觉意识和能力。第三组是内涵和情感,感受语言文字的内涵。

  第三个方面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方面,我们更关注的是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求真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思维和语言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关注到语言的思维表现,二者是共生共长的。

  第四个方面是审美创造。关于审美创造,需关注几点:第一点,是学生的审美经验,语文学习过程中,语言文字的美以及语言文字所表现出来的生活美、自然美、思想美,帮助学生积累审美经验。第二点是审美能力。第三点是审美观念,学生的经验和能力都需要在正确的审美观念的指导下。

  学段要求里细化了四种实践活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识字与写字是基础,四个学段,根据不同学段要求进行不同的教学实践活动,四个学段又体现了新课标的连续性、阶段性。

  总之,义务教育语文教学转化思路——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现实问题。由学习任务驱动到关键能力培养再到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去提升义务教育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

  202x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八:

  在语文课程中落实跨学科学习能力——研读2022版新课标“前言”部分的思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前言”部分中提到新版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之一是“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语文课程作为我们的母语课程,其基础性、综合性与实践性不言而喻。然而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绝大部分时间我们只是单纯地讲述语文内容与知识,没有深入地分析教材内容,没有挖掘出丰富的跨学科教学资源。我们必须意识到,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跨学科学习、跨媒介学习既是趋势又是能力,我们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同时也要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学生。

  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我也曾经尝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其他学科知识,最常见的就是课前预习中的资料查找,并且认为学生了解了其他学科的知识就是进行了跨学科学习。

  但实际的情况是大多数像我一样的教师开展的只是“多学科”学习而非“跨学科”学习。比如,针对“水”的主题课程,语文教师介绍与水有关的诗词、文化,物理教师介绍水的三态变化,生物教师介绍水对于生物体的巨大作用,地理教师介绍水在地球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课程到此为止,不进行整合,学科间是相邻关系。

  其实,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在统编语文教材中的集中体现就是“综合性学习”活动,它以学科为依托,以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借助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课程组织形态。我们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借助其他学科的力量,给学生创造一个跨学科的活动平台,用多元文化交流的思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我们的互联网时代”综合性学习活动就需要与信息技术整合,学会搜索信息、筛选信息、整理信息。而“身边的文化遗产”这一活动,就涉及音乐、舞蹈、考古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的知识是多方面的,得到的审美体验是多角度,这些都是在单一学科学习中无法实现的。

  当然,我们可利用的跨学科学习资源远不止“综合性学习”,在平时的教学活动当中,我们还是应当细致分析教材,深挖教学资源,探索出更多跨学科学习的主题与途径。

  结合课程性质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研读2022版新课标“课程性质”的思考

  (一)利用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培育学生的语言运用

  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的,语言知识需要学生一步一步积累梳理和整合,汉语是一门复杂的语言,需要我们用心学习,语文的语言环境是非常广泛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文字的特点,通过运用来寻找语文的规律。

  语言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也是语文学科的基础层面,学生的其他素养都是以语言构建和运用作为基础的。学生想要养成语言运用的素养需要在生活中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在生活中多训练并形成良好的语感,由老师进行一定的语言知识培养,从而在学生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在语言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可以将一些语言作品或者是文学作品放在一定的情景中,通过转换使自己的交流沟通能力得以提高。在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的特点使语文知识与生活相互结合,从而培养出学生的语言运用的素养。

  (二)利用实践性综合性培育思维能力素养

  思维能力是初中生必须培养的能力之一,能力的发展与创新需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语言与思维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思维能力的发展能够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语言和文字的完美体验,思维的发展能够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进步。初中生思维的培养离不开阅读实用文本和口语、书面语表达的支持,利用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注意实用文体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而且思维的发展能够让学生的语言规律和逻辑性原则分析变得更加流利。

  (三)利用人文性培育文化自信与审美创造的素养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在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需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特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热爱,形成文化底蕴并树立文化自信;审美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初中生已经开始接触文学作品了,阅读和鉴赏作品的过程中离不开审美,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美、欣赏美、评价美,甚至通过一定的条件可以创造美,语文活动是一种具有目的性的审美体验。培育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思想性,将现代化与民族化的特点融入到审美过程中来,语文是情感的学习与应用的一种途径,所以利用学科的人文性能够让语文学科落实审美创造素养。

Copyright © 2018 www.xiandiaoy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西作文 陕ICP备17000724号-3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