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后感600字 篇一:
前些日子,医院党委组织党员同志观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影片,影片以“重走红旗渠”为线索,讲述了一位参与红旗渠建设的老人——石天林多年后在孙辈的陪伴下重返红旗渠,终于和老朋友汇合,一起完成梦想的故事。
当石天林老人在电视上看到红旗渠总设计师杨贵书记因病离世的消息后,百感交集,于是立刻带着孙子从大洋彼岸飞回故乡林州,来到红旗渠纪念馆寄托哀思。重返林州,一路骑行,克服困难,终于见到了曾经的战友们一起重温了那段难忘的岁月。
红旗渠它是中国最牛的人工河,曾耗时10年铲平千余山头,最后被誉为人间天河。这条人间天河位于河南的林州,于1960年动工,施工条件非常的艰难,又缺少机械设备,但是林县人民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自力更生,团结一致,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凿出了一条长1500公里的水渠——“红旗渠”,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
影片中有一句话:林县人一辈子,只洗三次脸,出生时洗一次,成亲时洗一次,死后再洗一次。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林县人民当年缺水、盼水的情景!
“红旗渠”精神的内涵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形成的。江西的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那漫山遍野的杜鹃花,那葱郁挺拔的井冈翠竹让人流连忘返。2017年井冈山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并且它的“神山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美丽休闲乡村”,成为了全国脱贫攻坚的样板村。我想,这是“井冈山”精神在新时代最完美的诠释。
我们常说关注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不仅要看高楼大厦盖得有多高,马路修的有多宽,我们要看高楼下的人,他们幸福感有多强,笑得有多甜。
无论是“红旗渠”精神也好,还是“井冈山”精神也罢,影片中讲述的每一个人都是对这种精神最好的诠释,他们感召着我们,点燃了我们,我们也愿如一颗火种,去点亮更多的人。
这种流淌在血液中的“中华精神”将家家相守,代代相传!
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后感600字 篇二: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按照省委、市委学习教育领导开展优秀影片展播活动安排。2021年10月26日下午3点,安阳市龙安区司法局局长李海林带领司法局全体干部、党员在社区矫正中心二楼集中观看了《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影片,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愿经历冷暖,仍心存炽热。(www.xiandiaoyu.com)
影片中,“隧洞塌方”“凌空除险”“铁姑娘队”等当年修渠的大事件—再现,红飘带、庙荒村、大峡谷等现代林州的“新地标”也逐一再现。曾经的一穷二白,如今的景美民富,林州发展日新月异,在影片中形成了强烈对比。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在修渠的年代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学习红旗渠精神总共16个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我们共产党人应担当起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红旗渠精神,十年方才修成作文吧,正式这种瞄准目标,—刻不松实现的。因此,我们的工作也必须坚持不懈,精益求精,反思反省,让自己专注、聚焦于从事的每一项工作,下苦功、出苦力,才能把我们负责的工作做好做到极致。影片中林县人选择了苦干。十年修渠,可谓一波三折,不仅要克服大自然带来的艰难险阻,还要面对各种质疑、压力。反思我们的工作有些推进起来有难度,时间跨度较长,但是碰到困难就畏手畏脚,不思进取是不行的,现在的发展是不进则退、进的慢了也是退,时间不等人、工作不等人,只有只争朝夕,一天当作两天用,才能迎头赶上。
还记得红旗渠纪念馆“发扬自力更生、创新求实精神,用知识和智慧建设祖国美好的明天”的碑文,这是林州人民敢教天地换新颜”的豪迈心声,也应当是我们用昂扬的斗志、奋进的态度去开拓创新、求实求效、构建未来美好篇章的坚定信念。
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后感600字 篇三:
提起我们林州,让人最先想到的就是红旗渠,50多年来,它犹如一条红色的丝带,蜿蜒在巍峨的太行山上,它不仅承载着一代林州人的希望,在这里发生了太多的故事,而正是这些故事,孕育了红旗渠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前行。
周五上午我们学校组织到电影院观看了《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影片一开始,便展现修渠队赶着去修渠的场景,他们以“红旗”为首,行走在曲折的小路间,而镜头一转,响起了我们熟悉的乡音,接着,便出现了大家修渠的画面。青年突击队队长石天林带领队员在六号隧道工作。而这时,冯技术员过来报告说隧道可能会塌。于是,大家纷纷撤退。而铁锤在撤退过程中遇到了水蛋儿,他偏要去拿他娘给他捎来的两个窝头,铁锤没办法,只好自己跑了出来。而当石天林知道洞里还有人时,他正要跑进去,“叶儿”拉住了她。这时冯技术员说了句“我去”,之后就往隧道里跑,石天林、铁锤、叶儿在后面追赶。就这样,几个人都被困在了洞中。而在这里,有几个情节让我特别感动,一是冯技术员吐血之后,他用手把嘴边的血擦干净,攥在自己手里;二是杨贵书记不顾一切要救洞里被困着的人;三是当杨贵书记知道隧道打通时热泪盈眶。而到后来,石天林带着孙子在红旗渠纪念馆里看到冯技术员的画像时,孙子问他,:“他是死了吗?”石天林回答:“没有,他又去修天河了。”看到这里,终于忍不住了,我的眼泪啪嗒啪嗒的往下掉。但最让我感动的是当铁锤知道石天林失踪了的时候,即使下着大雨,自己的腿脚不利索,好像忘记了过去的恩怨,非要让孙子带自己上鹰见愁去找石天林,而最后,三个人一起疏水的情景,仿佛又回到了从前,归来仍是少年!
愿时光不老,红渠永在!
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后感600字 篇四:
最近学校组织我们去看了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第一次和老师、同学们外出参加集体活动,让人兴奋不已。
屏幕亮起,场内瞬间鸦雀无声,影片伴随着我们的期待开始了。“隧道塌方”,“凌空除险”等当年修渠时的大事件一一再现,山石、隧道、打铁、推车、特殊的安全帽、林县方言快板、还有百雀羚香脂等等,这些特殊的东西,是一段林县人为之拼搏的美好回忆。影片层层递进,将艰苦朴素的岁月唤醒,即使未曾经历过,也能略知一二。影片更是给我们特殊的感受,一个细小的情节,却能触动心弦,在观看的过程不少人潸然泪下。
影片除了呈现红旗渠工程外,还刻画了以石头、铁锤、叶儿为主线的人物形象,他们的情感故事有血有肉,真情细腻,让人仿佛置身于当年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又感悟到美好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其中许多情节让人看了多次感动到泪流满面。影片中还展现了我们林州市美丽的风景,视觉感染力非常强,太行山、红旗渠、大峡谷,红旗渠大道、庙荒村等新风貌、新发展引人入胜,画面大气磅礴的,美不胜收,不禁感叹我们林州近几年的快速发展!这都让我们致敬勇敢无畏的红旗渠人,并感受到了林州人不忘初心,敢于担当,奋发有为的精气神。我深深被当年修渠人不怕苦,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所感染,影片结束后,我们仍意犹未尽。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就像红旗渠一样奔流不息,像青山上的苍松翠柏永垂不朽,我们喝着红旗渠水,流淌着红旗渠人的血,就是有血有肉的红旗渠人。先辈们为之拼搏的红旗渠精神定会代代相传,我们每人都在为更好的明天而奋斗,为建设更好的林州,更强盛的国家而努力。我们都是红旗渠精神的践行者、传承者,沿着伟大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沿着巍巍峨峨的太行山,沿着祖国广阔的疆土骑行着。无一是修渠的人,无一不是修渠的人。
日新月异,林州在勤劳人民智慧的双手下焕然一新。当新生的朝阳在东方矗立,红旗渠与太行山融为一体,天边的云彩轻盈脚步……我们怀揣着美好的期待酣然入睡,以奋发进取的活力迎接明天,我们永远在“修渠”的路上,人人都是“修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