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陶渊明作文 篇一:
闲暇之时,翻阅自己以前的一本诗集,首先是陶渊明那清新的田园气息感染着我。因为他的气质是独特而和谐的。
从“不为五斗米折腰”到“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陶渊明在我心中一直以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立居。超凡脱俗,是我给陶渊明的定义,他是安贫乐道,他自得其乐,他淡泊名利,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他宁愿过清贫的生活,也不愿生活在世俗中,他宁愿“夕露沾我衣”也要“但使愿无违”。我崇尚陶渊明的精神境界,我向往陶渊明的生活方式,但是我注定不可能如同陶渊明一般,放弃红尘,舍弃所有,隐居深林,因为这只有心境自然平静的人才能做到,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像陶渊明一样呢?
林语堂曾说陶渊明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时,一定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反对。他不曾做过大官,没有权力和外表的成就,除一部薄薄的诗集和三四篇散文之外,也不曾留给我们什么文学遗产,可是他至今依然是一堆照彻古今的烽火。
陶诗所描写的往往都是些最平常不过的事物,如村舍、桃李、桑麻、榆柳、豆苗、鸡犬等等,这些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一经陶渊明重新审视,便进入了审美的可能,隐退尽了锋芒而泛着桃花源间的落英之芳与东篱黄花秋放之味的气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劳作虽辛苦,结果虽让人感到无奈,但这种无所拘束的田园生活却充满了欢乐,充斥着喜悦。“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尽管劳动还不熟练,但充满希望和美好向往的生活本身就是快乐的。
我心中的陶渊明作文 篇二:
我心中的陶渊明是清高的。陶渊明多次辞官,厌倦勾心斗角的官场,而向往静谧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早年没有做官,二十九岁时,因为亲人衰老、家道贫困的缘故,他出仕做祭酒,由于不能忍受官场的腐败和黑暗,没过几天便辞职不干了。州里又召他做主薄,他也是“辞不就”,在柴桑过起了自给自足的隐居生活。七年之后,陶渊明又出任桓玄镇军的参军。母亲去世后,他辞官奔丧,守制两年。
后来,陶渊明又做了彭泽县令。
陶渊明当上彭泽县令没多长时间,有一天,浔阳郡郡守派一个督邮到县里视察,县吏告诉他:“您应该穿好衣服,束好衣带前去拜见。”陶渊明听后,叹了口气说:“我岂能为了五斗米,就向那些乡里小儿卑躬屈膝?”当天便辞了彭泽县令这个职务,回归故乡。[本内容由 西西作文 wWW.xiandiaoyU.com 整理]
陶渊明只当了八十五天的彭泽县令,从此就没有再做官,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是生活的积极者,他不追求名利,不向往金山银山,始终保持一颗快乐的心,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让自己处于一种主观美好的境界。我佩服陶渊明的毅然决然,他不被名利所诱惑,虽然他在事业上没有取得成功,却在后世留下良好的口碑。
我心中的陶渊明作文 篇三:
从“不为五斗米折腰”到“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陶渊明在我心中一直以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立居。超凡脱俗,是我给陶渊明的定义,他是安贫乐道,他自得其乐,他淡泊名利,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他宁愿过清贫的生活,也不愿生活在世俗中,他宁愿“夕露沾我衣”也要“但使愿无违”。我崇尚陶渊明的`精神境界,我向往陶渊明的生活方式,但是我注定不可能如同陶渊明一般,放弃红尘,舍弃所有,隐居深林,因为这只有心境自然平静的人才能做到,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像陶渊明一样呢?
现在是21世纪,当然不能同很久很久前那个社会相比较,现在处处需要竞争,而逃避不能解决问题,在当今社会,不竞争是不行的,然而在竞争中却要做到像陶渊明一样的不慕荣利,在竞争中,不仅要为自己想,也要为他人着想,做到共享,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竞争。
不过,每天生活在百花间,看百花齐放,听百鸟共鸣,观日出日落,又是何等的享受呢?
永远的陶渊明,永远的五柳先生,永远的活在我心中,永远是我心中的天枰。
我心中的陶渊明作文 篇四:
陶渊明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他虽然很贫困,曾去做过几任小官,但不愿和统治者同流合污,辞官隐居,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清苦生活,虽然有时连饭都吃不饱,但却生活在自己的意愿中,再穷。 再苦也不在乎,陶醉在“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美好生活中。他“濯清涟而不妖。”虽然隐居避世,一身轻松,但依然自食其力“种豆南山下。”依然悠然自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他虽然没有大诗人李白豪迈的胸怀,但却同样嗜酒,依然可以写出“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的千古名句,依然可以把一片优美的田园风光和他热爱的田园生活留给世人。
虽然他不能像曹雪芹那样给世人留下《红楼梦》般的长篇著作,但依然可以写出让人津津乐道的自传——《五柳先生传》。
它不同于常人,是留名千古的东晋大文学家,但他更比常人向往那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的完美生活。他虽然不能如愿以偿,但依然为可以随自己的意愿生活而安然自若。在自己的生活中没有功名利禄,不用为五斗米折腰,与官场上的人同流合污,没有战争,没有剥削,高兴时应朋友之邀去喝酒,喝完就走,写写文章自娱自乐,在自己的生活中度过余生。
他就是淡泊名利,率真放达,安贫乐道的陶渊明。
我心中的陶渊明作文 篇五:
你在东篱下采摘着菊花,悠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你肩扛锄头,踏着月色,穿行在田间的小路中。
你推杯换盏,只愿一醉方休。
……
你也曾像那些热血青年一样,有着一腔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渐渐的,官场的黑暗浇灭了你的热情,但没能腐蚀你的心灵。最终,你看清了这一切,从黑暗中摔倒又爬起,义无反顾地摘下乌纱帽,归隐于南山之下。你“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每日也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虽“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却依旧在这样的环境下“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偶尔为天下苍生百姓感到惋惜,“造饮辄尽,期在必醉”,但愿长醉不复醒,从而暂时摆脱那个纸迷金醉、不见天日的世道。有时诗兴大发,挥洒笔墨,脍炙人口的文字和着豪兴跃然纸上,又是一篇恬淡悠闲的千古佳作。归隐,是你最好的生活方式,至少这样,你更欢乐,你愿无违。
我羡慕你的生活,但更敬佩你的人格。我常常不明白自我究竟在追求些什么,而你的目标却是那样的坚定与明确——心中的那份淡然和超脱。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你学会了选择,学会了放弃,执著于自我的梦想和追求。一身傲骨,更洒脱豁达不羁。
归隐生活虽艰苦,你却依旧乐观,“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隐士精神了吧!
我眼中的陶渊明,在浊世之中不忘初心,也定能得始终,不是吗?
我心中的陶渊明作文 篇六:
陶渊明,这个让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桃花源记》让我认识了他,让我明白了他内心的所向往;《归园田居》让我了解了他对官场的厌恶及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说明他是一位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人;《归去来兮辞》让我读懂了他遗世独立,心胸独旷的乐观精神。
陶渊明带给我的都是进取的影响,给我的感觉总是那么的正直和清高,他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应当人人皆有耳闻,这也充分地体现了他自身所有的完美品质。
然而,我又觉得他的一生是那么的不如人愿,因为“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于是便有了“遂见用小邑”,做官并非是他自我的心愿,可是,由于这些外界因素的所驱使,他是别无选择。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如果让我们去做自我所不想做的事,那种心境该是多么的难过。
陶渊明在归隐田居后写了许多以山水田园为题的题材的诗作,他应当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田园诗人,他写的每一首诗或词,语言都让人感到很质朴、简练。
陶渊明,他的一生不知该用怎样的词去描述,或悲或喜吧,这仅有他本人所能领悟到的,可是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是留给后人的一批又一批的财富——文学。
他的成功和喜悦让我们一同陪他分享;他的失败和悲伤让我们一同陪他承担;至于他的一生中的遗憾,就让后人来弥补他吧!
“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我想:陶渊明也在其中吧!
我心中的陶渊明作文 篇七:
刀剑,是冷情的,是多变的。即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而在我心中,陶渊明就像一把利剑。
一方面,我比较崇敬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一直到“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陶渊明正是以一个远离官场世俗之外的形象立足。不拘小节,超凡脱俗是对他的评价。我崇拜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物我两忘的境界;也崇敬他“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我更加赞赏他“但使愿无违”宁可躬耕田园,受苦受累也不愿参与到世俗现实中。体现了他不与世俗同流污的高尚情操。
同时,我也对他心存怨恨。他是一位对一切事物不负责任的人。“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看出他对生活不会搭理。原来有的“草屋八九间”也因他的不搭理一点点消失殆尽。本身作为一名五尺男儿肩上不担着任何责任,这种消极的态度是不允许的。至少在今天不可以。我们需要拼搏,抓住一切机会要竞争。而逃避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心中的陶渊明,如同那傲骨凌风的秋菊。高洁傲岸,不向现实低头但也遇事躲避,消极而对。一个人永远都是存在两面性,没有尽善尽美的人。因此他是我心中的一根标杆,时刻衡量着我的道德素养!
我心中的陶渊明作文 篇八:
初次见你是在落英缤纷,屋舍俨然众人皆怡然自得的桃花源。这正是你所追寻的那一方净土,在这儿,没有纷争,没有喧闹,更没有官场所散发出来的铜臭。有的仅是一颗寄情山水,亲近自然的质朴的心。
再次与你相逢是在菊香飘逸的南山下,大朵大朵的菊花正开得灿烂,你身处市井的繁华之中,却远离那一份喧嚣与聒噪。你自以为心远地自偏,可世俗的黑暗终究想你内心的光明发出挑战。
于是,你毅然放弃了逸四海的猛志,重新转向你所钟爱的田园。然而,你的内心变得愈加矛盾。饮酒成了你写作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阳光成为了奢望,可以尝试远离阴影的哀伤。你的文字变得愈加深刻,茫茫尘世中你以生命的火焰烛照自己的人生里程,用杯中物消尽心中的块垒。
归去来兮,你感觉尘世像是一张无形的大网,牢牢的束缚了你的心,压得你喘不过气。如笼中的鸟儿一样,你渴望自由,是到了该回去的时候了,曽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你如今是何等的兴奋,淡泊的心境更适合处于乡野之间,看到欣欣向荣的树木和涓涓的溪流,你只有一种想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冲动。
于是。
孤身前往陶公亭,正值深秋,大朵大朵的菊花渐次凋零。陶公安在?问菊,菊却隐去了笑容,独向寒风······
我心中的陶渊明作文 篇九:
在语文课上,语文教师用了“落寞”两个字评价他辞官归隐后的心境,我有不一样的理解。陶渊明从小就深受儒家和道家两大学派的影响,逐渐的思想产生了“达则兼济天下”和“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在家人及朋友的鼓励下,他五次出仕。然官府的黑暗,兵祸连年不断,根本无法实现心中的梦想。
十三年的宦游生涯,对陶渊明来说,仅仅是一场噩梦,他的《归去来兮辞》写得再明确可是了。“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这是心性与出仕的矛盾;“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这是心性与世俗的矛盾;“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是心性与时代的矛盾。既然如此,“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更何况“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呢!“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理性抉择。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告别仕途,戡破宦海,归隐田园,是情之所致,性之必然。所以即便是晚年的穷苦潦倒,但内心仍是甘之如饴。所以他是幸福的。
我心中的陶渊明作文 篇十:
月色中,南山下,一位披着蓑衣的老人正在踏着歌儿回家。
夜如此静谧,月如此明亮。这位老人的心境如此畅快,他执著于对田园的向往,对自然完美风光的追求。
菊,花之隐逸者也
他也曾带着梦想走向官场,想尽自我的力量为国尽忠报效,但他最终看清官员之间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他心寒了,毅然选择了归隐于南山下过着自我的田居生活,也许无宽床暖枕,也许无山珍海味,但他不后悔,依然平静淡雅地生活着。
向往陶渊明,我学会了选择,学会了放弃。我也更执著于自我的梦想和追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眼中的陶渊明过着让人羡慕的生活:早晨伴着晨露去锄草耕作,傍晚又伴着余霞放歌回家。晚上在自家庭院采菊品茶,悠闲地抬头远望南山,享受着采菊的欢乐,享受着欣赏南山美景时的闲适,享受着鸟儿结伴回巢时的温馨。
向往陶渊明,我学会了欣赏身边的景色,用心去体味欢乐与幸福,热爱大自然完美的风光。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我心中的陶渊明虽然过着幸福的田园生活,但他没有忘记社会的黑暗,也没有忘记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难民,他也时时在牵挂着社会,他常用诗句来抒发自我内心的情愫,表达对贫民的同情对战争的憎恶。
向往陶渊明,我学会了关心他人,不能只顾自我的欢乐幸福,更懂得了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心系民生。
我心中的陶渊明作文 篇十一:
在每个人心目中,都会有一个影响着自我,推动着自我前进的偶像。或许,他就像天使,在前方为我们指路。或许,他就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让我们获益匪浅。我的偶像就是五柳先生。
五柳先生是谁呢没错,他就是陶渊明。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一向传为美谈。他坚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傲品格,成为后世之正直文人的人生标杆。
五柳先生,他闲静少言,不慕名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物。
是的,他就是周敦颐笔下的莲一般的君子!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证明君子不会在黑暗、丑恶的现实中与权贵同流合污;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也说明君子是正直的人,不会被世俗与权势所折服。君子他只想永远的像莲花一般清纯,不被环境所染指。君子对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独特想法,更证明自我要在黑暗的现实中保留尊严而不被践踏。
君子对莲的态度和认知使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人在任何困难面前都不能低头,做人要有做人的基本原则,在困难面前应昂起头,挺直腰勇敢的往前走,要活得有尊严。
先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更让我明白了拥有金钱不等于拥有一切,金钱,名利,富贵并不代表一切,唯有学识才是我们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