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 我们来了征文1000字(精选6篇)

全面小康 我们来了征文1000字(精选6篇)
时间:2023-10-07 14:15

  全面小康,我们来了征文1000字 篇一:

  奶奶说小康

  六(3)班王依诺

  小康一词,出自《诗经》:“民亦劳止,迄可小康。”意思是说:人民劳苦够了,渴望稍微得到安康。这里的小康指的是“富有仍嫌不足,但温饱已有余”的生活状况。而现在我们所说的小康生活,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和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

  以上是对小康生活的“官方”解释,奶奶表示不是很懂,她只能用一个退休工人的大白话来说说她对“小康”的理解和体会。按她的说法,小康就是“手头宽裕,衣食无忧,心情愉快”,就这么简单。

  奶奶常常感叹:只要没有大的病痛,身体还算健康的话,我们这些退休的老人可算是最幸福的一群人了。每天早上只要能睁得开眼(还活着),那么国家发的养老金就到手了。政府还给我们免费体检,组织我们去旅游。清晨去西湖边晨练;做轻松的家务;没有什么烦心事,一天就在这样平静愉快的心情中度过。

  只有像她那样经历过苦日子的长辈们,对过去和现在有清晰的对比,才最有资格谈论小康。她说起过她少女时的一件往事。有一天,她突发奇想,想去杭州的笕桥机场看看停在地面上的飞机是怎么样的,于是,问邻居借了一辆破自行车,大老远地骑到机场大门口,结果被哨兵拦下,没能见到飞机,遗憾而归。然后她又说到了我,“你小小年纪,就已经去过好几个地方旅游,飞机也坐过好几次了”。两代人,在相同的年龄,感受到的是不同的生活品质。——这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奶奶又说到了交通。“我年轻的时候,到萧山去看望朋友,一大早出门,要么坐长途车过钱江大桥,要么到江边坐渡轮,慢吞吞的,赶到萧山快中午了。现在你看看,前几天我们去滨江看望太奶奶,你老爸开车,过高架路,过钱江四桥,只用了二十几分钟就到江对岸了。如果坐地铁,也要不了一个小时。而且,你想想看,地铁竟然能穿过江底,这是多么大的工程啊!好比是以前神话故事里的“过江龙”,变成现实了。”——这是“翻江倒海”的变化。

  吃一个“高档”的冰淇淋,穿一双闪着荧光的球鞋,对于我这个“蜜罐”里泡大的小姑娘来说,这些都是稀松平常,理所当然的事,这又勾起了奶奶的陈年往事。奶奶说,那时候,冰淇淋之类的甜点属于“奢侈品”,家里没有冰箱,只能拿着一块毛巾去食品店里把冰淇淋包回来,一家人急着把快融化的“冰砖”吃完,不能慢慢“享用”。有时候,不知什么原因,还会吃到发苦的雪糕棒冰。而且,一块“高档”的光明牌冰淇淋,要六角钱,而那时人们的工资是36元,按比例算,相当于现在一个3600元工资的人,要花60元买一块冰淇淋。而事实上,现在60元能买到好几块高档的香甜冰淇淋了。——这是“由苦到甜”的变化。[xiandiaoyu.com]

  奶奶还有不少朴实的关于小康的看法,“散落”在平时的闲聊中,总之一句话,我们其实早已是小康社会了。小康生活不是吹嘘出来的,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去感受,去体验。良好的心态也是小康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在这样一个繁荣、平安的国家里,要怀着平和的心,知足的心。少一些牢骚,少一些贪婪。

  “小康”其实就是“幸福”的代名词。最后套用两句诗,来表达像奶奶那样的普通人现在的心境:

  不识“小康”真面目,只缘身在此“福”中。

  全面小康,我们来了征文1000字 篇二:

  奔小康我点赞

  六(3)班郭珏

  曾几时起,我时常在《浙江在线》、《都市快报》和《富阳日报》等电视、媒体上看到我的家乡——东梓关。这时的她已经成为了一个“网红村”,成为了旅游的胜地,更成为了奔小康路上的典范。

  当我回到家乡,看到东梓关的一幢幢白墙黛瓦的回迁房,一处处江南水墨的风景画,一张张灿烂淳朴的笑脸,我情不自禁地竖起了大拇指,发自内心地赞叹道:“全面小康,东梓关来了,我为你点赞。”

  当了26年村支书,91岁的太公时常说:“以前的东梓关太穷了。小时候的我们吃不起米饭,一天到晚喝像白开水一样的稀粥;能喝上这样稀粥的,已经是好人家了。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有些人家吃的是树皮,观音土。住就更不用说了,都是茅草屋。”听了太公的话,我时常感到匪夷所思,这是我认识的东梓关吗?东梓关,是著名作家郁达夫笔下的最美乡村,拥有许多飞檐斗拱的清末明初的徽派古建筑。直到现在,仍有数百幢清末明初的房子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现在,这些老文物已经作为珍宝,被家乡的人们保护起来了。现在东梓关更是成了“网红村”,可不仅仅因为这些雕梁画栋、粉墙黛瓦的老房子了,更因为有网上号称“最美回迁房”的水墨房:这些房子白墙黑瓦,和周围的青山绿水,构成了一幅活灵活现的水墨画,难怪各种报纸、网络都争着报道呢!当然了,这些回迁房也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每逢旅游旺季,东梓关迎来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呢!这两年,村里各个地方都开始建造新房子,估计是大家正奔赴在小康的路上呢!

  一辈子生活在这里,69岁的外婆常常感叹道:“依稀记得,村里的人,为了偷懒,把垃圾扔进长塘里。长塘的水臭烘烘,越扔越臭,一到夏天,村里的人都避着走,没人愿意到附近去玩。”听着外婆的话,我感到不可思议,这是我认识的长塘吗?现在的长塘,已然成为了旅游地的一个景点,里面的水真清啊,清得能看到湖底玩耍的鱼儿;水真绿啊,绿得像一块无暇的翡翠!这里常年人工喷泉喷涌着,周围一圈有饭店、小店、老年活动室、东梓关村史馆、理发店、民宿等,每天都有很多游客在这里游玩,极为热闹。更有特色的是,每到傍晚,这里就成为孩子的时们嬉戏、游玩的天堂,经常传来一阵阵像铃铛般清脆的欢笑声。

  四十不惑的妈妈时常说:“现在时代好了,村里的人们都有活干了。原来妈妈小时候,这里的叔叔阿姨都找不到工作,只能在家里织娃娃,缝手套。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只能赚几十块钱。”原来,这里村民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啊!东梓关的农民们与时俱进了:一些年轻人外出打工,一些年轻人留在家乡,种种田,做点小生意;一些年长者白天到附近厂里干活,晚上到村里的各个健身区锻炼身体。特别是近几年,有些叔叔阿姨们在村里开饭店、酒店,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有些叔叔阿姨拿出了几十年的手工艺术:做糯米糖,做富阳酒酿馒头,把东梓关的特产亮出来;总之,家乡的叔叔阿姨变得更勤快了,更爱动脑来致富了,也变得更注重锻炼身体了。他们正全力奔跑在小康的道路上。

  东梓关——我的家乡,以前曾有大文豪郁达夫在他的小说中赞扬了她;新时代,她富有了新含义,是千千万万个新农村建设中的经典,也是全面奔小康的典范。我为她点赞,更为我伟大的祖国妈妈点赞:“赞,赞,我为你点赞!”

  全面小康,我们来了征文1000字 篇三: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要是把现代与古代比一比,那简直就是日新月异两张面孔。古代传信的鸽子变成了现在的短信,古代人们手中的扇子变成了现在的电风扇,古代家喻户晓口中传诵的故事变成了现在电视机上的动画,古代小小蜡烛发出的星光变成了现在天花板上那明亮的电灯……

  公元前二百九十九年,赵武灵王赵雍把王位传给了儿子赵何,也就是历史上的赵惠文王,赵武灵王则自号为“赵主父”。之后赵主父假扮为赵使,前往秦国的咸阳,从赵国的邯郸到秦国的咸阳,一路上跋山涉水,少则三月,多则半年。也许对于古人这不是件稀罕事,但对于我们现在的人就觉得三个月的时间简直太久了。为什么对于古人不是件稀罕事,对于我们却很惊讶?这主要是因为如今科技发达,有了许多速度快的交通工具。现在我们坐飞机从邯郸到咸阳只需要三小时,古人需要三个月到达而我们只需要三小时就能到达,三个月与三小时根本无法比较。

  从春秋到清朝整整两千五百多年,富贵的人出门都坐马车,而贫穷的人出门只能靠两条腿。但是,在清朝的末期,光绪年间,一位大臣提议修建铁路,得到了光绪皇帝的同意,于是便开始修建铁路,但没过多久这件事就传到了慈禧太后的耳朵里,慈禧太后却认为这会惊扰皇陵、破坏国家风土,马上命令停止施工并且拆除已经造好的部分。即使拆除了已经完成的部分,但是还没有磨灭这位大臣修铁路的心志。在这之后,那位大臣马上找到了一段不会惊扰皇陵、破坏风土的铁路,清政府也答应了这个请求,就这样我国有了第一辆火车(蒸汽式火车)。在民国时期,人们交通许多都是步行或者坐黄包车。后来在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年代人们出门更广泛用的是自行车,到如今出门更多人会选择开汽车或电动车,无论是送孩子上学,无论是去工作,无论去哪里也毫不例外。现在,高楼大厦几十楼几十楼叠起来,弯弯扭扭的立交桥陡然立起,马路上已经被汽车覆盖,路上、桥上的小摊逐渐变少,大街上的店铺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眼花缭乱。白天有汽车的鸣笛声,有大街上各店铺门外的音响中的广告声。夜晚有路两旁璀璨的路灯,有家家户户从窗户中透出来的各色各样的电灯光亮。往日的农村现在也越来越城市化了。听爸爸妈妈说,他们小时候上学都是自己骑着自行车去学校的,还同我说,他们班上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是自己骑自行车去上学的。爸爸妈妈总对我说,长大了可以骑自行车去小学了,可是开汽车不仅比骑自行车方便、省力,速度还比骑自行车快,不过汽车排出的尾气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大路上车来车往,汽车尾气满天吹,蓝天白云也只能说“再见”。但是科技在进步,我相信人类总有一天能发明出不会污染环境的汽车。

  时代在更新,科技也会越来越发达,全面小康正在向我们招手,我们也在全力冲向全面小康。全面小康,我们来了!

  全面小康,我们来了征文1000字 篇四:

  一家三代人的红色传承

  作者:支泽睿

  我出生在杭州,在这片红色的革命圣地,发生过许许多多可歌可泣、振奋人心的革命故事,这里有战火纷飞的岁月、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有兢兢业业的耕耘、为国为民的奉献。下面我要讲的故事就是我们家三代人的红色情怀,故事里有家也有国。

  (一)我的红领巾

  在很小的时候,我就梦想着带上红领巾。那抹鲜红不知道让我巴望了多少个日子。2018年6月1日,是一个即难忘又特殊的日子。在那一天,我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少先队员。

  清晨,妈妈特意给我穿了一件白衬衣,仔细地抚平了衣服上的每一个皱角。妈妈说,红领巾是五星红旗的一角,只有系在洁白的衬衣上才能更加醒目。我期待着戴上红领巾的那一刻,那该是多么的光荣啊!

  我小心翼翼地背上书包,一路蹦蹦跳跳像激动的小鹿一样奔向学校。我一路想象着、期待着红领巾系在胸前的那一刻。

  入队仪式开始了,我的内心十分激动。在大队委员的带领下,我们齐声呼号:“时刻准备着!”当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帮我戴上红领巾时,我感觉心都要从嗓子眼里跳出来了。胸前的红领巾是那么的鲜艳、是那么的圣洁。从今天开始,我就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了。

  每天放学回家,我都会仔细地抚平红领巾上的每一处褶皱,整整齐齐地将它折叠好。这是一份永不褪色的红色礼物。

  (二)妈妈的党徽

  每天清晨,妈妈都会在镜子面前,仔仔细细地佩戴好红色的党徽。她告诉我,要让党徽一直在最贴近心口的地方,要把党徽时时刻刻装进心里。

  妈妈告诉我她也是在6月光荣入党的。时间要倒回至2008年的6月,工作刚刚满三年的妈妈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入党的那天,妈妈特意穿了一件白衬衣,因为她觉得站在红色的党旗前宣誓,只有白色的纯洁才能配得上红色党旗的热烈。在党员发展大会上,妈妈心情激动,妈妈紧张的读完自己的入党志愿书,佩戴上鲜红的党徽,妈妈的心情激动无比。她在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坚定的举起右手大声的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妈妈说,每天佩戴党徽也是一种仪式,一种让她重温入党的仪式,因为那是深入骨髓的一种红色的传承。

  (三)外公的红领章

  今年国庆节,在外婆家,我和妈妈一起收拾家里的老物件,发现了一对用海绵包好的红领章,打开海绵露出红红的绒布面像两块饼干大小。妈妈告诉我那是外公生前的珍藏。看着那鲜红的领章,我缠着妈妈给我讲没有见过面的外公的故事。

  1976年,20岁的外公参军入伍了,他的兵种是工程兵。就在这一年,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发生了。外公被选入了地震的抢修队伍,负责为灾后百姓建设住房。面对灾后的一片片废墟,外公和战友们很快投入建设。他们分工合作,一部分人负责清理震后废墟,清出道路、抓紧时间通水通电;一部分人抓紧开始新的居住房屋的建设工作,现场没有大型的机械,外公和他的战友们就用手推肩扛,他们每日每夜的干活,大部分战士的手、肩膀、脚都磨得满是血泡,但他们没有停下来休息,因为在他们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尽快的使震后的人能过上正常的生活。

  灾后重建工作完成后,每位战士都领到了一枚鲜红的领章。外公没有舍得用珍藏了起来,纪念那段参加过的特殊的战役。

  这是我们一家三代人的故事,而在我们身边,有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家庭,将爱国护国、民族自强的信念代代相传。历史记不得他们的模样,却忘不了他们的力量。正是这种薪火不灭、刻骨铭心的精神,成就了中国的梦想。

  全面小康,我们来了征文1000字 篇五:

  小时候,奶奶总对我说起她生活的那个年代——战争、贫困、阶级区别都紧紧地压迫着她们,从小就饱受欺凌,生活十分艰难可怜。每次都会让我不知不觉地留下眼泪。可现在奶奶却总是说,托党的福,过上了好日子,小康社会真好!

  是呀,“小康”——一个来自远古的美丽梦想,一个祖祖辈辈追求的愿望。在黑暗的旧中国,有多少人向往着能过上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华民族苦苦追寻了几千年,属于人民的小康,它真的,来了吗?

  周末,我漫步在新塘边镇的街道上。街道的一旁是水泥建的人行通道与围栏,时常可以看见村民们在通道上悠闲地散步,不用担心车辆的往来。

  再往前走两步,是一座联结河道两端的水泥桥,桥做成了亭子的造型。好多老大爷老大妈正坐在通道上,一边把着扇子,一边和自己的老伙伴儿们聊天。通过这座桥就可以看见我们镇的大广场。上面正播放着时下流行的音乐,一群热爱舞蹈的奶奶正随着音乐起舞。队伍边的几个小朋友也有样学样,一边大笑喊着同伴的名字,一边模仿着自己的奶奶做着生疏的动作。

  再往前走,就是体现农村建设真水平的地方了——菜市场!小时候我最讨厌的就是和妈妈一起去赶集。无论我是坐在自行车后座还是被妈妈牵着,都逃不开被大人们紧紧挤成一团的命运。更别提脚下了,即使你从夹缝中挣脱出人群,你的鞋子也会沾满污渍——根本分不清这是污泥还是动物内脏,最客气的也有鸡屎招待你。

  过了拐角,首先引入眼帘的就是几个气派的烫金大字“新塘边农贸城”。继而是一片宽阔的停车场,上面排着整整齐齐的电瓶车。入口的烤鸭店正朝四面八方散发着诱人的香味。继续往里走去,只见里面开着明亮的电灯,地面干干净净,每个摊位都摆着新鲜的蔬菜或肉类。更让我吃惊的是,无论摊主是中年人还是老爷爷老奶奶,摊位上都摆放着与时俱进的二维码!前来买菜的村民都熟练地拿出手机支付费用。

  坐在回家的公交车上,望着车窗外不断略过的风景——广场上散发着香味的稻谷、美丽的绿化林、高大的姜氏祠堂还有各个村新建的文化礼堂,我心想,大概这就是小康生活吧!

  是呀!“小康”,多么美好的字眼!像是一阵春风,吹绿了田野的希望;像是一阵细雨,洗印出城乡簇新的景象;像是一条康庄大道,引领我们走向繁荣富强!

  从嘉兴南湖的红船到一曲《春天的故事》,从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数代人的努力下,在党的带领下,伟大的中华民族终于走在洒满阳光的小康之路上,终于可以振臂高呼——全面小康,我们来了!

  全面小康,我们来了征文1000字 篇六:

  奶奶的菜篮子

  作者:文修远

  奶奶买菜喜欢用她的菜篮子。那是一个用竹子编织起来的篮子,大小如我们家的电饭煲那么大,它通体黑黄看上去已经很旧很旧了,有几处编织的竹条甚至已经断了,奶奶会用一点胶布把它粘好。奶奶有早起买菜的习惯,平时一大早就会提着这个篮子出门买菜。差不多到我快要去上学的时间,她就回来,篮子里往往装满了各式各样的新鲜食材。

  家里环保袋各式各样的有很多,我很奇怪奶奶为什么一直不舍得扔掉这个菜篮子。在我们这个充满现代化的家的厨房里放着这么一个旧篮子总觉得格外突兀。有一天吃饭的时候,我忍不住好奇,就问奶奶:“奶奶,这个篮子那么旧了,我们换一只吧?”奶奶笑了,一手摸着我的头,一手指着那个篮子对我说:“它呀,可是跟了我好多年咯!”望着一桌子丰盛的菜肴,奶奶耐心地和我回忆起了往事:“记得奶奶刚嫁给爷爷那会儿,我们还和你的太奶奶他们一共八口人挤在一间60平米不到的木头瓦房。那时候大家最怕下雨天,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

  我惊呆了:“啊?这么艰苦?家里也下雨,那不是吃饭睡觉都要打雨伞了嘛?”

  奶奶笑着说:“是呀,所以大家最怕下雨天。一直到1997年,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老房子赶上了‘旧城改造’的好政策要拆迁,原本挤在一个小破房子的八口人,终于可以住新房了。新房子不仅不怕下雨天,而且还有独立的卫生间,我们大家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都高兴极了!这个篮子就是我们搬新家的时候买的。”我挠了挠头,心想:“原来,这个篮子的年纪比我还要大上许多哩!”

  爷爷夹起一块香气扑鼻的红烧肉说:“你知道嘛,爷爷奶奶小时候的日子可苦喽,大家都没得吃。菜篮子里很少见到肉,到了过年才能吃上一回。那时候买猪肉还得凭票,还要起个大早去排队呢。”听到这里,我看着自己碗里吃剩了半块的红烧肉,口中还弥漫着猪肉留下的鲜美,顿时觉得肉香又浓了几分。爷爷顿了顿接着说道:“和过去比呀,现在的日子太幸福了。在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下,人民百姓的生活也好咯。”

  奶奶接着话茬说道:“现在肉呀、鱼呀,只要想吃,天天可以吃。过去呀,是没得吃。现在呀,是有的吃,又怕多吃,吃多了毛病都吃出来了!所以现在,我每天都会买些水果回来,多吃吃水果,可比吃大肉健康呢!”

  我再看看那个篮子,仿佛也在笑着对我说:修远,这些年来,我肉可吃得不少了,现在为了健康还是喜欢吃点水果。原来这个篮子真的像是我们的老朋友。不仅见证了我们家的变迁,还和我们一起脚踏实地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活,是我也不会丢了它。

  周末的时候,爸爸带着我去了杭州的手工艺活态馆。那里面放着许多匠人们制作的手工艺作品,从五颜六色的摆件到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色彩纷呈,琳琅满目。在这个馆一个安静的角落里,我看到了和奶奶的菜篮子相似的一款竹篮子,它静静地放在那里,竹条很新,颜色很鲜。但是我却感觉不到它在对我微笑,可能是因为它没有经历过那些艰苦的岁月,更无法体会现代化社会主义的幸福是多么来之不易。

  听老师说,今年我们就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了。虽然还不太明白它的意义,但是我想,我们的日子一定也会像奶奶的菜篮子里的菜一样,不断变得更加健康和美好。

Copyright © 2018 www.xiandiaoy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西作文 陕ICP备17000724号-3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