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畏惧与无所畏惧作文800字 篇一:
“畏惧”即对于某种事物的害怕或顾忌,本是人之常情,却总被人们与怯懦画上等号,仿佛有所畏惧是什么丢脸的事。其实不然,若一个人丝毫没有畏惧之心,百无禁忌,为所欲为,那他将会对社会造成巨大的威胁。因此我认为,有所畏惧是无所畏惧的前提,有惧自知以自省,才能带着“无所畏惧”的力量奋勇向前。
畏惧无可避免。庄子《逍遥游》中认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便是要有所依托的,有了人世的依托,就会被各种事物束缚,畏惧便也随之而生了。因此,对一切事物“无所畏惧”,是没有人能做到的。
有所畏惧是恪守道德底线的最低标准,是形成正确人格的基础。不论是西方的神话故事,还是中国谚语“举头三尺有神明”,都蕴含着古代人民对于生命因果轮回的思考。如同《道德经》所说,人世间存在着一种“气”,掌控着事物的因果轮回,你做了善事,益处终归会回报你,而做了恶事,终有一天恶果会报应在自己身上。人们害怕鬼神、报应,便自发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减少恶念,从而形成一种道德底线和正确人格。如今的法律也是同样的效果,不过是有了明确的规定,文本的条例给予明确的惩罚规则,让人们在善恶的一念间,唤起对刑罚代价的畏惧,从而遵守法律,恪守道德。有了这种对善恶的分辨,对道德底线的固守,才有追求真正的“无所畏惧”的资格。
而何为真正的“无所畏惧”呢?
孔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思想行为端正,做人问心无愧,便可无惧。
文革时期,一代文学巨匠沈从文被打成右派,饱受被践踏的痛苦。但正是因为他深知自己品行清白,衾影无惭,才能毫不畏惧,坦荡坚定地投身研究写作,历经十五年的含辛茹苦,最终成就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巨作。
而在如今发展迅猛社会下,有些人为了追求急速的利益,开始逐渐失去了对法律与道德底线的畏惧,官员贪污受贿,医学药物造假的事件层出不穷。这样的“无所畏惧”,只会带来无尽的祸患。因此,对于新时代的公民来说,有着对于破坏道德底线,违反“仁善”准则行为的畏惧更显得尤为重要。
怀着一颗有所畏惧之心,时刻内省,努力提升,才能更加无畏坚定地向着目标奋勇前进。〔xiandiaoyu.com〕
有所畏惧与无所畏惧作文800字 篇二:
有所畏惧的恐惧是因敬畏而惧怕,无所畏惧的恐惧是因恐惧而畏缩,做到二者可使人立德,勇毅。
人生于世间应对于一些事物有所畏惧,常怀一颗敬畏之心。于古人之智慧敬畏,于长辈之尊敬畏,而最应敬畏的,是人立于世应遵守的道德之底线。道德当身,不以物惑。道德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衣裳,而是正人正己的明镜。心中存有对道德底线的恐惧的人可做到不放纵自我,不以物质生活于权力地位为首位,而坚守道德操守与行为底线。《左传》曾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立德立功立言,立德是立功立言的基础,只有修养自身道德,不违背道德,才能思想正确,有所作为。“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道德是一个社会建立的基础,当道德底线被打破时,人类所建立的社会也会随之崩塌,当我们遇见摔倒的老人,已经开始犹豫要不要扶的时候,我们对道德底线的敬畏也在一点点的消逝。因此做人要学会畏惧,有所谓就要有所不为,对道德有所畏惧。
子曰:“内省不疚,夫何以惧?”。无所畏惧是自省后不论面对何事,都可以勇敢无畏的境界。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当我们能够只是自己的灵魂而不愧疚时,还有什么能让我们惧怕的呢?古有屈原审时度势,在一心报国,却被君王大臣排挤后,问心无愧的他说出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语句,在国破家亡之际纵身跃入汨罗江。“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是儒家思想之大成者王阳明先生曾在临终前侍者问他还有什么遗言时的回答,参悟人生之后的守仁先生,胸怀坦荡,带着一颗光明的心离去。而抗战英雄们面对他国的侵略,在关乎国家存亡,民族尊严之时,心中的熊熊烈火使他们毅然决然冲向战场的枪林弹雨之中。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先辈们做到了内省不疚,即使面对死亡也可无所畏惧,生在这样一个山河锦绣,国富民强的时代,若能做到内省不疚,畏惧于我们内心便不复存在了。
若对道德的无所畏惧,无所不为,则会造就出一个十恶不赦的恶毒凶险之人,若对困难险阻畏有所畏惧,迟疑不决,则会成为一个碌碌无为的凡夫俗子。
在这个发展迅速的时代,我们应当以有所畏惧之心境,修身养德,以无所畏惧之气魄,自强不息。
有所畏惧与无所畏惧作文800字 篇三:
有所畏惧与无所畏惧是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观点:人不能只畏惧而畏缩不前,那样便成了懦夫;但也不能无所畏惧毫无顾忌,那样便成了莽夫。因此,有所畏惧与无所畏惧是既独立又统一的关系。
《秋风穿过老戏台》中:“有所畏惧就是恪守道德底线的最基本的标准。”可以理解为:当事物发展触及道德底线时,我们要有所畏惧。文中的“我”因年少时看了冤魂复仇的秦腔而对那个白衣“女鬼”产生了畏惧,形成了一种不能违背善良和道义的内心约束,影响到了他日后的工作生活。有所畏惧实际上是一种底线意识。人生不是赛场,没有重来。因此,人生不能越界,底线必须坚守。《论语》中也格外重视遵守道德底线这一原则,“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君子不屑于得到违背义而换来的富贵,这是君子对于内心义气及仁义底线的遵守;“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指出了君子做事时要讲信用。有所畏惧是做人的根本,正是自觉遵守了内心道德的约束,才造就了孔子口中“仁”“义”“礼”“智”“信”俱全的坦荡君子。
无所畏惧是有所畏惧的外在表现。《论语》中“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即进行自我反省时不感到愧疚,那么担心惧怕什么呢?自我反省时不愧疚,指的是未超出内心的道德底线,是对自己所坚持的事情的认可。既然自省时自己的所作所为没有违背内心的规范和准则,为什么要畏惧呢?
2018年川航事件改编成电影《中国机长》中,故事主人公机长刘长健是无所畏惧的,他凭借着过硬的专业素养,在前挡玻璃破碎,高原寒冷缺氧的条件下艰难的操控飞机,但每一个动作都精确无误,把一机119名乘客安全送到地面。他的无所畏惧便来自有所畏惧,来自于高尚的职业道德,他遵守作为一名机长的底线,始终把乘客安全放在第一位,正是这二者的结合,创造了民航飞行史上的一大奇迹。所以,有所畏惧与无所畏惧并不孤立,而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
当代社会生活中,很多人忽视了这二者的关系,只是一味地无所畏惧,丝毫不顾底线意识,于是出现了贪污腐败等现象。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更应该树立底线意识,摸清自己心中那条不能逾越的道德底线,只有在畏惧道德底线的前提下,才能做到真正的无所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