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家乡作文800字 篇一:
浙江省桐乡市洲泉实验小学603范佳龙
在我的家乡,年糕是过年的必备品。请菩萨,祭祖宗,都要用到年糕。除了年糕有“年年高升”的好口彩外,还有这样的传说:
一只叫“年”的怪兽,凶猛无比。到了冬天,找不到食物了,就跑下山吃人。人只好躲起来,给怪兽充足的条块粮食充腹。渐渐的,这种避害的方法传了下来。条块粮食演变到现在,就成了“年糕”。
那么年糕是怎么制作的呢?据妈妈说,他们小时候,每个村子都有人组织起来互相伴工打年糕,现在,渐渐失传,要看打年糕,只能到桐乡非遗馆的年会上去看了。
非遗馆广场热闹非凡。
一声令下,年糕老师傅们开始拌粉,就是在磨好的米粉里放进去一些水。那要放多少水呢?我问老师傅们。老师傅们说:‘说不准,要看粉的干湿。主要是手对粉的感觉,差不多了就行。““那如果感觉错了,会怎么样呢?”我有些奇怪地问。“如果水放多了,会成烂粉,年糕打不结实了,吃起来会粘‘乌机板’;水放少了,年糕就打不动了。”我听得一愣一愣的,全凭手的感觉,真是神技啊!
这里,其他老人齐心协力,挪动沉重的石臼,准备开工。那个拌粉的老师傅开始用一只筛子筛粉,通过筛网的粉,渐渐堆起来,越堆真高,中间尖尖的,真像一座米粉山。
筛好的粉,撒进蒸笼,开始用旺火蒸粉。
“好了。”不知道老师傅又是凭什么断定粉蒸好了。反正他说好了,另外的老人都没意见,他们合力将蒸笼里的熟粉,倒进石臼。
老师傅举起笨重的木榔头,使劲打下去,一下又一下。石臼里飘出的雾气环绕在我们身边,犹如置身在仙境中一般。在老师傅的千锤百炼下,年糕渐渐地被打得扁扁的。
“好做了。”老师傅又一声令下,其他老人七手八脚,把面团从石臼搬到了桌子上。
大年糕经过拉升,拍平,切割,最终变成砖块大小的小年糕。人们在年糕上点上红花,象征着来年更加红红火火。
我用右手托起一块,闻着清香,在年糕上咬了一口,细细品味,仿佛还有一种甜甜的味道。
可我始终想不通的是,老师傅到底是凭什么把握打年糕各个环节的“火候”的?(www.xiandiaoyu.com)
高手在民间哪!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800字 篇二:
桐乡市洲泉实验小学603张雨菲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日春盘细生菜”和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春日春盘节物新”,都提到了“春盘”,这“春盘”,就是我们江南有名的小吃“春卷”。每当过年,家家户户都会做春卷,吃春卷。
薄如蝉翼的皮张
年节的早晨,菜市场热闹极了。卖春卷皮的摊主,一个小炉,一块带柄的圆形铁板,一桶和好的面糊,一把凳子,就可以开张了。老式点的,用煤饼做燃料;新式点的,用煤气做燃料。
摊主都是来自附近农村的心灵手巧的大妈。由于春卷一般只在过年时食用,因此,没有固定的摊位。大妈们就自发在菜市场入口,一字摆开,场面颇为壮观。
大妈们做春卷的手法极其熟练。右手捞起一团面糊,不停地甩动,当面糊甩得光滑和顺时,就迅速往烧热的铁板上抹去,又迅速收起余下的面糊。没一会,薄薄的面糊在铁板上成型了。大妈伸出左手,揭起皮张,叠放在一边。右手继续甩着面糊。左手右手,分工合作,配合默契。再看那皮张,均匀圆润,薄如蝉翼,一看就知道出自高人之手。
可咸可甜的馅料
接下来就该包春卷了,春卷的味道可咸可甜,全凭你的爱好。甜的可以用豆沙、芝麻等做馅,咸的可用各种蔬菜、肉类做馅。
我喜欢吃肉,妈妈就把猪肉剁碎,做成肉馅。我在桌上摊开一张薄薄的春卷皮,用勺子舀肉馅,卷起。可是这玩意儿好像偏跟我作对似的,不是馅放多了,把皮给撑破了,就是馅放少了,撑不起皮。练习了几次,把勉强把握了肉馅的“度”。手指沾一点水,均匀地涂抹在皮子边缘,捏合,一个春卷就包好啦!薄薄的皮子里透出粉嫩嫩的肉,像涂了胭脂的姑娘。
外脆内嫩的“金条”
妈妈在锅子里放了许多油,等油沸腾,用筷子夹起一个春卷,放入油锅,春卷沉入锅底,然后又慢慢地浮了起来。春卷在油锅里渐渐变色,最后成了金黄色。妈妈把它夹入盘子里,我闻香跑进厨房,一个个金黄的春卷躺在白瓷盘里,像一条条金子。我用手拿起一个,咬下一口,脆脆的,再咬一口,吃到了嫩嫩的肉。嗯,色香味俱全,真让人回味无穷。
过年吃春卷,表达了江南人迎接春天的喜庆。虽说春卷是油炸食品,但是因为家家用料精细,制作讲究,多吃点也没关系。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800字 篇三:
论乡情为何物,有人说,是拴住游子羁旅之心的缰绳;有人说,是缠绕住我们圆月之下思绪的愁思;对我而言,乡情却只是一碗沉淀着我童年温馨回忆的酸汤鱼,一碗萦绕在我舌尖上的记忆,一碗舌尖上的家乡。
忆起,我的童年是在重庆近郊的乡下度过的。在这山清水秀,云烟缥缈的乡下,我与清脆的鸡鸣和落日的夕阳斜影开启一个又一个童真质朴的轮回。
每逢冬日,刺骨的寒风都会四处游荡,寒冷搜刮着人们身体里最后一点温暖。
有一天下了大雪,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冒着寒风回到了家中,一进屋,那酸香浓郁的味道唤醒了我因为寒冷而呆滞的味蕾,我知道,那是姥姥最拿手的酸汤鱼。姥姥总是在这样的寒冷的夜里用酸汤鱼慰藉我的胃。记忆里,酸菜汤的汤底是蜜蜡,乌鱼肉是羊脂玉,泡椒是玛瑙翡翠,而那香味更是赛过东坡肉,比过黄焖鸡。每每汤一上桌,在香味的诱惑下与鱼汤滋啦啦的响声中,我圆乎乎的小脑袋、总会第一时间飘到饭桌旁。
看着眼前这一盘酸汤鱼,我赶紧拿起筷子夹起放进嘴里,那泡椒酸菜如山笋般的脆爽,那乌鱼如果冻般的弹滑,那高汤如林中浓雾般的深沉,那鱼羹如飘飘浮云般的绵柔,使我无法自已,只需一刻钟,我的碗中就只剩下两根筷子满足的斜倚在碗沿上,与几根余温未散的鱼骨孤零零地在碗底摇晃,而我则摸着自己鼓胀的肚子神情悠闲地靠在椅背上,擦着嘴角亮晶晶的油星,任凭窗外的风雪呼啸,我也感到温暖闲适,刚才的疲惫全都在大快朵颐中消散,留下的只是姥姥欣慰的笑容还有一屋独属于亲情的温暖的光。在我的小小心灵中,这味道就是我对家乡最初的记忆,那舌尖上的酸和鲜,融合了姥姥无声的关怀和爱意与对家乡的思念,它给了我难以名状的满足感和安全感。
现在,我来到城市读书,每天忙碌地生活着。每逢春节,才能吃到我心心念念的姥姥牌酸汤鱼。城市饭馆里固然也有酸汤鱼,但是于我而言,却有点“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感觉了。姥姥的酸汤鱼,成了我舌尖上对家乡的温馨回忆。难以忘却。
童年里那一碗碗酸汤鱼,承载着我无尽的乡情,沉淀着我儿时无数的美好回忆,每每我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坎坷,我就会想起姥姥那碗充满着温馨与关怀的酸汤鱼,那碗热气腾腾的乡情,那舌尖上的家乡。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800字 篇四: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台州,这里美食众多,有外糯里香的青团,有香气四溢的炊饭,还有凉甜解暑的桃浆……在不计其数的美食中,食饼筒是绝对的NO。1,这是家家户户都会做的美食。
在每家每户团圆的日子里,比如端午节,家里的老人会事先准备好各种食材,然后开始制作食饼筒。先用面粉和水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做成面糊,这样它就会具有黏性,和你的手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不想分开。
随后再用手把面糊摊在平底锅上,抹匀,使它平整地铺在上面。饼越薄越好,就像给整个平底锅敷了一片面膜,白花花的一层。只需要短短五六秒钟,锅底聚集的热气就会冒上来,使面皮中央变成一顶“小帐篷”,就像有人在里面打拳击,这时再快速把皮一翻,“小帐篷”里面隐藏的一缕白烟就会蹦出来,就像神仙吹了一口仙气一样。就这样,香口弹牙的面饼就大功告成啦!
接下来就是炒菜了。食饼筒里面包裹的各种菜品很有讲究,一家人简简单单一炒就是一大桌子,当然,里面最重要的要数炒面了,还有肥而不腻的红烧肉,又酸又辣的土豆丝……家里“各单位”也分了工——爸爸负责洗菜,切菜;妈妈负责掌勺烹饪;奶奶负责摊更多的面饼。尽管大家各有各的活,忙得不可开交,可厨房里还是有说有笑的,就连平时贪玩的孩子们,此刻也像赶集似的从四方聚拢过来,摇身一变,成了一个个资深“美食品尝家”。
烧好了菜,备好了面饼,可并不能进入主题直接开吃,因为还有一个重要的步骤——包食饼筒,这是食饼筒的精髓所在。先拿一张饼,平放在桌子上,夹一点自己爱吃的配菜,这时要格外注意,菜要靠边放,这样等会儿才能卷出一个漂亮修长的食饼筒。等所有菜都放好后,就可以开卷了,先把靠近自己那边像盖被子似的盖到菜上,接着卷半圈,然后把其中一头折起来,兜住所有菜,再直接卷到头,最后舀一勺红烧肉的汤汁从一端淋进去,光看那品相就能让人垂涎欲滴。这时候放入嘴中,咬上一大口,哇,好满足啊!面饼的软糯、菜肴的喷香,那入口的一瞬间,你仿佛坐在柔软的云朵上,随风轻轻荡漾……
如果你现在已经馋得流下口水了,就赶紧来我的家乡品尝一下食饼筒的味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