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二则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二则教案(精选3篇)
时间:2022-12-27 09:03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二则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理解背诵《伯牙鼓琴》。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锺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巧激趣

  1.谈话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文言文。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齐读课题。

  2.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自读,师巡视。

  3.检查初读情况。

  课件出示:

  1.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

  (2)猜想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花样朗读晓停顿

  1.这是一则文言文,读起来比较拗口,但只要注意停顿,就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仔细听老师读,注意老师是如何停顿的,边听边画出停顿记号。

  2.教师范读。

  3.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课件出示: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4.生读课文。

  (1)你也能像老师一样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吗?赶快读读吧!一定要注意停顿哦![本内容由 西西作文 wWw.xianDiaoyu.com 整理]

  (2)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5.师生合作读。

  师: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每句的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6.指名配乐读。

  四、合作探究懂文意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思考一下,要读懂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课件出示:

  (1)查工具书,如《古汉语词典》。

  (2)借助注释来理解。

  (3)可以多读,联系上下文理解。

  (4)结合插图理解。

  (5)小组讨论,问同学。

  2.学生先进行自学,而后开展小组讨论。

  3.反馈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

  4.预设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中“方”的意思。

  师:“方”是刚才的意思。

  预设2:“善”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善”字是“好、妙”的意思。通过这个字的意思,悟出理解文言文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预设3:“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的“足”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足”在文中的意思是值得。

  预设4:文中的“巍巍”“汤汤”这些叠词有什么好处?

  师:叠词的运用使诗文既呈现出一种音韵之美、富有节奏感,又使人物的感情得以酣畅淋漓的表达。这些词不仅让我们有了形象感,而且还让我们对锺子期的内心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5.创设情境,训练语言。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

  6.小组内合作,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五、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1.结合资料,谈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和同学交流感受。

  2.带着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熟读课文。

  3.同桌互背。

  六、补充拓展悟情感

  1.教师深情描述雨夜的相见。

  据记载,伯牙子期在一个中秋之夜的雨后因琴声偶遇,因音乐而相知,他们彻夜长谈,不觉东方发白。伯牙子期洒泪而别,他们相约第二年八月十六日再相见。春去秋来,当伯牙满怀期待的赶来与子期相见时,万万没有想到,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课件出示最后一句,齐读:

  课件出示: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以伯牙的地位与“破琴绝弦”的行动感受伯牙内心之痛。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既是弹琴高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再看“破琴绝弦”的行为,有什么想对伯牙说的吗?

  预设:(1)兴许你还会遇到像子期这样的知音呢?

  (2)精美绝伦的瑶琴,你砸掉不可惜吗?

  (3)如此高的技艺不再弹,不感到遗憾吗?

  师:伯牙又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面对此情此景,仰天长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一起读。

  3.从有关知音的诗词感受知音难觅的痛苦。

  课件出示: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欧阳修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曹雪芹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孟浩然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增广贤文》

  这些诗句表达了同一个主题:知音难觅。

  4.小结:这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以及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七、对比关注编者意

  1.课件出示伯牙子期相遇时的图片(教材第96页插图)。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提出疑问。)

  一位是身居高位,集古琴家、作曲家于一身的琴仙。一位是戴斗笠、披蓑衣、背干柴、拿扁担的樵夫。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位身份不同,地位悬殊的人走到了一起?又是怎样的原因让伯牙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呢?

  是古琴的魅力,是音乐的魅力,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板书:艺术的魅力)

  2.配乐诵读全文,感受艺术的魅力。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二则教案 篇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会写“哉、巍”等3个字。

  2、感受伯牙与钟子期知音相遇之喜和失去知音之痛,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3、能根据注释等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能说出《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

  1、上课之前,老师带了一份礼物——中国古典十大名曲,他们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艺术的精华啊!想听听吗?闭目静听,想想这样的音乐让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2、同学们的想象力好丰富!音乐是一种奇妙的艺术形式,我们静下心来多听听,就会被他散发的魅力所深深吸引,厉害的同学可能还能从琴声里听出琴师的心声、志向、情怀、抱负呢!今天,我们学习一个和中国古典音乐《高山流水》有关的故事。

  出示课题:伯牙鼓琴。指名读准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这是一篇文言文,读这样的文章,要特别注意什么?(慢慢地读,注意断句,停顿。)让我们打开书本,自己读一读,试着读准读通。

  2、多种形式读课文。

  (1)师范读。老师也来试一试,我给几个难读的句子断了句,同学们仔细听听你读准了吗?

  难点: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学老师的样子再读读看,指名读。

  (3)小结:合理的停顿可以让古文更有节奏感;适当拉长字音可以使古文更有韵味。

  3、再自由读,尝试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现在读起来感觉怎样?

  4、齐读。(古文就是这样,越读越有味道。)

  5、看课题,谁来说说“鼓”的意思(引出读注解和应用自己已有知识和语感)。“伯牙鼓琴”用我们现在的话可以怎么讲?

  三、再读课文,初解文意

  1、出示读懂文言文的方法,自主学习,试用现在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看注释,看插图)

  2、交流:现在你知道伯牙为什么绝弦了吗?(板书锺子期)

  文中有一句话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你能找到吗?

  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借助注释说说整句话的意思。

  (2)断句朗读。文言文的断句是根据它的意思而定的。

  (3)古人用“知音”形容这一对朋友。请你自己读读课后资料袋,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

  四、研读文本,解读知音

  前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1、体会偶得知音之喜

  师介绍资料:伯牙擅长弹琴,琴艺高超,被周天子拜为司乐太师,每当他抚琴弹曲时,听琴的人就会纷纷赞叹……当他弹着悠扬欢快的曲子,听琴的人纷纷赞叹……当他弹着哀怨悲愤的调子,听琴的人还是纷纷赞到……不管伯牙弹什么曲子,不管他发挥的好或者不好,每次弹完琴都只能听……伯牙心里会想什么?

  (1)在伯牙感叹人生苦短,知音难求的时候,他在楚地遇到了一个年轻的山野樵夫钟子期。

  (2)出示: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你读懂了哪些字词的意思?

  ①志是什么意思?“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什么意思?子期怎么说的?

  ②“哉”是表示赞叹的语气词,没有实在的意义。善哉,用现代的话可以说成……原来,子期是在赞叹啊,我们就用赞叹的语气读一读,女生读伯牙的部分,男生读子期的部分。

  ③这里还有一个与“哉”一样是个语气词的你能找到吗?“峨峨乎”是什么意思?把“峨峨乎”就是为了强调泰山的高大巍峨。我们读的时候要把这个连起来。指名读。

  ④“峨峨乎若泰山!”是什么意思?看图,钟子期闭着眼睛,就像巍峨的泰山就屹立在眼前。解释的时候我们可以展开想象。

  ⑤你能解释“汤汤乎若流水!”了吗?把整句话的意思说给旁边同学听听。

  ⑥齐读。伯牙鼓琴,当他志在高山时,锺子期仿佛看到……当他志在流水时,锺子期仿佛看到……

  当他志明月的时候,锺子期仿佛看到了……当伯牙志在春雨的时候,锺子期仿佛看到了……伯牙鼓琴还可能志在哪儿呢?同桌两人试着编一编。

  方鼓琴而志在(),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乎若()。”少选之间而志在(),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乎若()。”

  反馈交流。

  总而言之,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听懂。他们这种默契,用一个词或一句诗形容,就是……能够听懂心声,这就是知音啊!连读前三句。

  (3)春花秋月,和风细雨……自然界的景物何其之多,何其之美,俞伯牙为何只选了高山流水,

  锺子期从琴声里,真的只听懂高山流水的美景乎?应该不止吧,你觉得伯牙想用高山流水表现什么,锺子期从高山流水的琴音里还听出了什么?(志向,胸怀,抱负)

  (4)请联系课后“资料袋”,说说你的看法。

  (5)这世上爱听伯牙鼓琴的人何其之多,但真正能听懂他的琴音,与他兴趣相投,心灵相通,志向相似的人,却唯有锺子期一人!因此,伯牙谓子期为知音。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而伯牙何其有幸,能觅得子期这样的知音!你觉得在伯牙什么所念,都能被子期必得之的时候,伯牙心情怎样?他会对子期说什么?伴着《高山流水》的琴音仿写: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叹曰:“善哉,善哉,”

  此时伯牙心情怎样?让我们来分享他们知音相遇的喜悦,读读前文。

  2、体会痛失知音之悲

  (1)再好的朋友也终有一别,他们分别时约定来年再聚,以叙衷肠。无奈世事难料,知音早逝,第二年,俞伯牙见到的是钟子期之墓。你能想象这时的伯牙会是怎样的心情吗?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他的诗篇中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出示配音朗诵《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你能想到什么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

  于是,悲痛欲绝的伯牙做了一个决定。

  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谁能用朗读读出伯牙的悲痛?(指名读)

  带着悲痛的心情一起读读这句话!

  现在你对伯牙为什么这么做有什么新的看法吗?

  伯牙觉得只有这么做,才能表达他对钟子期的深情厚谊,他用这种方式来……板书:谢知音

  五、再读文本,升华积累

  1、短短几十个字,记下这样一段动人的故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之情,流传千古!这就是文言文的魅力。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

  2、播放乐曲。伴着这一曲的《高山流水》一起来记住这段动人的情感。

  3、练习背诵。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书戴嵩画牛》,会写“轴、曝、锦、矣”4个生字。

  2、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可以明白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源于生活的道理。

  3、结合注释,结合资料袋,能用自己的话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戴嵩画牛。戴嵩是一名唐代的画家,最擅长画牛。戴嵩曾画过一幅《斗牛图》,几百年后,关于这幅图,苏轼写了一篇文章(补充板书“书”),来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2、理解课题,读准节奏。

  (1)同学们知道“书”在这个题目里的意思吗?(写)

  (2)引导学生根据停顿,读好课题。书/戴嵩画牛

  (3)了解作者:苏轼。

  看样子,小学六年以来,我们已经学了苏轼那么多首诗,知道苏轼书画都好,其实学了今天的文言文,我们还会领略苏轼的智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主学习。同学们,文言文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读好文言文,读出节奏感。现在先让我们读一读课文吧。

  出示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注意停顿,用“/”标出停顿。

  2、孩子们,学习文言文是有难度的,因为文言文精炼,里面的每一个字都是需要我们好好理解,才能够真正读懂一片文章。课前老师用了预学单,想看看大家的预学能力如何。

  (1)课件出示一:嵩蜀轴谬搐婢拊掌

  (2)指名朗读,正音。

  看样子,这几个字难不倒我们班的孩子,老师这里还有几个字,再请同学来读一读。(指名读)

  (3)课件出示二:

  好处处士好事喜好数学数一数曝光曝晒

  有同学发现了,这四个字是多音字。谁来用他们的另一个字音组词。(指名组词)

  3、刚才同学们朗读的时候也画了分隔符号,表示停顿。你对照老师的,看看自己都画对吗?

  出示课件: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有了分隔符号的帮助,请大家先自己练读,读出节奏感。请你来读读好吗?(请生朗读)嗯,读出了节奏感,也都读对了。哪一组也想试试?(请小组朗读)通过有节奏的朗读,也能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的大概内容,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嘛。

  三、趣读入情境,对比态度

  1、故事就是围绕一幅画展开的,同样的一幅画,不同的人有了不同的看法。

  出示要求:请同学再读读文章。用横线画出杜处士对这幅画的态度,用波浪线画出小牧童对这幅画的态度。

  2、交流:先请同学来说说,关于杜处士看画所找到的句子。

  句子: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①一下子就找准了关键句子,那么这个句子中,轴用了两次,什么意思?看样子难倒一部分人了,你们看这道题,你们给两个轴字选择一下意思。(请生回答)。

  出示:给”轴”选择正确的义项()

  A。圆柱形的器物,可往上卷或绕上东西。

  B量词。

  ②这位同学真的很能干,不仅理解了一轴是表示数量,也用义项A理解了“锦囊玉轴”,很会联系上下文,也很会活学活用。

  ③读了这句话,你觉得杜处士对这幅画是怎么的一种态度?

  很看重。为什么?(请生回答)你联系了上文,这画是戴嵩画的,属于名家名画。还有吗?

  你注意到了词语“常以自随”,什么意思?

  ④学生想象说话,理解“常以自随”。

  是呀,就像你们说的,杜处士非常喜欢戴嵩的《斗牛图》,经常将此画带在身边。

  孩子们,你觉得杜处士会把画带去哪里?(请生想象说话)

  刚刚我们紧扣“常以自随”进行了合理的想象,体会到了杜处士对这幅画的喜爱。

  (板书:合理想象)

  ⑤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那么小牧童呢?他看到了画,怎样的表现?谁来说说?(指名回答)

  句子: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①学生读句子并反馈态度:非常可笑、可笑至极。

  追问:你从哪儿看出小孩子觉得可笑?(拊掌大笑)

  ②这位小儿,你如此拊掌大笑,是为何故?

  出示: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③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笑的原因吗?(指导理解句子)

  ④谁来当当牧童,要演得像。

  评议指导:最后的“矣”字是个语气词,你觉得在这儿是怎样的语气?

  3、聚焦“笑”,对比不同。

  ①过渡:小儿“拊掌大笑”,处士“笑而然之”,处士会怎么说呢?”

  处士笑而然之,说:“__________________。”

  ②大家都很会猜,根据“笑而然之”这个词语展开了合理的想象。

  4、孩子们,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苏轼,这位大家通过这篇文章,又要告诉我们一个怎么样的道理呢?

  出示: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1)“奴婢”的意思大家知道吗?(指名说)那将它们分开用,又分别是什么意思?猜猜在这里指的是什么人?

  出示:奴:耕田种地的男仆

  婢:纺织织布的女仆

  (2)追问:耕田和织布为什么要问农夫和侍女呢?

  那么画《斗牛图》,该问谁呢?(请生回答)

  出示:

  (3)在文章的最后引用“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这句话,好不好?谁来说说你的看法。(请生回答)是的,有总结全文的意思,还有吗?(还可以使论据确凿的作用。)

  5、小结道理:所以我们要认真、仔细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因事求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

  四、选角说故事

  1、预设语言:孩子们,我们在理解了本文意思的前提下,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考考大家讲故事的能力。请看学习要求:

  出示:选角色讲故事。

  ①选择一个角色,练习说故事。

  ②组内交流,推荐代表。

  ③讲故事时可以增加适当的想象哦!

  2、交流评价,相机点拨。

  合理想象,角色转换,形象表达。

  (1)我姓杜,人称杜处士。

  我读了不少书,

  可就是不愿意做官……

  (2)我是一个牧童

  今天天气真好!放牛去喽!

  还没出村子,我看……

  (3)我是苏轼

  听说四川有个杜处土

  尤爱……

  3、小结:孩子们,这节课,小牧童勇于指出戴嵩画牛的错误,让我们知道了做事情要从客观事实出发,不做凭空想象的外行人。这节课结束后,也希望大家回家可以给家人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二则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读“恭、勤”等4个生字,会写“囊、萤”等9个生字,正确读写“囊萤夜读、恭勤不倦、博学多通”等词语。

  2.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4.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5.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教学难点: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囊萤夜读》,认读“恭、勤、焉”3个字,会写“囊、萤”等7个字。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探究学习,体会其中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课题。

  1.同学们,《凿壁偷光》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吗?匡衡勤奋好学,可是家境贫寒,晚上想读书而无烛照明。邻居家倒是每到夜晚,总烛光明亮,可惜这光照不到他匡衡的屋里。怎么办呢?匡衡便把自己家靠邻舍的那堵墙壁凿开一个洞以引邻居家的烛光来读书。

  古时候,还有一位热爱读书的人,他是晋代车胤,因为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

  2.这个故事就是《囊萤夜读》,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这个小故事。(板书:囊萤夜读)

  学生齐读课题。

  3.这是一篇文言文。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4.补充文言文知识:文言文人们通常说古文。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他们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我们要去传承民族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自己解决生字:

  囊、萤、恭、勤、博、贫、焉

  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三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1)注意读准前鼻音“勤、贫、焉”,后鼻音“囊、萤、恭”。

  (2)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囊、勤、焉”。

  “囊”上中下结构,笔画较多,写的时候要注意写扁一些,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

  “勤”左右结构,注意左边的部分,下面是两横一提。

  “焉”上面是个“正”,下面的部分不是“与”。注意把字写得扁一些。

  3.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4.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学生拿笔划分节奏。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6.点名读,齐读。

  三、理解文本,探究交流。

  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

  先来看一看词语的意思:

  囊萤:用袋子装萤火虫。囊: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袋子装”。

  胤恭勤不倦:晋朝人车胤肃敬勤勉而不知疲倦。恭:肃敬的意思。

  练囊:用白色绢子做袋。练:白绢,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白绢做”。

  以夜继日:夜晚接着白天(学习)。

  2.从以上词语的解释中,理解了词语,找出文中描写车胤动作的词语,从这些动词中,你体会到车胤什么品质?

  预设:表示动作的词语是“囊萤(用袋子装)”和“练囊(用白绢做)”。

  预设:从“囊萤(用袋子装)”和“练囊(用白绢做)”中,我体会到车胤刻苦努力,没有条件努力创造条件的精神。

  3.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同学交流。

  4.预设交流

  (1)我读懂了“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这句话告诉我们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

  (板书: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

  (2)我读懂了“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夏天的夜晚,

  (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板书:囊萤夜读?夜以继日)

  5.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1)我觉得车胤真的很聪明,遇到困难很好地解决困难。

  (2)我读懂了车胤家里非常贫穷,没有读书的条件,但是车胤绝不放弃,努力给自己创造条件。

  (3)我们这些有条件读书的人,应该珍惜读书的机会,好好学习。

  四、读写训练,朗读全文

  师:课文虽然很短,但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学生动笔写感受。然后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铁杵成针》,认读“卒”,会写“逢、卒”2个字。

  2.结合注释理解文章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则文言文《囊萤夜读》,了解了关于“热爱读书”的一段佳话。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则文言文《铁杵成针》。(板书课题:铁杵成针)齐读课题。

  2.释题:“铁杵”是什么意思?“铁杵成针”又是什么意思呢?(“铁杵”,是“用来舂米或捣衣的铁棒”的意思。“铁杵成针”就是把铁棒磨成绣花针的意思。

  李太白就是唐代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谪仙人”。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成,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3.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出示:

  (1)是谁把铁棒磨成针?

  (2)为什么把铁棒磨成针?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铁杵成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自由读文,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1)注意读准平舌音“卒”,后鼻音“逢”。

  (2)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逢、卒”。

  “逢”半包围结构,先写辶上面的部分。:辶书写顺序:点横折折撇捺。

  “卒”独体字结构,注意下面的横写得长一些,基本压在横中线上,竖压住竖中线。

  2.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4.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5.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6.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弃”是“放弃”的意思,“之”在文中指“老婆婆”;“还”是回去,到学校去的意思。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出示课文大意:

  磨针溪,坐落在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板书:李太白放弃学业老婆婆铁杵成针)

  四、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把铁杵磨成细针,需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只要我们拥有这样的精神,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能轻言放弃,要坚持就会成功。)

  (板书:不轻言放弃,坚持就会成功)

  3.“铁杵磨针”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1)只要坚持不懈,就算是铁杵也能磨成针。

  (2)一个人,认准了一个目标,只要坚持不懈,就可以创出佳绩。

  (3)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4)如果有了目标就不能中止,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的目标。

  (5)要把铁杵磨成细针,需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只要我们拥有这样的精神,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6)无论做什么事请,只要有恒心,就一定会成功,因为工夫不负有心人。重视生活细节,那将影响你的一生,请牢记:世界上没有你做不到的事,关键在于你的心态。

  五、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流利地朗读课文。

Copyright © 2018 www.xiandiaoy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西作文 陕ICP备17000724号-3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