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精选3篇)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精选3篇)
时间:2023-05-21 09:00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篇一:

  《古诗三首》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课文以《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三首古诗组成。以民俗、民间故事为主题,讲述了寒食节、中秋节中美好的民间传说和民俗,引导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三首古诗需要有感情朗读和背诵,理解诗意。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1)搜集民间故事,激趣导入。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民间故事,然后让学生简单地跟大家汇报一下,要求是一分钟演讲,把语言组织好,让别人听明白。然后导入课文,这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习效率就会很高。

  (2)写民间故事,拓展提高。

  上完课,学生基本了解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这两个民间故事,我让学生试着写一写,也可以写一写本地的听到的、看到的优秀民间故事,这样的写作训练,减低难度,深化课文主题,内化所学的知识,学生学的轻松,学的有趣,效果好。

  2.教学收获(思得)

  (1)仿写句式,扎实语基。

  《寒食》诗中的句子“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教学中我让学生提炼出句式“无……不”,然后学生进行由词到句,进行练说,仿写,从而达到学会就要会用的目的,让知识真正变成学生自己内在的东西。

  (2)学习炼字,感悟诗情。

  古诗中很多字都是诗人“千锤百炼”而成,《迢迢牵牛星》原句是“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我问学生:“迢迢”和“皎皎”互换行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找资料,悟诗情,明白了:“迢迢”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牵牛郎,既是“河汉女”眼中的牛郎,也是“河汉女”心中的牛郎。“皎皎河汉女”是写景也是写人。“皎皎”不仅写出了银河的清亮,也写出了织女整体形象的娇美姿态。“迢迢”“皎皎”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音节和谐,质朴清丽,情趣盎然,自然而贴切地表达了物性与情思。〔www.xiandiaoyu.com〕

  3.不足之处(思失)

  本课教学中,在指导朗读上,由于时间问题,再加上课前备课准备也不够充分,我害怕学生理解不到位,只是让学生泛泛而读,没有关注学生的个体感受。因而,学生不能感受到那种清冷、寂静的氛围,体会不到诗人明月之夜不能与家人团圆的孤单。

  4.改进措施(思改)

  这是一首意境很美,却很含蓄的诗,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再现洒满庭院的月光、寂寞的乌鸦、被露水打湿了的桂树……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从学过的古诗中找一句和“地白”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说出“疑似地上霜”等诗句。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篇二:

  从抽到课题到初备、到最后的成稿,中间的过程也是自己成长的一个过程。古诗的教学,一般的老师都不会去触碰,因为都感觉讲不出什么内容,之所以选择,是因为对中国诗词文化的一种热爱,往往,心中呈现的各种教学设计的完美预设,到了现实的课堂上,都成了不堪一击。六次试讲,六次推翻教案重新来过,经历了也就学习了。

  古人云:“七分诗三分读”,古诗的吟诵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而且还能增加其艺术修养。在几次的试讲中,都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学习的诵读指导不到位,一节课下来,短短的几十个字,孩子读的还是错误百出。

  《十五夜望月》《寒食》《迢迢牵牛星》由于此组古诗是有关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传统习俗,距离孩子实际生活较远。但是孩子们对这些古诗的陌生程度,在我的意料之外,如何让孩子学生正确、深刻地理解诗意,成为了这节课最大的难点。要让孩子完全融入到诗意中去,还需要适当补充一些与诗词本身有关的知识,帮助学生消除一些由时代造成的隔阂,锻炼学生课外积累能力和自学能力。在吸取了几位老师提出的意见之后,在最后的定案中加入了古诗的情境教学、拓展了和《十五夜望月》相关的思亲题材的古诗。拓宽了课堂的容量。

  古诗的教学,对老师的考验度还是挺高的,自己在一次次的磨课中,也要不断的进行专业的学习,因为学无止境。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篇三:

  《古诗三首》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十五夜望月》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在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是较为著名的一首。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因此,我将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作为基础知识目标,将学习重点确定为: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领悟作者望月思亲的情感。学习难点确定为:了解古诗情景交融,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课堂上,为了顺利达成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学习环节:

  1、导——诗情美

  2、读——韵律美

  3、品——意境美

  4、悟——表达美

  5、拓——情结美

  导课环节,突出诗情美,贵在激趣。因为六年级学生没有接触到统编教材,关于我国传统节日的诗词积累的较少,我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诵读《元日》《清明》《元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经典诗句,知道诗歌与节日相伴相生,诗人在节日里借助诗歌表达的不同情感,以此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温儒敏主编这样说:怎样教好古诗文的课?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读得滚花烂熟,不用有过多的阐释,也不要太多活动,宁可多读几遍、多读几篇。为了突出重点,我借助“读——韵律美”和“品——意境美”两个环节,教给学生通过看注释、展开想象等方法学习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读——韵律美”的环节重点放在有梯度地进行朗读指导,教师范读、领读、相互欣赏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读中感知了古诗的大意,感受到韵律之美。“品——意境美”的环节让学生借助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月光如水、鸦鹊入眠、冷露无声、桂枝湿露的望月环境,在品读中感受诗人孤独、寂寞、思念的情感。

  在“悟——表达美”环节,为了突破难点,我重点抓住表达之美。前两句写景,字面没有一个“月”字却暗藏着“月”。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思念。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委婉的疑问语气,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的含蓄深沉。另外,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是的,把天上月、月下景、望月人组成一幅形象动感的画面,“拓——情结美”的通过“月亮”的意象拓展,整合与“月亮”有关的咏月经典诗句,通过诵读激发学习兴趣。

  温儒敏特别指出,“小孩子的想象力相当丰富,‘诗无达诂’,不应对诗文分析作标准化,以教授分析代替他们的个性化读解。”古诗文教学重在激发学生兴趣,不宜要求过高,更不可照搬文学史,过分强调字词、主旨理解,最好可以多讲掌故,当堂吟诵。这节古诗诵读课,希望能成为学生记忆中的那轮最圆最亮的明月,在孩子们童年的星空高高地升起。

Copyright © 2018 www.xiandiaoy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西作文 陕ICP备17000724号-3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