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篇一:
《马诗》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在这首诗中,作者以骏马自喻,抒发若遇知己定当一展雄才的远大抱负。同时,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这几种感情交织在一起,使得这首古诗文字虽少,但蕴含颇深。《石灰吟》是爱国诗人于谦的一首诗,本诗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竹石》和前两首一样,都是咏物诗,借赞美竹石来歌颂诗人逆境中在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前教学都是一首一首地教,本次大胆地进行了整合,效果很好,现将本节课的反思总结如下:
大胆地进行整合,采用群组学习法的课堂模式进行教学。
同类古诗整合起来,采用群组学习法的课堂模式进行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在预习和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就能对咏物诗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初步知道什么是咏物诗,怎样托物言志,这样的古诗有什么特点。便于孩子对同一类别的古诗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如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古诗的意思后,老师相机问:你发现这三首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这个问题引导孩子们积极思考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孩子们就梳理出了三首诗的共同特点,发现了它们都是借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志向的,老师相机告诉他们这样的诗叫咏物诗。让孩子们初步了解咏物诗的特点。为了加深印象,老师还用PPT出示了咏物诗的特点。
PPT出示咏物诗的特点:咏物诗是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或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
在不动声色中,孩子们就明白了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的,为下一节课探讨诗人表达的志向奠定了基础。
充分领悟诗情,为下一环节角色代入打好基础。
领悟诗情,需要有一个步步深入的过程。起初,我的设计很肤浅,没有真正意义上深入文本,深入于谦,有点华而不实。后来课题组成员的点拨让我懂了,成功的课既要实在,又要技巧。我把诗人背景资料做了很大的修改,让资料成为学生感情升华的根本,由石灰迁移到了于谦,由物及人,借物喻人,分两个层次领悟了诗情。让学生懂得了于谦的粉身碎骨与永留清白。
采用角色代入的方法进一步感悟诗人的情感。[本内容由 西西作文 wWW.xiandiaoYu.com 整理]
吟诵是古诗文教学的根本,这不仅缘于古诗的韵律特色,更因为古诗语言精练,须仔细品味才能深究其中蕴味,因此吟诵古诗是古诗诵读教学的重要内容,那么,在学生充分领悟诗情之后,采用角色带入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诗人的情感和志向。如在学生初步理解了三首古诗的意思,并知道了咏物诗的特点之后,老师让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诗人,把诗人的情感通过诵读和吟唱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诵读和吟唱古诗,便于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的志向和情感。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篇二:
《古诗三首》都是托物言志诗,包括《马诗》《石灰吟》《竹石》这三首诗。《马诗》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在这首诗中,作者以骏马自喻,抒发若遇知己定当一展雄才的远大抱负。同时,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石灰吟》是明朝于谦的一篇托物言志诗,表达了诗人崇高的志向。赞颂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竹石》是清朝郑燮的一首咏物诗,借赞美竹石来歌颂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本诗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练字悟品。教学《竹石》一课时,一个学生说:“咬定青山不放松”中“咬”字用的不恰当。此时,我想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练字过程,我引导学生:首先理解“咬”的意思。“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然后拓展,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字,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用“咬定”二字,把竹石拟人化,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传达自己像竹石一样的品质。你还能想到用其他词来形容吗?用“抓、攀”等可以吗?最后让学生朗读诗句,同时拿出画笔,把山、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画出来,品一品。这样通过“读——议——画——品”,学生充分感悟到郑燮的品质。
2.教学收获(思得)
(1)借助插图,恰当补叙。
图文并茂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图画,以适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需要,这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是教材的重要部分。在学习《石灰吟》时,我借助课文插图指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从而引导学生想象意境,体会感情,可总是觉得学生很茫然。原来学生对石灰的产生过程不熟悉,因此对“千锤万击”“粉身碎骨”的顺序都搞不明白,怎么能说得清楚呢?面对此景,我让学生观看插图,学生仔细看图,说石灰是经过“千锤万击”从深山开采出来的。我问:那“烈火焚烧、粉身碎骨”又是什么情景?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是一片空白,于是我及时播放石灰的生命历程的视频。我让学生用四字词语概括:千锤万击(石块出山)——烈火焚烧(成为生石灰)——(水中浸泡),粉身碎骨(成为熟石灰)——(粉刷墙面),留下清白。学生理解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从而感悟诗人的崇高的志向。
(2)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读好读美古诗是古诗诵读教学的重要内容。针对《马诗》,必须提供一定的直观形象。诗中“大漠、月似钩”,必须借助图片表现出来,可是要理解“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还是有一点难度,此时我播放岳飞的《满江红》,同时配上展示策马冲杀的画面,让学生理解诗人李贺立志为国,建功立业的志向。创设情境,如场景的创设,音乐的渲染、烘托,能帮助学生读好古诗,理解诗意,理解诗人。
3.不足之处(思失)
教学中时间没有把握好。教学中,在学生听了录音朗读后,我让学生比较自己和朗读录音不同,接着进入“背诵竞赛”这个环节,但是没能及时的引导学生在字词方面的比较,而只是注重在情感方面的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拖延了一些时间,造成“背诵竞赛”这个环节的时间过紧。
4.改进措施(思改)
朗读指导,教师的范读尤为重要,因为学生对古诗的节奏、韵律都不是很清楚,老师的范读能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另外,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比如比赛读、轮读、齐读、配乐读等,可以使读书活动丰富而不枯燥。这样,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就能逐渐读好诗,从而达到熟读成诵,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