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语文高考作文 篇一:
每一个中国家庭里或许都会有这样的父亲,他不苟言笑,不说话的时候看起来非常严肃,一开口全是大道理。当我们逐渐长大,看到美剧里的父亲满眼含笑地对自己的孩子一口一个baby,honey,乃至sweetheart,不禁开始怀疑,我的爸爸,他真的爱我吗?
其实不仅仅是父亲,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亲密的伙伴之间都甚少直接说出“爱”字。20xx多年的文明足够漫长,足够每一个中国人都发展出独特的、个性化的“爱”。
我们用沉默的方式说爱,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够伶牙俐齿。对社会热点,我们能够长篇大论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周围人的鸡毛蒜皮,我们也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我们总是这样,对不那么在意的事情可以长篇大论;面对自己深爱的人,却什么都说不出口。这不是初恋青涩时的“爱你在心口难开”,更像是“有话则短,无话则长”。事不关己的时候,想说的有限,组织语言的'空间很大,所以可以滔滔不绝。爱太深,可以表达的情感太多,反而一时竟不知如何开口。苏轼所说:“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柳永所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说的都是中国人在表达爱意方面的一种沉默吧。
诚然,不说并不是无话可说而是不知从何说起,所以没有“说爱”并不代表“不爱”,千百年来含蓄的我们一直用独属于中国人的、沉默的方式说着“爱”。毕竟“爱”只有一个字,一个发音。而沉默,却各有各的声色。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的爱是“沉默”的,逢在孩子的衣服里;“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子孙的爱是“沉默”的,是送到祖母床头的一粥一饭;“应是子规啼不到,故乡虽好不思归”妻子的爱是“沉默”的,寄托在百转千回的鸟鸣声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对祖国的爱也是“沉默”的,我们从不说出那千篇一律的爱字,但谁又能否认,那千千万万来自不同的心灵的、不尽相同的爱,读来不会让人热泪盈眶呢?
“有话则短,无话则长”,我们有太多话想说,不知道从何说起;我们有太沉重的情感,无法用一个字来表达,因此我们用沉默的方式“说”爱,在沉默中,演变出了独属于每一个人的,爱的表达。[本内容由 西西作文 www.xiandiaoyu.com 整理]
爱就一个字,不够我说一生。
江苏语文高考作文 篇二:
几位欧美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对欧·亨利之所以声名赫赫歧见纷出,于是拜谒皋城文学院杨教授成为他们共同的愿望。
杨教授何许人也?满头白发、一脸和蔼是他的外表,他可是资深的外国文学专家,博士生导师,在欧美文学研究领域拥有相当的话语权。对于研究生们的争鸣不已,他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是真正做学问应有的状态。对于研究生们所争议的欧·亨利,他以深厚的学养,从作品出发,进行了专业的引领。
首先,欧·亨利拥有为文学评论界广为赞誉的“欧·亨利式结尾”,这是他独步天下的标志性创造。犹如中国曲艺中的“抖包袱“艺术,小说往往在故事的发展中对重要的情节严守秘密,只在个别的地方做简要的说明,做好铺垫,等到结尾时才将“包袱”抖出来,使情节跳出人们潜意识里预设的结局,峰回路转,令人错愕。错愕之余,又不得不承认其合理性,戏剧性的转变让读者不得不对作者绝妙安排拍案叫绝。大家耳熟能详的《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叶子》是这样的,相对陌生的《一千元》《十月与六月》《布莱克·比尔藏身记》等佳构也无不如此。
其次,欧·亨利擅长在选材上做文章。读过他的短篇小说的人肯定对《卖冤仇》印象深刻:这是一个关于没落子弟表现豪杰气概的离奇故事。落魄的律师戈里走投无路,暴发户加维收购了他的祖传房产,还“购买”了他与科尔特伦上校结下的世仇,在加维谋杀科尔特伦的现场,戈里挺身而出,替科尔特伦挨了加维的子弹。真是“亏他想得出来”!还有他的“彼得斯”骗子序列,《彼得斯的感应功》《剪狼毛》《爱猪之心》《骗子的良心》诸篇,真是各有各的精彩。
再次,欧·亨利是个讲故事的高手。《命运之路》里诗人戴雅的死是一个必然的结局,通往这个结局的却是三个迥异的路径,大家熟悉的日本影片《罗生门》兴许就是得到这个作品启发的;《多情女的面包》讲的是因爱成灾的尴尬故事;《忙碌经纪人的婚姻大事》讲的是经纪人马克斯韦尔忙得忘记了已经结婚还向妻子莱斯利求婚的荒唐故事;《圣罗萨里奥的两位朋友》讲的是银行行长金曼和巴克利应对刻板财务检查的智慧故事……这些故事让人回味久长。
最后,精神矍铄的杨教授强调:欧·亨利写作不以任何作家为楷模,创作时也不考虑什么规矩,可以说是随心所欲。所以,他的作品颇有无迹可寻的况味。正是他的独树一帜,为他赢得了与莫泊桑、契诃夫比肩的“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的美名。
江苏语文高考作文 篇三:
读汪曾祺先生的作品,印象最深的自然是吃了。萦绕于心的倒不是玉盘珍馐,而是他亲自下厨的家常菜“烧小萝卜”,这道菜让他的作家朋友赞不绝口。汪老揭秘:因为萝卜嫩,配汤好。“正是小萝卜最好的时候,而且我是用干贝烧的。”
汪老可谓深谙中国厨艺之深味,东汉思想家王充早有言:“大羹必有淡味。”
此菜品里,北京本地产的时令小萝卜为君菜,取其清新嫩滑;来自遥远海洋的干贝为臣菜,取其鲜美爽口;再佐之碧绿葱蒜调色、去腥,几味调和,君臣相佐,共融共生,才成就这至简中存真味的“烧小萝卜”。
其实何止厨艺之道,汪曾祺身为文学大师,想必也将他的写作秘诀移用在烧菜中了。世人读汪曾祺的作品,总有相似的感受:“于寻常中见奇崛。”
因为汪老的作品,初看清淡如小萝卜,未见跌宕起伏、惊心动魄之情节,也未见绮丽明艳、华美藻饰之语言,可细细琢磨,这清淡文字中蕴藏的豁达通透的人生哲理,且原是用“干贝”般贵重的风俗人情佐料吊的汤,他以“化骨绵掌”之功将这些脾性不同的元素融为一体,所以才耐读耐品,经久不衰。
你看他写《受戒》,以明海这小娃的视角叙事,描摹的也不过是泥土间的荸荠、绣嫁妆的怀春女子、闪着银光的芦苇,如此寻常淡泊的文字里,容纳的却是士大夫般闲雅从容的人文理想;又如《鉴赏家》,开篇写脆甜的青萝卜、鸡蛋大的香白杏、珊瑚红的樱桃,主人公叶三就携着季节鲜灵灵的水汽走进我们的视线了,看似随意的描摹,却蕴藏哲理:真正的鉴赏家并不是高坐于深不可测的理论故纸堆,而是懂得欣赏生活之美的。又如《熟藕》,那温暖醇厚的风俗人情,包蕴于微火炖熬的甜香熟藕里了。他将情与事慢炖为一锅文字,融为一体,密不可分。
想来汪老真是文坛高手,他并不向人们单一说教豁达从容的气度、温暖真挚的人情,而是如画师调配五色,厨师融和五味,将人情美、人性美的理想容纳在苏北乡间那一个个寻常风物里、琐碎事件中了,共融共生、自然妥帖。
这恰似白先勇先生在谈起《红楼梦》的魅力时,评点的那一句:“雅俗共赏,它容纳了至高至深的儒道释的哲理情思,它也呈现刘姥姥进大观园时谐谑有趣的市井俚俗。”我想,这部中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之所以备受国人推崇,就在于这其中蕴蓄的是中国人对文化兼收并蓄、有容乃大的襟怀与气度。
当然,五味调和,共存相生,并不意味着损害某一方的本色。汪曾祺的“烧小萝卜”的好处在于,他尊重“物各有性”,既保留了小萝卜的“清”,也以适当比例佐之干贝的“鲜”,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并不会如《红楼梦》里那让刘姥姥咋舌的“茄鲞”,用十只鸡来配本自清鲜的茄子,佐料太过嘈杂,反盖住了泥土植物的本味。
其实人生也如此,我们在读《红楼梦》、读汪曾祺时,理应学习那种兼收并蓄、有容乃大的襟怀与气度。但仍须谨记,无论和外物怎样融合,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我们与世界相融,是为了不忘来路,成就更好的自己。
江苏语文高考作文 篇四:
有人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里的话是指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有些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乍听起来有些奇怪,仔细想想却不难理解:后者的话指的是他人已有的看法和研究成果。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变成了路”。而在当今的时代,人们更多地是在面临这样的窘境:已有的路走的人太多,不愿从众似乎就意味着无路可走。能选择另辟蹊径的人自然有话可说。说得好坏姑且不论,借鲁迅先生的另一句话说,至少是“于无声处听惊雷”。
“于无声处听惊雷”,人们的第一反应自然是朝发出声音的方向看去。以文学为例,如果某个作家的写法颇有新意,常常会引发读者热烈的讨论,久而久之,这种写法便会成为使这个作家区别于他人的独特风格。可以说,这是个性的彰显。推广到其他艺术领域亦是如此,一些人在他人还没注意到的方面“各抒己见”,比如齐白石晚年的“朴拙儿童画风”,丰子恺先生的“似与不似间写意”都是他们区别于一般画家的鲜明标记。
通过独到的言论来彰显个性并不是大师的专利,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经历:在班级辩论里妙语连珠,在问题议会上仗义执言,在公司策划中灵感突现……这些与众不同话语都在向他人彰显着我们的个性。
同其他自然现象一样,雷雨也是分时节的,有些雷雨来得自然,就像前面所说的那些人,都是心中先有了充实的想法,再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即“言动于中而发于口”。而有些雷雨则显得不合时宜,没有经过积蓄酝酿就突然爆发。比如现在网络上的某些公知,以批驳大众观点为乐,也没有经过严密的论证,其言论不仅不能自圆其说,而且漏洞百出。他们追求的并不是真正的“知”,而是通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方式博人眼球。这种人也展示了个性,却让人不敢苟同。
可以说,“于无声处听惊雷”大抵都有展现个性的作用,虽然其影响未必都是正面的。在有着积极影响的那一部分中,有些不仅彰扬了自身的个性,而且具有可以借鉴的开拓意义。彰显个性可以通过言语来完成,而创新却离不开的实践。前面说到不愿从众的人面临着无路可走的窘境,当他告诉人们他要选择另辟蹊径时,其实已经表现出他与众不同的个性。而只有他真的踏上拓荒的道路,真切感受这条路上的种种艰辛,形成系统的可以操作的想法时,他才完成了创新这一步。我们惊叹于天马行空的想象,但是我们更愿意从创新者的实践中学习生活的智慧。
所谓“无话则长”,其实是创新者向人们分享的过程,在分享中他也会获得更多的灵感,对原有的观点进行修正补充。有人说,我们离这些创新者很远,不,这些人其实就生活在我们中间,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他们的创新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们都曾有过突然降临的灵感,其实它们并不是完全偶然的,灵感产生于对生活的实践。这是“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自然来源。而然我们都知道,当听到惊雷一瞬间的惊讶过去之后,人们更期待它能为我们带来“润物细无声”的滋养。我们的民族也期待着这样的人才:在彰显个性的同时,用行动将灵感化为创新的成果。我想,“无话则长”不仅是说的多,更是做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