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作文(精选3篇)

2021年高考语文作文(精选3篇)
时间:2022-12-26 16:53

  高考语文作文 篇一:

  一切发明是为懒人发明或投懒人所好的。但车的发明者,却又不仅仅只是一个懒惰者,他的目光始终指向的是远方,是远方的目的地,那个他曾梦寐以求想去的远方。

  想要去远方,这是他对这个世界的独特的表达,然而,远方太远,靠他的双脚行走,他无法计算出时间,他只知道必须要在他有生之年能够走到,于是,他想到了速度,只有提升速度才能实现到达远方的目的地。

  于是,“车”便成了他对这个世界的独特的表达方式。从轿车、马车、汽车、自行车、火车……一路走来,他所拥有的“车”几乎满足了他对这个世界的需要,满足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想象。

  我常常想: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了“车”,会是一个什么样?但,既然有了车,车的全部智慧在哪里?

  诚然,形态各异的车,满足了不同人群对车的品质需求和个性呈现;然而,衡量车的智慧的标准到底在哪里?我曾仔细研究过车的“制动系统”,在不断探索速度提升的“动力系统”,更在于探索一套能让车及时、安全、平稳的“制动系统”。

  在“动力系统”与“制动系统”之间,我更惊讶于那个懒惰者对“制动”的思考与设计。我常想:当初,这个懒惰者在追求速度的同时,来追求更为优质的“制动系统”?

  “动”与“制”之间,与其说是蕴藏着车的全部智慧,莫如说是设计车的懒惰者对世界的智慧。曹文轩说:“智慧在于对世界能有自己一份独特的看法,在有了独特的看法之后,又能以独特的叙述方式将其表达出来。智慧在于发现自己与世界有了紧张之后,保持了一种弹性,并发现了解构的妙法,或者是发现了一条可以走出障碍的暗道。”“制动”便是车的设计者对车与世界造成的“紧张”之后“保持的一种弹性”,让其有了独特的“解构的妙法”,从而发现一条可以走出障碍、走向远方的通道。

  远方,不远;就在前方。前行的道路,不仅需要车的向前,还要有车的“制动”。

  高考语文作文 篇二:

  雄鹰接受了天空的辽阔,所以它俯瞰大地;雨儿接受了小溪的叮咚,所以嬉戏于水间。人也一样,有时只有接受了他人的.帮助才能达到我们的目标。[本内容由 西西作文 WWW.xiandiaOyu.com 整理]

  王安石曾说,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人生要向前看。我们在前行的道路上难免会有困难,有的可以自行解决,可有的棘手的问题就需要他人的帮助。有的人分得清帮助和施舍,接受帮助拒绝施舍。可有的人自负,把别人的好意当做怜悯、同情,不接受。试问自己,你真的有那么大的能力走出困境吗?如果有就最好不过;如果没有,就放下你的自尊,诚心接受他人的帮助。

  接受也不是一味接受,没有人愿意让别人一直在自己这里索取。我们接受了别人的帮助,反过来有一天,别人有困难时也会接受我们的帮助。这样才能架起人与人之间的桥梁,让温暖走在每个人的身边。

  当然,我们也应明白接受怎样的帮助。对于一箪食,蹴尔而与之,是对自尊的一种践踏。没有人愿意接受这样的帮助。这是一种施舍,而且明显带着一种轻视。这时,我们要竖起自己的自尊,宁可饿死也不接受这样的施舍。

  一位富人为三家穷人捐钱,一家欣然接受;一家表明会偿还;而另一家人认为这是一种施舍,不接受。后面会发生什么我们无法预料。我最赞成的是第二家,他们没有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接受了别人的好意,也没有认为这是靠山,表明有一天会偿还。他们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接受。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等词不断涌现。有团队,有合作,不就是在前行的道路上接受他人的帮助吗。接受别人的帮助不代表你弱,没有能力。而不接受别人的帮助也不代表你很强大,不需要。所以要正确理解什么是接受,该接受什么。把别人的帮助作为自己达到彼岸的有力工具。

  作为年轻气盛的中学生,在成人成才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太多外物来辅助让我们懂得更多的人生道理。所以,学会接受。

  高考语文作文 篇三:

  俄国作家高尔基在信中曾给儿子以告诫:“施比受更快乐。”中华民族的美德中也有让我们施恩于他人的,但现实生活中却出现不顾及受予者尊严的给予行为,是谓之“慈善暴力”。慈善暴力扭曲了与人为善的本质,是万万不可取的。

  我认为,有方法、有限度的施予才最有利于被施予者,也最为他们所接受。

  对接受者而言,有方法、有限度的施予不至于伤害他们的品格,践踏他们的自尊。尽管贫穷,但在道理上,贫穷者和施予者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任何形式的施予都不应该打破这一平衡,否则就会演变成慈善暴力,践踏他人的尊严。

  中国古代有“不食嗟来之食”的说法,来表明受施者尊严的重要。曾在报刊上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也在强调同一问题。一位盲人乞讨者在别人往他的碗里扔钱时只是点头致意,而在一位女士弯腰施舍的时候会起身鞠躬。乞讨者说:“每次路过的人给钱的时候碗里都会“哐当”一声,只有这位女士给钱时是轻微的‘叮当’声,这让我感觉到我有尊严,我还是一个人。”

  这个故事对于施予者有启迪作用。施予应该是有方法、有限度的施予,是带有爱心和帮助的施予,而不仅仅是施舍;合适的施舍甚至可以考虑让受施者付出一点“代价”,以便他们在接受时有“心安理得”之感。在这一点上,美国修建胡佛大坝的例子可供借鉴。1933年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失业率高居不下,数十万人面临无饭可吃的困境,时任总统的罗斯福提出“以工代赈”的政策,召集众多失业者进行胡佛水坝及其他公共设施的建设,并施以高工资的福利,最终使千万失业者受益,美国也安然度过经济危机。适当地给予带来的积极效应,由此可见一斑。

  反观当今中国,暴力慈善的例子比比皆是。且不说陈光标亲赴日本当街派钱的恶劣行为,光是官员们扶贫派送慰问金时,让穷困百姓生活全面曝光,以至于受施者感觉颜面无存的做法就足以让人诟病了,就连中国低保制度在审查上也有侵犯贫困家庭隐私之嫌,审查可以延伸到好几代人的生活背景,这样的慈善怎会让人心安!

Copyright © 2018 www.xiandiaoy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西作文 陕ICP备17000724号-3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